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学记读后感四篇

学记读后感四篇导语: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精选《学记》读后感精选(一)《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比如这些句子吧,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人深思,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作文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应学习《学记》中的思想,为自己加油打气,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记读后感篇1《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曰敩学半。
”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
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
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
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记读后感篇2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学记第一段,开宗明义,给古往今来的人指出一条大道——学。
《学记》读后感三篇

《学记》读后感三篇导语: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以下是的《学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 ___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

《学记》优秀读后感4篇《学记》优秀读后感篇1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
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
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
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
”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
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
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
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
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
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
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
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
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
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学记》优秀读后感篇2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
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记》读后感1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
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
《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
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
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
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
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
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
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

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记读后感1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
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
《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
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
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
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才能达到“和”“易”“思”的效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
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
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
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
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学记》读后感(精选1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记》读后感篇1《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
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
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
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世俗功利。
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的人生目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识分魂牵梦萦的追求,后一句是穷愁潦倒时的自我安慰。
纵使旷达如李白、苏东坡辈,受了深厚的老庄出世思想影响,也是以蹭足金銮殿为人生第一殊荣。
但《学记》把教育看作为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知识分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尧舜上”,追求“青史留名”还是值得称道的。
知识分把出仕佐助君主治国平天下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不管怎样,这一切,有助于统一知识分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学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这本书师青研班的读书活动推荐的第一本书,班主任当时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把这本书的重要价值讲的已经非常清楚。
首先,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本书。
甚至要比我们之前熟知的国外教育大家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都要早很多年。
其次,不仅仅是时间更早,我们当今所谈的各种先进教育理念都在《学记》讲到过。
这让我对我们的传统经典又一次慨叹,热衷效仿国外的先进教育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要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积累沉淀的精华继承下去。
第三,《学记》虽然短短一千多字,但是道理却不是读完一千字就能领会的,鸟瞰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已初步感受到了这本书看似平静的水面,但是到底多深邃,有多广阔,在于每个人。
但道理却又用一个个生活的例子灵活展现,层层递进,层层剥离,逐步带领读者走进大智慧。
中国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大智慧,是要有紧密联系的。
摘录批注及感悟:
这本书是我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批注最多的一本书,我用了两天,只看了前四讲,我不是阅读障碍,而是我真的感受到这里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广度等我去探寻。
我要一遍遍去体味,去感悟。
开篇第一段话,让我牢牢记住的那四个字——化民成俗。
这是教
育的最高境界。
化:教化。
程度要深于教育,是要通过教化,实现良好的风尚,全社会积极向上,国泰民安。
俗:通俗,平俗,也就是达到平常通俗那样的境界。
化民成俗,因为教育,让这会可以到达一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称其为俗。
这四个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说,在大智慧面前,原来我所认为的教育真的狭隘到了极点,我的眼里的教育往高了说,我想教会我的孩子做个好人,实际日常教学中,我又总是在纠结孩子的这道题怎么算上,从来没想过原来教育是有如此高度。
这种感觉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质问我的孩子你这道题怎么还不会?而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未来,俯瞰整个社会,读后感.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为民族的未来,为了改变社会,改变世界而努力培养人才。
我惭愧至极。
但同时也庆幸我没有一直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从今天起认识到了,我要努力带着我的孩子们爬向峰顶。
别再此时堂而皇之、言之凿凿的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怀,要有更高峰的高度。
从今天起,努力做一个向教育峰顶努力攀爬的教师。
这段从生活中的佳肴入手,谈到教育,让无形的教育化作有形的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有了参考,有了比较。
更清晰的体会感悟教学的真谛。
此段话中的“教学相长”也是我们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
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教学相长应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本身教和学的能力会互相促进,各有提高;二、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
三、教与学是一体的,不能抛开学习谈教育,也不能抛开教育谈学习;四、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良性循环。
“知识渊博,为什么还要谦虚?”“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园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
我们作为教师就要走这样谦虚的胸怀,当了老师就什么都知道了?就不用学习了?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贡高傲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是合格教师应该做到的。
作者:张晓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