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合集下载

学记读后感四篇

学记读后感四篇

学记读后感四篇导语: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学记》读后感的范文(通用24篇)

《学记》读后感的范文(通用24篇)

《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的范文(通用2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记》读后感篇1《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曰敩学半。

”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

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

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

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精选《学记》读后感精选(一)《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作文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应学习《学记》中的思想,为自己加油打气,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学记》优秀读后感篇1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

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

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

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

”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

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

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

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

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

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

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

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

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

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学记》优秀读后感篇2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

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

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

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记读后感1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

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

《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

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

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才能达到“和”“易”“思”的效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

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

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

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

《学记》读后感(优秀4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4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4篇)《学记》读后感篇一《学记》里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度需要不断地探索。

《学记》里有一句“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

当老师过多的干预后,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

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开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对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没有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立马向老师求助:“老师,他碰我。

”这时怎么办?是把他们拉过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告诉求助的孩子自己去解决?生活是自己的,老师不能代替他们生活,不能总是及时帮助他们处理遇到的问题,老师更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思考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

我想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适度的放手与沉默是必要的。

《学记》中写道,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去引导他们。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里面每一句话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学记》读后感篇二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

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

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

《学记》读后感(共5篇)

《学记》读后感(共5篇)

《学记》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学记》是收集在《礼记》中的一篇教育论文,也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

虽然仅有1700余字,但是却包含许多内容。

它系统而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的作用就是就是为国家社稷培养人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但是,教育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儿。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学记》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

另外还包含了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启发诱导原则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就说明教学要注重启发。

《学记》中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而弗语、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要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更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学记》中对于启发诱导原则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

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学记》读后感范文(通用性3篇)

《学记》读后感范文(通用性3篇)

《学记》读后感范文(通用性3篇)《学记》读后感范文(通用性3篇)当细细地品完一本名篇后,想来您有许多能够共享的物品,必须好好就所获得的物品写一篇读后感了。

如何写读后感才可以防止写出“流水账单”呢?下边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通用性3篇),供大伙儿参照参考,期待能够协助到有必须的盆友。

《学记》阅读感想1“經典的风采是他将穿越历史,具体指导将来”它是看完《学记》帮我的较大体会。

看完《学记》,我陷入沉思,做为语文教师的我,是多么的的匮乏!像那样的經典为什么不更早一点的去读?《学记》仅有一千多字,但是他的每一句都值得我掂量细思,由于他的每一句都包括了先祖对文化教育了解的聪慧、大道理。

他不仅叙述了教育体制,文化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并且这种方式归还了今天的我很多启迪和深受感动!很早已了解“玉不琢,不成材”、“学,随后知不足”的叫法,乃至将其运用到平日里。

但我从未真真正正探索过她们的来源,直至读到《学记》才如梦初醒,原先这种叫法的根本原因在这儿。

伴随着对《学记》阅读文章的深层次,我的深有感触,才发觉之上仅是《学记》给与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的开场“谦谦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课堂教学为本”,这让我懂得了文化教育从古至今针对一个国家的必要性。

真可以说“教育为本,教育为本”!这另外也使我们确立了文化艺术和学习培训对一个人的必要性。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大家都不能终止学习培训,终究文化艺术的承传与发展趋势必须一代代人投入勤奋。

“教学相长”、“学学半”这种經典的文化教育见解,迄今大家都是在学习培训和应用。

是呀,有效教学要互相促进,仅有互相促进,才可以真发展,也才合乎“学海无涯”的大道理。

就是这样,我边读边感受。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规定大家老师要塑造学员多思索的习惯性,不必急切告知她们回答,要让学员学好悟与思。

读到这儿,我觉得这应当和大家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文章,以学员为行为主体所切合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我,看待国学经典,看待古典文化还必须背熟,但是因为我坚信道法自然,因此在背熟之时,主要的是深层次《学记》当中的精粹,学好与学员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读后感
在此之前,也就是田老师(我们的教育学主讲老师)让我们写《学记》读后感之前,我从未有意识地去看过《学记》,更别说是学习了,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干嘛用的。

通过田老师的介绍之后我才对《学记》有所了解,才知道原来它有这么大的来头,而且对于我们师范类的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如果不学习它,真的是枉为师范生了。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学记》里的经典句子的,只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经典句子是出自于《学记》。

就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原来《学记》的影响如此深远,是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和研究的。

在网上看过翻译后,我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意思,毕竟是文言文,有些句子不怎么看得明白。

认真看完后,我觉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好多句子。

比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是啊,这世上的知识学问那么多,那么丰富,就算自己
学一辈子但又能知道多少呢?在这个信息和知识极速膨胀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学习和汲取有用的知识,等到自己真正的当上了老师,会不会因为知识的匮乏而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呢?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看完这些后,我想到了很多,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自己还是有点害怕当老师的,就像我们辅导员王辉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其实不是你不想当老师,而是你根本就不敢去当老师。

呵呵,说得真对,我还真的底气不足,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不好好学习,知识储备得不够。

所以啊,不管我们在哪,都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改善,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然后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更要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否则真的会有那么一天,你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淘汰,这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还有一句,那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提到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其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才会发展得如此强盛。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如果不学习,我们就很难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动态,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学习,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因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你的言行有可能会完全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命运。

如何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正如《学记》里讲的,“教学相长”,它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记》里还提到了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后人深思和学习的。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发现自己的责任好重大啊,尤其是看了《学记》之后。

感觉自己做的太少太少了,真的不配当老师,更觉得自己是如此的不负责任,专业知识学得不牢固,将来怎么教授学生呢?真的害怕自己会误人子弟。

不过很庆幸,因为现在还来得及,起码我还没有踏上教师的职业道路,我还有机会还有一点时间来弥补我的过失,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能端正以往的学习态度,做好一名准老师应该做的,我相信经过这么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自己会变得更负责更成熟,也相信自己以后会是个好老师。

《学记》里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止上面写的这些。

我想等我踏上了教师的职业道路,我应该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学记》里教给我们的教授之道。

所以我应该好好学习《学记》。

其实真的很感谢田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这一次做业,否则我还真不理解《学记》呢,更不知道其在教育史上是如此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