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
年龄问题课程教案

年龄问题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年龄问题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年龄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探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年龄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角色的影响。
2. 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3. 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
教学内容和活动:1. 导入活动(5分钟):- 展示一张包含不同年龄段人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他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和感受。
- 引导学生思考:年龄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需求和社会角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如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年龄段的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不同年龄段的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尊重其他人的意见。
4. 角色扮演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特定年龄段的人。
- 每个小组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该年龄段的特点、需求和问题。
- 其他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以促进思考和讨论。
5. 问题解决活动(20分钟):- 提供一些关于年龄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回顾课堂讨论和活动,总结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并提出自己的反思和感想。
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不同年龄段的人物。
2.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提示卡。
3. 问题解决活动的情境卡片。
4. 学生笔记和反思表格。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3. 收集学生的笔记和反思表格,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奥数教案-4 有趣的年龄问题(第一课时) 全国通用

第4讲愉快的生日party
——有趣的年龄问题
【教学内容】
第4讲“有趣的年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让学生知道年龄差不变的特点,并能根据这一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年龄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数学思考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年龄差不变的结论”,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情感态度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2.设置学生喜爱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年龄差不变的特点解决问题,知道年龄和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三年级奥数年龄问题的教案

三年级奥数年龄问题的教案三年级奥数年龄问题的教案篇一:三年级奥数.年龄问题年龄问题课前预习年龄掌故1978年初,我国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因病住北京医院诊治。
数学家华罗庚前去探望,两人谈起寿称问题。
华罗庚向郭沫若询问,古人对高寿人常给以美称,如花甲、古稀等等。
但如果年龄未到整数,比如七十七岁,八十八岁,九十九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道:“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助于数学和文字学了。
”郭老接着说:“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
原来这是三个字谜。
喜字,草写,是由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字是由八十八三个字组成;白字是百字缺一,正好九十九。
”华罗庚听了郭沫若的一番解释,拊掌笑道:“人说郭老博学多闻,此言果然不虚。
”毛泽东主席晚年常念叨一句俗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有人说七十三岁是孔子逝世的年龄,八十四岁是孟子去世的年龄,因而七十三、八十四是不祥之数。
这样的说法当然是迷信。
不过,不能把上述这种谚语看成是一种迷信。
因为它是人们从千百年来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的人体生物规律,应该从人体生理病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
查一查人口档案,可以发现在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前后去世的人数,确实要比七十至八十、八十至九十这两个年段中其它年龄去世的人数要多,这两个“关卡”是值得进一步去研究的。
有一种研究的成果认为,生命的节律是以七、八的倍数呈现的,逢到这样的年头,人体总会有些消极变化,而这种变化愈老持续的时间愈长。
按照这样的理论,七十三岁,实足年龄正好是七十二岁,而72=8×9;八十五岁,实足年龄为八十四岁,而84=7×12。
这里均出现了8或7,正在“关卡”之上。
又,中国历来有更年期的说法,即女子为“七七四十九”岁,男子为“八八六十四”岁,已成为民间传统的生理常识。
而49、64分别是7和8的倍数。
这些说法虽不能说确实可靠,但可供参考。
知识框架相关公式方法总结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
《年龄问题教案》

《年龄问题教案》第一章:年龄问题基础1.1 学习目标:理解年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基本的年龄问题计算方法1.2 教学内容:介绍年龄问题的定义和常见类型解释年龄问题的计算方法,如年龄差、年龄和等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简单的年龄问题1.3 教学活动:通过引入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对年龄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年龄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简单的年龄问题1.4 作业:第二章:年龄问题的扩展2.1 学习目标:掌握年龄问题的扩展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更复杂的年龄问题2.2 教学内容:介绍年龄问题的扩展概念,如复合年龄问题、周期年龄问题等解释年龄问题的扩展计算方法,如递推法、迭代法等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复杂的年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年龄问题的扩展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年龄问题2.4 作业:第三章:年龄问题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能够将年龄问题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2 教学内容:介绍年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人口统计、经济发展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年龄问题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年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4 作业:第四章:年龄问题的策略4.1 学习目标:掌握解决年龄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思维能力介绍解决年龄问题的常见策略和方法,如画图法、方程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解决年龄问题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年龄问题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解决年龄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年龄问题4.4 作业:第五章:年龄问题的评估5.1 学习目标:能够对年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评估和反思能力5.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对年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如检查解题步骤、检查答案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估和反思年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评估和反思年龄问题解决过程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评估和反思年龄问题解决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年龄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5.4 作业: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给定的年龄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第六章:年龄问题的综合应用6.1 学习目标:能够综合运用年龄问题解决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6.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综合运用年龄问题解决方法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综合年龄问题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五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综合运用年龄问题解决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综合年龄问题6.4 作业:第七章:年龄问题的拓展训练7.1 学习目标:能够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年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7.2 教学内容:介绍更具挑战性的年龄问题,如年龄问题的优化、年龄问题的转化等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决更具挑战性的年龄问题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六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解决更具挑战性的年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年龄问题7.4 作业:第八章:年龄问题的实际案例分析8.1 学习目标: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年龄问题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8.2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年龄问题案例,如人口增长、老龄化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年龄问题案例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七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年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年龄问题案例8.4 作业:第九章:年龄问题的策略和技巧9.1 学习目标:掌握解决年龄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和创新思维能力9.2 教学内容:介绍解决年龄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如转换法、归纳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策略和技巧解决年龄问题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八章所学的年龄问题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策略和技巧解决年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年龄问题9.4 作业:10.1 学习目标:对未来年龄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10.2 教学内容:展望未来年龄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前景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在学习年龄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年龄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前景10.4 作业: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年龄问题基础重点关注内容:年龄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基本的年龄问题计算方法。
年龄问题教案

年龄问题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表达年龄。
2. 学生能够用相应的句式询问和回答年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交流。
教学重点:1. 年龄单词和表达方式。
2. 句式:"How old are you?"和"I am _____ years old."教学准备:1. 年龄单词卡片。
2. 听力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年龄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猜测来了解年龄与人的发育成熟程度的关系。
Step 2:探究1. 教师出示年龄单词卡片,逐个教授单词的发音和意思,并让学生跟读。
2. 教师提问学生的年龄,并让学生用"I am _____ years old."来回答。
Step 3:练习1. 听力练习:教师播放一段录音,对话中有两个人询问对方的年龄,并回答。
然后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回答问题。
2. 同伴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每个学生轮流扮演问年龄和回答年龄的角色,然后换组练习。
Step 4:拓展1. 导入相关年龄的歌曲或视频,让学生通过歌曲或视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拓展知识: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年龄,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Step 5: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评价和反馈。
Step 6: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写一段自我介绍,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Step 7:延伸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年龄游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年龄单词卡片。
2. 听力材料和练习题。
3. 年龄相关的歌曲或视频资源。
小学奥数年龄问题教案

课题:年龄问题第 1 页 共 2 页 教学目标1.1.使学生再次认识年龄问题。
使学生再次认识年龄问题。
使学生再次认识年龄问题。
2.2.掌握年龄问题中的三个数量关系。
掌握年龄问题中的三个数量关系。
掌握年龄问题中的三个数量关系。
3.3.掌握画线段图法解决年龄问题。
掌握画线段图法解决年龄问题。
掌握画线段图法解决年龄问题。
教学内容年龄问题年龄问题 教学 重难 点1.1.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变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变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变; ;2.2.年龄问题中的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年龄问题中的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年龄问题中的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和差问题; ; 3.和差倍问题中的公式理解及运用.和差倍问题中的公式理解及运用 教学 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讲授法与讨论法教学 过程 一、一、 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同学们同学们::有些孩子经常问我老师几岁了。
现在我告诉大家我18岁了。
有个同学就对我说,他10岁,再过8年就和我同岁了。
年就和我同岁了。
讨论:请问这样说正确吗?(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板书:年龄问题)年龄问题) 二、 讲授新课: 1、年龄问题的特点: (1)大多少一定;()大多少一定;(22)同增同减;()同增同减;(33)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小。
大而变小。
2、年龄问题出现的形式: (1)差倍问题:差÷(倍数)差倍问题:差÷(倍数-1-1-1))=小数;小数小数;小数++差=大数大数 (2)和倍问题:和÷(倍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1+1))=小数;小数小数;小数++差=大数大数 (3)和差问题:(和)和差问题:(和--差)÷差)÷2=2=2=小数;(和小数;(和小数;(和++差)÷差)÷2=2=2=大数大数大数 3、例题精讲: 例1、一家有三口人,三个人年龄之和是72岁,妈妈和爸爸同岁,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4倍。
小学奥数年龄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年龄问题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奥数年龄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生参与奥数的年龄要求和相关政策;2. 掌握解决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小学奥数年龄要求和相关政策的资料;3. 练习题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数学题目或者数学趣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引出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的话题。
Step 2:了解小学奥数年龄要求和相关政策(15分钟)向学生介绍小学奥数的年龄要求和相关政策,包括参与奥数的最低和最高年龄限制、参赛资格的申请和审核流程等。
通过讨论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对相关政策有清晰的了解。
Step 3:解决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2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小学生参与奥数是有年龄限制的?年龄因素对数学能力的发展有何影响?b. 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身年龄和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多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参加数学俱乐部或培训班:通过参加数学俱乐部或培训班,接触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方法,提高数学水平;- 寻求帮助: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数学爱好者请教,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Step 4:案例分析和练习(20分钟)提供一些小学奥数的案例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帮助。
Step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小学奥数年龄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对数学保持兴趣和热爱,并提醒他们要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方法。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的数学竞赛,提高数学能力和解题技巧;2. 组织学生参观数学相关的展览或活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3. 分享一些数学趣味问题或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年龄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年龄问题教案教案标题:解决小学生数学年龄问题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年龄问题的概念和背后的数学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年龄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数学年龄问题的概念和背后的数学原理。
2. 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年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3. 练习题和活动,巩固学生对数学年龄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例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探究:2. 介绍数学年龄问题的概念和背后的数学原理,例如年龄的加减法运算。
3. 提供一个简单的数学年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解决,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
实践:4. 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年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思考和解决。
5. 学生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进行讨论和比较。
巩固:6.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巩固他们对数学年龄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进行一些有趣的小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年龄问题的解决能力。
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数学年龄问题的重要性和应用。
拓展:9.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数学年龄问题,并尝试解决。
评估:10. 利用一些评估工具,例如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对数学年龄问题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包含数学年龄问题的相关知识和练习题。
2.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年龄问题的例子。
3.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
4. 评估工具。
教学反思:1. 在引入部分,需要确保学生对数学年龄问题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可以通过提问和示范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2. 在实践部分,可以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数学年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在评估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口头回答问题、书面作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
发布:佚名时间:2009-9-25 15:38: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杨人气:7960
【文字:大小】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例1 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分析五年后,爸比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解:①爸爸年龄:(72+6)÷2=39(岁)
②妈妈的年龄:39-6=33(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39岁,妈妈的年龄是33岁。
例2 在一个家庭里,现在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3岁.家庭成员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现在家里的每个成员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可以求出到现在每个人长4岁以后的实际年龄和是58+4×4=74(岁)。
但现在实际的年龄总和只有73岁,可见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今年只有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女儿是3+2=5(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3-3-5=65(岁).又知父母年龄
差是3岁,可以求出父母现在的年龄。
解:①从四年前到现在全家人的年龄和应为:
58+4×4=74(岁)
②儿子现在几岁? 4-(74-73)=3(岁)
③女儿现在几岁?3+2=5(岁)
④父亲现在年龄:(73-3-5+3)÷2=34(岁)
⑤母亲现在年龄: 34-3=31(岁)
答:父亲现在34岁,母亲31岁,女儿5岁,儿子3岁。
例3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分析父女年龄差是50-14=36(岁).不论是几年前还是几年后,这个差是不变的.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父亲比女儿多的5-1=4(倍)所对应的年龄。
解:(50-14)÷(5-1)=9(岁)
当时女儿9岁,14-9=5(年),也就是5年前。
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例4 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分析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
解:①母子今年年龄和:78-6× 2=66(岁)
②母子6年前年龄和:66-6×2=54(岁)
③母亲6年前的年龄:54÷(5+1)×5=45(岁)
④母亲今年的年龄:45+6=51(岁)
答:母亲今年是51岁。
例5 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的2倍.现在
父子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2倍,得出父子年龄差等于儿子当时的年龄.因此年龄差等于10年前儿子的年龄加上25岁。
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父子年龄差相当于儿子当时年龄的7-1=6倍。
由于年龄差不变,所以儿子10年前的年龄的6-1=5倍正好是25岁,可以求出儿子当时的年龄,从而使问题得解。
解:①儿子10年前的年龄:(10+15)÷(7-2)=5(岁)
②儿子现在年龄:5+10=15(岁)
③吴昊现在年龄:5×7+10=45(岁)
答:吴昊现在45岁,儿子15岁.
例6 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分析从已知条件中可以看出甲比乙年龄大,甲乙年龄差这是一个不变的量。
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以前.这几年就是甲乙的年龄差.因此,甲整句话可理解为:乙今年的岁数,减去年龄差,正好是甲今年岁数的一半.
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后.因此,乙整句话可理解为:甲今年的岁数,加上年龄差,正好是乙今年岁数的2倍减去7。
即甲今+年龄差=2×乙今-7 (2)
把甲乙的对话用下图表示为:
由(1)得甲今=2×乙今-2×年龄差(3)
由(2)得甲今=2×乙今-7一年龄差(4)
由(3)(4)年龄差=7(岁)
…
从上图不难看出,甲现在的年龄是乙几年前年龄的2倍,1倍相当于2个年龄差,2倍相当于4个年龄差.乙现在的年龄相当3个年龄差。
乙几年后的年龄和甲现在的年龄相等,所以乙几年后相当4个年龄差.甲几年后的年龄比乙几年后的年龄多一个年龄差,正好是7岁,从而得出年龄差是7岁。
解:①乙现在年龄:7×3=21(岁)
②甲现在年龄:7×4=28(岁)
答:乙现在21岁,甲现在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