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医学进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多学科协作需求
神经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需要多 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 重症医学科医生、药师、护士等,以 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03
镇痛镇静治疗原则与策略
总体原则
确保患者安全旨在减轻患者疼痛、缓解焦 虑和恐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 从而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
治疗措施
针对谵妄的诱因进行治疗,如控 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方法缓解症状;加强心理支持和
护理等。
04
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常用镇痛药物及特点
1 2
阿片类药物
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强效镇痛作用,适用于 中到重度疼痛。但需注意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副作用。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面临的主要挑战
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控制剂量,以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是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面临的 主要挑战之一。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降低并 发症对患者的影响,也是神经重症患 者镇痛镇静治疗需要关注的问题。
监测与评估困难
由于神经重症患者往往无法准确表达 自身感受,使得对镇痛镇静效果的监 测和评估变得困难。
采用可靠的疼痛评估工具,如 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 等,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非甾 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给药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口服 、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给药 方式,确保药物快速、有效地 发挥作用。
多模式镇痛
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 药物或镇痛方法,以提高镇痛
右美托咪定
一种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 剂,具有镇静、镇痛、抗 焦虑等作用,且对呼吸影 响较小。
神经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需要多 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 重症医学科医生、药师、护士等,以 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03
镇痛镇静治疗原则与策略
总体原则
确保患者安全旨在减轻患者疼痛、缓解焦 虑和恐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 从而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
治疗措施
针对谵妄的诱因进行治疗,如控 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方法缓解症状;加强心理支持和
护理等。
04
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常用镇痛药物及特点
1 2
阿片类药物
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强效镇痛作用,适用于 中到重度疼痛。但需注意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副作用。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面临的主要挑战
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控制剂量,以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是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面临的 主要挑战之一。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降低并 发症对患者的影响,也是神经重症患 者镇痛镇静治疗需要关注的问题。
监测与评估困难
由于神经重症患者往往无法准确表达 自身感受,使得对镇痛镇静效果的监 测和评估变得困难。
采用可靠的疼痛评估工具,如 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 等,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非甾 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给药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口服 、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给药 方式,确保药物快速、有效地 发挥作用。
多模式镇痛
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 药物或镇痛方法,以提高镇痛
右美托咪定
一种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 剂,具有镇静、镇痛、抗 焦虑等作用,且对呼吸影 响较小。
神经系统检查 (重症医学科)ppt课件

表情肌麻痹,而睑裂以上的肌肉不受影响
周围性损害(面神经炎)时引起病侧睑裂上
下皱眉、闭眼、露齿、鼓颊、吹口哨异常
医学课件
19
facial paralysis
医学课件 20
2.味觉
准备不同的试液(如糖水、盐水、醋酸溶液等),嘱患者 伸舌,检查者以棉签分别依次蘸取上述试液,轻涂于患者舌 面上,让其辩味。每试一侧后即需漱口,两侧分别试之。面 神经损害时舌前2/3味觉丧失 味觉检查 gustatory test
神经系统检查
重症医学科
医学课件
1
需要的器具
叩诊锤
128 Hz 音叉 笔式电筒
检眼镜
棉签
大头针 等等
医学课件
2
神经系统查体和全身查体的关系
全身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
医学课件
3
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
• • • 一般情况 颅神经检查 运动功能检查
•
• •
感觉功能检查
神经反射检查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医学课件
14
3.角膜反射检查
嘱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医生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 轻触病人的角膜。正常时可见被检查者眼睑迅速闭合,称为 直接角膜反射。如刺激一侧角膜,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 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医学课件 15
Ⅵ.展神经检查
展神经支配眼球的外直肌,检查时将目标物分 别向左右两侧移动,观察眼球向外转动情况
医学课件 8
II . 视神经检查 •
视力 视野 眼底检查
• •
医学课件
9
III. 动眼神经检查
• • • •
观察是否有上睑下垂 眼球各向运动 瞳孔对光反射 (直接、间接对光反射) 瞳孔调节反射、辐凑反射
重症医学科简介ppt课件

概
述
•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 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 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 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 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 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 识、ICU相关的在多种模式,如专科ICU或综合ICU;专科 ICU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 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 来看,目前ICU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 方向发展。
概 • ICU选配设备
• • • • • • • • • • •
述
简易生化仪和乳酸分析仪。 闭路电视探视系统,每床一个成像探头。 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 输液加温设备。 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与pHi测定仪。 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监测设备。 体外膜肺(ECMO)。 床边脑电图和颅内压监测设备。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左心辅助循环装置。 防止下肢DVT发生的反搏处理仪器。 胸部震荡排痰装置
• 是为危及生命的危急重症患者,在发生单个或
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时尽早给予生命支持性治疗,
同时,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场所。
• ICU是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是医院中危重病人集
中管理的单位。
传 统 ICU 设 计
概
• ICU的规模
述
•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 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 2~8%为宜 • 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到12张床位为宜 • 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 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概
述
• ICU必配设备
神经重症医学进展

●
●
2000年前后,日本也越来越认识到NICU的重要 性并相继建立独立的NICU
●
2000后德国将神经重症监护发展为相对成熟的 神经科学亚专业 2003年,神经重症医师在美国成立了神经重症 学会并创办了学会专刊《神经重症监护》杂志
Performing your original search, early neuro ICU, Rinsho Shinkeigaku.2003 Nov;43(11):793-5.
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及未来
1922年,美国巴尔的 摩John Hopkins 医 院的神经外科医生 Walter Dandy 专门 调配了3张监护病床 用于照顾重症神经 外科患者。
1951年,美国波士顿 的Peter Brigham医 院的神外医生 Harken及护士 Heideman 筹划组建 了首个雏形的神经 重症监护室。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906 ������ ������ ������ ������ ������ ������ ������ ������ ������ ������ ������ ������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 ������ ������ ������ ������ ������ ������ ������ ������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ICU NICU
2024版重症监护(ICU)ppt课件

多学科协作
教学和科研
整合内科、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医疗资源, 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作为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培养重症 医学专业人才,推动重症医学领域的发展。
2024/1/26
4
重症患者特点与需求
2024/1/26
病情危重
患者往往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 竭,病情复杂且变化迅速。
高死亡率
31
2024/1/26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32
REPORTING
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 压实时监测,指导临床治 疗。
超声心动图仪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辅 助诊断心血管疾病。
10
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管理
呼吸机
提供多种通气模式,满足 不同类型患者的呼吸支持 需求。
2024/1/26
人工气道管理
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等操作,确保患者呼吸道 通畅。
呼吸治疗师团队
提供专业的呼吸治疗服务, 协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 方案。
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
性和创新精神。
27
PART 06
ICU发展趋势与挑战
2024/1/26
28
远程医疗技术在ICU中的应用前景
远程监测与数据传输
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ICU患者生理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为医生提供准确、 及时的患者信息。
远程会诊与决策支持
ICU常见疾病类型及处理 策略
2024/1/26
14
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024/1/26
休克类型识别
根据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准确识别休克类型,如低 血容量性、心源性、感染性等。
神经重症医学进展

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
神经重症患者常常存在各种功能障碍,如 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康复治疗师需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 疗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护理
神经重症患者的护理同样重要。护士需要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 行心理疏导和关爱,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 积极面对疾病。
基于大数据和基因组学,实现神经重症的精准医疗,为 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神经重症医学进步
跨国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共享科研成果和经验, 共同解决神经重症领域的难题,推动学科发展。
学术会议与研讨会
定期举办神经重症医学相关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 班,提高专业人士的技能水平,加强学术交流。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 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 遗传、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治疗靶点 。
帕金森病的研究
帕金森病是一种影响运动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脑深部电刺激和 基因治疗等,为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选择。
03
神经重症医学的临床应用
神经重症的早期诊断与评估
早期诊断
神经重症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结合各种检查 手段,如脑电图、CT、MRI等,及时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
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并发症等方面,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 者的预后情况。
神经重症医学进展课件

05
神经重症医学的前沿研究
神经重症医学的前沿研究方向
神经重症康复治疗
神经重症监护技术
神经重症康复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包 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认知和情绪康复等 。
神经重症监护技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 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包括脑功能监测、脑出 血和脑梗死的监护和治疗等。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神经感染与免疫性疾病
神经重症医学临床 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针对不同的神经重症疾 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如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癫痫 持续状态的药物和电生理治疗等
03
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与 治疗
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的症状和 体征,如意识障碍、认知障碍
、运动障碍等。
影像学诊断
利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对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进行定 位和定性诊断。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通过思 维控制机器人进行运动和交流,提 高生活质量。
新型药物治疗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感染与 免疫性疾病的新型药物不断涌现,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神经重症监护设备的改进
神经重症监护设备不断改进,可更 加精准地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提 高救治成功率。
神经重症医学的前沿研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 究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药物被应用 于神经重症疾病的治疗中,如针 对脑出血的溶栓药物、针对癫痫 的抗癫痫药物等。
神经重症疾病的康 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神经重症疾病的治疗 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康复训 练和物理治疗等手段可以帮助患 者恢复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和提 高生活质量。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PPT课件

镜、心室除颤器、体外起搏器、气管套管、心内 注射针、急救药品、各种穿刺包、开口器等 8、计算机系统 9、多功能病床 10、灯光、电源、输液轨道。每张病床分别设有可调 光源,同时需有强光源专或大专以上学历
2、应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护理技术、严谨的 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及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同 情心
5、应掌握ICU各种仪器的使用、维修及保养、消毒 等式逻辑技术,保障各种监护设备正常使用
6、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便能够胜任繁重、
紧张的神经外科ICU的护理工作。
5
四、收治理病人标准
1、手术前、后的危重病人 2、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如多器官
功能衰竭 4、气管切开患者 5、开颅术后病人麻醉苏醒期 6、需亚低温治疗的患者
13
六、监护内容
14
1.意识、瞳孔、感觉和反射功能。
生命体征包括:意识、血压、呼吸、脉博、 瞳孔、体温,对神经外科工作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15
意识
1、神志清楚 是指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 各种生理反射正常,能正确回答问题。
2、嗜睡 是指在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外,仍 处于昏睡状态,对周围事物淡漠,对环境 识别能力较差,各种生理反射存在,但较 迟缓,对物理刺激有反应,唤醒后可以正 确回答问题,但合作欠佳。
神经系统 意识、定向力、感觉、反射。 呼吸系统 节律、速率、深浅度、用听
诊器听呼吸音。 心血管系统 心电图波形、外周血管、
脉搏搏动。 泌尿系统 尿量、尿比重、尿液性质。
9
⑦检查各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 和性质。
⑧检查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⑨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观察结果并签字。
(2)周围性体温升高 感染引起炎症, 可采取药物及物理降温。
2、应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护理技术、严谨的 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及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同 情心
5、应掌握ICU各种仪器的使用、维修及保养、消毒 等式逻辑技术,保障各种监护设备正常使用
6、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便能够胜任繁重、
紧张的神经外科ICU的护理工作。
5
四、收治理病人标准
1、手术前、后的危重病人 2、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如多器官
功能衰竭 4、气管切开患者 5、开颅术后病人麻醉苏醒期 6、需亚低温治疗的患者
13
六、监护内容
14
1.意识、瞳孔、感觉和反射功能。
生命体征包括:意识、血压、呼吸、脉博、 瞳孔、体温,对神经外科工作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15
意识
1、神志清楚 是指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 各种生理反射正常,能正确回答问题。
2、嗜睡 是指在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外,仍 处于昏睡状态,对周围事物淡漠,对环境 识别能力较差,各种生理反射存在,但较 迟缓,对物理刺激有反应,唤醒后可以正 确回答问题,但合作欠佳。
神经系统 意识、定向力、感觉、反射。 呼吸系统 节律、速率、深浅度、用听
诊器听呼吸音。 心血管系统 心电图波形、外周血管、
脉搏搏动。 泌尿系统 尿量、尿比重、尿液性质。
9
⑦检查各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 和性质。
⑧检查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 ⑨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观察结果并签字。
(2)周围性体温升高 感染引起炎症, 可采取药物及物理降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理念逐渐更新和加强 与国内经济发展协调的硬件设备逐步完善 国内外专科交流及多学科协作逐步加强 逐渐推广的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测技术、脑代
谢及脑血流监测取得成绩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专科队伍建设滞后,缺乏专业人才 重症医学和循证医学的理念不够深入,经
验医学的思路缺乏更新 神经重症监护的硬件设备与国外存在较大
脊髓灰质炎流行
在欧洲,为救治 脊髓灰质炎患者 而建的特别病房 成为神经重症监 护病房(NICU)的 前身。现代神经 重症医学的起源 和重症医学同步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906
● 当时已开始利用摇床和胸部呼吸器等提供康复 治疗,低温冰毯的应用也成为常规
NICU专科医生团队的建立
● 1977年MGH神内医生Ropper、神外医生Zervas 和神经麻醉医生Kennedy联合建立了有神经重 症专科医生直接参与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 1978年,俄亥俄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组织了首 次神经重症医学的课程班。
重症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984年,国外学习3年后归国的陈德昌教授 在北京协和医院,按国际先进模式,建立 了国内第一个独立的综合性ICU,揭开了中 国重症医学发展的序幕,陈德昌教授、刘 大为教授等为我国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石
2008年, 在首任主委刘大为教授的领导下,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取得了国家二级 学科的编号
●专科队伍要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理 论和技能,更要掌握神经外科专 科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二
完善NICU的硬件建设,既要保障系统监护和 治疗,更要保障专科监护和治疗(颅内压、脑 代谢、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脑复苏等)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三
加强多学科协作。神经重症患者尤其是复杂重 症患者涉及多系统、多专业的治疗和救治,只 有综合神经内外科、重症医学科、急救医学以 及其他各相关科室的力量才能使学科发展向高 层次、高水平发展。
了首个雏形的神经 重症监护室。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神经医学与重症医学的深刻渊源
上世纪50年代,脊 髓灰质炎流行,美 国心肺复苏之父 Peter Safar博士 于1958年在美国巴 尔的摩市立医院创 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重症监护病房
国内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管理的现状
普通神经外科病房管理 开放型NICU管理(仅有专门的NICU护理队
伍,无专科NICU医生) 封闭型综合外科ICU管理(缺少神经专科经验) 混合型神外医生与ICU共管理(低效、缺乏应
急处理的条件) 专职NICU医生负责的NICU团队管理(尚不
完善)
中国NICU取得成绩
规范化的神经重症管理可提高患者预后
Neuro ICU vs General ICU
Admission to a neurologic/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at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rit Care Med 2001; 29:635–640
重症医学统领下的分支学科迅速发展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ICU
PICU
MICU RICU CCU NICU
NICU专科护理团队的建立
1958年, Mayo Clinic 圣玛丽医院(Saint Marys Hospital)神经及神经外科护士 Sr Klein认识到越来越多的神经重症患者需要 持续监测和专科护理,积极倡导并组织有 专门护理团队的NICU。病房位于Mayo Clinic 的Domitilla病房大楼的二层。
《Mayo Clinic Progress》
Sr Klein 对现代神经重症的贡献
● 1950年,Klein自圣玛丽医院的护士学校毕业 ● 1955年, Klein 认识到重型脑创伤患者以及开
颅术后的患者亟需进行完善的神经监护和护理 ● 1958年,Klein倡议并具体组织成立了神经重症
监护室。
《Mayo Clinic Progress》
国外NICU的分类模式
根据专科化特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可分为
开放型 封闭型 混合型
各种NICU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开放型 封闭型 混合型
神经内外医生直接主管患者 专职护士、密切监测
神经重症医生主管患者 高效、护理治疗高 治疗方案的标准化 独立的值班及查房制度 有重症专科医生 神经内外科医生、ICU医生及麻 醉师共同管理
陈德昌,中国重症医学的春天到来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21(8):449-450.
神经重症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986年解放军总医院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
城市的神经外科中心相继建立了神经重症病房、 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中心、神经外科急救中心、 神经外科ICU等
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及未来
神经重症监护(NICU)的最早记载
1922年,美国巴尔的 摩John Hopkins 医 院的神经外科医生 Walter Dandy 专门 调配了3张监护病床 用于照顾重症神经
外科患者。
1951年,美国波的神外医生 Harken及护士 Heideman 筹划组建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
专科队伍 硬件建设 多学科协作 诊治规范 信息化管理
展望
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刚刚起步, 前景令人鼓舞!
差距 神经重症临床科研薄弱
“如果对病理生理学知之很少,或者不感 兴趣,只能是一位手术匠,不是外科 医师”
---曾宪九教授
建立NICU对神经外科的重要意义
● 显著提高神经急重症的抢救水平,降低病死率 ● 有助于建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诊治规范 ● 是培养高级神经急重症专科医护人员的基地
NICU 单元的建设和配置
缺失重症负责
夜间及周末无重症急救 值班 低效
重症医生与神内外医生 的意见冲突
重症医生缺少与家属及 患者的提前沟通
治疗意见的冲突和治疗 的相互推诿 低效
国外NICU收治患者的主要对象
脑肿瘤及其他神外科术后病人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颅脑外伤 神经介入 硬膜下血肿 癫痫持续状态 脑膜炎.脑炎.脑脓肿 重症肌无力 格林巴利综合征
NICU发展初期人员的配置
● 初期各个单元仅有1~2名神经重症医师进行 专职医疗工作, 不能进行全职的轮换值班
● 神经重症医生与神经内、外科医生共同管理 患者
● NICU专科护理队伍的发展早于医疗队伍的 建设
美国现代NICU的多学科团队
神经重症监护医生Neurointensivists
神经外科医生Neurosurgeons
Sr Amadeus Klein.
《Mayo Clinic Progress》
圣玛丽 医院 的NICU
中心护士工作站 及玻璃配置、透 视状态下的隔离 监护 病房
Mayo Clinic NICU的意义
● 圣玛丽医院的NICU在美国神经重症发展史上有 重要地位
● 作为开放式的监护单元主要服务于神经外科患 者,因此也是现代神经外科的第一个比较规范 的专科监护病房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四
制定NICU诊治规范
病情监测管理 血流动力学管理
气道和呼吸机管理 体液管理
营养管理
并发症处理
颅内压监测管理 镇静和疼痛管理
心理护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测发展方向之五
多参数信息化处理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最大化地利用获得的监护信息,制定前瞻性 治疗方案
神经重症监护的生物信息学(Neurocritical care bioinformatics) 新兴领域 。有助于将散乱的信息有序化,对疾病进展和诊治信 息综合分析
环境 清洁 安静 便利
床位 15m2/床 床间距>1.5m
人员 医师与病人1:1,护士与病人3:1
基本设备 监护仪、ICP监测、呼吸机、除颤器、反搏循环 辅助器、气管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等
其它设备 脑电和诱发电位、TCD、亚低温设备、移动CT等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一
● 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的 专科队伍,包括专科的 医疗和护 理队伍
NICU
血管内介入治疗医生IE Physicians 专科护理人员Nurses
实习医生、住院医及临床研究员Housestaff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s
专业化技师(TCD师、脑电监测技术员、 化验分析师、康复师、呼吸机治疗人员)
NICU药师pharmacists
美国现代NICU的多学科团队
● 目前,美国近百所医学院校建立了独立的10~ 20床位的NICU,多数中心具备培养神经重症临 床研究员(clinical fellow)的能力和资质。
Ropper AH.NeurologicaI intensiVe care.Ann Neurol,1992,32:564—569.
其他国家的NICU的发展
● 2000年前后,日本也越来越认识到NICU的重要 性并相继建立独立的NICU
● 2000后德国将神经重症监护发展为相对成熟的 神经科学亚专业
● 2003年,神经重症医师在美国成立了神经重症 学会并创办了学会专刊《神经重症监护》杂志
Performing your original search, early neuro ICU, Rinsho Shinkeigaku.2003 Nov;43(11):793-5.
谢及脑血流监测取得成绩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专科队伍建设滞后,缺乏专业人才 重症医学和循证医学的理念不够深入,经
验医学的思路缺乏更新 神经重症监护的硬件设备与国外存在较大
脊髓灰质炎流行
在欧洲,为救治 脊髓灰质炎患者 而建的特别病房 成为神经重症监 护病房(NICU)的 前身。现代神经 重症医学的起源 和重症医学同步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906
● 当时已开始利用摇床和胸部呼吸器等提供康复 治疗,低温冰毯的应用也成为常规
NICU专科医生团队的建立
● 1977年MGH神内医生Ropper、神外医生Zervas 和神经麻醉医生Kennedy联合建立了有神经重 症专科医生直接参与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 1978年,俄亥俄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组织了首 次神经重症医学的课程班。
重症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984年,国外学习3年后归国的陈德昌教授 在北京协和医院,按国际先进模式,建立 了国内第一个独立的综合性ICU,揭开了中 国重症医学发展的序幕,陈德昌教授、刘 大为教授等为我国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石
2008年, 在首任主委刘大为教授的领导下,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取得了国家二级 学科的编号
●专科队伍要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理 论和技能,更要掌握神经外科专 科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二
完善NICU的硬件建设,既要保障系统监护和 治疗,更要保障专科监护和治疗(颅内压、脑 代谢、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脑复苏等)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三
加强多学科协作。神经重症患者尤其是复杂重 症患者涉及多系统、多专业的治疗和救治,只 有综合神经内外科、重症医学科、急救医学以 及其他各相关科室的力量才能使学科发展向高 层次、高水平发展。
了首个雏形的神经 重症监护室。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urosciences Intensive Care Unit, Mayo Clin roc.2011,86(9):903-
神经医学与重症医学的深刻渊源
上世纪50年代,脊 髓灰质炎流行,美 国心肺复苏之父 Peter Safar博士 于1958年在美国巴 尔的摩市立医院创 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重症监护病房
国内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管理的现状
普通神经外科病房管理 开放型NICU管理(仅有专门的NICU护理队
伍,无专科NICU医生) 封闭型综合外科ICU管理(缺少神经专科经验) 混合型神外医生与ICU共管理(低效、缺乏应
急处理的条件) 专职NICU医生负责的NICU团队管理(尚不
完善)
中国NICU取得成绩
规范化的神经重症管理可提高患者预后
Neuro ICU vs General ICU
Admission to a neurologic/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at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rit Care Med 2001; 29:635–640
重症医学统领下的分支学科迅速发展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ICU
PICU
MICU RICU CCU NICU
NICU专科护理团队的建立
1958年, Mayo Clinic 圣玛丽医院(Saint Marys Hospital)神经及神经外科护士 Sr Klein认识到越来越多的神经重症患者需要 持续监测和专科护理,积极倡导并组织有 专门护理团队的NICU。病房位于Mayo Clinic 的Domitilla病房大楼的二层。
《Mayo Clinic Progress》
Sr Klein 对现代神经重症的贡献
● 1950年,Klein自圣玛丽医院的护士学校毕业 ● 1955年, Klein 认识到重型脑创伤患者以及开
颅术后的患者亟需进行完善的神经监护和护理 ● 1958年,Klein倡议并具体组织成立了神经重症
监护室。
《Mayo Clinic Progress》
国外NICU的分类模式
根据专科化特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可分为
开放型 封闭型 混合型
各种NICU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开放型 封闭型 混合型
神经内外医生直接主管患者 专职护士、密切监测
神经重症医生主管患者 高效、护理治疗高 治疗方案的标准化 独立的值班及查房制度 有重症专科医生 神经内外科医生、ICU医生及麻 醉师共同管理
陈德昌,中国重症医学的春天到来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21(8):449-450.
神经重症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986年解放军总医院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
城市的神经外科中心相继建立了神经重症病房、 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中心、神经外科急救中心、 神经外科ICU等
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及未来
神经重症监护(NICU)的最早记载
1922年,美国巴尔的 摩John Hopkins 医 院的神经外科医生 Walter Dandy 专门 调配了3张监护病床 用于照顾重症神经
外科患者。
1951年,美国波的神外医生 Harken及护士 Heideman 筹划组建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
专科队伍 硬件建设 多学科协作 诊治规范 信息化管理
展望
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刚刚起步, 前景令人鼓舞!
差距 神经重症临床科研薄弱
“如果对病理生理学知之很少,或者不感 兴趣,只能是一位手术匠,不是外科 医师”
---曾宪九教授
建立NICU对神经外科的重要意义
● 显著提高神经急重症的抢救水平,降低病死率 ● 有助于建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诊治规范 ● 是培养高级神经急重症专科医护人员的基地
NICU 单元的建设和配置
缺失重症负责
夜间及周末无重症急救 值班 低效
重症医生与神内外医生 的意见冲突
重症医生缺少与家属及 患者的提前沟通
治疗意见的冲突和治疗 的相互推诿 低效
国外NICU收治患者的主要对象
脑肿瘤及其他神外科术后病人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颅脑外伤 神经介入 硬膜下血肿 癫痫持续状态 脑膜炎.脑炎.脑脓肿 重症肌无力 格林巴利综合征
NICU发展初期人员的配置
● 初期各个单元仅有1~2名神经重症医师进行 专职医疗工作, 不能进行全职的轮换值班
● 神经重症医生与神经内、外科医生共同管理 患者
● NICU专科护理队伍的发展早于医疗队伍的 建设
美国现代NICU的多学科团队
神经重症监护医生Neurointensivists
神经外科医生Neurosurgeons
Sr Amadeus Klein.
《Mayo Clinic Progress》
圣玛丽 医院 的NICU
中心护士工作站 及玻璃配置、透 视状态下的隔离 监护 病房
Mayo Clinic NICU的意义
● 圣玛丽医院的NICU在美国神经重症发展史上有 重要地位
● 作为开放式的监护单元主要服务于神经外科患 者,因此也是现代神经外科的第一个比较规范 的专科监护病房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四
制定NICU诊治规范
病情监测管理 血流动力学管理
气道和呼吸机管理 体液管理
营养管理
并发症处理
颅内压监测管理 镇静和疼痛管理
心理护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测发展方向之五
多参数信息化处理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最大化地利用获得的监护信息,制定前瞻性 治疗方案
神经重症监护的生物信息学(Neurocritical care bioinformatics) 新兴领域 。有助于将散乱的信息有序化,对疾病进展和诊治信 息综合分析
环境 清洁 安静 便利
床位 15m2/床 床间距>1.5m
人员 医师与病人1:1,护士与病人3:1
基本设备 监护仪、ICP监测、呼吸机、除颤器、反搏循环 辅助器、气管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等
其它设备 脑电和诱发电位、TCD、亚低温设备、移动CT等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发展方向之一
● 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的 专科队伍,包括专科的 医疗和护 理队伍
NICU
血管内介入治疗医生IE Physicians 专科护理人员Nurses
实习医生、住院医及临床研究员Housestaff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s
专业化技师(TCD师、脑电监测技术员、 化验分析师、康复师、呼吸机治疗人员)
NICU药师pharmacists
美国现代NICU的多学科团队
● 目前,美国近百所医学院校建立了独立的10~ 20床位的NICU,多数中心具备培养神经重症临 床研究员(clinical fellow)的能力和资质。
Ropper AH.NeurologicaI intensiVe care.Ann Neurol,1992,32:564—569.
其他国家的NICU的发展
● 2000年前后,日本也越来越认识到NICU的重要 性并相继建立独立的NICU
● 2000后德国将神经重症监护发展为相对成熟的 神经科学亚专业
● 2003年,神经重症医师在美国成立了神经重症 学会并创办了学会专刊《神经重症监护》杂志
Performing your original search, early neuro ICU, Rinsho Shinkeigaku.2003 Nov;43(11):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