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1
八年级科学平面镜成像1

尊枯家长老,便同事出手.鞠言给他们带来の压历极大.呐壹出手,就是竭尽全历.两尊道尪境巅峰.第陆陆贰章不满意两位道尪修行者の元气波动,就好像两个充到极限の气球,猛然间爆炸开,那番动静,将远端围观の众多冒险者震得连连后退,全身血气上涌,目中满是惊骇之色.此事此刻,他们才 全部明白,呐两个看上去年纪颇大の修行者,实历有多么强劲.在呐等强者面前,他们就好似大象之前の蝼蚁,甚至连蝼蚁都算不上.只见,两道残影在空间内微微壹顿,便向着对面の年轻修行者冲击过去.远端の冒险者,只能看到壹片可怕の光芒闪烁.那壹片空间,出现无数の细密纹路,不断向外 延伸.没吃过出肉,可也见过猪跑.他们知道,那些细密の黑色纹路,就是空间壁垒无法全部承受住那附近の能量波动产生の裂缝.那些裂缝,足以轻松撕裂他们呐些冒险者の身体.“强大!”“好可怕の历量.”“是啊,真是恐怖の强者.那枯阳大人到底是何等人物?连他身边随身护卫,都有呐样 の实历,枯阳大人の身份,壹定无比尊贵吧?”“那还用说?咱们天元大陆上,最强大の修行者应该是道皇境.而枯阳大人の呐两个护卫,就算不是道皇境修行者,可也壹定是极其强横の道尪境修行者.”“那个鞠氏人真是找死!俺若是他,肯定躲得远远の,又怎么会跑到枯阳大人面前?”“谁说不 是!啧啧,可能会尸骨无存吧!俺还是在站得远壹点,省得被顺手给干掉了.”冒险者们,惊叹中议论.在他们看来,鞠言死定了.“两个道尪境巅峰修行者保护,枯家确实更加小心了.不过,区区两个道尪境巅峰,也敢在俺面前放肆?”鞠言不大の声音,却带着极强の穿透历,传入到枯阳の耳朵之内. 枯阳只觉得壹股寒意在心底滋生,他の目光,死死の望着两位枯家长老对鞠言展开の攻击.心中,也在祈祷,两位长老壹定要将鞠言击杀.至少,要能将鞠言全部拦下来.“唰!”鞠言身前,壹道蓝色剑光瞬息间凝聚.随手之间,散发出冷冽杀意の蓝色剑光横扫而出,毫无悬念の,向着两位枯
三、平面镜成像(1)

三、《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三、学法指导平面镜成像是学生最熟悉的,在本节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现象中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并尝试用自己探究到的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
3.平面镜成像_1

S M
S'
注意标垂 直符号
知识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成像
学校楼梯口镜子能帮 你整理衣帽
利用练功房的平面镜,同 学们可以矫正自己的舞姿
(2)扩大视野空间
商店里利用平面镜可以 扩大视野空间
在狭小的医务室利用平面 镜成像检查视特制小镜子看到病 人口腔不易看见的地方
距离/cm
与镜面的夹角
4.30
4.60
90°
2
6.80
6.60
90°
3
9.20
9.20
90°
【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交流反思】
1.实验器材的选择 (1)实验应选用_较__薄__的玻璃板,否则像与物到镜面的距 离差值较大且会出现两个像。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_便__于__确__定__像__的__位__置___。 (3)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_比__较__像__与__物__的__大__小__关__系_。 (等效替代法)
光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态环境 造成不良影响。 光污染的防治:(1)在光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多植 树。(2)住宅区的建筑物应少用或不用反光性强的建筑 材料,若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做外墙,应有自动转向反 光系统。(3)对已经产生光污染的玻璃幕墙,用新型的 亚光外墙建筑材料置换或对受光污染影响的地方增加隔 光措施等。(4)建立并完善光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
能同时看见昆虫背部和腹 部的观察箱
2.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危害
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 会造成光污染
夜间行车时,车内物体在前 挡风玻璃上成的像会干扰 驾驶员的视线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1 课题背景1.1.1 平面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镜子,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对于学习光学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1.1.2 通过学习平面镜成像,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1.3 平面镜成像在现代科技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摄像机、望远镜等,具有实际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平面镜成像原理2.1.1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线反射产生的,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按照反射定律发生反射。
2.1.2 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形成物体的虚像。
2.1.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三、教学内容3.1 平面镜成像实验3.1.1 准备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一块作为平面镜,一块作为透明板。
3.1.2 让学生将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并记录物体的像。
3.1.3 同时让学生观察透明板上的物体和其像,对比两者的位置和大小。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4.1.2 学生能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1.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解释平面镜成像现象。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学生理解光线反射定律以及如何应用到平面镜成像中。
5.1.2 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1.3 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并解释平面镜成像现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一块作为平面镜,一块作为透明板。
6.1.2 物体,如书籍、铅笔等,用于放置在平面镜前。
6.1.3 测量工具,如尺子,用于测量物像到镜面的距离。
6.2.1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6.2.2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笔,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6.2.3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讲解和实验心得。
七、教学过程7.1.1 教师通过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_实用课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谢谢!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积极思考、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过程设计
1.实验器材: 1个有棋盘的自制转盘底座 2个关于镜面对称的“1”字光源 1块透明玻璃板 1个光屏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2.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将转盘底座置于水平桌面,玻璃板竖立在棋 盘中轴线上作为平面镜,中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提醒学生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2.实验步骤:
2.过程与方法 : ①通过自主创新与探究,收集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并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②通过观察实验,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中,感受 对称美,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 升科学素养。
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 ①平面镜成像特点 ②平面镜成“虚”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步:把一个“1”字光源放在玻璃板前面(最好 放在棋盘“+”位置),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 像;
探究1:感知虚像的存在;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2.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S
S
S′
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 每个物(发光或反光)点,都有其对 应的虚像点,虚像用虚线表示.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⒈水里的“月亮” 是真实的吗?它 是怎么形成的?
⒉月亮到地球的距 离是3.8×108 m, 井水水深5 m, 则月亮的像到水 面的距离是多远?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你的其 他发现
物到镜的 像到镜的 比较像与 距离/cm 距离/cm 物的大小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分析论证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 是什么?平 面镜所成的 像与物体之 间有什么关 系?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作出猜想
可以从像和物的大小、位置、左 右情况及像的虚实等方面来考虑,提 出合理的猜想.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
注意: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 置,且玻璃板位置只画一条直线.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步骤
测量距离 第4步 描出物、像位置 第3步 描出反射面
第2步 组装调整装置
第1步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导学案】4.2《平面镜成像》01

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版本上海科技版课程标题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一、考点突破:知识点要求学习目标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实像与虚像理解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平面镜成像应用理解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1. 对虚像的理解;2. 平面镜作图。
知识梳理:一、知识脉络图二、知识点拨(一)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思考1:人眼是怎样确定物体的?分析:有光射入人眼,人眼沿光线的逆方向确定物体的存在及位置。
思考2:人眼是怎样看见平面镜中的像的?分析:如图所示,我们取烛焰上的一点 S来研究,S点会发出很多光线,其中有一部分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
因为人眼总是感觉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人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感到光线是由'S点发出的,'S就是S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
烛焰上的其他点与S点一样,在镜后也有一个像点,无数的像点便组成了烛焰的像。
注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谓虚像,即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
2. 实验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站在镜子前面时,总能看到自己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物体越近,成像越近;物体越远,成像越远;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离镜面的距离相等……设计并进行实验:①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直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竖立着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关于平面镜形成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②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③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平面镜成像1

设计表格
次数
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 比较
1
2
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活动
进行试验 实验步骤
1、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 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3、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 的蜡烛的像重合。 4、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5、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6、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 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 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
7、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8、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说一说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且平分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数学角度理解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探究活动
实验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用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
3、实验方法: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 抽象、 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 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1米 1米
0.5米 0.5米
3.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作图。
M A
B N
A’ B’
1、作垂线 2、取等距离 3、画虚像
小结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 平面镜成的原理:光的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贾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
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
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
教师课件展示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2)像是“近大远小”;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教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
(玻璃板暂不取出)。
教师提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自由发言: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学生: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
教师启发: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
我们看见物体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
教师:非常好!(提问)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那么怎么办?
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教师: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重做实验。
但在实验前同学们要注意: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玻璃板如何放置?实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
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
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
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课件显示下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道理。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点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
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平面镜成像就是根据光的反射来成像的。
教师:树在水中的倒影是什么?为什么是倒立的?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原因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树的像,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
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顺势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5.评估与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虚像。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2.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 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 cm。
3.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附:探究报告单
课题:平面镜成像
分析和论证:
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