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指导: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合集下载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真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真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真作文真情实感是作文制胜的法宝,真实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真实作文的内涵就是素材真实、情感真实、艺术真实、过程真实。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行使神圣的使命,指导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扩展生活空间,丰富习作内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之水,就没有习作的内容。

教师要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体现真实生活是真实作文的源泉。

1、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这就告诉我们想写好作文就从生活入手,走进生活。

可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或对写作对象进行调查访问。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开动脑筋,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质,选择有深度的典型事例,人物才能写深。

2、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只有鼓励学生勇于说真话与外界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写出好作文。

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行为多么幼稚,只要他们愿意把真实的心里话说出来与人交流,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因为这些出自真实的生活、发自内心的感受都是写作的最佳材料。

指导课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最大胆的想象,把内心所想的都大胆说出来与人交流。

3、让学生显露个性自我表现作文指导中,要告诉学生写作时要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渗透自己的个性思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写人所未写;充分将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平时“鼓励学生讲个性化的生活历程,畅谈个性化的生活感悟,抒发个性化的思想感情,使用个性化的表达手法等,从而展现个性化的内心世界。

”二、提倡多读多写,增加训练量次真实阅读是真实作文的基础。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单靠作文教学。

作文水平提高的基础在于阅读,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对所读的文章思想内容达到真正的理解,并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学到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文写作要求学生通过文字的表达,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在写作中,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写出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情景呢?接下来,让我们来浅议一下作文写“真”之法。

要注重观察和体验。

写作是要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而这些观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

所以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体验生活的点滴。

当我们写一篇记叙文时,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描述所见所闻所感,使作文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要注重真实的情感表达。

真实的情感是作文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写作时,我们要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受和表达。

无论是快乐、悲伤、愤怒还是焦虑,都要真实地表达出来。

情感表达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所以要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

要注重真实的情景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要以真实的情景描写为基础,使作文更具生活气息。

我们在描写一个地方时,可以用大量的细节来展现这个地方的真实面貌;在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通过对其外貌、性格、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刻画,使读者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要注重真实的思想表达。

在作文中,我们要以真实的思想为基础,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去展开文章的论述。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要注重对事情的真实分析和深入思考,不能空洞无物、空谈大道,而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要注重真实的体裁选择。

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写作目的,选择适合的体裁。

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杂文、散文等,都要选择能够真实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体裁,使作文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作文中写“真”,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还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上。

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思想、真实的体裁选择,都是作文写“真”的重要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真实,我们才能写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章,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和用情。

浅谈记叙文写作的真实性

浅谈记叙文写作的真实性

浅谈记叙文写作的真实性记叙文写作强调真实性。

阅读记叙类文章,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文章叙述的故事真实感强,读来往往兴趣盎然,手不释卷;如果缺乏真实性,则令读者索然寡味。

真实性成为记叙文写作的生命,由此演绎出“记叙文必须写真人真事”这一金科玉律。

很多老师也信守这一规则,要求学生所写的记叙文,文中所写的人必须是确有其人,文中所叙的事一定要真有其事;否则,所写的文章就不能算是记叙文。

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对记叙文的一种误解。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的散文、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这可以看出,记叙文这一文章体裁,实际上和文学体裁是一种交叉关系,它既包括要求写真人真事的散文、日记、游记、新闻、通讯等,又包括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传说和小说。

特别是小说,想象和虚构是其典型特征。

这说明在记叙文写作中,既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以写虚构的人和事。

既然记叙文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文学作品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包括社会中实有的人物、事件,也包括各种自然景物、自然现象。

它是纷繁的、芜杂的,是生活的原生形态,显示着生活的原始面貌。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

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说“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有人考证过,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根据生活中的三个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

但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妇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

如何在写作中创造真实性

如何在写作中创造真实性

如何在写作中创造真实性写作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创造真实性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无论是小说、散文、新闻报道,还是学术论文,都需要真实性来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共鸣。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写作中创造真实性。

一、深入研究和了解主题在开始写作之前,对所要涉及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信息和知识,才能够写出具备真实性的作品。

例如,如果写作一个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作者应该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了解,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细节,以便在作品中能够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

二、使用真实的细节和描写真实性与细节息息相关。

在写作中,使用生动的细节和精确的描写可以让作品更具真实感。

例如,如果写作一个人的形象描写,作者可以描述他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细节,以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

此外,还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氛围、声音等细节,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

三、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心体验真实性不仅在于事实的还原,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真实和内心的体验。

在写作中,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入的内心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与作品产生共鸣。

作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情绪变化、内心独白、思考的转折等方式,展现人物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过程。

这样的描写会让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使作品更有真实性。

四、谨慎使用虚构元素在创作虚构作品时,虚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要谨慎使用。

虚构元素可以为作品增添趣味性和想象力,但过度的虚构会破坏作品的真实性。

因此,在使用虚构元素时,需要与事实和真实情节相衬托,以保持整体的真实性。

同时,对于虚构元素的使用要有适度和合理的解释,使读者能够接受并理解虚构部分存在的原因和作用。

五、注意语言表达和叙述风格语言表达和叙述风格也是创造真实性的重要方面。

选用合适的词语和用句,能够让作品更加准确和真实。

避免使用过于夸张和夸大的词句,保持简洁明了的叙述,以求达到真实性的效果。

此外,也要注意叙述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沉浸其中。

再探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问题

再探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问题

再探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问题对现代中学生的作文评判标准,概括地说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在中学作文教学活动中,评判她的思想标准,现在学术上特别讲究文章的“真”。

追求“真”、“善”、“美”,是一切作品的思想标准,其中的“真”,是“善”和“美”的基础。

所以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就反对学生在作文中采用虚构的方式进行写作,他们认为这样的写作是违背“真”、“善”、“美”的思想标准,对中学语文教育所承担的思想性教育也是不利的。

他们认为,学生作文要写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符合文章的真实性原则,符合文章的“真”、“善”、“美”的道德标准。

由此,笔者对这个困扰语文作文教育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对中学生作文中的真实性标准进行了自我界定,以指导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提高。

中学生作文标准的追求“真”的历史渊源我们的文章,从古到今都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文以载道”思想是写作的基本目的。

道德文章,就是坚持文章的“思想标准”第一的原则。

文章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要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道德文化标准。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无不例外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无论是六朝的绮丽骈文,还是古朴的唐代散文,文风的改变,都是社会风气改变的体现。

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真实风貌。

这也正是文章的价值存在的一个主要方面。

追求文章的“真”,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它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学生的作文教育也是要符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要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时,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文章要担负起歌颂我们伟大的红色政权,歌颂英雄的中华儿女,这种对英雄时代唱的赞歌,是我们对英雄崇拜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颂歌式的文章,就是对“真”的追求。

文革十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崎岖曲折的道路,困难时期,我们的文章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就是起到激励作用,要求我们的文章塑造英雄,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

浅议作文写“真”之法作文写“真”之法,涉及到多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描绘和表达真实的事物和情感。

以下是几条可以帮助我们写出真实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第一,“真实性”是写作的核心要写出真实的作文,首先必须理解“真实性”是什么。

所谓“真实性”,就是指作品表现出一种真实、生动和细致的情感和描述。

需要注重细节的描绘,强化感官的刻画,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来展现态度感受和情感,形成一种细致的情感叙事。

例如,当我们写一篇游记时,不仅要介绍景点和风景,还要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描述,如“当你眺望远山、深海时,无尽的自我陶醉在眼前”,让读者感受到我们身临其中的真实心情。

第二,细节塑造情感真实的情感和描述,需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

细节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事情的真实性。

描绘细节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说明身边具体的事情,更需要展现出作者个人的认知和观感,从而让文章产生一种更加真实的感受。

例如,当我们写一篇纪实文学时,可以注意到身边的小细节,并加以描绘,如“夕阳的胶质阴影从悬崖上滑落,正撞上框在海洋上的小岛,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落寞与无奈”。

第三,立足于生活中笔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针对不同的主题和意图,选择生活中的例子和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真正引人入胜,并且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受到启发。

例如,当我们针对生活中的事件,写一篇心情随笔时,可以主动寻找珍贵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小确幸,如“我孤独地走在小巷里,发现了一朵清香扑鼻的野花,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精彩”。

第四,多角度出发对于一个主题或者议题的写作,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和表达。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切入点,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复杂、真实,同时也更加含义深刻。

多角度出发,在叙事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和表达。

例如,在写一篇小说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并进行叙事,如从人物的心理状态、周遭环境、交际关系、家庭经历等等不同维度上来考虑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

中学生写作中的真

中学生写作中的真

浅论中学生写作中的真真实性是文章的灵魂,说真话、诉真情应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良好的品德,因此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是中学生写作的重要任务。

而倡导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必须首先找到作文虚假的根源。

那么中学生的作文中为何会存在如此严重的虚假现象,我想原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作文目的偏向: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对此,教师中存在着两种较偏颇的认识,这是造成中学生虚假作文的根本原因,有的教师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建筑在高分、获奖、发表的目的之上,他们在考前给学生猜题目,读范文,讲范文,甚至要求学生背范文,在作文竞赛活动中帮助学生虚构情节,造成学生抄袭或改写他人的作文。

有的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创作而准备,他们把文学创作的要求强加于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诸如审题立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等,还过分地追求语言的文学性,至于是否有真情实感,也就可以置之不顾了,导致了学生为学“创作”而写作文的心理,常用形式去套内容,过于装裱文字,粉饰语句,为此在写作中丢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二)教师指导偏位:由于教学目的的偏向,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除过于重视谋篇之巧,修辞之工外,还常常不顾学生的积累和认识水平,刻意追求内容的新奇化,片面强调作文的选材新颖、独特,事例一定要典型,感人,并要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教育等。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新奇、有意义,教师总是要读些范文,或提供些材料,以示引导点拨,于是学生就来个依样画葫芦,编造一番。

此外有些教师纯粹依习作提示和参考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局限于学生的思路,一定程度上又诱导了学生依此去信笔杜撰,导致学生的作文如同用一个模子浇铸出来似的。

但这些依仗而作的虚假作文却能得到高分,甚至于被老师当作优秀作文在学生中传阅,于是就有了“作文只要编的好就能得到高分”的说法。

(三)学生积蓄不足: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有材料可写,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去感到“无米下锅”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师“内容要新奇,立意要深远”的误导,学生便重于捕捉那些如“舍已救人”、“勇斗歹徒”般的大素材,实际上,中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小事,自然就感到生活中没有写作的材料了;二是无意关注或不善于观察,即使学生经历了丰富有趣的事,却不能好好捕捉利用;三是生活单调,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校活动又少,再加上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子女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认为做其他事情就是不务正业,使他们没有时间去领略生活的多姿多彩,没有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这样,库源不足,学生写作时要么只能搜索枯肠,面壁虚构,要么干脆走捷径到他人的文章中去“讨”素材。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

记叙文写作贵在“真实”
在写作中,“真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如果一个故事先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基础,那么该故事就会更加迷人,更加动人。

在写作时,我们应该尽量追求真实性。

这个
“真实”可以是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家庭故事、一个亲身经历等。

首先,写作的真实性是指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应该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

如果
故事太过夸张,读者可能会感到不真实,被故事中的虚构情节所干扰。

撤销了读者的信任。

其次,“真实”还可以提高作品的表达力。

如果一个故事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那
么它就会更加引人入胜。

因为真实的事件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人性,也会因为真实而令读者
心动。

同时,“真实”也能让作品更加生动。

读者能够想象出真实发生的场景和情景,深入
了解角色的行为和情感,甚至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更重要的一点,“真实”能够帮助作家赢得读者的信任。

在写作中,作家应该写出自
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真实的写作,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考和人格。

总之,“真实”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读者信任的基础,是创作情感、反映
人性的重要手段。

只有追求真实,作者才能创作出更加真实、感人的作品,取得更好的阅
读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作文指导: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

这就是很多语文老师和一些写作指导书中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

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

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写作指导书,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指导方法,而其效果也参差不齐,有的也不尽人意。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

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

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并因此,学生在习作时,就束缚在真的人,真的事的羁绊中,苦苦挣扎着。

我认为,这其实已经走进了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