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刻板印象

合集下载

刻板印象的例子

刻板印象的例子

刻板印象的例子
这就是刻板印象,忽视个体差异。

刻板印象易把固定的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例子
1.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

2.我们对一些人群有长期的一个印象的祖传,并且认为这样子一个人群的人都会是这个样子的。

就比如我们总会认为老年人是比较温和的,然后事实上在老年人中也会有冲动的一些老人,然后我总会认为年轻人是冲动的,但是年轻人的群体中也有比较温和的一些人。

3.古代有一位国王,把儿子们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谁能推开这扇门,谁就能继承王位。

”高大强壮的王子们望着巨大的石门,都望而生畏,摇摇头放弃了。

只有最小的王子走过去,用力一推门就开了。

4.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

5.提到四川人,觉得都能吃辣。

6.中国的山东人正直、豪爽,苏杭一带的人机敏、伶俐。

7.商人唯利是图、教师文质彬彬、医生严谨、地质勘探队员粗放、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

传播学刻板成见的典型例子

传播学刻板成见的典型例子

传播学刻板成见的典型例子
传播学刻板成见效应是指我们容易忽视某些事物的个体差异性,盲目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从而对事物形成固定印象。

正因此,典型的刻板印象有XX人很小气,XX人很豪爽,商人唯利是图,美女不好追,男生很粗鲁等等。

但是真相真的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吗?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就拿XX人很小气这个刻板印象来说吧。

XX人很小气源于199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张三其人》这个小品,小品里,张三展现出了什么都要算得清清楚楚,计算到位的个性特质。

XX人之所以会有这方面的意识,是因为上海过去有一种文化叫石库门文化,也就是小弄堂文化。

在小弄堂里生活的人们,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其实也就相当于是一种变相的群居生活,所以电费水费煤气费都是算在一起的,因此大家平时没事就会算一算,看看你家用了多少电出多少钱,我家用了多少水出多少钱。

后来一算,发现这不公平啊,你用电时间长,我用电时间少,怎么我出的钱倒多呢?算着算着,慢慢地,上海人逐渐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

但转念一想,现在各个地方的很多年轻人一起合租,那么对于平时生活中的开销,彼此也都会计算得很清楚,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年轻人都很小气吧!
而且上海在小弄堂生活的人,相处久了其实感情很深厚,你炒菜
家里没盐了,去商店买,又嫌麻烦,邻居一般都会借你。

所以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的XX人都很小气。

以上就是典型的刻板成见印象有哪些,刻板成见效应的日常例子的内容,可以仔细看看这篇文章,相信你会从中开拓思维,不再像之前那样习惯性地陷入对事物的刻板成见印象中。

好莱坞电影人物刻板印象例子

好莱坞电影人物刻板印象例子

好莱坞电影人物刻板印象例子好莱坞电影中存在一些常见的人物刻板印象,以下是一些例子:1. 英雄角色刻板印象,在动作片或超级英雄电影中,英雄角色通常被描绘为勇敢、强壮、机智和无所畏惧的人。

他们常常具备超凡的能力,能够拯救世界或解决各种危机。

例如,《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就是一个典型的英雄角色刻板印象。

2. 恶棍角色刻板印象,反派角色通常被描绘为邪恶、狡猾、残忍和冷酷的人。

他们常常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力量,以追求自己的私利或破坏社会秩序。

例如,《星球大战》系列中的达斯·维达就是一个典型的恶棍角色刻板印象。

3. 浪漫角色刻板印象,在爱情片中,男女主角通常被描绘为浪漫、迷人、温柔和具有吸引力的人。

他们常常经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最终实现爱情的圆满。

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和罗斯就是一个典型的浪漫角色刻板印象。

4. 笑果角色刻板印象,在喜剧片中,笑果角色通常被描绘为幽默、滑稽、搞笑和善良的人。

他们常常通过滑稽的动作、语言和情节引发观众的笑声。

例如,《美国派》系列中的吉姆·莱文斯顿就是一个典型的笑果角色刻板印象。

5. 女性角色刻板印象,在一些电影中,女性角色常常被描绘为性感、娇弱、需要保护的人。

她们通常是男主角的配角,为男主角提供支持和情感上的依靠。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塑造强大、独立和有自我意识的女性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人物刻板印象在电影中较为常见,但实际上电影创作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和多样化的人物形象,这些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一)

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一)

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一)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印象是我们对其他文化所持有的固定、片面化的看法。

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源自于我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不足,或者是媒体对某一文化的误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的跨文化刻板印象,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1. 国家饮食的刻板印象•意大利饮食只有披萨和面条•法国饮食只有葡萄酒和奶酪•日本饮食只有寿司和生鱼片这些刻板印象忽略了这些国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意大利餐厅除了披萨和面条,还有各种传统的地方菜肴,如烩饭、海鲜等;法国饮食以奶油、奶酪和面点为特色,还有各种炖菜和甜点;日本传统餐厅提供各种烤肉、炸物和煮物,除了寿司和生鱼片。

2. 语言能力的刻板印象•亚洲人都擅长英语•欧洲人都会多国语言这些刻板印象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

尽管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在英语教育方面非常重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亚洲人都能流利地说英语。

同样地,欧洲人也有不懂外语的人,也有只会一种外语的人。

3. 礼貌与待客之道的刻板印象•日本人都很有礼貌•西方人都很开朗和友善这些刻板印象基于对西方和东方文化的一般化认识,往往过于简单化。

尽管日本文化注重礼仪和尊重,但并不意味着每个日本人都是非常有礼貌的。

同样地,西方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社交规则和待客之道。

4.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亚洲男性都很内敛•西方女性都很独立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源自于传统性别角色的不同。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亚洲男性和西方女性都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无法简单地归类为内敛或独立。

结论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带来误解和偏见。

我们应该努力避免这些刻板印象,增强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只有通过真正的交流和体验,我们才能够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建立更加开放和平等的跨文化关系。

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二)

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二)

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二)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1. 亚洲女性的刻板印象•外貌刻板印象:在西方文化中,亚洲女性经常被描绘成娇小、柔弱、黝黑的外貌,这与西方女性常被描绘为高挑、苗条且白皙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性格刻板印象:亚洲女性常被认为内向、温顺、听话,缺乏自我主张和独立性。

这与西方女性的坚强、自主、自信形象形成对比。

•智力刻板印象:有时,亚洲女性被贴上“书呆子”的标签,认为她们只关注学习成绩,缺乏其他兴趣和能力。

2. 非洲人的刻板印象•野蛮与原始的刻板印象:非洲人常被描绘为野蛮、原始且落后的形象,这反映在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上。

这种刻板印象暗示着非洲人缺乏进步和现代化。

•贫困与饥饿的刻板印象:非洲国家的贫困问题和饥饿问题经常被用来描述整个非洲大陆。

这种刻板印象忽略了非洲国家的多样性和富有文化价值的贡献。

3. 中东人的刻板印象•恐怖主义的刻板印象:由于中东部分国家与恐怖主义事件有关,中东人经常被视为恐怖分子或潜在的恐怖主义威胁。

这种刻板印象忽略了大多数中东人民深刻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女性压迫的刻板印象:部分中东国家的女性面临着性别歧视和限制,但这种现象被概括为整个中东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刻板印象忽视了中东国家中,一些女性拥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以及他们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积极参与。

4. 西方人的刻板印象•自由和进步的刻板印象: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西方人经常被视为自由、开放、进步的代表。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忽略了西方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政治分歧和文化挑战。

•自私和傲慢的刻板印象:西方人有时被视为自私和傲慢的形象,这被认为源自他们对其他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尊重。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忽略了许多西方人民关注和参与社会公益、人权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行为。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例子,这些刻板印象往往基于误解和不完全的信息,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为了建立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我们需要努力消除这些刻板印象,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 “女生玩洋娃娃、男生玩机器人”或是“男 主外,女主内”即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
地区或种族刻板印象
• 例如“日本人都爱吃生鱼片”、“所有四 川人都爱吃辣”或是“住在布鲁克林区的 人都是穷人”、“南部人比较没水平”、 “原住民文化比较落后”即为地区/族群刻 板印象。
法 国 人 眼 里 的 欧 洲
刻板印象
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 的一种概括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来源大多是因为个人没有足 够的时间去了解某个个体所致。
漫画中的坏 人பைடு நூலகம்象
驯象
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会有3个特 别醒目的特征
特征一:对人不对事 特征二:超级大众脸 特征三:“跑得快”
特征一:对人不对事
对人不对事,刻板印 象的对象是某一类人 或某一个群体的。
英国人眼 里的欧洲
外表刻板印象
刻板效应的作 用
积极: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当我 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 类人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
消极:以点代面、固 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 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 偏见、性别偏见等等就是刻 板效应下的产物。

刻板印象的现实例子

刻板印象的现实例子

刻板印象的现实例子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群体或个人的固定、片面、武断的看法和评价,这种看法和评价往往是基于个人经验、社会文化背景、媒体宣传等因
素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现实例子:1.性别歧视:在很多人的心中,男性应
该强壮、勇敢、有决断力,女性则应该柔弱、温柔、善解人意。

这种刻板
印象导致女性在职场上遭受歧视,很难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2.种族歧视:在某些国家,黑人被认为是暴力、无知、懒惰的代表,这种刻板印象
导致黑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3.地域歧视:在
中国,北方人被认为豪爽、直爽,南方人则被认为圆滑、狡猾。

这种刻板
印象导致人们对不同地区的人产生偏见,甚至引发地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职业歧视:在某些人的心中,艺术家是浪漫、不务实的人,工程师则是
枯燥、无趣的人。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人产生偏见,影响
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发展。

5.外貌歧视:在某些人的心中,身材高大、五
官立体的人更有魅力,而身材矮小、五官平凡的人则不够吸引人。

这种刻
板印象导致人们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忽视了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这些刻
板印象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还会导致社会不公和歧视现象的出现。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刻板印象,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各国刻板印象的例子颜色

各国刻板印象的例子颜色

各国刻板印象的例子颜色金发肤色白暂的阳光傻白甜肌肉男,天生就是权力正统,和正义的一方。

黑发深肤色的心机婊,名不正言不顺,也许还受到歧视,总是处心积虑上位,而永远不能得逞,体格瘦小,性格阴鸷内向,魔法派居多。

无论作品本身的价值导向是什么,黑发注定受到金发的歧视、欺侮、压迫和边缘化。

对于金发来说,黑发能力再强,始终是个异类。

《呼啸山庄》似乎也默认了金发歧视黑发(包括深色皮肤)的原则。

黑发似乎被视作吉普赛人等各种”下贱”的、来路不明的异乡底层人,黑发深肤的希斯克利夫在童年时代饱尝了金发白肤的小主人辛德雷的精神与肉体之苦,而艾米丽勃朗特独有的女性意识给予了希斯克利夫非同一般的呼号和反抗,也使得作品在众多同时代作品中独具-格。

这些去殖民地开垦过的、积累了第一桶金回到故士从穷小子摇身变为富人的回归者,大多拥有一头浓密的黑发和深色皮肤。

自古黑金多BE,感觉其实真的不是随口瞎掰的。

因为黑金本来就是欧美人刻板印象的两个重要点。

它们总是两极的存在。

比如《梅林传奇》里金发的亚瑟王和黑发的小男仆,《哈利波特》里的哈利和马尔福,雷神和弟弟Loki。

虽然他们喜欢黑金发,尤其喜欢黑金发女郎的智商,但一同作对比的一般是棕发和红发,黑发不在其中。

黑发理所当然地与吉普赛人、东方人魔术师、巫师等奇奇怪怪的底下的、边缘的身份混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也意味着更蓬勃、顽强的生命力,除了希斯克利夫与林顿家族在生命力上的明显对比之外,还有魔戒中神仙一般的金发精灵和泥地里打滚的黑发人类之王阿拉贡),即使是反种族歧视进行到今天这个地步,这些刻板印象的残余仍然随处可见。

当然也有一些打破规则的例子。

《莫里斯的情人》中,金发的男主角莫里斯被同是金发的上层贵族同学休格兰特背叛和抛弃,而后遇到了来自南美的生机勃勃的工人阶级的黑发少年Rupert Graves,两人互生情愫,终于携手同归。

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异类(20世纪初的gay)从“正常”的社会秩序中自我放逐从而回归真我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刻板印象的表征

2.4.1 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是通过对群体特质的抽象 和概括而形成的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群体的/ 中心趋向0或是群体成员的一般水准, 它实际上是 一个最能代表本群体而较少代表外群体的范例, 是抽象的特征集合。这种抽象是随着知觉者对群 体信息的获得而发展起来的,群体信息可能来自个 人的亲身经历, 也可能来自家庭、 朋友和媒体。 原型虽然可能是从包括特定群体范例的情境中抽 象出来的, 但是它一旦形成后,在记忆中就会与具 体的范例分开储存。

。在开始阶段,对目标人的印象是依靠特定 范例的激活, 因为这时遇到的范例太少不足 以产生有用的抽象知识。然而,随着范例数 量的增加,关于目标的抽象表征将成为随后 判断的依据( Sherman Klein, 1994 年)。 因此, 随着经验的增加,范例的应用减少。 关于印象形成和自我知觉的研究支持这种 社斯蒂 特援用了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另 外一种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具体地讲, 麦考利等人认为刻板印象就是有关一类人 有别于他人的概括。换句话说,刻板印象 就是根据个体属于哪一团体而就其属性做 预测,这一预测,遵从概率论中的Bayes 公式。

安德森和香特尔认为,一般可以从三个方 面理解Bayes模型:①作为数理统计的一 个组成部分;②实际决策中的一个辅助性统 计工具;③作为描述人类思维的理论模型。 前两个方面,贝斯模型的作用是十分显著 的;但在第三个方面,贝斯模型基本上是 不成立的。在此基础上。安德森等人提出 了信息整合理论。

有关刻板印象的经验研究始于卡茨和布雷利 (193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创立了一种 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检核法,卡茨和布雷利的 做法是,给被试一系列词,让他们就某一特定团 体挑出五个最能体现该团体特征的特质词(最典 型的词),被试在选词方面的一致性程度,即表 现刻板印象的强弱;选出五个词,就是刻板印象 的内容。自这方法问世,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日 益丰富,但研究范围及性质,主要还在于收集比 较人群(如种族、性别等)的刻板印象。
2 典型刻板印象理论的介 绍与评述
2.1信息整合理论

安德森认为印象形成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评价, 即给信息刺激标准定量值和权数;第二个过程是 整合,即将量表值按权数综合起来,得到一个主 观判断。力昂和安德森根据整合理论的平均模型, 提出了一个比较率原则。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类人 有别于他人的概率。当要求被试从具体属性做类 别判断或预测时,被试的反应倾向有很多种可能, 但“多选一”的反应方式使得明反应只有一种。 这种情况正好用比率原则来描述。

尽管信息整和理论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其理论体系也日益完善,但是,它也受了很多批 评。首先,是权数及度量值的标定问题。整合理 论有时干脆是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确定加权,整合 理论本身预测性显得不够。由此看来,如何确定 度量值和权数,不仅仅是实验分析技术问题,它 可能预示着整合理论的局限所在。另外,不少人 批评整合理论知识描述输入—输出函数的模型。 它并没有探讨在输入、输出函数之后隐藏的心理 过程。
2.3.2记忆的观点

此观点认为, 对他人或某个社会群体的印象是以对目标人 的记忆为基础的。人的知觉和记忆是有限的, 为了减少记 忆负担, 需要对人进行分类, 然后根据对某类人的预存印 象, 推论目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对人的记忆研究中比较 盛行的理论是图式观点和网络观点。图式的观点认为当人 们记忆中具有较强的、 组织较好的图式时, 就会有选择地 注意那些与他们的知觉一致的信息和特征, 不一致的信息 可能会被作为偶然或意外而被抛弃。或者人们会忘记或丢 弃那些对已建立的意象有伤害的观点。由于这种信息加工 活动人们的记忆会发生偏差, 从而与预存印象一致的信息 会不断地构成对他人的记忆,并且可能直接导致刻板印象 的形成。与印象形成观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图式的形成, 而这里强调的是图式形成之后, 与之一致的信息得到较强 的记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刻板印象。
2.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从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理 解刻板印象。其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条线路 展开,一是较为流行的印象形成的观点;二是 把刻板印象视为一种记忆现象, 着重探讨影 响人的信息的获得、 表征和回忆的因素以 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
2.3.1印象形成的观点

印象形成的研究从图式和首因效应来解释刻板印 象。阿什( 1946年) 在图式和分类方面的工作首 开印象形成研究的先河。他把人们对某类人的印 象等同于图式等知识结构。图式是组织好了的认 知结构,它可表征不同水平上的知识,可帮助人们 获得和改造新的信息以快速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我们往往很容易地根据身体的外表、 服装、 走 路、 谈话的方式等对人分类, 利用头脑中已有的 图示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但当分类错误或过分 夸张时会导致刻板印象。

从以上分析说明不一致信息应会被高效地 表征到人们的记忆中, 具有最高的回忆值; 其次是一致信息, 而对无关信息记忆效果最 差( Leyens 等人, 1984 年)。网络观点虽 然认为观察者对与预期不一致的信息有较 好的记忆,但由于他同时把不一致性信息解 为意外,此种信息不会促进预存固定印象的 改变, 从而有利于刻板印象的形成和稳定不 变。

其次是认同,即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认同有两 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确定自己的身份,即“我们是 谁”或“ 我是谁”,知道自己是某一群体中的成 员; 另一层含义是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相 同的, 或者其他人是相同的, 都具有相同的、 固 定的印象和行为。再次是社会比较,人的意见和能 力会通过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现出来,并通过与他人 的比较来判定。此理论假定人有一种评价自己群 体身份的动机, 希望从群体身份中获得一种自尊。 受到这种自尊需要的驱使相信自己所属的群体比 其他群体要好,使得人们将这一积极的品质归于自 己以及自己所属的群体, 外群体往往被评价的较 为消极,从而极易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

网络观点认为,关于人的信息在记忆中是以命题网 络的形式存储的, 他人预存的印象与预期一致、 不一致和无关的信息会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当 遇到不一致信息时,为了获得所有信息间的平衡, 一方面,观察者会试图将其解释为意外; 另一方面, 他还会对不一致信息进行深加工以融合冲突片断, 形成一个和谐的印象。而一致信息相互连接在一 起并与预期相一致,所以对它不会付出额外的认知 努力进行深加工。最后无关信息与加工中心紧密 相连,也不会被给予更多的思考。
典型刻板印象的调查与测 量

组员:李月清 48号 蔡立萍 53号 林礼彬 70号


摘要: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 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 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 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 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本文就部分刻板 印象理论一一作以介绍,并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 评述。 关键词:刻板印象,评述
2.4.2范例模型

与原型模型不同,范例模型认为群体知识是通过一 组记忆痕迹来概括的,每一痕迹表征一个特殊的范 例。社会知觉依赖目标激活的范例集合, 对任一 目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激活大量的范例, 这 些被激活的范例彼此间或与目标不一定属于同一 群体,而只是与目标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一个 知觉者形成一个黑人教授的印象, 黑人范例和教 授范例都被激活,不同类型的范例被激活的比例依 赖于他更注意目标的哪方面的特征。如果黑人特 征得到特别的注意且比较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 很大比例属于黑人, 此人被知觉为刻板性黑人。

首因效应是指首次给予人们的信息比其后第二次 或第三次给予的信息更决定印象形成。阿什 ( 1946 年) 在实验中以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一半 学生被告知/ John 是聪明的、 勤奋的、 冲动的、 挑剔的、 顽固、 好嫉妒0, 将这些词颠倒顺序呈 现给另一半学生,即从嫉妒开始, 最后是聪明。结 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从聪明到嫉妒) 比第二组被试 对 John的评价更积极。此实验表明首次呈现的 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它是怎样导致刻板印象的。后 来卢钦斯等人的第一印象实验也都表明了首次呈 现的信息在刻板印象形成中的重要性。

按照这种观点, 一旦将一个目标人归于某一特 定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被激活, 并被运用到对目标人的知觉中。因此, 在对人的 知觉中, 知觉者对某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往往是 根据头脑中的该群体的原型而形成的。原型模型 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很受青睐, 也较为经济,但也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对群体中 心趋向的抽象概括不能表征群体内的变异性。
2.2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 1979 年)提出的, 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 分类( categorization) 、 认同( identity) 和比较( comparison) ( 因此又 被称为 CIC 理论)。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 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 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 然后就可以 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 通过了解自己 属于的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


如果教授的特征较为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很 大比例与教授有关, 这个人被知觉为刻板性教授。 范例模型允许同样的特征被储存于多个例子中。 尽管范例模型需要一个复合的表征, 但表征是 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纯范例模型允许刻板印象具 有高度的灵活性。任何时候当遇到一个新的实例 时,通过激活特定的群体范例可以重新创造一个新 的范例。因此,群体印象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但这 种模型的缺陷是不够经济。

加德纳等人推出了一种比较数量化的测量 方法,该方法要求被试在一系列的两极特 质表上评定某个团体,然后用T检验,找出 量表中性点有可信差异的特质。这些特质 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与中性点的差异表 示刻板印象的强度。该方法简称为两极特 质测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