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与大雅
论陶瓷艺术中的大俗与大雅

2012年第2期 总第138期关于俗与雅,有很多种解释。
俗是一种普遍的东西,是一种不论年龄,性别,文化等的区别而都能够被人所理解和领会的一种物质。
楚国有个人将歌辞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种,阳春白雪中属和者只有数十人,而下里巴人属和者可达数千人。
依照宋玉的理解属和者人多的就是俗,属和者人少的就是高雅了,有种曲高和寡的意思。
但是我们作为陶瓷艺术创作者,不应该片面地追求一种单纯的雅或者是单纯的俗,因为我们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作品是要展现给大家观看的,其中包括一些陶瓷艺术的专家们,同时也包括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们,同时得到这两类人群喜爱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因为他达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一讲到俗,我们很快的就会联想到民间艺术,因为民间艺术是一种大众的文化,是一种纯天然,无加工的描摹,作品较为写实,构图中规中矩,画面简单,呈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的,乡味较浓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通俗的美,创作这样陶瓷艺术作品的人大多都是来自民间的一些陶瓷艺术家,他们不像一些艺术大师们科班出身,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这些民间的艺术家们大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陶瓷艺术训练的,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递和自己的想象。
因为他们大多来自民间,但他们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作品深受大众的欢迎,因为他们的审陈菊荣美观和艺术价值观与大多数的人们一致。
这些作品是一种纯粹的供大众欣赏的作品,他们大多迎合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这就是比较俗的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作品的俗和雅是受陶瓷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而改变的,也正是如此,陶瓷艺术中的大雅与大俗都是必须要存在的。
随着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转化,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会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想要创作出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想创作出一件雅致的陶瓷艺术作品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陶瓷艺术源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是一种陶瓷艺术家们经过加工之后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们的思想和文化修养及艺术的境界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大俗·大雅

龙源期刊网 大俗·大雅作者:韩雎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2期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主人公给丈夫的留言条上写的是:“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说实话,20年前我读过一遍《飘》,那本书摆放在书橱里恐怕已经淹没在尘埃中了。
当时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段话,或許当时有所感觉,也早已忘却了。
在火车上闲翻一本杂志时又见到这句话,越琢磨越觉得意味深长,简直就是诗句和诗的意境。
足以看出,即使是作者随手而写,那也是神来之笔。
大俗即大雅。
“饭在锅里,我在床上。
”从文字上看,似乎很平淡平白,的确是俗人俗事、俗言俗语,但细细研读琢磨,其中充满意味和意境。
所以雅,且为大雅,就雅在其中的意味和意境。
“文似看山喜不平”,平铺直叙,平白平淡,没有意味,也就没有意境,更失之雅境。
由此可见,文字不怕俗,而怕没有意味和意境,失去了共鸣的想象空间。
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言语粗俗,行事鲁莽,品行乖张,往往被认作俗不可耐。
此等俗人一旦乖巧文雅起来,倒会令人忍俊不禁了!其实,只要收敛一点乖张粗俗,直率真实地坦诚相待就好。
何谓俗雅?大俗即为大雅!总比那些攀庸附雅、矫揉造作地故作姿态好得多,顺眼顺心得多。
至于意味意境,那是学识的累积,是平日历练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是矫揉造作不来的。
记得《水浒传》中鲁智深坐化时念了几句偈语:“平生不修善果,专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此人一生粗俗率真可爱,坐化时却又令人惋惜。
尤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一句,充满意味和意境,俗僧雅语。
其知时、知我、知性,足见其一生不失真,未泯性,而终所顿悟。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信且真,真实诚信,虽俗无雅亦非“不可耐”之辈,足矣!人的一生,可为俗人,但不可浅薄俗陋;可无雅,但不可攀庸附雅矫揉造作,一如电视上某个说话节目中的那个油头粉面的上海人说:爱吃大蒜的东北人很俗,而惯于喝咖啡的上海人很雅。
“大雅”加“大俗”

“大雅”加“大俗”11月8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内,来自音乐学院的教师和来自地方戏曲、曲艺、器乐演员表演了一场题为“雅俗共赏”的节目。
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的“琴箫合奏”、北京西直门外团结大院票房的北京曲艺、山西北路梆子、山西吹打乐同台表演是一个奇妙的组合。
此次演出是“中非音乐对话”的活动之一,参与此次对话的非洲音乐家和音乐学者一同观看了表演。
在中国音乐传统中,代表“雅”文化的琴箫与代表“俗”文化的地方戏曲同台演出,体现了雅俗文化的强烈对比和张力,体现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不同主体对音乐形式的选择性,将它们放在一起表演,更利于非洲的音乐家们加深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
古琴的声音低沉、悠远,张驰徐疾有度,寄托文人宁静而高远的审美情趣。
王建欣、李凤云夫妇经常合作演奏琴箫,李凤云因临时有事,本场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一位古琴演奏家代替,他们演奏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两曲。
台下观众显然被这古朴的声音吸引住了,偌大的观众席没有了一点动静,唯恐发出一点声响打破了静谧,当最后一个音缓缓落下后,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和“雅”对称的是“俗”,在民间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声音要响亮,气氛要热闹。
当山西北路梆子的锣鼓唢呐一上台,演奏厅里的气氛立刻变了,乐器齐发,吹鼓手们使足了劲,场面热闹非凡。
表演者山西宁武县人李瑞星,他唱了《辟殿》《打金枝》两段,北路梆子的音调高亢低昂,演唱者使用了虎音和炸音别有地方色彩。
接下来是山西忻州朴良民间吹打乐,他们表演了《大得胜》《哭皇天》《三队面》,这些曲子是从梆子戏曲伴奏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专门的器乐曲的。
这些器乐曲在民间除了用于婚礼等仪式中,也有专门应用于丧葬场合,比如《哭皇天》即是,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曲子当中,也可以听到幽默、欢快的情绪。
最为欢快的是乐曲《大得胜》,在锣鼓唢呐协奏下,卢朴良轮番吹奏三种乐器,唢呐、管子和口哨,三种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区、不同的音调、不同的性格,如此反复好像乐器之间在对话,相当幽默诙谐。
大俗大雅 至善至美

大俗大雅至善至美作者:林广平左汉中来源:《设计》2014年第01期摘要:黄永玉的设计艺术综合了木刻版画、书法篆刻、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语言,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博学广用、融会贯通: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空间,巧拙互补、自由跨界。
关键词:黄永玉平面设计器物造型空间营造黄永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
他涉猎广泛、多才多艺,不仅在绘画、木刻、雕塑、书法等艺术领域的成就斐然,在设计方面也表现过人的智慧与才华。
他先后涉及过书籍设计、邮票设计、酒瓶包装、玩偶设计、陶艺、玻璃造型、家居营造、城市雕塑、桥梁设计、园林设计等诸多设计艺术领域。
他在设计中构思巧妙、借势出奇,并能自如驾驭多种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在二维和三维,平面和空间中自由穿越、天马行空。
一、大俗大雅——平面设计1 书籍设计黄永玉的书籍设计主要包括封面设计、插图设计、书签设计。
黄永玉是以木刻版画创作走入美术界的,因此,他早期书籍设计大都与木刻版画有关,如为《木刻手册》(图1)、《饥饿的银河》、《寓言》、《在森林中》创作的封面及《野旋的童话》、《边城》、《叶圣陶童话集》所作的插图均为木刻版画。
这些木刻大都富有民俗性和装饰性,特别是1956年发表的《阿诗玛》中外版封面和水印套色木刻插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与插图较少设计元素,给人以简洁、质朴的印象。
黄永玉中期的书籍设计主要运用书法、篆刻、水墨画等传统艺术语言,根据原著的不同风格进行设计创意,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
如1988年为沈从文研究室主编的《沈从文研究》辑刊作封面设计并题写书名,1989年为张兆和的《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设计封面。
21世纪以来,黄永玉的书籍设计作品如《一束故乡的诗》、《文星街大哥》(图2)、《一路唱回故乡》(图3)、《从万荷堂到玉氏山房》等书籍的封面和插图,往往轻松活泼、趣味横生,书卷气渐浓。
特别是黄永玉近年的书籍设计,仿佛进入了游刃有余的成熟艺术状态,作品往往仅以苍劲老辣的书法题书名,封面、书脊、封底、环衬为同一底色,书名颜色与底色形成强烈对比,极简、醒目,表现出“计白当黑”的设计思维和“饰极返素”的审美追求。
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反向句子

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反向句子
大俗即大雅至简达真的反驳句子
大俗和大雅,简单和复杂,到底那个是对哪个是错,意志存在争议,关于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有很多反向的句子,如下列出。
1.大俗难大雅,至简难归真。
2.雅俗共赏,俗是俗,雅是雅,阳春白雪难予下里巴人。
3.夏虫不可以语冰,追求至简反是最复杂。
4.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至简达至假,大俗难大雅。
5.俗不可耐,雅致袭人,至简归综,至真则假。
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俗之下是真的不雅,至简只会作茧自缚。
大俗大雅关仁山

大俗大雅关仁山张继合铁凝调任北京,实力派作家关仁山接把,当了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虽说这个结果并没什么悬念,年轻的。
关主席。
还是觉得。
省作协主席”这副担子。
分量十足。
铆足了劲儿干呗!既然河北文坛选择了自己,也算众望所归吧。
仔细端详,仁山就是个奶油小生,俊,帅。
大眼睛一眨一眨的,成天笑。
我俩认识十几年了,刚见面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
他乐得两肩颤抖,说:。
我还帅小伙儿呢甲儿子都上大学了。
马上奔五十,你说多快吧。
’快呀1人生这几十年,好像没几天。
难怪仁山写长篇、弄剧本,屁股长在椅子上,酷似挂钟上满了弦。
提起《三国》、《水浒》、《红楼梦》,千文学的都流口水,那些古典大师,一部书可以吃一辈子。
现在甲中篇撵长篇,累死你都未必有什么动静,即便侥幸拿到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外界照样弄不清阁下是哪一位。
孙犁先生说,文坛历来就是。
香火云集”之处。
想争地位,有影响,哪能笔下没作品呢9文坛只认手艺,还得乖乖地写呀i仁山实在,想啥就说啥。
他盘算,再多出几部长篇小说,然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
倪萍主演过他编剧的《天高地厚》,李雪健接过他的《唐山绝恋》。
央视一播,小说家便顺风顺水地走进大江南北、千家万户。
尝着甜头儿了,仁山写得更上瘾了。
他的《白纸门》刚刚开完研讨会,便收拾东西,躲进偏僻的寺院。
创作新长篇去了。
古人读书,‘闭门即是深山’。
眼下就不行了.喝不完的闲酒,打不尽的电话。
想找个耳根清净的地方,难啊:仁山在庙里没写几行字,外边的哥们儿,就掘地三尺,摸着了他的下落。
他磨破了嘴皮都劝不住。
几个小时之后,庙外就说说笑笑地跑来了一大帮。
《世说新语》推崇魏晋名士,壬徽之乘兴而来,。
雪夜访戴”,看来,交朋友无非是交一种感觉,图一个痛快。
仁山满面春风,陪哥们儿一起玩够了,还得疲倦地灯前枯坐,赶白天落下的活儿。
有人说,访问美因16天,他神色憔悴。
仔细一打听,原来,小伙子见缝插针,夜里还急匆匆地赶制小说呢。
著名诗人公木先生说:。
大雅大俗宋朝风

大雅大俗宋朝风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7年第6期文:吴钩图:本刊资料库宋朝是一个风雅的时代,我们不妨称其为“风雅宋”。
雅,是宋人的生活风尚与审美风格,不管是“极简”的宋瓷、清雅的宋式家具、精美的宋版书、精雕细琢的宋词、雅致的文人画、讲究意境的园林,还是文人间的雅集、文会、品茶、游园、鉴宝等生活时尚,都可以用“雅”字相形容。
宋朝又是一个极世俗的时代,传统社会的俗文化,是到了宋代才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宋朝的城市都有瓦舍,瓦舍之内设立勾栏、乐棚,勾栏中日夜表演杂剧、讲史、傀儡戏、皮影戏、魔术、杂技等节目,“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从瓦舍勾栏生长出了充满市井气息的俗文化。
四艺,雅与俗并行不悖在宋朝的士大夫群体中,流行四大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宋人认为,这四件雅事不可草率、马虎,应该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它。
南宋时杭州有民谚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
”戾家,便是外行人的意思。
由此可见宋人的生活审美风尚:追求雅致、讲究品质。
但是,这么雅致的生活并不排斥市井俗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它深入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一名市井中人也可以把玩四般闲事,享受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雅趣,正如一个文人雅士也可以进入瓦舍勾栏欣赏通俗的文娱表演。
所以,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宋人的生活审美情趣,我会用“大雅大俗”这个词。
宋人审美,雅到极致,又俗得可爱,雅俗共赏,雅俗兼资。
烧香焚香,宋人将其发展成为文人雅道,“煮茗烧香了岁时,静中光景笑中嬉”,文人雅士的生活离不开焚香,不管是读书、闲居,还是雅集、宴客之时,他们都会烧一炉香,氤氲一室。
宋代的香品,一般都是合成的香料,叫做“合香”,并不是直接将沉香、檀香等拿去烧掉。
许多宋朝士大夫都喜欢亲手调香,并将调香当成文人生活的雅趣。
陆游就是一位调香高手,他的《焚香赋》描写的就是调香之法:“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论民歌演唱的雅俗、大小

论民歌演唱的雅俗、大小关键词:民歌;演唱;雅俗【中图分类号】g712“雅”与”俗”是相对立的,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雅”“俗”之争,它们客观存在并互为竞争。
但两者又有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又共同发展着,所以很难绝对将二者分得一清二楚。
就文艺美学来看,”雅”文艺最初都是由俗文艺而来的。
无论是”雅”文艺还是”俗”文艺,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总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又相互相互转化的。
一些”雅”文艺作品最初都是地地道道的”俗”文艺,许多”俗”文艺精品,总是俗中见雅、大俗大雅、雅俗结合的。
一、民歌演唱中的俗与雅一首民歌到底该怎么唱,谁也没有明文规定,但这个尺度在每一位演唱者的心里,他们知道该怎么演唱,”雅”与”俗”这个理性的天平得到了最终平衡。
1、大胆直率与准确把握作品的分寸民歌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将人们心里所想的直接唱出来,有时直白的超出人们的预料,这就需要演唱者有足够的审美观,演唱时需准确的把握民歌的”分寸”,如果拿捏不好民歌的分寸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结果。
聪明的歌唱者在演唱民歌时,总能巧妙地准确把握民歌演唱”雅”与”俗”的”度”,演唱的非常自然、恰到好处。
比如:陕北民歌《妹子开门来》是一首表现男女爱情的生活歌曲,歌词写得很质朴、生活化,歌曲里面的叠词,比如”实实实实,在在在在”,还有叠音字,使整首歌曲的风格显得浪漫、有趣。
歌曲的歌词整体来看,是一些最具有生活化的语言。
“妹子开门来、妹子开门来,哥哥我提了一条羊腿腿来呀”,尤其”你说哥哥我不亲你,口含着冰糖我喂过个谁呀?”更直白,向人们透露出陕北民歌《妹子开门来》”俗”的一面。
歌唱家王宏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很好的把握歌曲风格的同时,加上对歌曲细腻演唱及处理,使本来很生活化的歌词艺术化了,经过他的二度创作以及富有新意、大胆直率的演唱,使得这首传统民歌很有艺术魅力,使这首很”俗”的民歌变得”雅”了,彰显了”小”民歌的”大”气。
新编《走西口》的歌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俗与大雅
2018级5班董园浩
古人云:大俗即大雅。
然何谓大俗?何谓大雅?
俗者,粗鄙也。
或许我们并不清楚俗的准确概念,但我们却能对此做出自以为精确无比的判断。
若有一农民躬耕于田亩,必谓之俗;若有一秀才满口之乎者也,亦谓之俗;若有一臣子辗转于官场之间,此必是大俗也。
从来入世的思想便是充满风尘气的。
仿佛这芸芸众生都是顺应潮流之人,喝上一口疯泉之水,与时俱进,跟着大家一起疯疯癫癫,甚至满嘴疯言疯语,便是最好。
然而从来如此,便对吗?
雅者,高尚也。
自古人们就对高雅之物颇有研究。
中国古典美学有四大基本概念:清、逸、妙、神。
但人们对于高雅与否的判断却仅仅是“赏其皮相”,未窥其本真。
若有一渔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必谓之雅;若有一樵夫人生迟暮仍能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亦谓之雅;若有一隐士“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此必是大雅也。
从来大雅就是些虚无缥缈的意境。
然而这般有“境界”之人,就必是雅吗?
若披星戴月的农民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若金榜题名的秀才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若深谙为官之道的臣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王安石。
那么,何谓之俗,何谓之雅呢?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俗和雅作为两个对立的词,殊不知人不可无俗,亦不可无雅。
繁华落尽见真淳。
清、逸、妙、神,这些都属于王静安先生所说的“境界”,境界又归于“道”。
在大俗处悟道,才是极好的。
现在这社会,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人写文章都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毫无灵魂。
自以为文中有几句阳春白雪,便可沾染上古人的仙气。
但没有经历过劫难的人,又怎会懂得看透繁华之后的大彻大悟呢?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都江堰》中有一句话:“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是啊,人只有在最质朴的地方才能够找到最纯粹的道啊。
大雅背后必有大俗,大俗之人亦可大雅。
故曰:大俗即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