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设计浅议
潜流人工湿地 (2)

潜流人工湿地
潜流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水处理系统的人工处理
设施。
它通过引导废水在湿地中潜流而进行处理,利用湿
地中的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以及湿地的物理、
化学、生物过程,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等
污染物质。
潜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净化废水,改善水质,同时还具有景观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额外功能。
潜流人工湿地通常由多个不同功能区域组成,包括进水区、湿地中心区和出水区等。
进水区是废水进入潜流人工湿地
的区域,经过初步的沉淀和过滤,去除较大的悬浮物质。
湿地中心区是废水的主要处理区域,包括沉水植物带、气
孔植物带等,利用湿地植物的根系、叶片和微生物降解废
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
出水区是废水净化后的区域,
通过进一步的沉淀和吸附等过程,去除废水中余下的悬浮
物质和去除残余污染物。
潜流人工湿地具有处理效果好、运维成本低、适应性强等
优点,因此在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景观建设等
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能够净化废水,还可以增加湿
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工生态潜流湿地设计、施工、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注意事项剖析

度高低 及周 边环境 来确定 ,可 以采用沉 淀池 、 沉淀塘 、粗 滤床等几 种 型式 。根 据经验 ,对合
流制 污水 的处理最好 采 用封 闭式沉淀池 的方 法
最适 宜 ,对 于中水或 其他 浓度不 是很高 的水可 以采 用沉淀 塘或粗 滤庥 的方法进 行一级 处理 比
较适 宜。 当然这些 工艺 的确定必 须根据 对 当地
2 . 1 必 须具 备 高效 率和 高稳 定 性的 污水 一 级处理 系统 ,即对 污水 有一个 沉淀 、过滤 的过
陈红文 李 可 Ch e n H o n g we n L i K e
摘
要 :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推进 , 我国
各地 都 开始 对 污水 处理 引起 了高 度重 视 。尤其 是利 用 生态 湿地 对 污水 进行 处 理越 来 越 多 ,人 工 生态 潜 流 湿地 是其 中的一 种 常用 的 生态 处理 方 式 。但 从 各 地 的使 用 情况 来 看 ,也 存 在 许 多问题 需 要在 设计 、 施工 、 管理 时对许 多关键 环 节和工 序 引起 高 度重视 。 否 则生 态湿 地 的作 用就 会 很难 发 挥甚 至会 形 成新 的 污 染。
定和 持久 的关键 工序 ,对 于潜 流型湿地 更 为关 键 。其主要 功能 是调节 进入生 态湿地 的水 流量 和对 污水 进行沉 淀、过 滤 ,同时对油 类物 质进 行 预处理 ,避免 由于 污水浓 度过高 造成生 态湿 地 管 网或 滤料堵 塞 ,影响生 态湿地 的滤池 的使 用效 果和 使用寿 命 。根 据相 关规范 ,结合 已经 投 入使 用的相 关湿地 的情况 ,原则 上进 人生态 湿地 的 CoD含量 应低于 1 0 0 mg / L 。这 个环节 有几个方面 的问题应 予注意 : 3 . 1 . 1 处 理工艺确 定应注意 的事项
人工湿地布水设计与思考

人工湿地“布水”设计与思考朱伟1 华国芬1 赵联芳1(1.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然而,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性能上仍需有待发展与完善,尤其需要对其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不断改进和系统优化。
本文针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布水”这一技术参数,概括了人工湿地布水的原则和一般设计,探讨了几种常见人工湿地类型的布水和其优缺点.同时通过有关工程实例展示了人工湿地布水设计。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布水;设计Design and thinking of water distribution in constructed wetlandWei Zhu, GuoFen Hua &Lianfang ZhaoAbstract: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for waste water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mode of economical and high effective ec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develop and perfect in its performance, and in particular ,to make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in its technical parameters.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and general design on water distribution were summarized ; the merits and defects of water distribution in some common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were discussed. In the meantime, the relevant engineering examples on water distribution were showedKey words:Constructed wetl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water distribution ; design1.引言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根据污水在湿地中的流动方式不同可将人工湿地系统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三种类型。
《2024年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及案例分析》范文

《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及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工程,利用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净化。
人工湿地具有成本低、维护简单、生态效益显著等优点,因此在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的类型选择及其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人工湿地的类型主要根据地域、气候、水体性质以及设计目标等因素进行选择。
目前,常见的人工湿地类型主要包括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1. 表面流湿地表面流湿地是最简单的一种人工湿地类型,其特点是水流在湿地表面流动。
这种类型的湿地适用于气候温暖、降雨量较大的地区。
由于水流在表面流动,因此氧气含量较高,适合好氧菌的生长,对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表面流湿地的处理效率较低,易受气候影响。
2. 潜流湿地潜流湿地是水流通过填料床的湿地类型,填料床中填充有砂、碎石等材料。
这种湿地的处理效率较高,适用于寒冷地区和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潜流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同时具有较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3. 垂直流湿地垂直流湿地是水流在填料床中垂直流动的湿地类型。
这种湿地的处理效率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尤其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著。
但是,垂直流湿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
三、案例分析以某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了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预处理区、湿地处理区和出水区三个部分。
其中,预处理区用于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和悬浮物,湿地处理区则采用潜流式湿地床进行处理,出水区则对处理后的水进行进一步净化。
在该项目中,潜流式湿地的填料床采用了砂石等材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吸附性能。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使得水流在填料床中能够充分接触和反应,提高了处理效率。
经过该系统的处理,污水中有机物、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浓度得到了显著降低,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人工湿地设计分析

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公园人工湿地为例,该人工湿地主要功能是净化雨水,缓解城市内 涝,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观赏的场所。设计过程中,首先对底部结构进行优 化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确保承载力和防渗漏性能;其次,针对不同区域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如水生植物区主要选用荷花、芦苇等常见水生植物,陆地 区主要选用乔木、灌木和花卉等;最后,选用具有高吸附能力和良好持水能力的 介质,确保湿地的净化效果。
3、介质
介质是人工湿地中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能吸附和分解污染物。介质的选 择应考虑其理化性质、吸附能力、持水能力等因素,以保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和水质改善能力。
设计原则
1、美观性
人工湿地设计应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美观性。通过合理布局和选用 适合的植物种类,打造优美、自然的湿地景观,使人们在享受生态服务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4、实际案例的分析表明,优化的人工湿地设计能够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起到了缓解城市 内涝等实际作用。
5、未来人工湿地设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程度,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内容
引言
人工湿地设计分析
01 引言
03 设计原则 05 结论
目录
02 设计要素 04 案例分析 06 参考内容
引言
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工程化技术,通过人工建造和运营, 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生态服务。人工湿地具有净化水质、储存营养物质、维护生 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并且在应对气候变化、缓解城市“热岛效 应”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作用。因此,人工湿地设计分析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潜流人工湿地水力学研究进展

( 东华大学 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 , 上海 2 0 1 6 2 0 )
摘要 : 人 工湿 地因其具 有负荷率高 、 耐 冲击 负荷 、 处理效果可靠 、 占地 面积小 、 美化环境等优点 , 正受到生态工程领 域 越来越广泛 的关注和重视 。在潜流人工湿地 系统设计 中 , 水力 学因素直 接关系到 污染物 的去 除效果 。通过 系统 梳 理 国内外对潜流人 工湿地水 力学 的研 究方法 及进展 , 分析 了潜流人工湿地水 力学特 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 重 点探讨
( C o l l e g e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o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 0 1 6 2 0 , C h i n a )
了湿地构造 、 基质 、 植物 和运行方式等 因素对水 力学 特征的影响及其优化途径 , 为完善潜 流人工湿地系统水力设计 ,
提高水力效率 , 提升污染物去除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 关键词 : 潜流人工湿地 ;水力学 ; 水力参数
中图分类号 : X 7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6 8 3 ( 2 0 1 4 ) 0 1 — 0 0 9 4 — 0 3
潜流人工湿地的课程设计

潜流人工湿地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潜流人工湿地的概念、原理及作用;2. 学生能掌握潜流人工湿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净化中的应用;3. 学生能了解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潜流人工湿地对水体的净化效果;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潜流人工湿地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整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潜流人工湿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2. 学生能够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 学生能够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节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探究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讲解、实践和小组合作,使学生掌握潜流人工湿地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潜流人工湿地基础知识:- 湿地概念、类型及功能;- 潜流人工湿地的定义、原理及结构;- 潜流人工湿地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净化中的应用案例。
2. 潜流人工湿地设计与构建:- 湿地设计原则及考虑因素;- 湿地构建流程及关键环节;- 不同类型潜流人工湿地的优缺点对比。
3. 潜流人工湿地实验与实践:- 实验器材、材料及方法;- 潜流人工湿地对水体净化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4.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潜流人工湿地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潜流人工湿地设计与构建;- 第三课时:潜流人工湿地实验与实践。
教材章节: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中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内容选择和组织。
具体章节如下:- 第六章:湿地生态系统- 第一节:湿地概念、类型及功能- 第二节: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与构建- 第三节:潜流人工湿地的应用与实践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潜流人工湿地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进展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进展引言人工湿地是一种以模拟自然湿地过程为基础的工程手段,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来提高水体的质量。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水处理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的定义、分类并详细讨论了其设计研究的最新进展。
人工湿地定义人工湿地是指运用人工手段构造的、具有湿地功能的水体处理系统。
它模仿自然湿地的水流、植物与微生物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来消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体的质量。
人工湿地通常包括底质层、植物层和水体层三个组成部分。
人工湿地分类根据其特定功能和水处理方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三类:自流式湿地、人工通气湿地和潜流湿地。
1. 自流式湿地自流式湿地是指在一定的高程条件下,通过重力作用,水体在湿地内部自由流动的湿地系统。
其特点是运行成本低、易于维护和管理。
自流式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等有机物质。
2. 人工通气湿地人工通气湿地是在湿地底泥表面提供通气设施,通过增加氧气供应来促进底泥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以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氮磷的去除。
通气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硝态氮和总磷等营养物质。
3. 潜流湿地潜流湿地是通过建造渗流床,将水体通过床体自上而下渗透来进行处理的湿地系统。
潜流湿地具有较大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
潜流湿地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和重金属等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人工湿地设计研究进展人工湿地设计是人工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实现有效的水体处理和污染物的降解。
近年来,人工湿地设计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方向的进展。
1. 永续性设计永续性设计是人工湿地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它要求在湿地建设过程中,采用可持续的材料、技术和管理手段,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研究者们推崇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人工湿地供能,并将湿地系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自然生态的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设计浅议
总第 153 期
下作用: ①为水生植物提供附着床; ②有利于入 水口均匀布水及出水收集; ③为微生物生长提供 表面积; ④过滤和拦截固体颗粒。 为使植物成活, 表层基质粒径大小应该在合理范围内, 一般要求基 质床表 层的基质粒 径不大于 20 mm, 深 度 不 小 于 100 mm, 但 要避免表 层 基 质 粒 径 过 小 而 掉 入 下 层 基质的空隙中。
结合有关研究成果, 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床设 计基于两个假设: ①人工湿地运行稳定后, 由于 悬浮物沉积等原因, 处理区前段的水力传导度降 低为初始时的 1/100, 处理区后段的水力传导度降 低 为 初 始 时 的 1/10; ②假 设 潜 流 人 工 湿 地 的 水 流 运动符合达西定律。
基于以上两点假设, 举例说明潜流湿地基质 床的设计步骤。 基本信息如下: 流量 Q=200 m3/d, BOD=100 mg/L, TSS=100 mg/L; 要 求 出 流 BOD≤ 30 mg/L, TSS≤30 mg/L; 推荐污染物负荷 ALRBOD= 6 g/m2·d, ALRTSS=20 g/m2·d; 基 质 床 使 用 粒 径 为 20~30 mm 的 砾 石 , 清 洁 砾 石 的 水 力 传 导 度 K= 100 000 m/d, 则 湿 地 运 行 稳 定 后 处 理 前 段 的 水 力 传 导 度 K1=1 000 m/d, 处 理 区 后 段 的 水 力 传 导 度 K2=10 000 m/d; 基 质 床 底 坡 s=0.5%; 处 理 区 后 段 起始点水深 DWf=0.4 m; 估计入水端水深DW0=0.4 m, 设 计 基 质 床 深 度 Dm=0.6 m; 处 理 区 前 段 最 大 允 许 水头损失 dh=10%Dm=0.06 m。
基质床的上表面应水平或接近水平, 这样有 利于种植水生植物和日常维护, 因此, 基质床的 底坡应顺应水力坡降以维持水深不变。 但是, 水 力传导度沿程是变化的, 且随时间也是变化的, 因此用这种方法确定基质床底坡是不切合实际 的。 基质床的底坡应该满足湿地的排水要求, 尽 量使底坡沿流向保持一致。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试 验数据表明什么样的坡度才是最佳坡度, 但是从 利于排水和易于施工的角度讲, 0.5%~1%是比较适 合的。 2.3 基质床深度
总第 153 期
h) 确定基质床深度。 出于美观和便于施工等 原因, 基质床上表面一般设计成水平的, 因此基 质床上表面的高程必须高于湿地中任一点的水面 线 高 程 。 对 于 本 例 来 说 , 进 水 端 水 面 线 高 程 Ew0= 0.59 m, 则 基 质 床 上 表 面 高 程 确 定 为 0.65 m 为 宜, 则:
比较少。 本文 将参照 EPA 已有 的设计手册 和应用 指南, 着重论述潜流式人工湿地的水力设计方法。 1 潜流人工湿地结构
典型的潜流人工湿地包含以下几部分: 基质 床、 湿地植物、 布水和排水系统、 防渗系统, 其中 基质床又可分为布水区、 处理区和集水区。 美国人 工 湿 地 设 计 手 册 (EPA,1999) 将 处 理 区 又 分 为 处 理区前段 (约为床体总长度的 1/3) 和处理区后段 (约为床体总长度的 2/3)。 该手册认为由于污水中 悬浮物质的沉积、 不溶有机物质的堵塞等原因, 潜 流人工湿地运行稳定后, 其水力传导度将大大降 低, 越靠近进水端堵塞问题将越严重, 水力传导度 也越低, 因此水力设计应分段进行。 潜流人工湿地 典型构成示意图见图 1。 2 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床设计一般原则 2.1 基质床填料粒径选择
进 水 端 基 质 床 深 度 Dm0=0.65 -Eb0=0.65 -0.18 = 0.47 m;
处 理 区 后 段 起 始 点 基 质 床 深 度 Dmf=0.65-Ebf= 0.65-0.13=0.52 m;
出水端基质床深度 Dme=0.65-0=0.65 m; 进水端基质 床上表面距 水面线 距 离 Dtw0=0.65Ew0=0.65-0.59=0.06 m; 处理区后段起始点基质床上表面距水面线距 离 Dtwf=0.65-Ewf=0.65-0.53=0.12 m; 进 水 端 基 质 床 上 表 面 距 水 面 线 距 离 Dtwe=0.65Ewe=0.65-0.52=0.13 m; 以上计算涉及的主要参数图示说明见图 2。 该 计 算 是 美 国 人 工 湿 地 设 计 手 册 (EPA,1999) 推 荐 的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设计方法和步骤。 可以看出 该方法条理清晰, 简单易操作, 但也存在局限性: ①在应用达西公式时, 过水断面的计算采用了近 似方法, 例如计算处理区后段的水头损失时, 采 用的是处理区后段起始点的水深, 事实上后段的 水 深 是 变 化 的 , 拿 本 例 来 说 , 是 从 0.4 m 变 化 到 0.52 m; ②本 方法确定处 理区后段起 始 点 水 深 后 , 需要估计入水端的水深, 当估计值与复核值之间 存在较大误差时, 需重新估计, 重复上述计算步 骤; ③在可供建造人工湿地的地块长、 宽受限时, 本方法不适用。 鉴于 EPA 推荐方 法的局限性 , 必要时可 采 用 如下公式进行水力计算:
0 前言 与传统的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相比, 人工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净化效果好、 去除氮磷能 力强、 工艺设备简单、 运行维护管理方便、 能耗 低、 系统配置可塑性强、 工程基建和运行费用低、 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 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并美化环境等特点。 目前, 人工湿地技术在发达 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 许多国家为此制定了设计手册及应用指南。
我国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废水的历史较短、 经验不足,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方法及理念。 目前国内比较系统地论述人工湿地的专著不多, 一般着重论述背景知识和机理, 对实际设计方法 和流程论述不够系统详尽, 不能满足实际工程设 计的需要。 根据水的流动状态, 人工湿地一般分 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因为表面流 人工湿地占地过大且容易滋生蚊虫, 在国内应用
为避免根区底部出现过大优先流, 水深不宜 过深, 但是如果水深过浅, 在同样的负荷下水力 停留时间将减少, 会影响处理 效果。 因此 EPA 推 荐布水管处的最大水深为 0.4 m, 基质床上表面应 高于潜水面 0.1 m。
2.4 基质床的长度和宽度 基质床的宽度一般由达西定律计算得到, 与
水深、 水力传导度及水力坡降有关。 一般认为基 质床 最大宽度不 应超过 61 m, 如果 按 达 西 公 式 计 算出来 的宽度大于 61 m, 应将人工湿 地 分 割 成 几 个单元。 有学者发现, 在潜流式人工湿地中, TSS 和 BOD 的去除主要是在靠近布水区的几米范围内 效果最显著, 但仍然建议基质床的最小长度不应 小于 12~30 m, 以有效避免短流。 EPA 推荐最小长 度不小于 15 m。 3 潜流湿地基质床水力设计
EWo
Dmo DWo
布水区
Ebo
8
基质床上表面 潜水面
EW f
Dmf Dwf 处理区前段
Eb f Li
处理区后段 S=0.5% Lf
图 2 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设计示意图
2010 年 2 月第 1 期
总第 153 期
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设计浅议
王丽影,肖许沐,曾令奎,胡和平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10)
摘 要: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是模拟自然条件人为创建湿地, 利用自然界微生物学、 生物学、 物理和化学过 程来处理污水, 在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我国对人工湿地的设计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标准和导则。 着 重论述 EPA 人工湿地手册中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设计理论、 步骤等, 并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期 为国内的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潜流人工湿地; 水力设计; EPA
有学者认为, 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受到植物 根系最大穿透深度的限制, 因此建议将基质床的 深度设计为作物最大根系深度。 还有学者认为, 基质床底部应预留一定富余, 从而为污水中的固 体颗粒富集提供空间。 目前美国已建成的潜流人 工湿地, 基质床深度一般在 0.3~0.7 m 范围内, 大 量学者推荐此参数应在 0.4~0.6 m 范围内。
布水区和集水区基质粒径要求在 40~80 mm 之 间, 以避免堵塞。 布水区长度不小于 2 m, 集水区 长度不小于 1 m。
试验表明, 当用土壤或沙作为基质时, 即使 污水中的悬浮物很少, 基质床还是极易堵塞而造 成表面流, 所以人工湿地不宜用土壤或沙作为基 质。 用砂砾和小石头作为基质, 粒径越小就越容 易堵塞, 而粒径过大则施工困难且难以维护。 一 般 要 求 处 理 区 基 质 的 平 均 粒 径 在 20~30 mm 且易于 施工。 2.2 基质床底坡
根据 EPA 人工湿 地设计手册 , 基 质 主 要 有 以
宽 (W 度
) 入 口 区 域
坡顶 处
理 带
出 口 带
口
出
净 化 水
预处理支流
排水渠
深度 (H)
衬垫
长度 (L)
坡 底 (≤1% )
图 1 美国人工湿地设计手册 (EPA, 1999) 潜流人工湿地组成示意图
6
2010 年 2 月第 1 期
c) 利用达西公式确定处理区前段的长度, 计 算式为: Li=Asi/W=1 000/91.3=11.0 m。
d) 利用达西公式确定处理区后段的长度和水 头损失, 计算式为:
Lf=Asi/W=2 333/91.3=25.6 m 该 段 水 头 损 失 为 : dhf=QLf/KfWDwf=200 ×25.6 / 10 000×91.3×0.4=0.01 m e) 利用给定的底坡确定基质床底部高程。 出水端底部高程: Ebe=0 (高程参考点); 处 理 区 后 段 起 始 端 底 部 高 程 : Ebf=sLf=0.005× 25.6=0.13 m; 入水端底部高程: Eb0=s(Li+Lf) =0.005× (11.0+ 25.6) =0.18 m; f) 利用水头损失确定水面线高程。 处 理 区 后 段 起 始 点 水 面 线 高 程 : Ewf=Ebf+Dwf= 0.13+0.4=0.53 m; 出 水 端 水 面 线 高 程 : Ewe=Ewf-dhf=0.53 -0.01 = 0.52 m; 进 水 端 水 面 线 高 程 : Ew0=Ewf+dhi=0.53 +0.06 = 0.59 m; g) 根据底坡和水头损失复核计算水深与设计 水深。 入 水 端 水 深 : Dw0 =Ew0 -Eb0 =0.59 -0.18 =0.41 m (约等于设计值, 复核合格); 处 理 区 后 段 起 始 点 水 深 : Dwf =Ewf -Ebf =0.53 0.13=0.40 m; 出水端水深: Dwe=Ewe-Ebe=0.52-0=0.5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