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研究论文六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研究论文六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研究论文六篇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研究论文六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摘要:随着我国人口急剧上升,土地资源稀缺问题愈加明显,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开发商开始将目光投向高层建筑。

近年来,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得到广泛应用,它即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实现了有限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本文主要对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用以提高高层建筑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1引言随着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政府对高层建筑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建筑结构的持久性、可靠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进行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结合建筑物的形态特征、功能需要等进行,为提高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能做铺垫。

2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2.1重力荷载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具有特殊性,不仅建筑高度不可比拟,还需要面临重力荷载的挑战。

特别是随着建筑高度不断攀升,地面受力与重力荷载会逐渐上升,在力的作用下墙上的轴压力与竖向构件柱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从而加大超高层建筑的困难性。

其次,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水平位移也是建筑结构设计的矛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楼层越高风效应就越大,在风的作用下其合力作用点的位置就越高,由此自然风效应对超高层建筑产生的作用效应就更大。

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结构自重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它关乎建筑物的稳定性。

而结构自重与重心位置相关,随着建筑楼层不断升高其重心位置随之升高,从而结构自重不断加大,成为强力作用下的薄弱环节,比如地震等。

2.2风振加速度风力大小与建设楼层的高低相关,通常楼层越高其风力效果越强,因此在超高层建筑中的风力作用特别显著。

但是,人们对风作用的舒适度有一定的感知,若风振作用过强则会令人产生不适感,从而降低居住品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建筑用地的紧张,高层建筑将日益增多。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应保证高层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还应保证结构的经济性、合理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低层、多层建筑结构相比较,结构专业在各专业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体形、楼层高度、机电管道的设置、施工技术的要求、施工工期长短和投资造价的高低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针对高层建筑特性的建筑结构设计:在满足安全、适用、耐久、经济和施工可行的要求下,按有关设计标准的规定,对建筑结构进行总体布置、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构造和制图工作,并寻求优化的过程。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2.1水平力是设计主要因素在低层和多层房屋结构中,往往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

而在高层建筑中,尽管竖向荷载仍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却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建筑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是与建筑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

另一方面,对一定高度建筑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2.2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2.3抗震设计要求更高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除要考虑正常使用时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2.4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垒的结果。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分析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分析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色之一。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因其优良的性能和适应性,已经成为了主流选择。

本文将就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设计要点和特点。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1.1. 高层建筑的承载力要求高高层建筑一般具有较大的自重和风荷载,同时还需要承受地震和动荷载等多种外部力的作用。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1.2. 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设计要求,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包括框架结构、筒体结构、框筒结构、悬挑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对于结构设计和构件设计都有不同的要求。

1.3. 高层建筑的变形和挠度要求严格高层建筑的变形和挠度控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性能和外观效果。

结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合理控制建筑的变形和挠度。

1.4. 高层建筑的材料和施工要求高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对材料和施工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选择具有高强度和耐久性的材料,并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质量。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2.1. 结构稳定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要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构件布局,合理分配荷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 抗震性能高层建筑通常处于地震频繁的地区,因此抗震性能是结构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抗震措施,包括设置剪力墙、增加节点刚度和采用横向抗力系统等,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1. 结构形式选择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周边环境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常采用框架结构或筒体结构,以满足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要求。

3.2. 支撑系统设计高层建筑的支撑系统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高层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

高层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

高层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高层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承载着建筑物的重量,还要考虑到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外部力的影响。

在高层结构设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结构稳定性、梁柱连接、横纵向约束等方面的设计不足,导致结构安全隐患的存在。

本文将就高层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1. 结构稳定性不足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设计的重中之重,但是很多设计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些设计在结构稳定性方面未考虑周全,导致在自重、风荷载或地震等外部力作用下,结构容易发生倾斜、位移等问题,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2. 梁柱连接设计不合理梁柱连接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发生结构破坏。

在高层结构设计中,梁柱连接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承载能力、适应性等因素,因此设计不合理将会对结构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3. 横纵向约束设计不足高层建筑结构的横纵向约束是确保结构整体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在设计中常常存在疏漏。

横纵向约束设计不足将导致结构承受外部力作用时产生严重的变形和位移,进而威胁到结构的安全性。

二、高层结构设计方法在高层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充分的分析。

这包括对结构的受力情况、承载能力、变形情况等进行详尽的计算和分析,从而确保结构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能够保持稳定。

在高层结构设计中,需要对梁柱连接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连接形式、材料和工艺,确保连接的承载能力和适应性达到设计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高层结构的整体稳定,需要加强横纵向约束的设计。

这包括增加结构的横向约束形式、增加约束构件的数量和强度等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结构的变形和位移,确保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4. 应用新型结构材料在高层结构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一些新型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复合材料等。

这些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等性能,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点分析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和象征,其结构设计一直是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难点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克服这些难点。

一、受力分析复杂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较大,受力分析通常会比较复杂。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受力分析是基础和关键,只有深入研究高层建筑所承受的荷载和受力状况,才能有效地解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难题。

在受力分析方面,高层建筑在不同楼层和不同构件上所受的荷载和力的分布都会有所不同,需要对整个建筑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受力分析,确保每一个构件都能满足受力要求。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各种不同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包括静载荷、动载荷、风荷载等,这些都增加了受力分析的复杂性。

针对受力分析复杂的难点,结构设计师需要运用先进的受力分析方法和工具,如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等,对高层建筑的受力状况进行准确的模拟和计算,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抗震设计要求高高层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其抗震设计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地震是高层建筑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因此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通常比较严格,需要考虑地震波的作用、建筑结构的受力状态、结构的位移要求等多个方面。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要求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对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难点,结构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其他地质条件,结合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设计和结构计算。

还需要采用高性能材料和先进技术,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三、构造系统选择和优化高层建筑的构造系统选择和优化也是结构设计的难点之一。

构造系统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性,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的形式、功能和受力特点,合理选择和优化构造系统。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探讨
工程科 技
高层 建筑 结构设 计 问题 探讨
王伟光 李振 国 ( 黑龙江省西埃迪建筑设计 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 50 0
摘 要: 随着高层建筑进一步的发展 , 满足 高层建筑的形式 , 材料 , 力学分析模型都将 日趋复 杂多元 , 了革新 高层 建筑 , 为 体现其魅 力, 追求新 的结构形式和更加合理的力学模型将是土木工程 师们的 目标 和方向。 关键词 : 高层 ; 筑 ; 建 结构 ; 设计
2 . 3简体体系
参 考 文 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杨斌, 张红英. 关于建筑结构设 计 中若干 问题 的研 究[ . J 工程 地球 J 凡采用简体为抗侧 力构件 的结构 体系统称为筒体体系, 包括单 [】 2 72  ̄ ) 6 6 0 0 5 筒体 、 简体 一框架 、 筒中筒 、 多束筒等多种型式。简体是一种 空间受 物理 学报 , 0 ,4 6:9 — 0 . 2夏卓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住宅科技,0 7 1 2:9 3 . 20, ( )  ̄2 20 2 力构件, 分实腹筒 和空腹筒两种类型 。实腹筒是 由平面或 曲面墙 围 [1 成 的三维竖 向结构单体, 空腹筒是 由密排柱和窗裙梁或开孔钢筋 混 凝 土外墙构成 的空间受力构件 。筒体 体系具有很大的刚度和强度,
另一方面 由于轻质 高强材料的开发及新 的设计计算理论 面的适当位置设置较大的剪力墙来代替部分框 架, 便形成 了框架 一 快速发展 。 抗风和抗震理论的不断完善, 加之新的施工技术和设 备的不 剪力墙体系 。在承受水平力时, 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有足够 刚度 的楼 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 的普及和应 用以及结构分析手段 的不断提 高, 板和连梁组成协 同工作的结构体系 。 在体系中框架体系主要 承受垂 断涌现, 为迅速发展高层建筑提供了必要 的技术条件 。 直荷载, 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剪力。

关于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设计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设计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设计探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

然而,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底层穿层柱结构的设计尤其关键。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的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

一、什么是底层穿层柱结构?底层穿层柱结构是一种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使用的结构形式。

它是通过在建筑底层的一些位置放置柱子,使得建筑在底层形成中空的结构形式,从而可以减小建筑的自重和地基承载压力。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缩小建筑底部的面积,提高地上使用空间,同时还能增加建筑的抗风等能力。

二、底层穿层柱结构的设计原则1. 抗震要求高:由于底层穿层柱结构会减小建筑底部的面积,因此建筑的稳定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弥补这种影响,必须在设计中考虑到抗震要求,采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

2. 穿层柱的位置要合理:穿层柱的位置对于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穿层柱位置不合理,将导致强度和稳定性不足,影响建筑的安全性。

因此,在选择穿层柱的位置时,必须考虑到建筑的力学特性和地形、地质等因素。

3. 点与线的转换妥善处理:底层穿层柱结构要考虑到建筑力学特性,能够把点形式的支撑转化为线形式。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柱子的截面形状、布置方式等因素,以达到点与线的合理转换。

1.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在底层穿层柱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悬吊结构等。

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形态、地理位置、建筑用途和抗灾等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2. 合理安排穿层柱的位置和数量:穿层柱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到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建筑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穿层柱的位置和数量,例如,某些穿层柱可以用于提高建筑的抗风能力,某些穿层柱可以增加建筑的空间利用率。

3. 在施工中注意安全问题:在建筑施工中,底层穿层柱结构的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设备、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进行操作,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过程安全、稳定和高效。

关于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设计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设计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设计探讨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结构的稳固性对于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果至关重要。

底层穿层柱作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其设计和布置对于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高层建筑底层穿层柱结构设计进行一些探讨。

一、底层穿层柱结构的作用底层穿层柱是指在建筑底层的楼层中,穿过多层楼板而直接连到地基的柱子,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承重支撑:底层穿层柱在建筑底层承担着整个建筑结构的重要承重任务,其稳固性和承载能力对于整个建筑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2. 风力剪力传递:高层建筑在面对风力作用时,底层穿层柱可以有效地传递风力剪力,减少建筑结构的振动和位移,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3. 地震作用承受:在地震作用下,底层穿层柱可以有效地承受地震作用而保护建筑结构和居民的安全。

底层穿层柱的合理设计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结构布置底层穿层柱的布置应该考虑到整个建筑结构的承载情况和受力情况,一般来说,底层穿层柱的布置应该尽量均匀分布在建筑的底层平面中,以保证整个底层楼板的受力均匀。

在实际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底层穿层柱与其他结构元件(如墙体、楼板等)的连接问题,以保证底层穿层柱与其他结构的协同工作。

2. 材料选择底层穿层柱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可以满足底层穿层柱的设计要求。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品质和施工工艺,以保证底层穿层柱的质量和稳定性。

3. 组合形式底层穿层柱的组合形式可以根据具体的建筑结构和使用需求进行设计,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方柱或者圆柱的形式,同时可以结合其他结构元件,如构造柱、外墙柱等,形成整体结构。

在组合形式设计中,需要注意底层穿层柱与其他结构的衔接和协同工作,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4. 设计要点在底层穿层柱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1)整体稳定性:底层穿层柱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整个建筑的受力情况和承载要求,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在城市建设中。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主要阐述了某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其地基基础设计、结构计算结果分析,最后针对高位转换的加强措施进行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措施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总建筑面积65182m2,主塔楼地面以上84米,共25层(1~6层为裙房),其中1~6层为商业用房,层高4.2~5.5米,7层为住宅会所,8至25层为住宅,层高2.9米。

塔楼平面为U形。

地面以下为两层地下室,底板顶面标高为-8.7米,地下室主要用于设备用房和小汽车库,其中地下二层为平战结合六级人防地下室。

本工程各土层(岩层)从上至下划分为:①人工堆积层:以素填土为主,平均厚度2.57米;②耕土层:主要成份为粘质粘土或粉土平均厚度1.6米;③冲积层:以粉土为主,局部夹有粉砂和中砂,平均厚度1.79米;④残积土:以粉土为主,平均厚度4.34米;⑤全风化岩:岩石已风化成粉土或粉质粘土平均厚度1.4米;⑥强风化岩:岩芯多呈半岩半土状,平均厚度2.67米:⑦中风化岩:以褐红色粉砂岩为主,局部夹微风化岩,层厚1.5~9.4米,平均厚度5.73米;⑧微风化岩:以砾岩为主,部分为粉砂岩,顶部埋深13~23.3米。

本工程基本风压值Wo =0.5KN/m2,按7度近震设防,Ⅱ类场地。

外墙及分户墙为190厚砌块,内隔墙为120厚砌块,砌块容重为13kN/m3。

2结构体系及其设计
经综合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本工程主塔楼及裙房均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裙楼竖向结构由电梯井筒、落地剪力墙及框架组成;主塔楼竖向结构由电梯井筒、剪力墙肢、短肢剪力墙组成。

根据使用功能需要, 将主塔楼四周框架柱在7层以上转换为短肢剪力墙,第六层设梁式转换层。

抗震等级按高层建筑正常提交一级采用:剪力墙取为一级,框架采用一级。

由于转换层高度受限制,为减小转换梁截面尺寸,改善结构的受力性态,经与建筑设计配合,尽量使短肢剪力墙一端支承在框支柱上,使得短肢剪力墙与转换梁协同工作,减小转换梁单独工作时的应力集中。

表1 墙柱截面取值及其变化层次
表2 砼强度等级取值及其变化层次
3 基础型式
地下室底板处为全风化岩及强风化岩,且岩层埋深起伏较大,故采用冲(钻)孔桩,一柱一桩,桩基安全等级为一级;持力层为微风化粉砂岩或砾岩。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3.7MPa,岩石桩端承载力标准值q p=7000kPa;桩长约5~12米,入岩深度0.5m;桩身砼强度等级C30。

表3桩径及单桩承载力标准值(kN)
4 结构计算结果及分析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基于墙元的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对本工程的结构进行了计算。

本工程计算总层数为27层,其中地下2层,地上25层。

具体结果见表4、表5、表6。

表4 结构周期及扭转情况
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 扭转系数
1 2.283
2 140.51 0.78 ( 0.47+0.32 ) 0.22
2 2.062
3 48.36 1.00 ( 0.44+0.56 ) 0.00
3 1.6415 132.11 0.2
4 ( 0.11+0.13 ) 0.76
4 0.6780 136.73 0.6
5 ( 0.34+0.30 ) 0.35
5 0.6468 45.42 1.00 ( 0.49+0.51 ) 0.00
6 0.5892 133.22 0.3
7 ( 0.17+0.19 ) 0.63
7 0.3564 167.40 0.65 ( 0.61+0.03 ) 0.35
8 0.3048 68.48 0.96 ( 0.13+0.83 ) 0.04
9 0.2783 143.92 0.41 ( 0.27+0.14 ) 0.59
10 0.2131 170.06 0.61 ( 0.60+0.02 ) 0.39
11 0.1750 63.76 0.88 ( 0.17+0.71 ) 0.12
12 0.1623 132.86 0.50 ( 0.23+0.27 ) 0.50
13 0.1444 168.91 0.62 ( 0.59+0.02 ) 0.38
14 0.1263 53.16 0.77 ( 0.28+0.49 ) 0.23
15 0.1191 125.25 0.74 ( 0.26+0.48 ) 0.26
表5 风和地震作用下位移控制
表6 地震作用下基底剪力、弯矩、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
4.1计算结果分析
①结构平振第一自振周期T1在2.06~2.28之间,T1=0.076~0.084n(n为计算层数),说明结构刚度较大。

②结构第三周期T3为扭转振型,其中T3/ T1为0.72,小于《高规》0.9的限值,说明结构抗侧力构件平面布局合理。

③结构构件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平均位移之比,最大值为1.38,大于1.2而小于1.5,说明结构扭转效应较为明显,但在合理范围之内。

④从表五可以看出,地震作用下X向最大楼层反应力在转换层出现畸变点,结构设计应采用相应的加强措施。

⑤X、Y 方向转换层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分别为1.1284、1.05, 说明结构竖向结构布置合理。

⑥SATWE计算结果显示,与转换层相连的短肢剪力墙超筋较严重。

进一步用TBFEM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应力集中在转换梁短肢剪力墙交接处。

表中显示了
转换梁短肢剪力墙等应力线,与之相比较,同时给出了将短肢剪力墙改为满跨支承的整片墙等应力线。

可以看出,与整片墙相比,短肢剪力墙应力较集中于墙肢。

文中的研究结果也说明框支剪力墙在转换层上部的墙体所受内力很大,易破坏。

为此,结构设计时,将第七层墙肢加长、加厚,同时,框支柱尽可能延升至第七层。

5 高位转换的加强措施
工程转换层设在第7层楼面,属高位转换。

有关研究表明,高位转换的落地剪力墙及框支柱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所以设计高位转换层时,应增加转换层下部剪力墙及框支柱的延性。

采取以下工程措施:①.结构分析采用空间薄壁杆件模型的TBSA和采用墙元的SATWE两套程序进行计算。

考虑施工模拟。

②.严格按照抗震设计五准则,即强竖弱平(强柱弱梁),强节弱杆,强剪弱弯,强压弱拉,强竖根来进行结构设计,对结构的底部区域及错层处剪力墙进行加强处理③.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控制在0.5以内;框支柱轴压比控制在0.6以内;框架轴压比控制在0.7以内。

④.落地井筒砼外墙在转换层以下加厚至450mm。

⑤.转换层楼板采用200mm厚,设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大于0.25%;同时转换层上层即第8层楼板亦加厚至130mm设双层双向配筋。

6 总结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任务复杂繁重,设计人员应当认真学习规范,努力提高理论知识,依据工程的实践经验,把握工程设计要点,针对其中不足的地方,采取相应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才能设计出高质量、高品质的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