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发展最新技术

合集下载

服务器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

服务器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

服务器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服务器作为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承载和处理数据的关键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器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不断提升性能和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本文将从服务器的发展历程出发,探讨其未来的走向。

一、服务器的发展历程1. 第一代服务器:主机早期的服务器主要是大型主机,体积庞大,功耗高,性能较低。

这些主机通常由大型企业或机构使用,用于处理基本的数据存储和计算任务。

主机服务器的特点是稳定可靠,但成本昂贵,维护困难。

2. 第二代服务器:小型服务器随着技术的进步,小型服务器逐渐兴起。

这些服务器体积较小,功耗低,性能逐渐提升。

小型服务器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价格相对亲民,功能也更加多样化。

小型服务器的出现使得更多的用户能够享受到服务器带来的便利。

3. 第三代服务器:云服务器云计算的兴起带动了云服务器的发展。

云服务器基于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弹性扩展,大大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率和灵活性。

云服务器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规模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成为了当前主流的服务器形态。

4. 第四代服务器:边缘服务器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边缘计算逐渐兴起。

边缘服务器部署在网络边缘,可以更快地响应用户请求,降低网络延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边缘服务器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服务器的未来走向1. 异构计算未来的服务器将更加注重异构计算,即结合CPU、GPU、FPGA等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实现更加高效的计算。

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各有优势,可以根据任务的特点进行灵活调度,提高计算性能和能效比。

2. 边缘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服务器将更加注重边缘智能。

边缘服务器可以在本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减少数据传输量,降低能耗和延迟,提高响应速度和隐私保护。

3. 安全可信未来的服务器将更加注重安全可信,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安全机制,保护用户数据不被泄露和篡改。

2023年x86服务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x86服务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x86服务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x86服务器作为当前服务器市场的主力军,其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可以说是服务器市场的绝对主导。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x86服务器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x86服务器行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逐年增长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x86服务器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2019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总收入为555.9亿元,同比增长3.2%。

并预计到2023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总收入将达到782.4亿元。

二、高性价比是重要竞争优势x86服务器具有价格合理、易获取、易扩展等优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同时,存储容量、计算性能等方面也不断提升,为各行业提供更多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等计算需求的支持,促进x86服务器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三、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需求推动市场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x86服务器的市场需求。

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复杂计算任务需要更高的计算性能和处理速度,而这正是x86服务器的优势所在。

随着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x86服务器市场需求也会不断扩大。

四、安全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瓶颈数据安全是各行业关注的重点,x86服务器行业同样不例外。

随着黑客攻击数量的增加和攻击手段的多样化,安全问题已成为行业发展瓶颈。

因此,加强服务器安全防护,提高数据安全保障措施将成为x86服务器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

结论:可以看出,随着x86服务器市场不断成熟,各厂商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以戴尔、惠普、联想、IBM、神州等知名企业为例,其产品性能和技术优势差距不大。

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厂商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深耕细作,挖掘市场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完整、专业的解决方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服务器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服务器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服务器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有哪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服务器性能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可以提升网站的访问速度、提高用户体验、减少服务器负载,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进行服务器性能优化时,有一些关键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服务器性能优化技术,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提升服务器性能。

一、缓存技术缓存技术是服务器性能优化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缓存技术,可以将一些频繁访问的数据暂时存储在内存中,当用户再次请求这些数据时,可以直接从内存中读取,避免了频繁的数据库查询,提升了服务器的响应速度。

常见的缓存技术包括页面缓存、数据库查询缓存、对象缓存等。

合理地运用缓存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服务器的负担,提升网站的性能。

二、负载均衡技术负载均衡技术是通过将请求分发到多台服务器上,实现服务器之间的负载均衡,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负载均衡可以根据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动态调整请求的分发策略,确保每台服务器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负载,避免单台服务器负载过高而导致性能下降的情况发生。

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包括轮询、最小连接数、最快响应时间等。

三、数据库优化技术数据库是服务器性能的瓶颈之一,因此数据库的优化对于整个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数据库优化技术包括索引优化、查询优化、表结构优化等。

通过合理地设计数据库结构、添加适当的索引、优化查询语句,可以提升数据库的查询速度,减少数据库的负载,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四、静态资源优化技术静态资源包括图片、CSS、JavaScript等文件,这些文件在网站中占据了大量的带宽和加载时间。

通过对静态资源进行优化,可以减少文件的大小、合并文件、压缩文件等方式,从而减少网络传输时间,提升网站的加载速度。

同时,可以通过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将静态资源分发到全球各地的服务器上,加速用户对静态资源的访问,提高网站的性能。

五、代码优化技术代码优化是服务器性能优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优化代码可以减少服务器的计算量,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标准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标准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标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是指通过软件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划分为多个独立的虚拟服务器,每个虚拟服务器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这项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降低硬件成本,并简化服务器管理。

在当今云计算时代,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已经成为企业IT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之一。

1. 技术原理。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核心是虚拟机监控器(VMM),它负责在物理服务器上创建和管理多个虚拟服务器。

VMM通过在物理硬件和虚拟服务器之间建立一层抽象的隔离层,使得每个虚拟服务器都认为自己在独占一台独立的物理服务器。

这样,不同的虚拟服务器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互相之间互不影响。

2. 技术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器虚拟化技术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不同厂商的虚拟化产品可以互相兼容,提高整体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虚拟化格式标准。

虚拟化格式标准是指虚拟机镜像文件的格式标准,包括虚拟机的配置信息、磁盘映像、内存快照等。

常见的虚拟化格式标准包括VMDK(VMware)、VHD (Microsoft)、QCOW(QEMU)等。

遵循统一的虚拟化格式标准可以使得不同厂商的虚拟化产品能够互相识别和兼容虚拟机镜像文件。

(2)虚拟化管理接口标准。

虚拟化管理接口标准定义了虚拟化产品与管理工具之间的通信接口和协议。

常见的虚拟化管理接口标准包括VIM(Virtualization Management Initiative)、OVF(Open Virtualization Format)等。

遵循统一的虚拟化管理接口标准可以使得不同厂商的虚拟化产品能够被统一的管理工具所管理。

(3)虚拟化安全标准。

虚拟化安全标准包括虚拟服务器的安全隔离、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

遵循统一的虚拟化安全标准可以保障虚拟服务器的安全性,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

3. 技术发展趋势。

服务器集群技术

服务器集群技术

服务器集群技术第一点:服务器集群技术概述服务器集群技术是一种计算机技术,通过将多个服务器组合成一个集群,共同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集群中的每个服务器被称为节点,节点之间通过网络连接,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服务器集群技术的主要优点有:1.高可用性:当集群中的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其他节点可以接管故障节点的任务,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通过配置高可用性软件,如heartbeat、corosync 等,可以实现节点之间的故障转移和负载均衡。

2.可扩展性:服务器集群技术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动态地增加或减少节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计算需求。

这使得集群可以随着业务的发展而扩展,而无需停机或重新配置系统。

3.负载均衡: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将任务均匀地分配到集群中的各个节点,从而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负载均衡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如LVS、HAProxy 等,也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如 F5 负载均衡器。

4.数据冗余:在服务器集群中,可以通过数据冗余技术,将数据复制到多个节点,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数据冗余技术有 RAID、DNS 轮询等。

5.灵活性:服务器集群技术可以支持多种应用和服务,如 Web 服务、数据库服务、文件服务等。

此外,集群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灵活地调整节点数量、配置和负载策略。

服务器集群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有:1.大型网站:为了应对高并发、高流量的需求,大型网站通常采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将网站的业务流量分发到多个服务器,提高网站的访问速度和稳定性。

2.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通过服务器集群技术,提供大规模、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和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计算需求。

3.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服务器集群技术,将数据分布存储到多个节点,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4.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处理框架如 Hadoop、Spark 等,通过服务器集群技术,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迎来新的突破和变革。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对无线网络需求的增加,无线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目前,5G网络正在快速推广,并且在多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5G网络将提供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可靠的连接,为物联网、智能城市、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边缘计算的兴起边缘计算是将计算和存储资源靠近用户和设备的一种计算模式。

传统的云计算模式存在延迟高、能耗大等问题,边缘计算通过将一部分计算任务放置在网络边缘的服务器上来解决这些问题。

边缘计算的兴起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计算资源能够更加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

三、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的应用SDN技术是一种通过将网络控制功能与数据平面分离的方式来实现网络可编程性的技术。

SDN技术的引入使得网络的管理和配置更加灵活和简化,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SDN技术在数据中心、广域网和电信网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网络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虚拟化技术是通过将物理资源划分为多个虚拟资源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灵活性的一种技术。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虚拟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虚拟机技术可以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划分成多个虚拟机来运行不同的应用程序,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率。

此外,容器化技术的兴起也使得应用程序可以更加轻量级地部署和迁移。

五、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通过分布式存储和共识算法来实现数据的安全和可信任的技术。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使得其具备了许多独特的优势,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可靠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六、人工智能与网络的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视频服务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

视频服务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

・存储 传输级 B ML配 置存储容量
为8T . B; 8
时间的原 因 . 一般 没有很好地 、 细致 地
了解这 个 系统 的建设 和规 划 .所 以考
●大容量存储 的安全 性保 障 i ●与外部 系统之 间的文件交换效率
・播 出级 BMC配置存储容量 为每 簇 3 5 B. . T 两个簇 间镜像存储 素材 ( 7 完
定 的状 态 专 于 节 目的 播 出 。 ML 仅 可 以完 成 大 容 量 的在 线 B 不 存 储 更 可 以使 得 播 出素 材 的 多重 备 份 成 为 可 能 : ●在 通 道 配 置 上 的特 点 : 出服 务 器 中所 有频 道 ( 清 、 播 标
供 更 大 的 I 输 带 宽 。 并且 系统 对 B P传 ML的依 赖 度 低 :
●安全分 级 ,实现 了多重 的防护机 制
播 出级—— R i ad
平 方 、播 出 素 材 镜像 、额 外 备 份 播 出解 码 通 道 、存 储 传 输 级 B 数据备份 、 据流磁带备份 。 储传输级 B ——R i ML 数 存 ML ad 平 方 、数 据 流 磁 带 备 份 。上 载 级 — — R i 方 : a d平 ●功 能 分 级 在 存 储 分 级 的 基 础 上 将 系 统 的 安 全 性 提 到 了 前所 未 有 的新 高度 : 上 载 有 关 的设 备 维 修 、 护 、 与 维 升级 等 ,
维普资讯
U s
视频服务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 向
器来作为 自动播出系统的核心技术 . 在 我国 已经有 了十年左右的使用时 间. 并 且在 国内的大 、中、小型 电视 台都 有类 似 的 系统搭 建 .视频 服务器 以其 安全 性、可靠性和播出的便捷性已经成为播 出关键设 备的不二选择 。 自 20 0 3年采 用视频服务器 来搭建

服务器超融合

服务器超融合

服务器超融合服务器超融合是一种集计算、存储、网络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度集成化技术,通过将传统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的简化。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数据中心的建设更加高效、灵活和可扩展,成为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服务器超融合技术的背景、优势、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加。

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管理复杂等问题,无法满足当下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

而服务器超融合技术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功能集成在一台服务器中,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资源的虚拟化、隔离和管理,提高了数据中心的整体利用率和运维效率。

二、优势1. 简化架构: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需要购买和部署多种不同的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管理起来非常复杂。

而服务器超融合技术通过集成和虚拟化,将这些功能整合在一台服务器中,大大简化了整个架构,减少了设备数量和管理成本。

2. 节约空间:传统的数据中心需要占用大量的机房空间来放置不同的硬件设备,占地面积大,同时也需要额外的冷却、供电等设备来维持正常运行。

而服务器超融合技术通过集成和紧凑设计,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设备集中在一台服务器内,大大节约了机房空间。

3. 提高性能:相比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服务器超融合技术可以通过优化硬件和软件的配合,提高数据传输和计算的效率。

同时,由于资源的共享和虚拟化,可以更加灵活地配置和调整计算和存储资源,提高了整体性能和响应速度。

4. 弹性扩展:服务器超融合技术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管理和控制资源,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弹性扩展。

当业务负载增加时,可以通过添加额外的服务器进行扩容,而不需要对整个数据中心进行改造。

这种灵活的扩展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三、应用领域服务器超融合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扩展(scale-out)”之路不可避免:
多路与单路CPU的比较
由于验证的复杂性,多路系统的前端总线速度比单路系统的慢
共享前端总线的架构,限制了多路前端总线的速度
最近出现的点对点总线连接技术,支持四路 及以下的设备
733MHz
133MHz 66MHz
1995年
133MHz
时间 2000年
3.66GHz 单路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
数据来源:戴尔公司预测
通过光纤,整合传输通道
万兆以太网,配合OFFLOAD(卸载)技术,为“通过光纤,整合传输通道”打造了基础
集群 (InfiniBand)
存储区域网络 (SAN)
(光纤通道协议)
局域网(
LAN)
(以太网协议)
现在: 需要为每个传输协议开设专网
万兆以太网
万兆以太网
整合后的万兆以太网光纤通道
一次性解决了传统上要通过“ 群集的InfiniBand”、“SAN的 FC协议”和“LAN的TCP/IP 协议”等三条通道解决的问题
未来: 整合的光纤通道将会简化解决方案,并
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OFFLOAD卸载技术发展时间表
• 加速技术(无状态)可以实现包处理的卸载 • TOE(TCP/IP卸载引擎)技术 (有状态)可以实现 TCP/IP协议和包处理的卸载 • RDMA(远程内存直接访问技术),遵循iWARP(国际广域远程数据存储器存取协议),
可以绕过底层传输,从而实现内存对内存的数据直接交换 • 虚拟技术使数量有限的、从事卸载工作的硬件资源可以被多个实例对象同时访问
更低CPU使用量 I/O效率提高 网络吞吐量增强
05年
加速技术
06年
07年
VIO iWARBPLA协D议E, iSCSI标准 TOE (TCP/IP卸载引擎)
08年
09年
10年
针对数据挖掘 的复制拷贝
针对快速恢复的近线复制
防备服务器损毁 的本地磁带备份
为符合规范 而归档的拷贝
为实施故障时切换 准备的第二份拷贝
主要的拷贝
为可能的灾难 而准备的远程镜像
为可能的灾难 而准备的异地磁带
(大约2000年) 特有的
业务驱动因素
• 备份 • 存储岛
使用的技术
SANs
• 整合 • 2Gb 速度 • 带交换机的光纤
2005年
2006年
90 2007年
70
2008年
2009年
2010年及以后
数据来源:戴尔公司预测
连接技术的发展
连接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好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PCI Express总线 第一代 (2.5 Gt/秒) InfiniBand (2.5 Gt/秒) 双倍速技术 (5.0 Gt/秒)
第二代 (5.0 Gt/秒) 四倍速技术 (10.0 Gt/秒)
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模块化,随成长付费方式
合作伙伴关系,促成完备、 开放的解决方案
精心构建,以最大限度地 提高效率
直接业务模型 重点突出的基础架构服务
从桌面到数据中心
以分阶段的方式实现可扩展企业
未来
动态资源供应
可扩展企业 2.0版
2006–2009
适合横向扩展的优化解决方案 • 系统管理与安全性的统一——从台式机到数据中心 • 在标准化实践中促进虚拟化 • 提供卓有成效的散热和电源管理 • 富有成本效益地管理大规模存储器扩展
• FC-IP设备在SAN解决方案中越来越流行
– 远程扩展与复制 – 磁带库备份与档案整合 – 资源优化,支持iSCSI主机访问已有光纤通道存储设备
• 光纤通道(FC)系统供应商正在扩大其产品范围,开拓WAFS(广域文件服务)解决方案
密集型存储阵列柜
2U机箱,每机箱12个硬盘 3U机箱,每机箱15个硬盘
存储技术的转变
(Today) 可用的
(Tomorrow) 优化的
• 快速存储 • 管理
• 连续保护 • 自动化
分层存储
• 备份到磁盘 • 4Gb光纤SAN 和 iSCSI • SAS/SATA • 复制
标准化
• 栅格存储 • 10Gb以太网 • 固态存储硬盘 • 存储空间的回收和使用
整合的FC(光纤通道)和iSCSI存储阵列
显卡
硬件设备
应用 应用
基于应用软件的虚拟
虚拟机
应用
应用
其它操作系统
虚拟的应用项目
主操作系统
处理器
内存
I/O总线
显卡
硬件
虚拟化技术的两种方式
基于管理工具的虚拟
常规应用
虚拟应用
虚拟机
虚拟机
应用
应用
应用
其它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
主操作系统加虚拟机管理工具
处理器
内存
I/O 总线
显卡
硬件
接口
DDR4
DDR3
3.0GHz 多路
前端总线 800MHz 单路 400MHz 多路
2005年
频率
“一体化”的可管理性
互动性 可控性
在可管理性上的统一,有利于简化操作
• 可扩展性
– 提供统一的管理框架
• 灵活性
– 能够管理多种设备
• 基于标准技术
– 开放的通用技术,非专有技术 – 增加选择性和互操作性,降低成本
• 易为行业用户接受
• 更低的能耗 • 更高可用性
4插槽服务器 (2.5” x ~8 驱动器)
• 更低的 $/IOPS • 更高的
IOPS/Density密度 • 更高的可用性
JBOD (2.5” x ~22 驱动器
) • 更低的 $/IOPS
• 更高的 IOPS/Density密度
• 缓存存储
• 更高的可用性
戴尔的可扩展的企业级战略
数据中心/中央服务器
远程/辅助服务器
光纤通道SAN
GB级以太网交换
整合的 FC/iSCSI存储阵列
iSCSI存储方案中的千兆以太网与万兆以太网
1
2
n
…….
1Gb
1Gb
1Gb
1Gb
1Gb
1
2
n
…….
1Gb
1Gb
1Gb
10Gb
10Gb
1
2
n
…….
10Gb
10Gb
10Gb
10Gb
10Gb
服务器至存储器的链路全部为 千兆以太网
DDR2
全缓冲内存模组 533/667
400/533/667 533/667/800
DDR
电压
333/400 1.8V
密度
512Mb
内存:技术发展路线图
全缓冲内存模
组-2代
Hale Waihona Puke 1067/1333800/1067
1067/1333
667/800
667/800
1333/1600
1.5V
1Gb
1.2V
2Gb
进程
IT主管所面临的挑战
挑战
IT 目前已是重要 的业务引擎
轻重缓急
• 实现业务增长 • 把IT和业务战略
结合起来
技术发展 速度惊人
• 整合运作
• 基础架构的灵 活性
关心点
系统管理
安全 硬件/软件/数据 的无序膨胀发展
IT 是最大的投 资项目之一
• 可以预见得到的 业务价值
能耗管理
如何部署经 过优化的解 决方案
2005 2003
1997
2000 1999
1995
1990
处理器性能
虚拟化的前景
这个想法早就存在!
应用 应用
应用 应用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不断进步的是…
• 多核处理技术 • I/O总线连接着越来越多的资源 • 专门为虚拟化而设计的硬件 • 系统部署的成本不断降低
虚拟机
虚拟机
虚拟的硬件平台
处理器
内存
I/O 总线
4U机箱,每机箱48个硬盘
机柜总体情况
•功率 7,245瓦
• 层数
21 •重量
1,575磅 •硬盘
252个
机柜总体情况
• 功率 6,573 瓦
• 层数
14 • 重量 1,611磅 • 硬盘
210个
机柜总体情况
• 功率 7,599 瓦
•层数
10 • 重量 1,701磅 • 硬盘
480个
17.4GB/瓦 1.40 $/GB 2,895GB/立方英尺
45nm 32nm 22nm
2007 ~2009 ~2011
…… …… 纳米
摩尔定律确实存在!
多核架构技术的引进,将会把多线程性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昨天 单核处理器
今天 多核处理器
多核技术
奔腾 Pentium® 4
Die pictures not to scale
速龙 Athlon FX
酷睿双核 Core™ Duo 速龙 Athlon 64 X2
到专用组件的系统管理连接
“这很复杂…… 我们将为您构建。”
新的时代,新的技术合作伙伴
当前的需求
完全专注于x86
关注创新的研发: 更简便,降低成本 重点突出的服务: 追求简便的解决方案 迁移到标准平台
基于标准的系统管理
“这很简单……我们将预先做好, 以便于您的使用。”
存储发展趋势
数据增长的根本原因
可扩展企业 1.0 版 2000–2005
横向扩展的平台逐渐普及 • 在系统管理中考虑合作伙伴的需求 • 提供经验证、经测试的解决方案 • 构建容错能力强、性能卓越的网络存储器 • 创建核心基础架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