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三概念图总汇编

高中生物选修三概念图总汇编
高中生物选修三概念图总汇编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专题1 基因工程概念图汇编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基因文库、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表达载体、DNA分子杂交技术、蛋白质工程

次要: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cDNA文库)、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基因治疗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1.4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专题2 细胞工程概念图汇编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动物细胞融合(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

次要: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全能性、杂种细胞、人工种子、细胞贴壁、原代培养、合成培养基、生物反应器、杂交瘤技术、生物导弹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2.1 植物细胞工程

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2.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2.1.1.2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2 动物细胞工程

2.2.1 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2.2.1.1 动物细胞培养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2.2.1.2 体细胞核移植和克隆动物

2.2.2 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二)2.2.2.1 动物细胞融合

2.2.2.2 单克隆抗体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专题3 胚胎工程概念图汇编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胚胎工程、体内受精、精子、卵子、受精、胚胎发育、体外受精、试管动物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肝细胞(ES或EK细胞)

次要:卵泡、精子获能、卵黄膜、封闭作用、原生质滴、放射冠、透明带、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原肠胚、供体、受体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3.1.1 精子与卵子的发生

3.1.1.1 精子的发生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3.1.1.2 卵子的发生

3.1.2 受精

3.1.3 胚胎发育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3.2.1 体外受精

3.2.2 胚胎的早期培养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3.3.1 胚胎移植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3.3.2 胚胎分割

3.3.3 胚胎干细胞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专题5 生态工程概念图汇编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

次要:物质循环、传统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抵抗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食物链、

生物量、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协同进化、系统生产力、植物-动物营养循环、沼气工程、桑基鱼塘模式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5.2.1 生态工程实例

5.2.2 生态工程实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 大纲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 +和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举例细胞生活 的内 环 境 人 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 包括肌肉和腺体)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 b) 过程 c) 特点 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 、W 、H 、V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 纤 维上 的 传导 奋在 神经 元 之间 的 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释放递质 兴奋→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刺激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兴 奋 传 导 一、 神 经 系 统 的 调 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生物必修 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二、答案和提示 (一) 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 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 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 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 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 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 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 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 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 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 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 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 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 2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 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 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 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 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 反应:CO2+H2O H2CO3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 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 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 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 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 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 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高中生物必修3必背知识点归纳

(必修Ⅲ)必背知识点归纳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

高中生物学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 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 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 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概念图汇编

细胞的多样性和統一性 1.1.2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第1章 走进细胞 概念图汇编 、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概念: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命系统及层 次,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病毒,细胞学说 次要概念: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拟核,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二、本章总概念图 * 生命系统 I I 基本的生伤系 细胞 系统 * I 其他生命系统 I 组织、器官、系症个悴、种群、 群落.牛态系统. * 擬念及意义 生物圈 I 主命系统的层次性 L A 主物圈到细胞k 第2节 1.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2.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1.1组成细胞的元素 I 肉眼观祭 I — 1器言水平 组织水平 a 胞水平 1 4 ★ —i —— 大童无秦 徽量元素 1 1维萨里 比夏 虎克和列艾虎1 施莱登和施1 1魏尔肖 组成细胞的元秦 根据在细胞 I 内的會量分 4 a 徴呗察 舞ki I 细胞学说&- 修正 细胞是一个耳机悴 主要:大量元素, 次要:斐林试剂, 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重元素 1 V * ' £ 微霾元素 三、各节子概念图: 芮家 细胞是一亍相对独立的单位 「 ti □ N P S K Ca Mg Y Fe 屜 Zn Cu B Mo 新?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 、本章 核心概念: 微量元素,最基本的元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核苷酸,糖 类,脂质,结合水,自由水,无机盐 双缩脲试剂,肽键,二肽,多肽,氨基,羧基,生物大分子,单 体,多聚体 二、本章总概念图: 组啟细胞的分子 4^ 组成细胞的化合朗 g 机化合物I I 无机化合物 ft 基本 元素 基本 元素 主要 元盍 生命活酢所 :&需的元素 2.1.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r 穂类 1 主婪 的能 源物 质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脂质 I I 蛋白质 JEZ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一蛋白质 重S 生命 的有 活动 信息 机化 的主 的携 合物 宴承 带 S 担肴 I 生 命 之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高一生物概念图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正交,反交,杂交,自交,F1,F2,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遗传因子 次要: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假说-演绎法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精子,卵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次要:睾丸,卵巢,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极体,联会,四分体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2.3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DNA半保留复制,基因,遗传信息,遗传效应,肺炎双球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次要: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胞嘧啶,同位素示踪技术,密度梯度离心,解旋,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的特异性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1.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3.1.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3.2 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3.3.1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

高中生物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至必修 三知识点大全 https://www.360docs.net/doc/1f903197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概念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核糖 动植物细 胞 组成核酸的物质 脱氧核糖 葡萄糖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水解后能够生成二 分子单糖的糖 蔗糖 植物细胞 麦芽糖 乳糖动物细胞 多糖水解后能够生成许 多个单糖分子的糖 淀粉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 2

生物必修概念图新编完整版

生物必修概念图新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正交,反交,杂交,自交,F1,F2,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遗传因子 次要: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杂合子,纯合子,基因型,表现型,假说-演绎法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精子,卵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次要:睾丸,卵巢,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极体,联会,四分体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DNA半保留复制,基因,遗传信息,遗传效应,肺炎双球菌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次要: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胞嘧啶,同位素示踪技术,密度梯度离心,解旋,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的特异性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1.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3.1.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3.3.1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 3.3.2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4章基因的表达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遗传密码,中心法则,生物的性状??? 次要: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密码子,反密码子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略)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生物的变异,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 次要:重复,缺失,倒位,易位,二倍体,多倍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高中生物必修3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知识网络非常全面清晰概念图知识网络

第一部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酸碱度:人体血浆 PH :7.35—7.45;酸碱缓冲对: H 2CO 3/NaHCO 3; NaH 2PO 4/ Na 2HPO 4 温度: 37℃左右;安静时主要来源于内脏器官细胞代谢散失的热能;运动时主要来源于 骨骼肌 细胞代谢散失的热能 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基础: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 直接参与活动的系统主要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输入气体和营养物质;循环系统运输 物质;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负责排泄 化学物质的含量:血糖平衡— —神经体液调节 ——主要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指 水盐平衡—— 神经体液调节— — 主要激素:抗利尿激素 标 理化 主要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性质 体温平衡—— 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 环境 人体内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是外环境,如消化道腔、呼吸道腔、肺泡、膀胱腔、尿道 等) 人 体 内 环 境 理 化 特 性 化 来自消化道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脂肪、水、无机盐等 学 来自细胞的代谢废物:如过多的水、无机盐、 CO 2、尿素、乳酸等 成 分 来自细胞的分泌物:如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等 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液体:如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渗透压:人体血浆渗透压 770KPa , 90%来自 NaCl,其次来自血浆蛋 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吐槽牌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是水啊,满满的全是水啊!)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记住·是等·,而不是只有他们。。。)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Ps:上图表示的是。血浆和组织液两个是好基友,但是同时组织液和细胞内液是好基友。然后组织液单恋淋巴,淋巴单恋血浆(好复杂的关系啊~~~)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别问我为甚内环境居然是外液。。。要怪就去怪操蛋的生物学家吧。)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就当他们一个妈生的),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就当他生下来比较胖),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奇3武,奇4武。八班的妹子你们懂的。)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这货真心只需要有个印象就好~反正不会是氢氧化钠也不可能会是硫酸之类的,那东西都能拿出来调节的话,所有人都是superman了。)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骚年们,记住一个7就万事大吉了。)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老师们都比较喜欢用这些知识盲点坑人: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当年的大头奶粉就这样来的。)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组织水肿的一些原因啊: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