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小学下册数学概念全集.docx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数学 三年级下册 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数学  三年级下册  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目录第一章位置与方向(一)第二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三章复式统计图第四章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五章面积第六章年、月、日第七章小数的初步认识第八章数学广角——搭配(二)第九章总复习第一章 位置与方向(一)1.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 看地图的方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

4. 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罗盘、指南针、GPS 定位系统和导航系统。

5.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6.第二章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 口算除法基本方法:方法一:把被除数看作由几个十、几个百或几个千组成的数,进入转化为表内除法进行口算。

方法二:口算时,先把被除数中的0去掉,当作表内除法进行计算,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刚刚去掉的0就是最终的结果。

2. 笔算除法的运算方法:( 北 ) ( 东 )( 西 ) ( 南 )○1用短除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的算起。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

○3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每次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备注:0不能作除数;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4.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 商×除数5.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 商×除数+ 余数6.购物问题中的运算公式:7.○1总价=单价×数量8.○2单价=总价÷数量9.○3数量=总价÷单价10.在除法运算中计算近似数时,把被除数看作某个数与除数相乘最接近它的整数。

11.复式统计图12.调查内容都一样的两个表,可以合并成一个表。

13.复式统计表能更简洁地表示信息。

14.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运算方法:计算时,可以先把两个因数中的0去掉,再算出的得数后添上刚刚去掉的0。

注意:计算时去掉了几个0,就在得数末尾添上几个0。

部编三年级小学下册数学概念全集

部编三年级小学下册数学概念全集

一、位置与方向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找观测点:在(谁)的什么方向,(谁)就是观测点,要在观测点上画作标,画箭头看方向。

二、平均数1、平均数×份数=总数2、总数÷平均数=份数三、判断商是几位数1.、判断商是几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够除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商是两位数。

四、年、月、日1、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日要在二月加。

2.、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七大,四小,一平。

4、两天的时间分开算,24小时是关键。

第一天时间直接减,第二天时间再相加。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9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闰年。

五、面积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3、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4、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5、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6、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7、面积: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8、面积: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9、长方形的周长=(长+宽)的和×2。

10、长度: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11、长度: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1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3、面积:正方形的边长=面积÷边长。

14、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5、长度: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16、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8、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9、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0、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月、日部分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七九。

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

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

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xx、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

如:到20xx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

用20xx-1949=59周年(二)24时计时法部分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

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4、求经过的时间。

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

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全部知识点。

第一章:加法与减法
- 数的认识
- 0的概念与应用
- 加法的概念与运算法则
- 减法的概念与运算法则
- 运算的简便性质
- 加减法的计算技巧
第二章:乘法与除法
- 乘法的概念与运算法则
- 乘法口诀表的认识与运用
- 除法的概念与运算法则
- 乘法的性质与计算技巧
第三章:长度与质量
- 长度的认识与测量
- 长度的计算
- 质量的认识与测量
- 质量的计算
- 长度与质量的综合应用第四章:时间与温度
- 时间的认识与测量
- 时间的计算
- 温度的认识与测量
- 温度的计算
- 时间与温度的综合应用第五章:货币
- 货币的认识与计算
- 货币的加减法运算
- 多位数的货币计算
- 小数点的认识与应用
第六章:图形
- 点、线段与角的认识
- 直线、射线和线段
- 角的类型与性质
- 图形的简单分类
- 图形的变换与应用
第七章:数据整理
- 数据的读写与整理
- 图表的表达与分析
- 数据的统计与应用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分类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分类归纳,推荐文档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分类归纳三年级班姓名: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认识东、南、西、北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1】确定方向(或约定方向)的方法:①.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②•傍晚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③•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北方;北④•北斗星所指的方向是北方;⑤• 一般情况下,地图(或图纸上)规定向上为北。

----------- 西东【2】根据确定一个方向后,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或南北相对,东西相对”南绘制“十字叉”,确定其它七个方向。

(P3【1】)知道:南一北,西一东;西北一东南,东北一西南这些方向是相对的。

【3】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我们所站在的位置的地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

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十字叉”,用箭头“r 标出北方(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向上为北)。

(P4【2】)【4】看懂地图。

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

如①:“甲在乙的……方”,是指:以乙为观察点,也就是以乙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方向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 (P5【3】、7【3】)如②:“甲的……方是……”,是指:以甲为观察点,也就是以甲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什么方向的事物.(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P8【4】)【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总结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 东与西相对 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 按(顺)时针方向转。

2.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绘制的。

3.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现了指四方向的――司南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 笔算除法顺序 确定商的位数 试商 检查 验算。

2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 ÷商=除数3 0除以任何数 0除外 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4 笔算除法时 那一位上不够商1 就添0占位。

最高位不够除 就看两位上商。

5,除法计算时 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 2、3、5倍数的特点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 462 4+6+2=12 12是3的倍数 所以462是3的倍数。

7关于倍数问题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例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 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 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

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 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

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

所以乙数为24 甲数为 4×5=20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 甲乙两数之差是24 求甲乙两数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 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

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 而它们的差是24。

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

所以乙数为 24÷4=6 甲数为 6×5=308.和差问题(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两数和+ 两数差)÷2=较大的数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如图: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整理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整理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整理稿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同时将两个乘数都看作是最为接近的整十数。

2.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 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等于这个数乘那两个数的积。

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2. 常用的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3.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100袋10千克的大米重1吨,40个体重25千克的小朋友体重是1吨。

4.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1. 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除)法。

2. 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3. 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4.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两个数的积。

第五单元年、月、日1.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有7个: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小月30天,有4个: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

2. 平年二月是28天,闰年二月是29天。

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3.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 一年有4个季度(季度与季节不同);1个季度=3个月。

1、2、3月是第一季度(共90天或91天);4、5、6月是第二季度(共91天);7、8、9月是第三季度(共92天);10、11、12月是第四季度(共92天)。

部编人教版小学阶段各年级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

部编人教版小学阶段各年级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

部编人教版小学阶段各年级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第一部分:概念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7、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8、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9、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置与方向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找观测点:在 ( 谁 ) 的什么方向, ( 谁 ) 就是观测点,要在观测点上画作标,画箭头看方向。

二、平均数1、平均数×份数=总数2、总数÷平均数=份数三、判断商是几位数1.、判断商是几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够除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商是两位数。

四、年、月、日1、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日要在二月加。

2.、平年全年有 365 天,闰年全年有 366 天。

3.、七大,四小,一平。

4、两天的时间分开算,24 小时是关键。

第一天时间直接减,第二天时间再相加。

5、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 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90 年不是闰年,而2000 年是闰年。

五、面积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3、边长4、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

5、边长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6、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1 平方米。

7、面积:长方形的长 =面积÷宽。

8、面积:长方形的宽 =面积÷长。

9、长方形的周长 =( 长 +宽 ) 的和× 2。

10、长度:长方形的长 =周长÷ 2- 宽。

11、长度:长方形的宽 =周长÷ 2- 长。

12、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13、面积:正方形的边长=面积÷边长。

14、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 4。

15、长度 : 正方形的边长 =周长÷ 4. 16、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7、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8、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9、边长是 100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0、边长是 1 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1、边长的 100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2、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23、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24、公顷通常测量广场、机场、车站、果园、农田。

25、平方千米通常测量国家面积、海面、湖面、省市面积。

26、面积相同周长不一定相同,周长相同面积不一定相同。

27、余数一定小于除数,除数不一定大于余数。

28、周长与面积单位不相同,所以无法比较大小。

三年级下数学概念题库1、除法:①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的位数判断看百位是否够除; 够除商就是三位数, 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1 公顷。

1 平方千米。

10000 平方米。

③商中间或末尾有0,关键看所除的那一位是否够商上1,不够商上 1 商就上 0。

2、乘法: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注意个位和十位分开依次乘,然后把两次乘积相加。

②估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积范围:取最低值时运用去尾法,取最高值时运用进一法。

估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积则使用四舍五入法 ( 即接近法 ) ,切记用“≈”符号。

③和倍问题解题公式:两数和÷﹙倍数+1﹚=1 倍数,两数和-1 倍数=多倍数。

差倍问题解题公式:两数差÷﹙倍数-1﹚= 1 倍数,两数差+ 1 倍数=多倍数。

3 、年月日①年分为平年与闰年;通常每 4 年里有 1 个闰年, 3 个平年。

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年,一般多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例如: 2000 年是闰年,而1900 年是平年。

歌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才一闰。

此外,一年 366 天的一定是闰年; 2 月是 29 天的那一年也必定是闰年。

1 平年= 365 天, 1 闰年= 366 天。

1 年= 12个月。

1 平年= 52 个星期零 1 天, 1 闰年= 52 个星期零 2 天。

② 月分为大月、小月、二月;有31 天的月称为大月,有 30 天的月称为小月。

二月比较特殊,平年有28 天;闰年有 29 天。

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一年之中连续两个大月的月份只有七月和八月。

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此外,还有数拳头法。

﹚③ 一年分为四个季度:第一季度是 1 月、 2 月、 3月共计平年 90天,闰年91 天。

第二季度 4 月、 5 月、 6 月共计91 天。

第三季度7 月、 8 月、 9 月共计92 天。

第四季度10 月、 11 月、 12 月共计92 天。

④计算日期要连头连尾,用后面日期减去前面日期加 1 天,计算周年就用大年份减去小年份。

1 日 = 24时。

计时法分为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

( 注意区分与计算)4、观察物体注意:观察物体一般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要能够画出或描述出物体三个面的表面形状。

5、平移与旋转平移与旋转是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的可看成平移,作曲线运动的可看成旋转。

注意学会平移的作图 ( 定点做图法 ) ,关键看清方向和数好格子距离,图形样子不会改变。

方向、方式和距离是物体运动的三个重要因素。

6、轴对称图形一个物体沿着图形内一条线对折,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折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关键是找出图形的对称点,然后由点连线构图。

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①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面积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边长 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

边长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

面积单位相邻的近率是100。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食指指甲盖大小约 1 平方厘米;手掌的大小约 1 平方分米;② 周长和面积的区别:a、单位不同;b、算法不同;c、概念不同。

周长用米、厘米等长度单位,面积用平方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因此两者根本无法比较。

长方形:周长=( 长+宽 ) × 2;面积=长×宽;必须知道长和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面积=边长×边长;必须知道边长。

“多长”求周长或边长,“多大”是求面积。

8、千米和吨①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1千米 = 1000 米。

长江长约6300 千米。

1米 = 10 分米;1分米 = 10厘米;1厘米 = 10毫米。

② 吨是个较重的重量( 质量 ) 单位,计量大宗货物或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做单位。

1吨 = 1000 千克,1千克 = 1000 克。

大象约重 5 吨。

③ 单位的化聚:大单位化小单位用大单位数乘以之间的进率,数越化越多;小单位聚大单位用小单位数除以之间的进率,数越聚越少。

9、分数①分数的意义:表示把 1 个或 1 堆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着重平均分。

写分数时,要看清分母、分子。

②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看分母,分母大反而小;分母小而大。

同分母分数比大小看分子,分子大则大;分子小则小。

③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④ 求几分之几或几分之一是多少,除以分母乘以分子。

⑤分数单位的化聚:分数大单位化小单位,用大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除以分母乘以分子。

例如: 1/3时= ()分。

小单位聚大单位分数,用大小单位之间的进率做分母;小单位数做分子。

例如: 6 厘米 = ( )分米。

10、小数①小数并不小,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构成的。

十分之几通常用一位小数表示。

十分之六就是0.6 ,一半就是0.5 , 0.2就是五分之一。

② 小数的大小比较关键先比整数部分大小,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小数部分大小。

③小数相加减首先要比较小数点是否对齐,再看相同数位是否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11、统计 ----求平均数平均数是一个计算出来的在数据最高和最低中间的通过移多补少使数据一样多的数。

数据可能超过它,也可能不到它。

平均数 = 总数÷份数,所以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2、 1 米 =10 分米10分米=1米1 分米 =10 厘米10厘米=1分米1 厘米 =10 毫米10毫米=1厘米3、 1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4、测量物体的长度,尺的“0”刻度与物体的左端对齐。

5、量比较短的物体,且需要精确数值时,用毫米作单位。

6、米→分米→厘米→毫米。

7、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8、 1 米 =10 分米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1千米=1000米1千米=1公里1千9、千米 ( 也叫公里 ) 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1 千米 =1000 米 1 公里 =1000 米米 =1 公里10、吨 >千克 >克11 、一个 2 分币重约 1 克,一个橡皮重约10 克。

两袋食盐重约 1 千克,一个鸭蛋重约60 克,一个梨重约120 克。

一个同学体重约25 千克 ( 公斤 ) ,一个书包重约 6 千克。

两头牛重约 1 吨,一只羊重约50 千克。

12、 1 吨 =1000 千克, 1 吨 =1000 公斤, 1 千克 =1000 克, 1 千克 =1 公斤13、相邻的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一个硬币厚约 1 毫米,课桌宽约 4 分米、长约 15 分米,同学的身高约 120 厘米— 150 厘米 ( 或 12 分米— 15 人分米 ) 同学跑步每分钟约 300 分米汽车每小时约30— 120 千米 ( 公里 )14、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则向前进一。

15、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们减起,哪位不够减则向前借一作10 再减16、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17、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18、被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减数19、加数 +加数 =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 =差 +减数20、不规则的四边形、梯形( 有且只有四边平行)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21、四边形的特点:有 4 条边、 4 个角。

长方形:对边平形且相等,四个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直角,对边平形。

四边形平形四边行不规则的四边形:梯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形。

一般平形四边行。

22、平行线: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23、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2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5、梯形:只有一组对是平行的,这样的四边行叫梯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