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

合集下载

导线外业测量的实训报告

导线外业测量的实训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导线外业测量实训旨在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导线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操作流程,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2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市XX区XX镇三、实习内容1. 导线测量的基本原理导线测量是利用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控制点,通过测量角度和距离,建立地面平面坐标系统的一种方法。

导线测量可分为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两个部分。

2. 导线测量的外业操作(1)选点与标记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导线点的位置,并做好标记。

选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导线点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易于观测的地方;② 导线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因距离过近而影响精度;③ 导线点应避免选择在易受外界干扰的地方,如高压线、树木等。

(2)测角使用经纬仪进行测角,包括方向角和水平角。

测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经纬仪应置于测站中心;② 确保照准器与目标点在同一水平面上;③ 测量角度时,注意读数准确。

(3)量距使用钢尺或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

量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选择合适的量距方法,如直接量距、间接量距等;② 确保钢尺或全站仪的精度;③ 量距时,注意读数准确。

(4)记录与计算将测量的角度和距离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并进行计算。

计算内容包括:① 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② 计算导线闭合差;③ 判断导线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3.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根据外业测量结果,利用测量平差理论进行内业计算。

计算内容包括:(1)坐标计算根据导线点的坐标和角度,利用坐标计算公式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2)闭合差计算根据导线点的坐标和角度,计算导线闭合差。

(3)精度评定根据闭合差和精度评定标准,判断导线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四、实习成果1. 完成导线测量的外业操作,包括选点、测角、量距、记录与计算等。

2. 完成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包括坐标计算、闭合差计算、精度评定等。

导线测量外业和内业计算表完整版

导线测量外业和内业计算表完整版

表3
水平角测量记录表
场次-线路抽签号:观测日期:
测量(号): 记录(号):
注:角度的计算取位至1秒
观测日期: 记录(号):
距离测量记录表
场次-线路抽签号: 测量(号):
注: 距 离 平 均 值 的 计 算 取 位 至 1mm 。

精品文档
导线测量成果计算表
场次-线路抽签号: 计算者(号):计算日期:
注:角度及改正数的计算取位至 1秒,距离、坐标及相关改正数的计算取位至1mm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CHT 2002-1992 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T 2002-1992 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DxI
M 目A
SDH A 丫又 X
UL
S DV XXX X
尺R RK -
D 1
u 火 X X
N火
21 火
 ̄一
x义x
SD D X X 火 火
D〕1I
xRRxRx
9 丫 x x X X
X X x

以方 向号 为序

| | | 州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神 一 月 一 , 一 . 目 白 - - . 月 响 自 白 ̄ . .. . . .. 网 . .

标识符
M HA M VA CD S SDHA SDV SD D RRR
N 2C
、 2】
表5
代码 字符 数
内容代码 、单位 及注 释
xxx xc'x> x x x 刀)(至 0-1”)
丽ihti4x} xxx xx x x x (什)(至 0 1’‘) n 】In
x丫K ︸水 一垂 一距 平直离 角角重 重重测 测侧数 数数
续表 9
变 量字符 位置


SFNC) T FN (〕 SFIE INTY SFN() N ()〔)
0 无距离 1 单 向 2 对 向 3一二时段
A ---1,2,3 B一1,2
C 一1.3 D 一 2. 3
适用经纬仪代号:
。 u107及更高精度仪器
1一 DJ 1 2 - DJ2 6 -[)j6 A 一1,2,5
B- 1,2 C- 2,6
一序
- 号
标题 文件序号 测站文件序号
信息类型
CH/T 2002一 92
标 识 符
H R2 V R1 VR2 DI D2 D3 D4 SET SIC;N HA

03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

03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

准备工作:
收集资料:测区旧地形图、已 知点(平面和程控制点)资料、测量 规范; 仪器工具:所用仪器(包括仪 器的检验和校正)、工具、记录手 簿、材料。
踏勘选点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
测角
量边
定向
一、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1、踏勘测区 实地了解测区地形; 了解已知点状况。
2、图上(指原有旧图)设计布网方案
n n n n n
≤1/55000 ≤1/35000 ≤1/15000 ≤1/10000 ≤1/5000
注:1、表中n为测站数。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1000,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工程测量规范》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

三、测角

闭合导线测量内角。 顺时针编号, 内角为右角;
2
逆时针编号, 内角为左角。
5
2
1
2 3
3
1
1 5
5

4
1 5

4
3
4
4
2
3
四、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工程测量规范》2007 测回数 导线 平均 测距 测角 测距相对 边长 中误差 中误差 等级 长度 1″级 2″级 6″级 ( km) ( km) (″) ( mm) 中误差 仪器 仪器 仪器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14 9 4 2.4 1.2 3 1.5 0.5 0.25 0.1 1.8 2.5 5 8 12 20 18 15 15 15 1/150000 1/80000 1/30000 1/14000 1/7000 6 4 — — — 10 6 2 1 1 — — 4 3 2 方位角 导线全长 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 3.6 5 10 16 24

一级闭合导线测量

一级闭合导线测量

一级闭合导线测量(一)、导线的布设形式:闭合导线如图1所示,导线从已知控制点B和已知方向BA出发,经过1、2、3、4最后仍回到起点B,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这样的导线称为闭合导线。

闭合导线本身存在着严密的几何条件,具有检核作用。

图1 闭合导线(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1.踏勘选点在选点前,应先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已有高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将控制点展绘在原有地形图上,然后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踏勘,核对、修改、落实导线点的位置,并建立标志。

选点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3)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4)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其平均边长应符合表2所示。

(5)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2.建立临时性标志导线点位置选定后,要在每一点位上打一个木桩,在桩顶钉一小钉,作为点的标志。

也可在水泥地面上用红漆划一圆,圆内点一小点,作为临时标志,并导线点统一编号。

3.导线边长测量导线边长可用钢尺直接丈量,或用光电测距仪直接测定。

用钢尺丈量时,选用检定过的30m 或50m 的钢尺,导线边长应往返丈量各一次,往返丈量相对误差应满足表2的要求。

4.转折角测量导线转折角的测量一般采用测回法观测。

在附合导线中一般测左角;在闭合导线中,一般测内角;对于支导线,应分别观测左、右角。

不同等级导线的测角技术要求详见表2。

图根导线,一般用DJ6经纬仪测一测回,当盘左、盘右两半测回角值的较差不超过±35″时,取其平均值。

5.连接测量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进行连接,以取得坐标和坐标方位角的起算数据,称为连接测量。

如图2所示,A 、B 为已知点,1~5为新布设的导线点,连接测量就是观测连接角βB 、β1和连接边DB1。

如果附近无高级控制点,则应用罗盘仪测定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并假定起始点的坐标作为起算数据。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第二节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用直线连接而构成的折线图形,称为导线。

构成导线的控制点,称为导线点。

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值,再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出各边的坐标方位角,从而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导线测量是建立小地区平面控制网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地物分布复杂的建筑区、视线障碍较多的隐蔽区和带状地区,多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用经纬仪测量转折角,用钢尺测定导线边长的导线,称为经纬仪导线;若用光电测距仪测定导线边长,则称为光电测距导线。

一、导线的布设形式1.闭合导线如图6-3所示。

导线从已知控制点B和已知方向BA出发,经过1、2、3、4最后仍回到起点B,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这样的导线称为闭合导线。

闭合导线本身存在着严密的几何条件,具有检核作用。

图6-3 闭合导线2.附合导线如图6-4所示,导线从已知控制点B和已知方向BA出发,经过1、2、3点,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点C和已知方向CD上,这样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

这种布设形式,具有检核观测成果的作用。

图6-4附合导线3.支导线支导线是由一已知点和已知方向出发,既不附合到另一已知点,又不回到原起始点的导线,称为支导线。

如图6-5,B为已知控制点,αBA为已知方向,1、2为支导线点。

B 2图6-5支导线二、导线测量的等级与技术要求表6-3 经纬仪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表6-4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三、图根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1.踏勘选点在选点前,应先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已有高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将控制点展绘在原有地形图上,然后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布设方案,最后到野外踏勘,核对、修改、落实导线点的位置,并建立标志。

选点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3)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4)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其平均边长应符合表6-3所示。

测绘常用记录表格样本

测绘常用记录表格样本

一记录表格1上水管道实地调查表上水管道实地调查表测区:图幅号:权属单位:调查者(检查者):记录者:作业日期:2污(雨)水管道实地调查表污(雨)水管道实地调查表测区:图幅号:权属单位:调查者(检查者):记录者:作业日期:3煤气管道实地调查表煤气管道实地调查表测区:图幅号:权属单位:调查者(检查者):记录者:作业日期:4电力管道实地调查表电力管道实地调查表测区:图幅号:权属单位:调查者(检查者):记录者:作业日期:5电信管道实地调查表电信管道实地调查表测区:图幅号:权属单位:调查者(检查者): 记录者: 作业日期:6工业管道实地调查表工业管道实地调查表测区: 图幅号: 权属单位:调查者(检查者):记录者:作业日期:7新增地下管线调查成果表新增地下管线调查成果表调查者:记录者:调查日期:8房屋查丈原图房屋查丈原图查丈人:年月日深圳市研究研究院9水准测量观测手簿()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测自:测至:第页总第页观测者:记录者:仪器型号:仪器号:10导线外业观测手簿()级导线水平角手簿仪器型号:观测者:测站:气温:第页()级导线垂直角手簿地界测量外业记录12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标尺:年月日观测者:检查尺:记录者:水准标尺名义米长的测定标尺:年月日观测者:检查尺:记录者:倾斜观测记录表15界桩放(测)点关系略图界桩放(测)点关系略图测量起算成果边长和方位角计算表二检查表格1测量技术检查卡片测量技术检查卡片2 地下管线接边点数据对比统计表地下管线接边点数据对比统计表注:表中N为新探测或本测区管线点成果;W为原探测或邻测区管线点成果制表:制表日期:检查者:检查日期:3明显管线点检查记录表明显管线点检查记录表测区:施工单位:检查:记录:年月日4隐蔽管线点检查记录表隐蔽管线点检查记录表施工单位:检查:记录:年月日5导线精度统计表统计者:校对:6隐蔽管线点开挖检查记录表隐蔽管线点开挖检查记录表测区:7 测绘项目成果校审验收表测绘项目成果校审验收表8项目检查验收表9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评审记录深圳市勘察研究院零星测绘工程质量审核记录11测绘施工环境安全检查记录表测绘施工环境安全检查记录表受检负责人签字12房产测绘校审过程记录表14测绘工程质量整改通知单测绘工程质量整改通知单15管线探查工作量及质检量统计表管线探查工作量及质检量统计表测区:月份:施工单位:检查级别:年月日三计算表格1高程计算计算者检验者2三角高程路线计算三角高程路线计算3经纬仪导线计算表计算者:检查者:4待定点、水平角、垂直角观测记录计算表待定点、水平角、垂直角观测记录计算表第页测站:日期:仪器:X:Y四成果表格1管线点成果表管线点成果表制表:校对:检查:2水平位移量统计表3 导线点成果表4沉降点高程及沉降量统计表沉降点高程及沉降量统计表()5倾斜量统计表制表:校对:目录一记录表格 (1)1上水管道实地调查表 (1)2污(雨)水管道实地调查表 (1)3煤气管道实地调查表 (2)4电力管道实地调查表 (3)5电信管道实地调查表 (4)6工业管道实地调查表 (5)7新增地下管线调查成果表 (7)8房屋查丈原图 (7)9水准测量观测手簿 (9)10导线外业观测手簿 (10)11地界测量外业记录 (10)12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11)13水准标尺名义米长的测定 (12)14倾斜观测记录表 (13)15界桩放(测)点关系略图 (14)16边长和方位角计算表 (15)二检查表格 (16)1测量技术检查卡片 (16)2地下管线接边点数据对比统计表 (18)3明显管线点检查记录表 (18)4隐蔽管线点检查记录表 (19)5导线精度统计表 (20)6隐蔽管线点开挖检查记录表 (22)7测绘项目成果校审验收表 (23)8项目检查验收表 (23)9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评审记录 (24)10零星测绘工程质量审核记录 (25)11测绘施工环境安全检查记录表 (26)12房产测绘校审过程记录表 (27)13水准精度统计表 (28)14测绘工程质量整改通知单 (29)15管线探查工作量及质检量统计表 (30)三计算表格 (31)1高程计算 (31)2三角高程路线计算 (32)3经纬仪导线计算表 (33)4待定点、水平角、垂直角观测记录计算表 (34)四成果表格 (35)1管线点成果表 (35)2水平位移量统计表 (36)3导线点成果表 (37)4沉降点高程及沉降量统计表 (37)5倾斜量统计表 (38)测绘常用记录表格样本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测绘公司2007.10。

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doc

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doc
导线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表1)
观测日期:天气:成像:仪器型号:仪器编号:









水平度盘读数
盘左盘右
°′″°′″
2C

2C
互差

(左+右)/2
°′″
一测回归零
方向值
°′″
各测回归零
方向平均值
°′″
水平距离
(m)
平均
水平距

(m)
备注
(仪
高、镜
高)
观测:记录:复核:
绘制测图区
比例尺1:500()、1:1000()、1:5000()
观测:记录:复核:
导线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表2)
观测日期:读数半测回数值角指标差一测回竖直角
站测点竖盘位置
点(°′″)(°′″)(°′″)(°′″)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观测:记录:复核:
导线测量外业观测数据计算表(表1)
点号
水平角平均值
°′″
往测距离平均值
(m)
返测距离平均值
(m)
往返平均距离较差
(mm)
往返平均距离
(m)

测角中误差计算:
辅助
计算
测距中误差及相对中误差计算:
观测:记录:复核:
导线测量坐标计算表(表2)
坐标增量坐标增量改正后坐标增量坐标
角度
点(m)点
(m)改正数(mm)(m)
号内角观测值
°′″
改正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179 18 40
2

B-S
00 00 00
175 10 04
175 10
边长名:B-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S -S
175 10 04

S -S
355 10 06
175 10 03
B-S
180 00 03
3

S -S
00 00 00
104 50 28
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
测点
及测

盘位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水平角
示意图及边长
半测回值
°′″
一测回值
°′″
1

A-B
00 00 00
175 18 28
175 18 34
边长名:A-B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边长名:B-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B-S
175 18 28

B-S
355 18 28
175 18 40
104 50 22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S -S
104 50 28

S -S
284 50 24
104 50 16
S -S
180 00 08
4

S -S
00 00 00
74 07 22
74 07 25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边长名:S -S
93 47 03
93 47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边长名:S -A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S -A
93 47 03

S -A
73 47 06
93 47 06
S -S
180 00 00
8

S -A
00 00 00
109 55 51
109 55
边长名:S -A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边长名:A-B
185 25 41
S -S
179 59 55
6

S -S
00 00 00
161 25 16
161 25 11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S -S
161 25 16

S -S
341 25 30
161 25 06
S -S
180 00 24
7

S -S
00 00 00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A-B
109 55 51

A-B
289 55 39
109 55 50
S -A
179 59 49
校核
内角和闭合差 1080°00′16″-1080°00′00″=+16″< =28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S -S
74 07 28

S -S
254 07 25
74 07 22
S -S
179 59 53
5

S -S
00 00 00
185 25 48
185 25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
边长名:S -S
第一次=
第二次=
平 均=
S -S
185 25 48

S -S
05 25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