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瑶医瑶药传承与发展(修改稿)

合集下载

云南河口县瑶族医药传承和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云南河口县瑶族医药传承和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云南河口县瑶族医药传承和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车彦云李莉张雅琼左爱学孙赟冯德强饶高雄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通过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和记录文本等方法,以河口县民间瑶医从业人员的访谈资料为基础,总结和分析河口县瑶医药概况及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和保护瑶族医药的对策。

【关键词】瑶医药;保护传承;民族医药;云南河口【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3-0007-02传统瑶医药是瑶族人民与恶劣的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1-3]。

瑶医药深深植根于瑶族所在地特有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土壤,其医德理论观、思维方式、技术手段、药物应用等都蕴含着瑶族传统文化特征,是当地瑶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瑶医药与瑶族聚居地区的气候物候、药物资源、交通条件等密切相关,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云南瑶族是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从广西和广东方向迁移而来,并逐渐扩散到红河流域及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国家[4]。

云南瑶族约2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与越南接壤的河口瑶族自治县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河口境内瑶族支系较多,而且不同支系的瑶族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各自在方言、风俗习惯和服饰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河口境内的瑶族分为蓝靛瑶、红头瑶两大支系,蓝靛瑶自称秀门、金门、金纸门,红头瑶自称棉或尤棉[5]。

瑶族有本民族语言,但传统上无文字,文化和知识靠言传身教的模式传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医药传承的社会环境发生极大变化。

随着一些家传名老瑶医去世,很多特色的民族医药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瑶医药,我们通过文献资料查阅、野外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6]等方法对云南河口县民间瑶医药概况进行了调研和总结,本论文结合文献与调研内容,在具体地分析云南省瑶族医药传承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保护和发展我省瑶族医药的对策与建议。

神奇瑶医药——精选推荐

神奇瑶医药——精选推荐

神奇瑶医药瑶娘瑶娘 2018-12-16五虎威振坐⼭中,寒热温平息息通九⽜⼒⼤强筋⾻,益寿超过庞宜宗⼗⼋武艺能掌握,哪怕猎物⽆钩⼸七⼗⼆风名治百疾,留下后⼈去追踪发展简史1. 起源:瑶族医药最初起源与疾病的⽃争,为了本民族的⽣存繁衍,不得不千⽅百计地寻找能够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探索治疗伤病的⽅法,从⽽萌芽了医药知识。

进⼊原始社会时期,瑶族产⽣对⾃然、对祖先的崇拜及各种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是瑶族的原始宗教,这时候医学产⽣在“巫”的基础上,认为⼈之所以⽣病,是因为碰到⿁了,这就是瑶族先民⿁神疾病观的来源。

2. 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到了阶级社会,瑶族医药有了进⼀步的发展。

《后汉书·南蛮列传》最早记载瑶族使⽤草⽊治病和针挑治疗疾病。

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春时,瑶⼥数⼗,歌啸⼭⾕,以寻药挑菜为事。

”周去⾮在《岭外代答》中记录了零陵⾹的产地,瑶族对零陵⾹的栽培技术及特殊炮制⽅法。

说明在宋代,瑶族不但懂得采药、⽤药,⽽且已懂得种药。

此时瑶族先民在防毒、去毒及⽤毒⽅⾯已积累了⼀定的知识。

由于种种原因,瑶医药没有专门的著作,只在⼀些古藉和地⽅志。

清代,瑶医药有了进⼀步发展。

1934年庞新民对两⼴地区瑶医药进⾏了深⼊调查研究,使瑶族医药宝贵经验得以传承。

3.近代:解放后,瑶族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5年⼴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西壮医医院设有瑶药学研究部及瑶医诊室,2001-2002年《中国瑶医学》和《中国瑶药学》先后出版,之后《实⽤瑶医学》、《中国现代瑶药》等专著也陆续出版。

5. 如今:⾦秀⼤瑶⼭百草皆药,植被繁茂,瑶药品种丰富,在临床中常⽤的药物,达到1351种,瑶族同胞就地取材,⽤深⼭⽼林取之不尽的药材疗伤养⽣。

在素有“瑶医之⽐乡”美称的⼴西⼤瑶⼭“药材⾮常丰富,药名近千种……每年都有⼏⼗名草医将数以万计草药送往国内各⼤城市,⼀⾯⾏医,⼀⾯销售”。

医与药知识1. 瑶医辨证依据“盈亏平衡论”。

揭秘古老神奇的瑶医瑶药

揭秘古老神奇的瑶医瑶药

揭秘古老神奇的瑶医瑶药
洗药浴是瑶族同胞保健和治疗风湿类等疾病的常用方法。

古老神奇的瑶医瑶药是我国民族医药中的一枝奇葩。

千百年来,民间瑶医瑶药因其颇具特色的诊疗方式和独特的疗效为世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广西草药品种最齐全的县份和最大的药物基因库。

这里瑶医遍布金秀瑶山,因为瑶民族生活的地方大多山高、多雨、多雾,容易受疾病的侵袭。

拔火罐是瑶医的传统疗法。

随着瑶药的开发利用增多,其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

据该县卫生局统计,目前金秀县内有瑶医480多人,他们利用瑶医药验方、偏方为群众治愈了许多常见病及疑难顽症。

瑶医在作经验交流。

神采奕奕的老瑶医。

穴位放血疗法。

瑶医在给患者抓药。

上山采药是一项极为艰辛的事情。

是瑶家也是药家。

神奇瑶医的传承故事

神奇瑶医的传承故事

神奇瑶医的传承故事医学世家的传承故事 | 神奇的瑶医,久远的传承!原创:覃建峰文化与健康2016-12-16点击上方“文化与健康”可订阅哦!我出生在广西桂林,是个地道的瑶族人。

常常会有人问我,“你一个南方人怎么会是东北口音的时候”,我就会把爷爷带我们走出故乡到东北行医的故事讲述一遍。

在我两岁的时候,爷爷医治好了大庆油田一位姓黎工程师的肝癌病。

黎工康复后,感受到了瑶医的神奇功效,便力邀爷爷去黑龙江省大庆市开诊所。

爷爷虽一开始有过顾虑,但最终还是接受了黎工的邀请,带着我们一家人及治病的药材奔赴了大庆。

按着地址找到了黎工程师的家,听到的消息却是黎工半个月前出车祸去世了,爷爷顿时茫然了。

在旅店住下后,一家人商议把带来的药卖掉就回桂林。

当天晚上爷爷和爸爸就出去摆摊了,奶奶穿着瑶服在一旁帮忙张罗。

大家看奶奶穿得很奇特就围过来,但绝大多数只是看看热闹后就走了,直到收摊时才只有3名妇女各只拿了一服药,表示回去试试看。

第二天上午就听见旅店走廊有人喊:“广西来的老瑶医在哪里住啊?”原来是拿药的那3位妇女服药后感觉效果明显,不但过来继续开药,还把自己的姐妹也一起带来看病。

从那以后,每天来看病的人不断增加,爷爷索性就把旅店当成了诊室,也逐渐打消了回乡的念头。

后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爷爷在大庆开办了诊所。

2000年,诊所正式升级为医院,父亲为了纪念已去世的爷爷,将医院命名为“大庆德坤瑶医特色医院”。

瑶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家庭里的一员。

瑶医的发展与瑶族的发展息息相关。

历史上,瑶族曾一直是被打压的民族,瑶族人为求生存便躲进深山安营扎寨。

深山里阴雨无常、瘴气弥漫的恶劣条件造就了瑶族人喜欢药浴、药食同源的生活习惯。

因此发展而来的瑶医通常是就地取材来解决瑶族百姓的疾病。

由于瑶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不能像其他传统医学用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加之“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使得瑶医的传承难上加难。

我父亲是覃氏瑶医的十三代传人,深深感受到传承的责任。

关于加大传承和发展瑶医瑶药的建议

关于加大传承和发展瑶医瑶药的建议

关于加大传承和发展瑶医瑶药的建议
为了加大对瑶医瑶药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支持瑶族传统医药文化研究:鼓励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开展对瑶族传统医药知识和药物的深入研究,搜集整理相关的经验和方案,加强对瑶药的科学认知和理论基础。

2. 政策和财政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瑶医瑶药的传承和发展,包括经济补贴、药材种植补贴、科研项目拨款等,为瑶医瑶药从业者提供更多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3. 加强培训和教育:建立和扩大瑶医瑶药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培养更多的瑶族医药人才,传承瑶族传统医药知识和技能,同时提升其现代医学和药学的素养,促进瑶药的创新和发展。

4. 保护和开发瑶药资源:加强对瑶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鼓励瑶族地区的农民种植传统药材,并推动建立瑶药种植基地,提高瑶药的产量和质量。

5. 建立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与其他地区、学术机构和医药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传统医药保护和发展经验,推广瑶药的临床应用和研发,拓展市场。

6.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现代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瑶医瑶药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公众对瑶药的认知和认可,提高市场需求和接受度。

总之,加大对瑶医瑶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包括政府、学术界、农民、企业等各方的参与与合作。

同时,注重保护瑶药资源、培养人才、加强研究和推广应用也是关键。

浅谈瑶医瑶药文化

浅谈瑶医瑶药文化

浅谈瑶医瑶药文化江华县瑶族医药学研究会会长罗振习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打造神州瑶都品牌,构建健康和谐社会,大力宣传瑶医瑶药,弘扬古老民族文化。

瑶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灿烂的瑶族医药文化。

今天,我们将掀开一个古老民族——瑶族,几千年的历史面纱,它蕴藏着深厚、神秘的瑶族医药文化历史,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具有悠久的瑶医瑶药文化历史,是一个分布较为广泛的跨境民族。

千百年来,由于过去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迁徙频繁,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

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

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

恶劣的地理、生活环境与病痛的侵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

繁衍,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勤劳勇敢的瑶族同胞,利用瑶山盛产的动植物药资源,善于识别瑶山中的各种草、木的根、枝、花、果,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而闻名于世。

有关瑶族医药的记载,没有专门的典籍,更难于考查。

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古籍记载中了解到源远流长的瑶族药史。

但是可以说:自有了瑶民族之时就形成了瑶医瑶药,它跟悠久的瑶族历史渊源相并存。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是使用着既古老而又原始的源汁源味的瑶山鲜草药,根据疾病的发展与发展进行治疗,为瑶民们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贡献。

瑶药是以草木为主,《后汉书·南蛮传》书云: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瑶族利用草木为药的典籍。

瑶族先民既然会利用木皮来绩衣服,以草实来染五色,那么肯定也会拿来“食”,拿来“敷”,拿来“洗”,拿来做药,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泽间有之。

”说的是瑶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

瑶医药沿革

瑶医药沿革

瑶医药沿革一、自然存在时期(远古~1949年)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民族。

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

对于医药的认识,就是人们对疾病和治病的认识过程,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瑶族人民对医药的认识过程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从以迷信鬼神开始到医药鬼神共存即巫医结合,进而到医药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即是由形成雏形信一、自然存在时期(远古~1949年)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民族。

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

对于医药的认识,就是人们对疾病和治病的认识过程,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瑶族人民对医药的认识过程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从以迷信鬼神开始到医药鬼神共存即巫医结合,进而到医药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即是由形成雏形信仰疗法、医巫结合到形成体系的经验医药及实验医药的逐步发展过程。

几千年来,瑶族医药的演变发展也是遵循这一规律。

只是由于过去种种历史原因,瑶族先民长期居住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形成了封闭自守,自给自足的经济集团。

由于这样的经济集团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条件极差,加上交通不便,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甚少,整个瑶族社会发展的速度就比汉族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

直至解放初期,在社会生活中还带有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色彩。

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能对本民族的文明发展如实地记载,更不用说医药卫生了。

而另一方面,人类生存不免患病,为了本民族的生存繁衍,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探索治疗伤病的方法。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瑶族先民逐步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掌握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经验的人,被人们称之为瑶医,所用的药物称为瑶药,并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口传方式代代相传,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医术,这就逐步形成了如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套医药理论,为本民族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瑶医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瑶医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瑶医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瑶医药作为中国传统草药医学的一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系统理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逐渐认可和需求的增长,瑶医药也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瑶医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瑶医药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与现代医学相比,瑶医药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性还存在差距,缺乏科学验证的支持。

其次,草药资源的有限性和采集过度对瑶医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市场监管不完善和不规范的生产流通环节,也对瑶医药的信誉和品质构成一定的挑战。

然而,瑶医药也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瑶药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药用价值,可以作为新药开发的重要资源。

其次,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和需求的增长,瑶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再次,瑶医药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注重生态环境的需求。

因此,瑶医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优势。

未来,瑶医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瑶医药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瑶医药需要与现代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以促进瑶医药的科学发展和创新。

其次,瑶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得到进一步推动。

加强对瑶医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流程的监管,提升瑶医药的整体形象和市场信誉。

同时,促进瑶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合理开发和保护草药资源。

此外,瑶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将愈加明显。

随着国际间对中医药理念和疗效的认可,瑶医药有望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开拓国际合作机会。

为了推动瑶医药的发展,我们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深入探究瑶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提升瑶医药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水平。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

培养具有瑶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增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并注重传统瑶医药知识的传承和保护。

另外,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瑶医药产业的扶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瑶医瑶药文化
江华县瑶族医药学研究会会长罗振习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打造神州瑶都品牌,构建健康和谐社会,大力宣传瑶医瑶药,弘扬古老民族文化。

瑶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灿烂的瑶族医药文化。

今天,我们将掀开一个古老民族——瑶族,几千年的历史面纱,它蕴藏着深厚、神秘的瑶族医药文化历史,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具有悠久的瑶医瑶药文化历史,是一个分布较为广泛的跨境民族。

千百年来,由于过去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迁徙频繁,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

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

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

恶劣的地理、生活环境与病痛的侵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

繁衍,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勤劳勇敢的瑶族同胞,利用瑶山盛产的动植物药资源,善于识别瑶山中的各种草、木的根、枝、花、果,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而闻名于世。

有关瑶族医药的记载,没有专门的典籍,更难于考查。

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古籍记载中了解到源远流长的瑶族药史。

但是可以说:自有了瑶民族之时就形成了瑶医瑶药,它跟悠久的瑶族历史渊源相并存。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是使用着既古老而又原始的源汁源味的瑶山鲜草药,根据疾病的发展与发展进行治疗,为瑶民们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贡献。

瑶药是以草木为主,《后汉书·南蛮传》书云: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瑶族利用草木为药的典籍。

瑶族先民既然会利用木皮来绩衣服,以草实来染五色,那么肯定也会拿来“食”,拿来“敷”,拿来“洗”,拿来做药,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泽间有之。

”说的是瑶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

作为瑶家一宝的灵香草,也多处见于宋代典籍中。

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道: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

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泡制方法及销路,书中云:“瑶洞及静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龙),凡深山木阴沮洳之地,皆可种也”。

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阴于之”,然后运往山外出售。

灵香草可作药用,曾载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距瑶族种植,利用灵香草至少迟150~200年。

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外,还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绝育。

在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
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

”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

不仅习医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妇女,都能“以寻药挑菜为事”。

这充分说明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到了清代,瑶医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瑶族长期以来,依深山以居,刀耕火种。

以砂仁、芋、楠、漆、皮、藤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瑶族……善识草药,取之疗人疾,辄效”;“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

可见瑶族人民种植、利用草药的品种增多了,技术提高了,对各种草药的性味功能深入的认识,对临症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起到“取之疗人疾,辄效”的疗效。

同时,已形成了一支专业或业余的医药队伍,扩大了行医范围。

“沿寨行医”大大方便了群众,从而也推动了瑶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壮大医药队伍。

特殊环境造就的独特瑶族医药,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在瑶族民间,瑶族医药已形成自己的传统。

她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瑶族医生中,还大量存在于民族风俗习惯之中,其内涵十分丰富,诊疗方法多彩独特。

如在诊病方法上,除了采用望、闻、问、触并以问诊为主的方法外,常用的还有面诊、目诊、耳诊、舌诊、掌诊、足诊、甲诊、腹诊、药物诊等,总结出了风、锁、痘等病症名称。

在治疗方法上,除了采用瑶山丰富的动植物药内服、外敷、外擦、药浴、,药挂、药佩、药熨、药灸、药垫等外,还常使用针灸、磁灸、骨灸、蛋灸、火灸、艾叶灸、打火罐、按摩、刮痧、挟捏痧、杉刺、阴阳火攻、熏洗、神火滚按、割治、针刺、陶针、植物刺等方法治疗疾病。

治疗
的病种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精神病科等。

对于毒蛇伤害,跌打刀伤,风湿瘫痪及避孕绝育的治疗,也有许多特效良方。

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瑶族先民对于一些特殊的人体生理及病因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于用药,基本上都采用山区盛产的民族药(草药及动物药),并以鲜用及饮片为主、部分经特殊炮制后使用。

其用药历史极其悠久,在实践中还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

瑶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千里大瑶山之中,这里生长着茂密的各种植物与野生动物,更容易使瑶民们识别各种草、木的根、枝、花、叶、果、皮入药提供了治疗百病的有利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会使用这些树根、花、草来为患者解除病痛。

由于祖祖辈辈的瑶医师们不断的总结、摸索和积累,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瑶医师既诊病,又卖药,就形成了瑶族民间传说中的瑶医瑶药。

瑶医瑶药经过数千年的临床运用,在瑶民族居住区形成了使用瑶药来防病治病的各家各派传承体系。

从整体上讲,自古以来瑶医瑶药治病、配方用药没有统一的用药方剂。

由于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传承方式比较神秘封闭,瑶族几千年都以口授形式相传,无文字记载。

奇方妙药只是祖传,使用传承方法是以口耳相传,临症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父传子,子传孙的家规族规传承方式。

在上属传承方法中,促以说明瑶医瑶药治病用药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完全没有统一,而延续至今。

但是在民间同样流传着一些共
同用药的顺口溜,比喻说:治疗风湿病就流传这样一句彦语:“两脚扒不开,就用走马胎”;跌打损伤中有:“不怕骨头打成水,就用一剌两嘴”、“不怕骨头打成棉,就用黄花道水莲”等等。

我们姑且不论它的药用效果如何,这样的顺口溜在民间依然流传着。

我家前辈老人在瑶医药临床实践中也总结出一首认药、采药、治疗为一体的口决诗,并代代相传。

其诗意是“腾木中空能消风,对枝对叶瘀血通,多毛多剌消炎热,面光多浆排毒脓。

”还特别要求学习瑶医瑶药弟子必须掌握领会认药、采药、治疗诗的含义,为学习瑶医瑶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瑶医药传承工作曾出现过两次低潮阶段。

其原因跟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60—70年代是文革时期,大部分瑶族青年都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去。

瑶家弟子普遍认为学“草药无义”,加上收费低,没有社会地位,不受重视,上属情况是造成瑶医瑶药传承工作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百业兴旺。

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国家立法出台了《国家执业医师法》,法律规定凡行医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方可有行医资格。

当时占95%以上的民族民间医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中、西医药基础理论学习,想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那是比登天还要难。

于是民间医师要想从医就一定会被卫生执法人员以无证行医和非法行医论罪。

在这种环境中,大部分的民间医师看到学习瑶医药没有出路,不得不改行
外出打工,这就出现了第二次瑶医瑶药传承工作走向失传和消亡的地步。

在当时的形势下,很多老瑶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束手无策,心想难道不成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就毁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真是愧对祖先。

加上近年来不少年愈古稀的老瑶医又相继谢逝,绝大部分瑶医药技术没有传承下来,这是瑶医药领域里无法弥补的损失。

此时此刻,根本就没有人敢出面来搭理和拯救瑶医瑶药面临失传的局面。

经过多方的思考,我找了几位比较有名望的老瑶医进行商量,大家都身有同感,一致认为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先传承下来的瑶医药宝贵遗产。

建议由我起草向县委、县政府、科协、民政局申请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医药学研究会。

于2006申报成功,本人任会长,及时开展抢救、收集、挖掘、整理瑶医药传承工作,认真地完成了县主管部门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的具有迫切性的问题,要求挖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并加以总结和利用。

由此可见瑶医瑶药技术的重要价值和濒危现状已得到了政府高度的重视,加强瑶医药技术研究势在必行,瑶医瑶药的春天已经到来,散落在民间的单方、秘方和传统疗法即将得到及时挖掘、整理、推广和利用。

江华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江华县罗氏祖传瑶族医药治疗风湿骨痛病“贴灵丹”疗法,神奇的瑶药、痔疮的克星、痔疮不开刀、瑶医有绝招等祖传瑶医瑶药传统治疗技术
于2008年至2011年成功申报为湖南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同时2011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民宗局赵辛保先生收集、整理主编的《湖南瑶医瑶药》一书已正式出版,2011年江华县卫生局成立了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医药学会。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各位瑶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神州瑶都这支瑶医瑶药奇葩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瑶医瑶药传承工作一定会后继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