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一材多用

高考作文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

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

议论文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议论文一材多用方法指导

观点:要学会选择 袁隆平他是中国科学艺苑里一棵梅,默默中散 发着芳香。他选择了贫穷落后的农村,他选择了那 片土地,经过12年的苦心研究,第一代杂交水稻终 于研制成功了,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当功名利 禄加身,本可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之时,他依然选 择奋战在他的科学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超级杂交水稻的成功,海水稻的试种成功。 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安于自己的位置,如滴水 滋润幼苗,如梅绽放在雪中,如袁隆平根植于土地, 爱我所爱,宠辱不惊,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选材的同: 同是选用了苏轼这一人 物
选材的异: 针对不同的话题,选取了苏轼这一 人物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写作启发: 1.一个材料,可以变换多个角度, 论证不同观点。 2.关注课内外,积累素材;
第一步:明确写作的观点。 第二步:找准材料与观点的契合点。 第三步:用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分析: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意义或作用?
话题作文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
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 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 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 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 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一.学一学:用“一材多用”三步骤
来分析下面两则文段如何做到一材多 用。
观点一:在生命的历程中奔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为了解 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为了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年入古稀 的他,依然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为了杂交水稻,他 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 心血。尽管他已经作出了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成绩,但袁隆 平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计划,并向这个新的目标前进。 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旧在自己的跑道上迈着矫健而执著的 步伐。对于他来说跑道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

①信念 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败 ④拼搏 ⑤不轻易放弃
【一材多用故事】 从前有一位厨师,不但菜烧得 好,而且喜欢舞文弄墨。一次,一位秀才故意刁难 他,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要他用两个鸡蛋办成一桌 酒席。厨师考虑了一下,欣然答应了。不一会儿, 酒席办成了,厨师先后端上了4盘菜。 第一盘菜是两个炖蛋黄,旁添几根绿葱,厨师给 它取名叫——(两个黄鹂鸣翠柳 ) 第二盘菜是将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 面铺一张菜叶,叫——(一行白鹭上青天 ) 这第三盘菜也有趣,清炒蛋白一小盘,取名为— —(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四道菜更特别,用调味品烧了一碗清汤,上面 飘浮着两片蛋壳,称作——(门泊东吴万里船 )
剧》包括九十多部(篇)小说,描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他的 创作成为19世纪文学的颠峰,也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观点1:
示例:勤奋是成功的保障。勤奋的人能够坚持 不懈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驶向成功的 彼岸。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年轻时为了维持生活 ,同时也由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所引发的激情 喷涌,不停地写作。他每天至少工作14小时以 上,在极度疲劳的时候不得不靠浓黑的咖啡来 维持创作的精力。正是由于勤奋,他终于取得 了巨大成功,他的创作成为19世纪文学的颠峰 ,也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说,勤 奋是成功的保障。
纪文学的颠峰,也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 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战胜挑战 ,走出失败,走向成功。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年轻 时热衷写作,但屡遭失败。他还开过印刷厂,但 最终破产,搞得债台高筑。巴尔扎克没有被命运 的不幸打倒而是坚持梦想,不停地写作。他终于 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创作成为19世纪文学的颠 峰,也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他在生 活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躲避,而不是勇敢面对困 难和挫折,那么,今天我们也就不会读到文豪的 伟大作品。所以说,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开掘新意巧引述——议论文写作一材多用例说

开掘新意巧引述——议论文写作一材多用例说
2 0 1 4年第 1
作 文教 学研 究
开 掘 新 ] 思 巧 引 述
— —
议 论 文 写 作 一 材 多 用例 说
江苏 韩维加
有许 多考生 , 在写作高考作文时, 常常为写作材料
“ 晏子仆御” 这则材料常用来论证“ 知错就改 , 善莫
的贫乏而大伤脑筋 。这 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 大焉” 这个论点。但如果我们深入发掘 , 就可 以发掘出
匹马 , 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 , 他 的妻子要求离去 。丈
夫问她原因, 妻子说 : “ 晏子身高不到六尺 , 做齐国的国
E外 出 , 志虑深沉 , 面无喜 色 。而你身高八尺 , 给人做 车夫 , 却趾高气扬 , 觉得很
满足 , 我 因此要求离去 。 ” 从那 以后 , 她 的丈夫一改故 他做 了大夫。 观点服务。
方 面 的意义 。
需要注意的是 , 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 中, 要根据话题迅速找 出材料 与文题的内在联 系 , 生发材
相信大家都熟悉 “ 晏子仆御” 这个故事 :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 。一次外 出, 他 车夫的妻子从 料 与话 题 的契合 点 , 在行 文 的过 程 中要有 意 识地 向话 门缝中偷看 , 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 , 鞭打着四 题靠拢 。结论要紧扣话 题 , 落 到话题或论点( 分论点)
从一个“ 知错就改” 的寻常故事 , 开掘 出“ 成功者的 风尘之中, 哪会流芳千古 呢? ” 背后都有支持者” 的意蕴 , 令人耳 目一新 。 2 . 不走常路 , 另辟蹊径
“ 晏子车夫驱四马而引以为傲 , 晏子扬名诸侯而不 洁 。
下面就 以“ 晏子仆御 ” 为例 , 谈谈如何一材多用 , 为 充 , 其他部分忽略不计 。这同样可 以达到一材多用 的

高考议论文“一材多用”的写作技巧

高考议论文“一材多用”的写作技巧

为“ 体操 王子” 的李 宁 , 中国体 育代 表 团“ 在 兵 败汉城 ( 尔)的 那次 战役 中却 “ ” 了: 首 ” 倒 下 吊 环 比赛 中 , 他的脚 挂 在 了 吊环 上 , 他微 笑 着 但
落 了下 来 i 马 比 赛 中 , 重 重 地 坐 在 了地 跳 他
识 地 向需 要 论 证 的 观 点 靠 拢 , 这样 也 就 使 有
限的材 料 为 我 所 用 , 而大 大拓 展 了 材 料 的 从
运 用空 间 。
因此 , 于 那 些 看 起 来 与 论 题 关 联 不 大 对
上, 但他 微 笑 着 站 了起 来 。有 人 批 评 他 怎 么
的材料 , 只要 作些 巧妙 挖 掘 , 理拉 、 , 准 合 靠 找
契合 点 , 大 多数 材 料 都 可 以发 挥 多 方 面 的 绝 作用 。如 : 原 的 材料 可 以 论 证 “ 举 世 皆浊 屈 ‘
子膑 脚 , 当此 之 时 , 可谓 人 生 绝境 , 们 似 乎 他 已无路 可走 !但 历 史证 明 , 们 最 后 都 走 出 他
了一 条辉 煌 的人 生之 路 !路 , 人 自 己走 出 是
击, 前路 茫茫 , 困顿不 堪 , 途何 在 , 前
问谁 ?谁 能够给 他们 指 明一 条 道路 写 出的 人 生居 本 , 只 能 由 自 己 q 都
“ 文王拘 而 演《 易》 仲 尼 厄 而 作《 秋 》 盖 周 ; 春
屈 原放 逐 , 乃赋 《 离骚 》 左 丘 失 明, 有 《 ; 厥 国
文 王 , 想 握 住 你 的 手 , 请 我 并
你为何 能有被 囚而推 演《 易》 周 的哲
孔 子 , 想握 住 你 的手 , 请 我 并

议论文写作中的“一材多用”

议论文写作中的“一材多用”

议论文写作中的“一材多用”几乎每一年的高考作文中,屈原、司马迁、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会被考生引入议论文中充当论据,用以证明各种各样的论题或论点。

此种现象,虽已屡遭批评,却也传递出一个信息:经典性的素材,多具备较为丰厚的意义指向,可充当多个论题的论据材料。

这,便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的关键,一在于精选视角,二在于理性分析。

“材”要善于捕捉与论题相关的那部分意义,“多用”要善于剖析事理,并写出语言的韵味。

具体而言,需注意以下三点:一、吃透素材,见人之所未见从没有哪一种食材,只可以有唯一的加工形式。

即使是最常见的萝卜,进入不同的厨师手中,也会制作出不同口味的菜肴。

差别只在于,平庸的厨师,只会炒萝卜丝;高明的厨师,则既可以用萝卜雕刻出飞禽走兽,又可以将其加工成丸子、包子等多种食品。

一材多用,正如这厨师做菜。

如何将一个既定的素材,依照不同的主题需要,加工成不同表述形式的论据材料,关键在于吃透素材,精选视角,从看似寻常的内容中,挖掘出他人未曾关注的信息。

比如,将史铁生和《我与地坛》视为议论文的论据材料时,只要选点恰当,便可以提炼出多方面的主题意义,用以证明多个论题。

且看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

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

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

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

“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

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

——节选自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片段二: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

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力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着超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

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立刻打开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学上找到精神升华之路。

一材多用——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一材多用——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一材多用
——议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灌南高级中学 盛刚
学习目标
一、发现素材积累的方法。 二、初步掌握临场处理文题和素材关系的方法。
一、根据所发关于李叔同的素材,提炼相关内涵,并思考其 提取的方法。
近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
2015年“智慧” 2014年“青春不朽”、 2013年“探险者与蝴蝶”(人与自
在我已经不方便了,我们改天吧。”
说完,还没等欧阳予倩说话,李叔
同就关上了窗户。欧阳予倩愣了半
天,里面却再也没有什么动静,只
好打道回府。
下面从历年江苏高考和2015各地高考的作文题中随机抽取了 几个,请结合李叔同的素材任意选择一个文题写一段议论语 言。
历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①2015年“智慧” ②2014年“青春不朽” ③2012年《忧与爱》④2011年《拒绝平庸》
然)
北京“深入灵魂的热爱” 天津“范儿” 上海“坚硬与柔软”
2012年《忧与爱》
福建“路”
2011年《拒绝平庸》
……
从平时积累和临场考试的角度谈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
二、试从下面三组材料中任选一组提取若干话题, 注意思考方法。
【1】宋代名臣洪皓出使金国。时宋金交兵,金国留不遣返,在金15年, 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归。在金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 “宋之苏武”。皓三子洪迈,绍兴三十二年春,金遣使议和,迈慨然 请行。值金国燕京,金人要迈行陪臣礼。迈初不可,既而金锁使馆, 自旦及暮,不给饮食,迈不耐饥饿,对金“稽首垂哀”,三日乃得见 金主。回朝后,迈极力为自己的辱国行为辩解,受到朝野的非议。
实例:
守时是一种原则。戏剧
大早,又是乘坐电车,又是徒步疾 行,到达时,已是汗湿前襟了。名 片递进去一会儿,大门没有开,窗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一材多用作文素材及范文
正文:
俺们河南这地儿,有句老话叫“一材多用”,意思就是说,一样
东西能干好几样活儿。

俺今天就来给大家伙儿聊聊,咋用这“一材多用”的法子,写篇作文。

首先,咱得找个好素材。

俺们河南人爱种地,就拿小麦说事儿。

小麦这东西,可不简单,能做面条,能做馍,还能做饺子皮儿。

这小麦,就是俺们的“一材”。

接下来,咱得把这小麦用活了。

比如说,写篇作文,题目是“家
乡的小麦”,咱就可以写写小麦咋种,咋长,咋收,最后咋变成咱河
南人餐桌上的美食。

这不就一篇作文出来了?
再比如,咱可以写“小麦与家乡人的生活”,从小麦的种植,写
到小麦的收获,再写到小麦变成各种食物,反映家乡人勤劳朴实的生活。

这又是一篇作文。

最后,咱还可以写“小麦的四季”,写写小麦在春天播种,夏天
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的过程,反映大自然的规律和家乡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这又是一篇作文。

瞧,这“一材多用”的法子,是不是挺灵的?用小麦这一样东西,就能写出好几篇作文。

俺们河南人,干啥事儿都得讲究个实在,写作
文也不例外,得实实在在,有料有味。

总之,用“一材多用”的法子写作文,不仅能让作文内容丰富,
还能锻炼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咱河南人,啥时候都得有点创新精神,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写作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材料《贞观政要》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所冀移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问“太宗吃蝗虫”的材料,从多个角度论证不同观点,分别是怎样分析的?
角度1——“忘记和铭记”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

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

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

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问太宗忘记的是什么?铭记的是什么?他的忘记和铭记怎么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

”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

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

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问太宗出人意料的是什么?情理之中的又是什么?太宗为什么吃蝗虫?太宗吃蝗虫怎么样(作用和意义)?
角度3-——“说‘安’”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

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

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

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

“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问唐太宗心中的“安”是什么?为什么要求这样的“安”?追求这样的“安”有何意义和作用?
总结一材多用材料的具体分析方法——用材料对观点进行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