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篇一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还是主要定位于防治性,以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性功能应该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而积极心理学在这一方面恰巧能提供较大的帮助。
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下的理论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给予解释,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特征、功能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第三部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大学生心理学论文篇二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上了8周的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
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罗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这门课是我初次学习,我觉得在课程安排和上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吸引人也很实用。
心理学情绪管理论文(推荐范文8篇)

情绪是对人一系列主观上认知经验的总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情绪是调节人心理和生理的重要节点,表现为喜、怒、哀、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体验,而正是这些心理体验促成了我们的行为表现。
下面是搜素整理的心理学情绪管理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心理学情绪管理论文第一篇:认知行为理论在青少年情绪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摘要:文章将认知行为理论用于青少年的情绪管理活动中,旨在提高青少年情绪管理能力,教会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情绪和造成情绪无法控制的真正原因,帮助组员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保持一个良好心态,从而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和拥有健康心理状态。
关键词:情绪管理; 认知行为理论; 青少年;一、理论背景认知行为学派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及影响,相信个人遭遇及反应受外在环境影响,但人本身有力量去创造属于和容纳自己的环境,因此人们做出的选择和行为反应都是由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决定的。
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改善服务对象的认知和行为去塑造一个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善自我的不足之处。
认知行为理论可以从青少年的认知层面去改正青少年的错误想法,通过合理的方式改变青少年的行为,使得青少年学会在情绪爆发前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控制释放自身情绪。
二、小组介绍及活动流程本文节选两次小组,通过对小组活动过程的简单介绍,分析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活动中的认知行为理论运用。
(一)小组简介小组名称: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活动地点:Y市第四十五中学小组组员:花花、琴琴、月月、小红、凡凡、金金、婷婷、翠翠、曼曼、苗苗活动时间:每周五早上10:00—11:30活动目标:教会服务对象控制自身情绪,了解情绪产生背后的真正原因(二)小组活动设计小组活动中,活动设计十分重要,展示小组活动设计,有助于进行小组活动分析。
1.第一次活动主要流程第一次活动主要是回顾组员一周的心情将情绪引入小组活动中,让组员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心理学论文15篇

心理学论文15篇心理学论文1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p 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11年与该学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p 的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并不是单独应用于个人的心理学,它考虑的是个人、社会及他们互相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因素决定人格,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阿德勒提出了许多对幼儿社会性开展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并以此为根底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看法。
这些看法无疑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化地理解幼儿的社会性开展与教育,同时也给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制定和施行以不少的启发。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开展观、社会兴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方面的启示较大。
下面就分别从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和施行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启示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频繁出现,并与儿童的社会性开展有严密的联络。
既然社会兴趣如此重要,那终究什么是社会兴趣呢?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的维度。
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的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的。
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局部组成:同情、认同才能,社会常识,合作、协同才能,价值观,独立才能,对将来社会的关心。
从目的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渐渐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
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
从以上的分析^p 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非常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开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安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开展的晴雨表。
心理学论文20篇

心理学论文20篇1. 心理健康与个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该论文探讨了心理健康与个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心理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2. 儿童社交发展的心理因素该论文研究了儿童社交发展中的心理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个体特质等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
3. 情绪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该论文探讨了情绪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情绪智商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
4. 网络虚拟身份与自我认同的关系该论文研究了网络虚拟身份与个体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网络社交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5. 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该论文分析了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6. 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作用该论文研究了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作用,并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7. 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研究该论文探讨了自尊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联,并考察了自尊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8. 睡眠质量与个体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睡眠质量与个体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睡眠对认知功能的重要性。
9. 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究该论文探究了幼儿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个体特征等的影响。
10. 压力管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该论文研究了压力管理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11.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该论文探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分析了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2. 心理干预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该论文研究了心理干预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了心理干预对个体康复的促进作用。
13. 亲子关系对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该论文研究了亲子关系对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亲子互动对自尊的重要性。
14. 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该论文探讨了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心理韧性对个体心理适应性的影响。
15. 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自尊的关联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自尊之间的关联,并分析了社交媒体对自尊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学科论文(5篇)

心理学学科论文(5篇)心理学学科论文(5篇)心理学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心育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服务。
例如,心育中了解不同年段同学心理进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调查法、倾听质询技术、沟通方法、沙盘嬉戏治疗方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等都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如一位学校英语老师运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课堂上首先利用放松训练和自我示意法关心同学建立乐观性条件心情反射,在同学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状态中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知时,利用题型中心图示理论,抓住学问间的上下位联系,并遵循同学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认知进展规律,综合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多感官的刺激和调动,使同学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进。
在学校语文口语交际课《我会好好说》上,老师通过创设日常口语交际情境,采纳校内心理剧表演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让同学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他人的境况和感受,实现换位思索,并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心育课程内容的渗透依据《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育的课程内容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情情感及环境适应等几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科教学内容中,教学可依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支配,思索和查找恰当的渗透点。
笔者认为,文科类课程可侧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可渗透共性品质培育、社会认知力量、建立自信念、珍惜生命与喜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内容;理科类课程可以侧重认知力量培育,可渗透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规律思维和发散思维、制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内容;艺术与体育类课程一般注意审美和情操培育,可渗透心情调整、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帮助精神、团队分散力、人际沟通交往等内容。
心理学期末论文

心理学期末论文心理学具有抽象性强、实用性强及操作性强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在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期末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心理学期末论文篇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健康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内涵,以及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实践中的运用。
进而在以后的实践中能更好的把握心理健康课程的宗旨及合理规划与操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心理学;实践心理学的作用在当今生活日益凸显,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情况。
所以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多,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也逐渐发展与完善。
其中,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积极心理学,不管是心理健康教学理论还是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学由开始到现在已较为完备和可靠的科学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来探究人们的品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热潮。
它开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改进;提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限定在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也应该从它积极的方面入手,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人内在品质中积极的那一面,积极心理学深深地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二者都强调人内在的潜力,相信人内在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重点应该是从人内在的向上的力量和人的生活出发,倡导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负面的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就像人本主义的积极关注一样,这样就有利用发现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3篇

⼼理学学术论⽂范⽂3篇⼼理教学⼩学数学论⽂⼀、消除学⽣的⼼理顾虑,对数学有⼀个正确的认识现在的很多学⽣会有很⼤的⼼理压⼒。
尽管他们是⼩学⽣,但是来⾃家长的潜移默化地教育“只有学习好,长⼤了才能有出息”,便从⼩就逼孩⼦在双休⽇或假期上补习班,奥数班。
还有数学⽐较地偏向理性思维,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有些孩⼦来说,学起来较为吃⼒。
所以很多孩⼦对于数学是有很⼤的⼼理顾虑的。
那么,对于引导学⽣正确地认识数学也变得不容忽视。
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给学⽣⼀个他们对于数学的⼼理定位,告诉他们数学并不难,⽽且很有趣。
这个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给学⽣⼼理暗⽰,以⾄于他们能完全接受。
当然,不能仅是⼝头上的潜移默化,还需要给学⽣们做⼀些趣味数学题,不需要太难,但⼀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趣味性。
可以出⼀些趣味数学题,例如:甲、⼄、丙三⼈⼀起去宾馆准备住⼏天。
恰巧这天宾馆有活动,本应每⼈10元,现在每⼈9元。
三⼈⼀共递上30元,⽼板现在没零钱,就让伙计从库房⾥取3元钱来。
伙计拿了5元,但偷偷留下2元,把3元钱给了甲、⼄、丙,就没他们三个的事了。
现在问:⽼板⼀共收了27元,⽽伙计拿了2元,加在⼀起是29元,那1元钱去了哪⾥?这种题不仅有助于学⽣的数学思维,还能使学⽣感受到数学是⼀个神奇的东西,不难⽽且有趣。
⼆、激起学⽣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
有了兴趣,学⽣⾃然就会⾃主地有动⼒地去学习。
⾸先,教师可以运⽤⼀些带有趣味性的语⾔来。
⽐如说,今天要进⾏带有⼩数点的数的加减运算,那么,我们可以引⽤⽣活中的事情,开场⽩就可以说“今天⼤家要⼀起去吃肯德基”,这可以激起学⽣极⼤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叫⼤家付账算钱了。
其次,可以是给同学们抛⼀个问号,以疑激趣。
例如:问⼀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谁帮忙解决⼀下呢?”最后,就是要给学⽣们⼀些情境,让他们充满兴趣地进⼊,在⾃然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得到满⾜感,得到后续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得到尊重在课堂上,学⽣于⽼师的配合特别重要,这不仅能够激励学⽣学习,还可以激励⽼师教学。
心理学论文——自我调节能力五篇

心理学论文——自我调节能力五篇第一篇:心理学论文——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概念、作用部分[摘要]:文章主要介绍自我调节的概念和关于自我调节的三种不同观点以及自我调节的作用表现。
同时在对自我调节及其与自我调节相关的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自我调节的过程。
[关键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班杜拉社会认知观三元模式情绪管理弗洛伊德自我效能感在所有物种之中,人具有最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上,更表现为改造自我。
人改造自我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适应自身素质、资源或条件的变化。
在这里,人的这种自我改造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所研究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是一种使个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引导自己目标定向的内部处理机制,调节意味着个体能精细地、自动地使用特定的机制和机能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动。
广义的自我调节,是指人改造自我的一切行为和意图,可以大致把它划分为目标选择、行动准备和行为控制三个过程①。
包括心态调整、个性引导、知识更新、信息收集、方法优化、思想品德再造、修养提高、自我完善、体育锻炼、治疗补宜等。
狭义的自我调节,研究者将其范围缩小为自我强化或者自我心理调节,以便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由于自我调节的复杂性,研究者对其解释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见解。
目前,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把自我调节看作是一种图式,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我调节是一种知识结构,该图式的功能是控制自我和调节自身反应;并且进一步假定连续的活动可以改善自我调节,如果自我调节像图式或其他的知识结构那样起作用,那么自我调节的激活会有利于后来的自我调节。
二是把自我调节看作一种技能,该观点认为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控制自我的能力。
尽管技能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但通过不断的实践,这种技能是趋向于稳定的。
一旦这种技能稳定下来,它对个体以后管理自我活动的影响就会变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自我调节活动上的成功很少或不会受到以前自我控制活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号:17 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上课时间:450
学号:2009212860 姓名: 张岩序号:74
对“感觉剥夺实验”的认识
摘要: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提供了我们解读外部世界的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一切复杂心理现象赖以产生的基础。
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搜集信息,提供给大脑进一步加工,因此,感觉是各种知识经验的基础,是外部和内部事务物转化为意识之前的最初事实。
感觉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遭遇保证我们冲外界获得可靠的信息。
如果生活在几乎没有刺激而无法产生感觉的环境下,人将面临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便充分说明了感觉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关键字:感觉;感觉剥夺实验;重要性
一、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实验简介
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D.O.Hebb)和贝尔斯顿(W.H.Bexton)在1954年最早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
实验的基本过程:让被试进入一间专门设置的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房子,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戴上耳塞,手脚都被柔软的纱布缠裹。
房间寂静漆黑,主试设计的特殊装置使被试进食与排泄都不需要移动手脚。
总之,研究者几乎“剥夺”了被试可能碰到的一切外界刺激。
对被试的要求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尽可能呆的时间长些,被试每呆一天将得到20美元的报酬。
实验的结果:实验一开始,被试还能够安静的入睡,但不久开始失眠,自言自语,烦躁不安。
被试显的很想活动,寻找刺激,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产生幻觉,变得神经质或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几乎崩溃。
所有被试都感受到了无法忍受的痛苦,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呆上一周。
实验结束之后的各种测验表明,被试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受到严
重的影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二、实验表明的原理
实验表明,人们在正常生活中所接受的各种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感觉,对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不可或缺;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能产生新的认识,也不能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觉器官接收刺激并将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完成信息属分辨的过程。
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感觉是不可忍受的,感觉剥夺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离不开刺激物和感受器官。
刺激物和感受器官是感觉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1)刺激物
刺激物是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体器官活动的客观事物。
刺激物对机体施加的影响成为刺激。
感觉产生的前提是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具体刺激对象的存在,这些具体刺激对象有事物的亮度、颜色、声音、重量、气味、温度等属性构成,感觉则是对这些刺激对象属性的分辨。
感觉剥夺实验中,被试独自呆在一间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房子里,任何能与外界接触的途径都被人为地切断了,这就使得被试接受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与外界失去了正常的联系。
受不到任何刺激的被试无法产生任何感觉,这就引起了被试产生一些列的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2)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是把客观刺激转为客观映象的生理装置。
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来获得外界或自身的各种信息。
在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装置是感受器,它是生物换能装置,能将接收到的某种特定刺激的能量转换成生物能即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大脑皮质的活动完成对信息属性的分辨而形成感觉。
不同的感觉器官只对某种特定形式且具有具有一定物理能量的刺激发生反应,如眼睛只能接受一定波长的光线刺激,耳朵只能接收一定频率的声音刺激。
在感觉剥夺实验中,被试者的能接收到外界刺激的器官(例如,眼睛、皮肤、耳朵)
都完全被各种各样的遮蔽物(眼罩、耳塞、柔软的纱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这样,机体也不能产生任何的感觉。
以上便是感觉产生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就是利用这一点,将上述的两个条件都彻底的破坏,使得被试不能产生任何的感觉,创造了完美的环境来进行实验,进而得到了比较科学的结论。
三、实验启示
1、实验表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的身心要
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
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人类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广泛联系。
世界是广泛联系的,那么人的成长和成熟,也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
只有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并加强和改进这些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也才能最优。
广泛联系是心理潜能激发的第一步。
广泛联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
很多家长对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使得孩子失去了与外界进行广泛联系的机会。
但是大多数的家长都忽略了联系的重要性。
他们的做法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和视野的拓宽,或者引起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健全,使得孩子不能从小就形成正确合适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最近有研究认为,经常使用儿童坐椅和各种婴儿车,使得婴儿与母亲身体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有可能对婴儿造成“感觉剥夺”。
在婴儿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婴儿需要接受外界的刺激,这个时候婴儿需要与父母有更多的身体接触,这样婴儿会产生各种这样的感觉,大脑也会吸收到较多的有益信息,大脑的发育也会得到促进。
3、此试验还说明:人在接受了适当程度的刺激之后,自身的潜能会得到更
好的发挥。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有益的创新活动。
而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从松弛状态转入高度紧张状态,需要给予适度
的刺激。
缺乏刺激的环境,就培养不出杰出的创造型人才。
在没有刺激因素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
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
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刺激,是充分发掘他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生活中受到的刺激,包括社会刺激、自我刺激、物质刺激,这些刺激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们更好的适应各种环境。
感觉剥夺实验对工作者的启示: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对管理者的启示: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更多地为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刺激,只要它们利于员工的成长。
三、总结
感觉剥夺实验实验科学的验证了感觉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类要想正常的生活,那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
感觉剥夺实验的影响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引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11-11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P.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