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
物化探工作方法技术应用

B层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主要由砂质和粘土组成 。一般为棕色及黄褐色,具有块状或棱柱状构造,干燥 时硬结成块,而潮湿时粘性较大,可能是由于富含Fe、 Al氧化物及粘土矿物之故。从A层淋溶下来的物质,很 可能在B层淋积起来,与A层比较易于区别,所以一般的 取样部都选在B层。在某些地区,在B层中还可能发育一 层铁、锰淋积层,呈深棕色,在这一层中往往富集了许 多金属元素。
各层相对的厚度变化范围很大,大致为:A层:0— 1.2m,B层:n×l0cm—2m,C层厚度比其它各层要大些 ,在我国南方诸省,风化基岩可深达n×10m
(2)内蒙古北部高原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下分丘陵残山区, 盆地—高平原区(包括二连—锡林浩特草原区和呼伦贝尔 草原区)和浑善达克沙漠区。
(3)鄂尔多斯高原半干旱沙地草原区:又分东部丘陵残山 区,盆地高平原区和沙漠区以及西部山地。
(4)阴山构造侵蚀剥蚀中山区:包括山间盆地和河谷以及 阴山中低山。
(5)大兴安岭构造剥蚀中低山森林区,以海拉尔——扎赉 屯一线以南为构造剥蚀中低山森林区,以北为低山森林沼 泽区。
一、方法确定
根据任务书要求,收集工作区内地物化遥 有关资料,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确定野外 开展水系沉积物(土壤测量、岩石)测量。 通常水系发育或较发育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 为主,水系不发育区以土壤测量为主。
方法试验(已知矿点上): 粒级、介质、重现性
我区地球化学景观区的划分:
(1)阿拉善高原极干旱荒漠区:又分四个亚区,即北山和 合黎山—龙首山、雅布赖山构造剥蚀低中山区,荒漠丘陵 山地—高平原区,额济纳平原区和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 区。
在土壤学中,把土壤的垂直剖面根据颜色、成分、结构及 土壤的熟化程度划分出A、B、C、D等层位
化探工作步骤

0000代表需填数据,根据你们的资料填,这是方法,其余的不方便给你。
6.3 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及质量评述6.3.1 野外工作方法6.3.1.1 水系沉积物测量(1)采样布局和采样密度依据1:5000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本区水系沉积物测量选用根据1981年1:25万地形图修测的1983年出版的1:5万地形图做为野外采样手图,以方格网为采样格子,将设计的样点按1.25km2为采样单元标于1:50000手图上,样品布在二级水系或一级水系口上,采样点均匀分布,99.2%以上的采样格都有采样点分布,基本上未出现连续两个空白小格。
工作区面积0000(扣出水库、海滩、盐田),实测面积0000,采样0000件(未包括重复分析样),采样密度为0000个/km2。
(2)采样物质及方法采样部位选择在水系有利于细粒物质沉积的部位,如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水流缓慢和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河道转弯的内侧。
采样物质主要为淤泥、粉砂,在15~30米的范围内,采集2~3个重量大致相等的样品合并为一个样,每个采样点均留有标记。
野外定点用已布好样品的1:5万地形图作手图,根据地形地貌确定采样点实地位置,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毫米,每个采样点在实地都留有标记。
样品编录采用1:5万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推荐的“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记录卡”,严格按照其格式进行填写。
(3)样品初步加工采样人员每天将所采样品检查无误后,将样品连同采样记录卡同时交于样品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核对验收,并将验收后合格样品悬挂凉晒。
为防止样品固结,经常揉搓或用木棒敲打。
凉晒干的样品过60目尼龙筛,为了使样品均匀,每个样品都全部过筛,用缩分法留足150克单样装入纸袋,每50个组合为一批,重点采样编号以密码形式。
(4)异常查证本次1:5万沉积物物测量工作,旨在分解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缩小金找矿靶区,对圈出的异常,用加密取样进行验证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对本次工作圈出的异常开展1:1万地质测量及异常追索调查、1:1万岩石剖面地球化学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异常验证工作,矿化蚀变岩石出露地段,布置了槽探工程。
5万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
标记 每个采样点附近均应留有明显标记,在无法 留有标记时应留有证明到此采样的明显痕迹 和记录。 标记须牢固、醒目、清楚,最好使用红油漆。 重复样采集 要求:同点不同时不同组人员实施。重复采 样数为总采样数的 2~3% ,每个测区应不低 于 30 件。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不同地 质、地貌特征和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
水系沉积物测量
化探取样基本流程
室内基本工作: (1)资料初步整理 (2)样品加工 (3)野外工作质量检查(自检、互检, 项目组抽检) (4)编写野外工作总结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
野 外 定 点 : 使 用 GPS 结 合 地 形 图 定 点, 定 点 误 差 <50m。 基本采样方法:样品采集应选择在现代流水线上的 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部位;或间歇性流水或季节性流 水的河道底部或主河道上;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 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河道转弯内侧,大 石头背后,在砾石成份复杂、大小颗粒较为混杂的部 位取样。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水系上 下游约30-50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 合成一个样品。在水塘和湖泊较密集分布区,较难采 集水系沉积物样品时,可在塘、湖入水口采集沉积物。
质量检查工作 (3)项目承担单位检查 野外工作结束前,对小组、大组、项目组 的质检工作以及全部原始资料进行检查、 评价,包括对野外工作的抽检和室内工作 的检查,并写出质量检查报告。
水系沉积物测量—室内工作
质量检查工作
检查比例及要求: ①大组或项目组工区检查和项目承担单位 检查总量要求为:室内抽查的工作量应占 总工作量的10%,野外抽查占总工作量的 5%。 ②各项野外工作质量检查均应做相应的检 查记录。 ③检查人员要签字,标明日期,保留检查 的航迹图。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地质地貌调查是地质化探的基础工作之一、地质地貌不仅是地质构造的外露表现,还是地质过程的结果,通过对地质地貌的调查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走向、倾角、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在地质地貌调查中,可以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卫星遥感图像、地图、正尺影像以及实地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和识别。
地质构造调查是对地壳中各种构造单元的研究,包括构造单元的形态、岩性、构造样式、构造运动历史等。
地质构造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层剖面观测、构造剖面观测、构造显微镜观测以及构造解译等。
利用这些调查方法,可以对不同的构造带、断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断地下构造的状况。
地质标样采集是地质化探中的重要环节。
地质标样是从地球内部获取的岩石和土壤样品,用以进行地质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测试等。
地质标样的采集方法主要包括取样勘察、取样策略、取样技术以及野外标本的处理等。
在野外进行地质标样采集时,需要注意标本的数量、质量和保存等问题。
地质测量与测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质测量和测试,可以获取地质现象的定量数据,用以研究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条件、地震活动等。
地质测量与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测图、地球物理测量、地质测井、地球化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与测试仪器设备,对地质样本进行物理、化学以及地球物理性质测试,从而加深对地质情况的认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对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和解释,来了解和研究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野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测量地球物理现象的参数,可以推断出地质体的性质和构造。
地球化学勘探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地下岩石、土壤和水等进行化学分析,可以获取地球化学信息,并用以研究地质构造、矿产找矿、地下水、环境地质等。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岩石样品采集、水样采集、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化学分析等。
化探技术方法

至1-2/km2。
采样点布设
注意:合理性主要指不漏控、不重复控制,均匀性指整体均匀 性,在合理的基础上达到均匀性。
采样
• 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采集样品,应最大限度代表采样点上游汇水域 基岩(包括矿化)的化学(物质)成份。
• 采样部位选择:样品应在现代流水线上(或干沟底部)采集,在水 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河道转弯内 侧、大石头背后,选择砾石成份复杂、大小颗粒较为混杂的部位取 样。
• 在粗细混杂和砾石成份复杂地段,在采样点30~50m范围内多点(3 点以上)采集组合样,存在风成物影响的地区注意避开风成物(风 成沙、风成黄土)堆积部位。V形沟纵向,U布设
首先,在1:5万地形图上将水系勾划出来,特别注意一级水系勾 划要准确。(常见问题:勾绘粗疏,在地形平缓的北山地区甚至 勾绘错误)
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一级水系口、二级水系中;长度>500米一级水 系内应加布样点,三级水系应布设控制点(注意三级以上水系不 能布点)
长度>500米一级水系内应加布样点,一般矿点流长小于1000米, 600-700米左右,加点之后才能有效控制。
特征等。 5.基站 投标区基站建在天苍乡,该向地处投标区南部,天苍乡北与内蒙古额
济纳旗相邻,南与大庄子乡为界,东与双城乡隔河相望,向西延到北 山山脉。全乡各村沿山呈狭长地状分布,从最上端的营盘村距最下端 的沙门子村有40多公里。该乡有中国石油加油站,水电充足,有乡级 卫生院,完全可以作为项目工作基地。
1:5万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6、直方图计算 目的:为地球化学图制作直方图,同时为了确定 异常下限和色区界限。 方法:用龙文华编写的直方图计算程序进行计算。 也可用色区百分比确定异常下限和色区界限。 7、三层套合计算 目的:通过三层套合计算,了解各元素的地球化 学意义。 方法:利用重复样分析数据进行三层套合方差, 可用龙文华编写的三层套合方差计算程序进行计 算。
室内工作: A、样品管理员凭操作员填好的送样单接收
和验收样品、核对采样点号、检查样品质 量、加工整理样品。 B、室内人员回放GPS坐标、航迹,检查记 录卡、整理采样手图、统计工作量、工作 区域、填写日常验收表,生成采样记录的 电子表格。 C、采样小组进行自检、互检。
质量检查工作:
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要尽
量使绝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 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 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采样点位确定、样品采集、注记、记录卡 填写:使用采样手图、结合GPS定位技术 初步确定采样点位置;根据微景观特征合 理选择采样部位、层位、样品介质,避开 各种干扰,正确采集样品。然后在采样点 附近留有牢固、醒目的注记。记录卡填写 内容齐全、干净整洁。 GPS存入采样点坐 标。
号的数据文件,是否一致正确。 方法:可以用程序“数据文件检查.exe”进 行检查,或人工检查,或通过采样清图检 查。
2、制作采样点位图
目的:制作采样点位图,另外利用采样点
位图生成数据图。 方法:将扫描的地形图或矢量化的地形图 装入MAPGIS,勾出水系分布图,再把采样 点位展在图上。可以用MAPGIS-空间分析DTM分析子程序进行展点,也可用程序 “材料图.exe”进行展点。展点后应对采样 点号进行适当的移动。
化探工作方法简介2003版V1.1

化探工作方法简介主讲赵玉明化探工作在地、物、化、遥四大专业找矿工作中占有很重要位置。
它与其它三项找矿工作比较具有明显的直观性、有效性、经济和快捷性的特点,是在覆盖区域找矿不可缺少的重要找矿方法。
一、化探工作分类及其野外工作方法(一)按工作性质和测区范围的分类1、区域化探(战略踏勘性化探)。
目的是为了发现找矿远景区(带)、大型矿田、大中型矿床的大致区域和了解区域控矿因素(地层、构造和火山岩)。
面积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
工作比例尺:1:10万、1:20万、1:50万。
采样密度分别是:2点/Km2、0.25-1点/Km2、0.4-0.8点/Km2。
2、地球化学普查(普查化探)。
目的是在区域化深成果基础上为了查明成矿有利地区和取得与成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资料等,在区域异常区内优选出一定面积的找矿靶区,进一步做化探工作。
工作面积数千平方千米或数百平方千米。
工作比例尺:1:2.5万、1:5万。
采样是采集水系沉积物质,密度为2-8点/Km23、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详细化探)。
目的是在前两类化探异常区内,进一步查明异常与矿体之间的关系,或证实是不是矿致异常,为山地工程布设查证定位提供依据。
面积:0.几平方千米—几十平方千米。
比例尺:1:5千、1:1万。
采样主要是采取土壤。
密度100点----200点/Km2或>200点/Km2。
点线距为50X20~100X20m。
(二)按采样介质和野外工作方法不同进行的分类1、气体测量:寻找能产生气体的矿产。
如氡气、汞蒸气、甲烷气等2、植物测量:目前不采用。
用于沼泽、湿地、草原和森林区。
取植物样,灰化,测灰中金属含量。
3、水化学测量:目前不采用。
用于水网密集发育区,取水样,测定水中金属含量。
4、水系沉积物测量:用于区域化探和普查化探中。
比例尺:1:5万~20万之间。
测区应是水系发育(网状)或沟谷河道发育区。
采取表层以下(20cm)淤泥和粉砂为主。
采样一般粒径为-0.216mm(60目)或-0.172mm(80目)细粒物质。
化探工作流程.

以土壤化探和水系沉积物化探为例
课程设计
实验
• 以化探找矿实例为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一些
• 工作方案设计、采样、样品处理、样品测试、 数据处理、化探图件制作、异常解释和评价等 方面的作业和实验,以期能加强理论学习的效 果。
一、工作方案设计
• 1、采用何种化探手段论证(消化收集到的资料) • 2、化探手段的目的以及预期能够达到的成果 • 3、方案的编写
• 4、方案图纸设计(设计勘探路线)
• 5、准备化探工作野外用具人手安排,以及参照规范制 定安水系沉积物化探工作
课程设计:
1、土壤化探在找矿中的应用(比如Cu矿,U矿,Au矿, Pb矿等。 2、水系沉积物化探工作在找矿中的应用(比如Cu矿等各 种矿床类型 3、土壤化探中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总结归类,以及矿 床应用实例) 注:读书报告,不能在网上下一篇直接改掉名字就发给我 此类直接判为不及格,参考文献至少9篇,读书报告的目 的也就是要求大家多阅读文献,巩固知识学习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根据测区地质、地理条件等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
常用的化探方法有:岩石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等。
一、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岩石测量的采样工作和样品加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因而很少在大范围内开展面积性岩石测量。
一般在露岩较好地区进行详查,查证异常,钻孔原生晕等。
1、采样布局:面积性测量布设:应根据探查对象特点选择方网或矩形网。
可以采用剖面法或以目标追踪法进行采样。
也可以采用按一定面积划分采样单元,即采用单元网格采样。
等轴状或透镜状矿体与异常,通常采用方格网;带状或长条形矿体或异常一般使用矩形网格。
地形切割剧烈的山区,可以沿山脊及山脚以及易通行道路布置取样,尽量使样品在区内分布均匀。
每一矿化体或异常上不少于2条测线,每条测线上不少于2~3个样点。
剖面布设:剖面方向通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2、采样定点:通常使用仪器布设测网或采用GPS定点,定点误差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
3、采样方法:⑴、面积性测量:要求采组合样,可按测线组合或按网格组合。
通常采样格子或分域采样,每个采样网格内均匀地布采5~8个子样组合为一个样品;沿线采样则由3~5点,岩石碎片5~8块组成组合样。
通常每一种岩石应分别取样,不可几种岩性混采。
组合范围在5~10m或1/10点距的范围内。
当矿化极不均匀,或遇构造带、矿化带、蚀变带等有利地段时,应适当加密采样。
⑵、剖面测量:按以确定的剖面位置,据不同目的和地质特点,沿剖面线采集组合样。
⑶、钻孔原生晕采样:钻孔岩心取样是沿着钻孔岩心,自上而下在一定点距内作连续拣块或间断拣块。
必要时取地质副样。
取样密度按矿化类型确定,而分样间距是以岩心提升回次结合孔深和地质特征划分岩性段来确定的。
通常对脉型矿或断裂构造型矿化,含矿层可以3~5米。
甚至1~2米间距取样。
对无矿化、厚度大的岩层,岩性变化不大时,点距可以放稀到5~10米。
在确定的间距内均匀地敲下5~7小块,直径小于20mm左右的碎块组成样品。
一般样重量为200~300克。
对均匀性差的矿化,样量可适当加大。
对不同岩、矿心要分别取样,近矿部位要加大取样密度。
取样中应严格防止引入沾污物,如泥浆、油漆以及岩心表面的污染物等。
4、背景样品的采样:为获得测区内不同时代地层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可在测区内或在邻区和测区外围相同地层和岩浆岩体中进行采样,每一统计单元样品数最低为30件。
5、岩屑地球化学测量采样:在测距范围内采用多点收集粒径为2~20mm 的岩石碎块或岩屑。
当有局部基岩露头出现时,则以岩石碎块取样为主,组合成重量为250~300克的样品,取样物质不那么单一,野外应尽量记录清楚组成样品的岩屑成分、粒度大小等特征。
6、样品性质与重量:根据任务需要,应对样品物质有所选择。
通常可作为样品的物质有新鲜基岩、矿石、矿化蚀变岩石、裂隙细脉、风化基岩、脉岩、岩屑、母质岩、断层泥、铁帽、特征矿物等,样品的重量一般取200~300克。
7、采样编录:应由地质、化探人员或具一定地质、化探专业知识的人员承担。
要求图件标记清晰,须绘制采样点线分布图。
内容描述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对采样点的地质、构造特点等进行认真的观察,全面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点线号、坐标、袋号、样品位置、地层层位、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蚀变类型和特征、矿化及控矿构造特征等。
有可能时对典型控矿构造等作地质素描,拍照。
记录内容要求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可以划去重写,但是不准重抄和涂改。
并将取样点位和编号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钻孔采样编录:要求仔细观察所采岩心地质特点,注意收集与异常发育有关的物质,要及时将取样位置标绘在钻孔剖面(或柱状图)上。
主要内容有孔号、点线(工程)号、样品号及取样位置、孔深、间距等。
地质描述包括岩、矿石名称,结构构造,矿化和蚀变特点、构造破碎、裂隙发育程度、矿石物质、次生变化等。
每一岩样的记录应注意突出重点。
8、工作质量:方法技术的工作质量检查:检查人员深入现场,检查野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要求。
抽查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等。
室内抽查总工作量3%~10%,主要核对采样点位图,野外记录质量和样品介质及样量。
重复取样:进行适当重复取样,以检查采样质量。
重取样可与面积采样同步进行,亦可在面积性测量完成之后,选定采样单元另行布采。
工作量控制在总样品数3%~5%。
但检查员必须由不同人担任。
9、资料录入:每天工作结束后,核对无误后将坐标、点线号和航迹录入到计算机内,以备检查。
二、水系沉积物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1:5万)找矿方法。
(一)、野外采样1、采样密度:一般可在4个点/km2~8个点/km2之间选择。
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个点/km2的密度已经足够。
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祥密度应适当加密。
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2、采样物质及粒级:一般常以淤泥和粉砂为主,一般要求取-0.216 mm (60目)或-0.172 mm(80目)筛孔粒径的物质。
也可根据找矿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
为减少在一个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铁锰类物质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早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甘肃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0.216 mm(60目)或-0.172 mm(80目)的水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
在这类地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取样粒级为-2 mm(10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4.69 mm (4目)~+0.995 mm(20目)和-0.108 mm(140目)混合粒级。
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都要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120g,如样品需作金的测定,则应不少于150g。
3、采样部位:水系沉积物的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
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
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20~30 m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4、定点及编号:一般可用1:5万地形图定点,在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0.5 km的方格网。
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
大格的编号顺序自左而右再自上而下。
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0.25 km2的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a,b,c,d。
在每一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标号为2。
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如在某1:5万测区内编号为3的采样大格中各采样点的编号如(图1)所示。
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标绘在地形图上。
在采样过程中允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定在图上。
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可根据地物、地貌标志确定或用GPS定位。
定位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5 mm。
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标明采样点编号。
记录内容要求真实、正确、齐全、字迹工整清晰,可以划去重写,但是不准重抄和涂改。
图15、采样点布设: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
要尽量使绝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5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当采用4个样/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2个,采用8个点/km2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超过4个。
要求采用分布均匀并不是要求把所有采样点都布置在采样格子的中央,而是要求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
因此采样点应尽量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出来的最小水系(大于300 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
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在水系的中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的面积大致在0.25~0.125 km2之间,大于0.25 km2的应增加采样点,小于0.125 km2的可减少采样点。
6、采样小组使用的1:5万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 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并编上样品号。
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
转点误差应小于0.5 mm。
7、资料录入: 每天工作结束后,核对无误后将坐标、采样点编号和航迹录入到计算机内,以备检查。
(二)、野外样品加工1、采集样品要防止沾污。
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
如果样品是在水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则当样品装入布袋后,应用手挤干,以避免样品中元素以液相相互渗透造成样品污染。
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一般应在野外驻地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
但箱内温度不能超过60°C,不论哪一种干操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
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锤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3、样品干燥后,按设计规定的粒度在野外驻地进行过筛。
过筛处理后的样品应采用对角线折叠法混均,然后放人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不小于120g。
如果需要测定金或被测元素较多时,重量应不小于150g。
4、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防止样品间的相互污染。
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秤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每一个样品的编号、登记、填写送样单等工作要做得准确无误。
应明确,野外样品加工工作是整个化探野外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化探成果反映。
因此,应和采样工作一样,每天工作完毕后要有专人进行质量检查,其质量评定标准由大队自定。
(三)、野外工作质量检查1、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
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本)和采样点位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本)、点位图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大组(或工区)检查。
大组(或工区)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⑴、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
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沾污和编号混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