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的演变:
• 第一、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确立 •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分封制与 世卿世禄制;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丧服制 度——五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核心思想:家国同构、尊尊亲亲、亲疏 分明、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家族情谊温情脉 脉)见教材316页。 • 第二、秦汉小家族制度(商鞅变法、家国分开 •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第四,宋以后的封建家族制度
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骚客、商人;
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 四野,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一、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
地理区划是是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为西界、北界, 包括河北全境及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 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混合体 燕赵地势开阔,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兼有三面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 • • • • 一、以农为主的经济模式 二、农业型文化 1、重农抑商的观念; 2、天人和谐的思想; 3、安土重迁、浓重的乡土观念——古人说人 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 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叶落归根,思乡诗发 达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东方专 制主义和发达的民本思想。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了解江南古镇文化

了解江南古镇文化江南古镇文化指的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古老城镇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
江南地区位于中国东部,以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而闻名,其中的古镇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江南古镇文化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文化习俗、传说故事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首先,江南古镇的建筑风格是其独特的文化标志之一、江南古镇多以水乡为特色,河流纵横,如苏州的周庄、西塘,杭州的乌镇,它们以水为血脉,以桥水房为主要建筑形式。
这些古镇的建筑没有高楼大厦,而是以小桥、流水和围合式建筑群环绕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
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江南、南方少数民族等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建筑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珍珠。
江南古镇的建筑体现着江南人民淡泊名利、热爱生活、依水而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江南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江南古镇的传统手工艺是江南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承载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
比如苏州的刺绣、顾绣,杭州的丝织、木雕,乌镇的竹编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技艺独特,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代表了江南古镇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江南古镇文化和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江南古镇的文化习俗是江南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地区以其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民俗而闻名,而古镇则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孵化器和传承者。
例如,苏州的春节灯会、西塘的赶庙会、乌镇的水乡婚礼等。
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使人们领略到江南古镇的浓厚年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古镇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最后,江南古镇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江南文化的智慧和智慧。
比如苏州的睡美人传说、乌镇的白蛇传等。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吸引力和魅力,还反映了古镇人民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它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江南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人。
总的来说,江南古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最新)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最新)明清时期上海本是松江府属一县,一直浸润、成长在江南文化之中。
近代上海移民虽说来自全国各地,但绝大部分来自江南。
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近代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基础,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欧美文化的某些因素,经由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的集聚、熔铸、升华而成的都市文化。
上海红色文化形成于上海,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关系,一如树木之于土壤。
一、江南文化的六大特点六朝以后的江南,特别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经济结构、文化风格方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其一,民性聪慧、灵活而刚毅、坚韧。
江南气候温润,山川秀美,水域众多,河渠纵横,人民钟灵毓秀,聪慧灵活。
六朝以后,中国北方人口持续南移,人民治理水患的能力大为增强,江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全中国经济重心。
江南文人作品,包括诗词、文章、书画,每每表现出秀丽、婉约、轻灵、善变等特点,与齐鲁的儒雅、敦厚,燕赵的刚直、豪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在长期与江河湖海搏风击浪的斗争中,江南人养成勇敢、强毅、坚韧的品性。
其二,崇文尚贤,重视教育。
江南自然禀赋卓越,其地人民谋生较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便特别重视精神生活,重视文化。
东晋以后江南士族多以文才相尚。
唐宋以降,崇文重教,一直是江南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江南寺庙林立,宗教文化昌盛,是江南人重视精神生活的突出表现。
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科举考试中,江南人成绩最为优秀,状元、榜眼等多出于这一地域。
其三,重视实践理性,发展商品经济。
宋代以后,棉、丝、盐、茶在江南经济中占有相当高比例。
明清时期的江南,由于人口密度高,不同区域自然禀赋有所不同,形成了一个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有着充分市场化的经济结构,已有粮食、棉花与蚕桑产区的专业分工。
粮食产区面积最广,涉及苏、松、杭、嘉、湖、常、镇七府,棉花产区以松江为主,蚕桑产区以湖州为主。
中国古代江南文化的繁荣与影响南宋文化、苏州园林等

影响:江南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开放、包 容、创新的文化特点为人类文明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03
南宋文化与江南文 化
THEME TEMPLATE
南宋文化的特点
文化氛围浓厚, 文人辈出
诗词、绘画等 艺术形式繁荣
发展
文化交流频繁, 吸收了中原和 南方各地的文
化精华
文化教育普及, 学术思想活跃
江南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认可度
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江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南文化的艺术、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江南文化的国际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化领域,还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江南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江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为 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影响了西方文艺复兴:江南文化的精致与细腻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西方艺术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江南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与 融合。
江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江南文化对现代艺术创作的 影响
江南文化对现代社会治理的 影响
江南文化对现代经济发展的 影响
江南文化对现代人生活品质 的影响
06
江南文化的国际影 响
THEME TEMPLATE
江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传播途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 文化交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等 海外影响:江南文化的元素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如园林、茶文化等 学术研究:海外学者对中国江南文化的研究和关注,推动了江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中历史《江南文化》深度解析、教学构想

高中历史《江南文化》深度解析、教学构想一、课程背景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涵盖了江南地区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江南文化的深度解析,让学生了解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历史背景,掌握江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献阅读、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江南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1. 江南地区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介绍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乡特色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江南地区的历史演变。
2. 江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分析江南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阐述江南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3. 江南文化的核心内容:详细讲解江南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4. 江南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探讨江南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
四、教学方法1.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江南文化相关的经典文献,加深对江南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江南文化的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江南地区的文化遗址和特色建筑,直观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文化案例,分析其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2. 文献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
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
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
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徵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
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苏州民俗风情特色有什么

苏州民俗风情特色有什么苏州是属于中国将宿舍的一个地级市,而在苏州,是中国的首批历史文化的著名城市之一,苏州的传统民俗上就其中有苏绣,而也苏绣也是起源于在两年多年前,在苏州里,不管是苏绣还是昆曲,都是漫步于苏州传统文化的长廊之中,一起来看看苏州民俗风情特色介绍到底如何吧。
苏州当地民俗风情苏州,这座历经两千多年历史沧桑的文化古城,以其独特的方式超然存在。
她古朴、典雅而又富有生命力。
然而一提起苏州的传统文化,我想大家的最初印象应该是唯美灵动的苏州园林了,且慢,古朴而又极富传统色彩的桃花坞年画,让人惊叹不已的苏绣,还有风雅的评弹艺术,是不是让你心动了呢?下面,请跟随我一起走进苏州传统文化。
苏州传统文化之苏州园林每每提起苏州,那苏州园林便不得不提。
假山、凉亭、湖泊水景,以其独特的魅力诉说着苏州的故事。
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绝非空穴来风。
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每一处景都可爱而又典雅的存在,其灵动之处就在于它的自然活泼.园林以意境见长,强调自然和谐的完美结合,曲折多变,叠山理水,极富诗情画意。
不妨去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走走,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魅力。
苏州传统文化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桃花坞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不仅反映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对日本的浮世绘也有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达到繁盛。
木板雕刻,使用传统的水印法印刷。
色彩明丽,构图饱满,特点鲜明,多以祈福、辟邪、民间故事为题材,表达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事实上桃花坞年画见证了苏州的成长,见证者着苏州文化所发生的悄然变化。
苏州传统文化之苏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太湖流域。
纤细的手指,一根灵巧的苏针,亮丽的色彩,清新淡雅的图案,水灵灵的江南女孩,是人们对苏绣最贴切的认识。
关于爱情,苏绣则是那种平平淡淡的地老天荒。
一切平淡却又真实美好。
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苏绣总是以一种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姿态徐徐道来着他们的精致可爱。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举例说明

中国的传统⽂化是什么举例说明 传统⽂化博⼤精深,诸多⽅⾯都是有涉及的,可能有⼀些在传承中被渐渐埋没了。
我们不愿让传统⽂化消失,所以我们要了解传统⽂化,才能保护她。
中国的传统⽂化是什么举例说明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四⼤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民谣、黄⼟、长江、黄河、红、⽉亮。
⼗⼆⽣肖:⿏、⽜、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化、帝王学。
2、诸⼦百家1.儒家(孔⼦、《论语》、孟⼦、《孟⼦》、荀⼦;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学》《孟⼦》《论语》)2.道家(⽼⼦、庄⼦;思想:道德,⽆为、逍遥)3.墨家(墨⼦、《墨⼦》、思想:兼爱、⾮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李斯、《韩⾮⼦》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6.阴阳家(邹衍、五⾏、⾦⽊⽔⽕⼟)7.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春秋》)9.⼩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胡、古筝、萧、⿎、古琴、琵琶。
《茉莉花》、⼗⼤名曲(《⾼⼭流⽔》、《⼴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埋伏》、《⼣阳箫⿎》、《胡笳⼗⼋拍》、《汉宫秋⽉》、《阳春⽩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版⽔印、甲⾻⽂、钟⿍⽂、汉代⽵简、竖排线装书;国画、⼭⽔画、写意画;敦煌壁画;⼋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兵法》、《三⼗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说》、四⼤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浒传》)《聊斋志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
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
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
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徵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
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也许,不曾想过能在烟雨迷蒙的日子里走向江南,去采撷渴望已久的稻色与花香,也不知道脚步是怎样踏上那脑海中多次出现过的石板桥,怎样看着乌蓬渐渐消失在河的尽头。
江南梦的追念原来只在如雨的季节里才能描绘出那份憧憬。
踏上青石板,听着深沉的钟声,在烟雨的季节里走过那长长的街巷。
不曾想过有油纸伞的飘过,只愿看那青苔遍满的墙根与光滑闪亮的石阶泛青的面庞。
望一望天空,铅色的的大幕摇摇欲坠,风乍起吹落了雨滴,在一阵嘀嗒的节拍中江南该是怎样的宁静。
凸起的屋檐,垂下的瓦当,让雨滴汇成一股清流从面前飘落。
隔雨看雨,不知是雨的清洌刺激了久封的神经,还是那石墙天然的明丽,让一切都变得纯净,这一切便有如远古的意蕴缠绵的让人不忍心望断。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看似闲情的一笔。
据说叛降北魏的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而《忆
江南》这一词牌也千古流传。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这是刘禹锡在金陵徘徊。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杜牧在扬州游览。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是苏轼在西湖泛舟。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又是韦庄的赞叹了。
杏花春雨的江南是这般绮丽,激发了文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文人的生花妙笔,又使江南文化更添姿色。
朱自清、俞平伯描绘的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柔婉细腻之极,迷蒙恍惚的一幅幅灯影,金粉世界十里秦淮河上一串串细碎悦耳的桨声,是秦淮画舫的真实写照。
文人墨客,歌伎美女,巨贾绅士,小姐太太在画舫中,无不优雅而生动。
这是一个萎靡颓废、奢侈糜烂的腐朽时代,可这又是一片风情旖旎、令人炫目的神奇世界。
醉生梦死,又才华横溢。
这气息像妖冶的罂粟花让人沉醉不已,并渐渐浸入灵魂。
香气袭人。
梦甚谐。
于画舫眺望远处,那椅画船听雨而眠的少年是谁?无端隔水抛莲子的女子又是谁?垆边是谁皓腕凝霜雪,是谁凝恨对残晖?潇潇暮雨洗出的江天上那一点白帆,是朝向倚在哪扇窗边的红袖?又是哪里的一缕箫声,教人回首二分明月夜,烟波十四桥?再粗粝的风吹到江南的画舫,也成了桃花淡粉色的轻飏。
微风吹皱的水晶帘,不识得天际奔涌来的黄河怒涛;珠圆玉润的琵琶与柔婉的歌词从画舫中粒粒滚落,听不到胡雁的声声哀鸣或是羌笛苍凉的怨曲。
江南无边的碧水网住的是无边的平静。
萍花汀草,鸥鹭忘机,无须问西兴浦口已是几度夕阳红。
一叶扁舟足矣,丝纶一头牵着满潭的星子,另一头系向远方的相思明月楼。
然而,历代定都江南的朝廷,似乎无一例外地,缺乏统一中国的魄力和雄心。
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在秦淮烟水姑苏画廊西湖山色间,消磨殆尽。
即便是汹涌如斯的钱江潮,也只能激起文人墨客的几声赞叹,却激不起统治者的半分豪情。
于是,“偏安江左”,就成为中国史册中一个无可奈何却又顺理成章的词汇。
繁华过后的宁静,是无限的凄凉。
折戟。
沉沙。
江南飘雪般的柳絮,竟也掩不住那战后如许的沧桑。
盈盈一水间,藏着金戈铁马三月烽火。
如今的江南只能换取红巾翠袖,以如水的温柔,轻轻揾去英雄挥不去的泫然清泪。
英雄是什么?不是拔剑狂歌不是横戈跃马,而是泠泠篁声中的带醉含笑的回眸一顾。
春江盈盈,贮得一江清泪,却不是为相思,不是为离愁。
有殷红的颜色丝丝缕缕,渗入垂虹桥古老的石墩。
平湖秋月,真的成了扶病的西子。
军事上的孱弱苍白,虽然成就了江南地区的安宁,使其不至像中原那样赤地千里、战火纷飞。
然而富饶美丽的江南,却吸引无数塞北首领垂涎的目光。
胡人的铁骑,多少次越过长江,用刀与剑、血与火,征服这方土地。
然而,游牧民族的戾气,反被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
可以说,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也是对江南这个概念的锤炼。
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锤炼中,江南长大了,成熟了,它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
不可否认,这种形象,并不完全是江南真实的样子,而是人们希望江南应该有的形象。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编织的一个梦。
江南二字,经过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苦心经营、情感浸润,更多地成了一种人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