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政治团体对民族和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评析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危机: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因此,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要获得民族独立,必须推翻帝国主义,要实现社会进步,必须推翻封建主义,这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主题。

围绕这两大主题,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一、太平天国——农民的革命运动(一)简要经过1851年1月,洪秀全等率众在广西桂平的金田村“团营”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从这年开始,直到1864年的最后失败为止,这场历时十四年之久革命运动,以185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主要事件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建军、定鼎天京以及北伐和西征。

到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之前,天国达到了它的全盛进期:拥百万之众,据江南之地,建立起与北方清政府相对峙的强大的农民革命政权。

自1856年下半年开始,天朝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从杨秀清的“逼封万岁”,经“韦杨内江”和韦昌辉的“天京叛乱”,到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再到次年的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变”这场历史性悲剧,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至1864年天京陷落,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最终走上了失败的末路。

(二)对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猛烈地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秩序,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起了阻止和延缓中国的半殖民化进程的作用;它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要求,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方案,同时,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破坏了封建生产关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无法克服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

其后期的内部分裂,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农民革命都无法挣脱的宿命的(或曰规律性的)结局。

总之,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革命的指南,囿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中的农民阶级是不可能自己解放自己的。

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进入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先后有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侵略我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力衰退,同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这之后各个阶级提供了自己的力量来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在清末爆发过很多农民起义,但是最终都被清政府镇压了,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在最开始的时候拜上帝,随后从基督教中能够迎合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在起义的最开始,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在定都南京后,很快就暴露出了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随后就发生了天京事变,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义者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发起和组织群众的,它不仅不能正确领导群众,还会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很容易通过宗教的理论改变起义群众的思想,这种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不能靠这种宗教信仰来领导群众,而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思想来引领群众。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通过他们的起义可以看出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只要有正确的思想进行指导就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而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派指的是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官员,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完整word版)1840年到1919年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完整word版)1840年到1919年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1840到1919年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中国国门洞开,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签订,主权的沦丧,早已令这个国家摇摇欲坠。

经济上,通商口岸的开辟,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生计。

文化上,基督教的传播毁坏了传统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断流失……国家已到了风口浪尖,民族面临空前危难,中国社会各阶级前赴后继,开启了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进程……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增加赋税,横征暴政,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在广西桂平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纵横18个省,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军事筹划和指挥水平,都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高峰。

其《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几千年来农民的诉求,《资政新篇》更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首次探索。

但是这条路在历史的证明下还是失败了,它同所有的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无法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

笼统的排外思想,拒绝外国先进思想的感染。

道路曲折过后,终究失败。

但是,它严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2.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中,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了一些官僚阶级,明白闭关自守的危害性,于是中央以奕为首,地方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重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这是中国阶级探索出路的另一条辟径,但是后来的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但是不能否认洋务运动却是给当时的中国崛起带来了不可忽视意义。

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浅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

浅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

如何认识近代各阶级的救国探索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528100发表在《当代中学生报》第11期(2008年11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各阶层人民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抗争与探索,对这些抗争与探索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它们深入的理解把握,从而获得有关中国革命的规律性认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的主体主要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又分为维新派和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下面对它们的抗争与探索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一、从抗争与探索的背景看,都是发生在西方列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疯狂对华进行侵略扩张,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腐朽没落,不断对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求自保,以及换来列强的支持,造成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同时,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中国掀起出国留学热潮,翻译宣传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国人开始将眼光瞄准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不同的只是它们发生的时期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同:比如地主阶级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运动的发生都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新文化运动都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危机时期。

二、从抗争与探索的性质看,由于中国社会面临亡国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并且侵略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西方列强成为中国人民的最凶恶敌人,中国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首先就是反对、抵御列强的侵略,比如地主阶级的新思潮的萌发,提出的口号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用以抵抗列强的入侵,捍卫、巩固清朝腐朽统治;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矛头直指列强,表现出坚定的反侵略立场;太平天国运动在战场上也对列强进行顽强的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民族侵略、民族压迫。

[方案]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方案]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搭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时对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对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级、各政治派系探究国度出路的探究史。

这种抗争与探究,对外以反侵略、保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专制、争取社会进步为中心,抗争与探究相互交错,推进中国社会不时向前开展.1.地主阶级抵御派(变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学问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境中惊醒,开端瞩目世界、关怀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糜烂、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评价:地主阶级抵御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生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鼓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究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理论有限,没有产生实践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安定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处理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作分歧,构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应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权力的毁坏、力气分散等招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议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详细理论化。

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消费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行新式学堂,开端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抗作用。

3.农民阶级背景和主张:安定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反动的积极性和把反动推向深化,公布《天朝田亩制度》。

经过这一计划,想要树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平均,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政治团体对民族和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评析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危机: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因此,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要获得民族独立,必须推翻帝国主义,要实现社会进步,必须推翻封建主义,这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主题。

围绕这两大主题,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一、太平天国—-农民的革命运动(一)简要经过1851年1月,洪秀全等率众在广西桂平的金田村“团营”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从这年开始,直到1864年的最后失败为止,这场历时十四年之久革命运动,以185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主要事件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建军、定鼎天京以及北伐和西征。

到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之前,天国达到了它的全盛进期:拥百万之众,据江南之地,建立起与北方清政府相对峙的强大的农民革命政权。

自1856年下半年开始,天朝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从杨秀清的“逼封万岁”,经“韦杨内江”和韦昌辉的“天京叛乱”,到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再到次年的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变”这场历史性悲剧,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至1864年天京陷落,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最终走上了失败的末路。

(二)对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猛烈地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秩序,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起了阻止和延缓中国的半殖民化进程的作用;它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要求,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方案,同时,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破坏了封建生产关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无法克服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其后期的内部分裂,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农民革命都无法挣脱的宿命的(或曰规律性的)结局。

总之,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革命的指南,囿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中的农民阶级是不可能自己解放自己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志士仁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志士仁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Page 39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布训政诏书, 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 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 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 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 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 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 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 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 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洋 务 运 动
中央:奕訢 代表人物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内 创建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 容 创办新式学堂(如 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 海军) 结果:破产 评价 性质 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Page 10
当时矛盾示意图
外国侵略
地主阶级
矛盾
农民阶级
自然灾害
Page 11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洪秀全组织、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把基督教义,中国儒家 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 均主义结合起来。将农 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 很大号召力。
Page 6
《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 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 丧失;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 《马关条约》是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 平等条约。1 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严重削弱中 国的国防。2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加剧清 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 主义。3 直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关 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 《辛丑条约》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中 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中国完全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志士仁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志士仁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敢问路在何方?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农民政权的局限性
1、政权的封建化和领导集团的腐败,缺乏正确、
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和政治纲领。
因为《天朝田亩制度》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
分配方案,根本实行不了。没有使农民真正得到土
地,反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专制政权。
《资政新篇》由于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矛盾,加重了危机;
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
发展。
革命概况:
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
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光进社、
文学社,同盟会(后成立)等。
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
“科学”
蔡元培---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方针
李大钊---在中国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鲁迅---批判封建礼教最猛烈的代表 胡适---最早在中国提倡白话文
(5)内容及功绩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内 容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功 绩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人们的思 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
制度的初步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③ 也是近代中国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广
泛地传播民主思想;
④ 同时在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方面有重要效用。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
方案是行不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

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
(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
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
郑观应等早期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②宣传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

③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需要与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进行比较。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
④百日新政:诸如裁汰冗员、提倡廉政、奖励科技发明以及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被保留下来)等内容,但没有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⑤意义: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⑥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⑦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
①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②革命团体: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③政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④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一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要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孙中山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内容、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以及节制资本等主张,从而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⑤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⑥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⑦失败标志:袁世凯篡权。

⑧意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
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⑨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⑩辛亥革命失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展开,其中护法运动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四、五四前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
①开始:新文化运动以创办《青年》杂志开始。

②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③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④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
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⑤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赋予民主与科学以新的含义;反对封建思想产生的制度根源;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个性解放扩展到社会解放;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的思想批判逐步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