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唯物辩证法

合集下载

2016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详解

2016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详解

2016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B 本题考查适度原则,少加盐味美,多加盐味苦,说明盐应适当,过犹不及。

2.A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自由”是认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为一定目的服务,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由自”指随心所欲,这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3.D 题考查剩余价值率。

可变资本v=10万,剩余价值m=120 万-100 万=20 万,因此m’=m/v=20万/10 万=200%。

4.D 本题考查金融资本。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5.C 本题考查的是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

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立足点,哲学原理是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内涵,与题干无关。

6.B 本题比较简单,是对《论十大关系》基本内容的考查,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论十大关系》是一篇比较重要的政治报告。

A 是1956 年周恩来提出来的,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C 是党的八大1956 年9 月份提出来的,《论十大关系》的时间是1956 年4-5 月份。

D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1957 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的。

7.D 本题的干扰项比较多,但其实考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A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是进入21 世纪提出来的,而初级阶段在1987 年党的十三大上已经系统阐述了。

BC 本身表述没有错误,但与题干无关,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在不同社会形态中都可以出现和应用。

8.B 这是一道与时政紧密结合的问题,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 周年,比较简单,是直来直去的题目。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B。

ACD 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9.B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0.C 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并没有涉及政治法律思想和制度层面。

2016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三)

2016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三)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过程 B.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2.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3.“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A.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B.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C.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D.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4.⼀些地⽅的⼈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草,虽获得了⼀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地荒漠化,⼀遇⼤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们带来了巨⼤灾难。

这些⼈的做法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的观点 5.唐代诗⼈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有根本,种⽲终不⽣⾖苗”。

这⾸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A.(1)(2)(3)B.(1)(2)(4)C.(1)(3)(4)D.(2)(3)(4) 6.2001年底,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三年改⾰和脱困总体⽬标已经基本实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三年改⾰和脱困”是⼀个阶段性⽬标,实现这个⽬标绝不是国有企业改⾰的结束,⽽是深化改⾰的新起点。

这⼀认识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 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于写⼈,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近妖”。

2016考研政治单选题解析:与大纲契合度高

2016考研政治单选题解析:与大纲契合度高

Born to win2016考研政治单选题解析:与大纲契合度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政治科目考试已经结束,纵观今年题目,难度一般。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科目来看,难度适中,考点全在之前跨考教政治教研组老师讲课的重点范围之内。

单选题题目中规中矩,与大纲解析契合度较高,没有超纲题目。

但并不是说这样的题目大家就容易得到分数,反而,这样的题目对大家审题和解题的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家做题时更加认真仔细。

例如单选第一题,《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题目询问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由题干少加盐味美,多加盐味苦,说明加盐该应适当,加多了反而不好,过犹不及,这正是我们在讲“度”这个原理时,涉及的它的方法论意义——适度原则。

因此应该选择“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单选第二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题目问这两种“自由”的观点是分别是什么观点。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自由”是认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为一定目的服务,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由自”指随心所欲,认为意识指导一切,这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单选第三题,题目是“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

”题目让同学们计算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唯物辩证法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唯物辩证法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历年考研政治的命题重点,2016考研政治依然不会例外,这部分考点会是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出题重点。

但是,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是,唯物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难点和重点,十之八九的同学都会在这一部分考题中失分。

究其原因,就是囫囵吞枣背诵考点,到考试时只能生搬硬套罗列原理。

下面老师以一道分析题为例,破解做唯物辩证法分析题的奥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考查考点——马原唯物辩证法解题思路:(1)材料中所叙述的案例华佗两个府吏倪寻和李延看病,华佗经过望闻问切之后,虽然二人都是得了感冒,但是,华佗给他们药物却迥然不同,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华佗的解释是,二者都是感冒,但生病的原因不同,而且通过望闻问切后发现生病的病理不同,所以,开了不同的药物。

这里的案例用的原理是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启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照抄照搬、教条主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参考答案:(1)材料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2016考研《政治》答案

2016考研《政治》答案

2016考研《政治》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辩证法认为,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X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材料中主人就给愚人加了点盐,味道很好,而愚人直接把放进嘴里,食盐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所以又苦又咸,所以本题答案是选项B。

2. 【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第一种观点认为认识规律,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就实现的自由,所以,第一种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由是随心所欲,从主观出发,为所欲为,是一种唯意志论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正确观点,第二种观点是错误观点,选项BCD明显错误,所以本题答案选选项A。

3.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率的内涵。

剩余价值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公式为m'=m/v,m'为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在生产过程中则实现了价值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它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同实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能够表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有多少被剥削,有多少归自己,表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叫剥削率。

由于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等价,而剩余劳动则生产剩余价值。

考研政治分析题之辩证法

考研政治分析题之辩证法

关键词:醉驾入刑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化“芭比之父”成功品牌“中国红”登陆美国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国家形象解决工业用水矛盾非法集资防微杜渐养痈成患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严重的交通肇事事故频频发生,有增无减。

2009年6月30日,南京重大酒后交通事故,造成5死4伤;2008年12月14日,成都孙某酒后驾车肇事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资料显示,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量,而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全球的15%,死亡率“排名”世界之首。

2011年5月1日,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修正案(八)开始施行。

修正后的刑法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醉酒驾车行为,从过去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市民认为,“醉驾入刑”的举措难以解决屡禁不绝的醉驾难题,理由在于:第一,醉酒驾车仍然是多发现象,顶风违法时有发生。

第二,“醉驾入刑”执行起来能否保持标准统一、是否能够严格依法执行尚存疑问。

根据材料,请回答:(1)该市民的观点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2)根据相关原理的基本内容,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该市民所述理由是“醉驾入刑”施行过程中的困难。

这些困难确实存在。

理由一表明人们对该法律的认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理由二表明该法律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过程。

这些是新事物发展中曲折性的表现。

(2)该市民所说的理由夸大了困难,把困难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不是看作前进中的困难,夸大了曲折性,从而否认了前进性。

“醉驾入刑”是有利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事物,“醉驾入刑”作为新事物需要经历一个被人们逐步认可、自身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不可能迅速解决顽症,但总的趋势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2016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

2016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完整版) -

2016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完整版)来源:河南文都教育一、单选题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

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

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

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B【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

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m′=m/v。

此题中资本家投资100万,一轮生产后总资本达到了120万,说明剩余价值是20万。

购买劳动力支付10万,也就是指可变资本是10万。

所以剩余价值率为20/10=200%。

4.A【解析】这是2016年考纲的新增考点“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者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

金融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2016年考研政治单选真题解析(第2题)

2016年考研政治单选真题解析(第2题)

2016年考研政治单选真题解析(第2题)2016年研究生考试已经圆满结束。

考研频道小编紧密关注2016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并在考后第一时间为大家公布2016年考研政治单选真题解析(第2题),建议您收藏本网站(ctrl+D收藏即可)。

更多考研信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6年考研政治单选真题解析(第2题)近年考题:考点“哲学基本问题”有2009年第1题,2016年第2题。

真题: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自由”是认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为一定目的服务,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由自”指随心所欲,这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大纲要点还原: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课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是历年考研政治的命题重点,2016考研政治依然不会例外,这部分考点会是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出题重点。

但是,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是,唯物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难点和重点,十之八九的同学都会在这一部分考题中失分。

究其原因,就是囫囵吞枣背诵考点,到考试时只能生搬硬套罗列原理。

下面老师以一道分析题为例,破解做唯物辩证法分析题的奥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考查考点——马原唯物辩证法
解题思路:
(1)材料中所叙述的案例华佗两个府吏倪寻和李延看病,华佗经过望闻问切之后,虽然二人都是得了感冒,但是
,华佗给他们药物却迥然不同,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华佗的解释是,二者都是感冒,但生病的原因不同,而且通过望闻问切后发现生病的病理不同, 所以,开了不同的药物。

这里的案例用的原理是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启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照抄照搬、教条主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参考答案:
(1)材料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正视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以上是老师结合一道分析题,对唯物辩证法考点的解题思路作出的解析,希望能对参加2016年考研的同学起到帮助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