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发生与构建论文一、什么是隐喻从古希腊起2000多年来隐喻都以修辞〔rhetoric〕来进展学习,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称作tropes〔转义〕。
隐喻的特点用图解形式〔schematic form〕表示为:A is B,如Achilles is a lion。
在这个例句当中,相似性不是物理性的:阿基里斯不是实际上长得像狮子,而是基于狮子英勇无畏的文化知识,把阿基里斯形容为狮子意在突出其英勇和勇猛的特质。
这种暗喻被叫做相似性隐喻。
二、字面性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字面性的另一种定义是非隐喻性。
这种观点需要我们一直保持不借助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真实”含义,即不包括按照一种想法来表达另一种。
比方句子Achilles is brave,这个句子具有字面意义,句子Achilles is a lion那么没有,因为它使用了隐喻:阿基里斯根据狮子被理解,表现出的是阿基里斯被理解为拥有狮子一般无所畏惧的典型特质。
这种解释来自我们对狮子的通俗知识,即把狮子当做是英勇的代表和象征。
然而,很难找到一个非隐喻性的方式来考虑或表述某种概念。
例如,试着不通过借助有关空间〔SPACE〕或运动〔MOTION〕的表达来议论时间〔TIME〕。
如这一句子:Christmas is approaching.每一个句子的表达都依赖于有关运动或空间的语言,以此来传达表示时间观念的`圣诞节就快降临了。
这些表达都是我们对时间的普通日常的交谈方式。
事实上,假如不依赖隐喻性语言,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描绘时间概念的方法。
正如以上这些例句所表现出的,字面意义的非隐喻性定义,即需要我们一直不借助比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似乎与事实不符。
三、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的根本前提〔basic premise〕是,隐喻不单单是传统隐喻观点那样的语言的文体特点,而是在本质上的根本性的隐喻。
比方,我们按照垂直高度〔VERTICAL ELEVATION〕对数量〔QUANTITY〕进展认知和表达,如句子She got a really high mark in the test,其中high不是字面意思的物理高度,而是一个好的分数。
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通感[论文]
![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通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10af0916fc700abb68fc33.png)
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通感摘要:从认知角度看,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概念隐喻。
本文我们将用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说明通感现象,通感是从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
用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通感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通感现象。
1.引言通感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修辞手法,《辞海·语言学分册》里提到:“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手法之一。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说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官范围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对通感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很多学者从修辞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通感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通感的新视角。
从认知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
通感现象可以用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
王寅教授指出:“通感,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隐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4]”本文将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分析和阐释通感现象。
koff &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lakoff 和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根据lakoff 和johnson的研究,英语中有大量的表达都是隐喻或者源于隐喻,他们把这样的隐喻叫做概念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lakoff 和johnson 用源域、目标域、映射和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由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
源域是我们熟悉、具体的概念,目标域是我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形成了一种不同概念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
例如,我们常用的概念隐喻有“life is a journey”以及“time is money”,不难看出,概念映射都是从具体形象的“journey”和“money”源域映射到抽象的“life”和“time”目标域。
英汉味觉词“辣”认知隐喻对比论文

英汉味觉词“辣”认知隐喻对比论文摘要:隐喻是人类认识外界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隐喻。
本文对比分析中英味觉词“辣”的概念隐喻,发现英汉关于“辣”的概念隐喻存在一些相似,也有很多的不同。
人类相同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模式是促成相似的主要原因,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不同。
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语言的教学和翻译提供帮助,从而消除误解,加强中英两国的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他们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机制(Lakoff G.&Johnson M,1980)。
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
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即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不熟悉的事物。
味觉词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选取味觉词“辣”为研究对象,基于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着力对“辣”的味觉隐喻进行中英对比分析。
二、味觉词“辣”的英汉隐喻对比分析1.相同点A.投射到其他感觉域中英文里,辣都可以投射到嗅觉域,指强烈的刺鼻的味道。
例如:Spicy smells wafted through the air.我被生晒烟和各种自卷烟浓烈的辣味儿熏得头昏脑胀。
它们还可以投射到视觉域,例如:Because she sweet and spicy and,well,Swedish.我一惊,忙抬头,迎来的却是一双热辣辣的眼光。
B.投射到语言域He expressed some fairly spicy criticisms.鲁迅用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国人的无知与麻木。
基于常识,吃太多辣的东西会使我们的消化系统受到刺激而不舒服,这和听到尖锐刺耳的评论很相似,基于这点,尖锐激烈的评论被隐喻为“辣”。
C.投射到情况域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issue is a political hot potato.如何平衡工作和娱乐,成为那个工作狂的一个辣手问题。
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隐喻翻译研究论文隐喻翻译研究论文1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
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e08c12227916888486d740.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语言哲学的隐喻观

语言哲学的隐喻观语言哲学的隐喻观语言哲学的隐喻观,下面带来的语言哲学的隐喻观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语言哲学的隐喻观【1】摘要: 隐喻是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大多数理论家认为隐喻是以某种方式揭示事物或事态之间的相似性的现象。
然而对于隐喻,还是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在这些观点中,主要的有戴维森的隐喻因果理论、朴素的明喻理论、语用理论和隐喻类比理论。
无论是哪种理论,都有自己的论据,但也都不能避免被其他理论反驳。
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主流的隐喻观进行多方位的对比,从而加深了对隐喻机制的理解。
作为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隐喻一直受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20世纪语言学转向,越来越多的国外隐喻研究也开始从语义学转向语言哲学。
通过研究,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发现隐喻是通过某一事物去认知另一事物的强大认知工具。
戴维森的因果理论戴维森反对隐喻意义,认为人们绝不会错误的解释一个隐喻。
就算对同一隐喻的解释不同,也只是说明听话者的心智结构因果的不同于其他听话者。
他同时否认存在着传达隐喻意谓的语言机制。
在他看来,无论多么奇特,一切隐喻句子的意义也都仅仅是他们的字面意义。
“隐喻的含义就是其所涉及的那些语词的最严格的字面上的解释,别无其他”(Davidson 1978,p30)例:朱丽叶是太阳。
按照戴维森的解释,当罗密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虽然他并不是要表达一个荒谬的假论断,但他所说的仅仅是“朱丽叶是太阳”这样一个字面意义。
这句话没有隐喻意义,也没有逻辑可言。
所表达的隐喻效果是心理机制的不同,与语言机制毫无关系。
然而戴维森的观点却遭到了质疑。
首先,很明显,隐喻性意义并非不存在,隐喻的效果也并不是随机的,否则,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就不会表达出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特殊意义,更不用说震撼读着心灵,取得显著成功了。
其次,面对隐喻句子,人们往往不仅可以理解它们,而且能够把它们表述成更为直白的方式。
读者或听者可以从隐喻句中推导出隐喻意义。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隐喻转喻在语言学中的探究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首先基于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将一个物体、概念或行为与另一个不相关的物体、概念或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概念。
而后,隐喻转喻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拉卡托斯通过对隐喻转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之间的区别,丰富了隐喻转喻的理论体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是将语言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和具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隐喻转喻的使用,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入理解隐喻转喻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三、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隐喻转喻不仅存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转喻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这使得它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转喻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
广告宣传中常使用的隐喻转喻也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刺激购买行为。
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认知隐喻在礼貌非言语现象中应用研究[论文]
![认知隐喻在礼貌非言语现象中应用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9b457a7fd5360cba1adb43.png)
认知隐喻在礼貌非言语现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认知隐喻的理论,分析了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礼貌的非语言现象。
研究发现建筑领域的约定,肢体语言的得体性和社会行为的规范都是建立在普遍认知基础上的。
认知隐喻理论对礼貌非语言现象有较好的解读。
关键词:礼貌规范礼貌非语言现象认知隐喻1.引言利奇的“礼貌原则”,徐盛桓的新礼貌原则构想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都较好地解释了人们在会话中一些礼貌的语言现象。
然而,人们在交往中除了语言因素外,还有一些非语言的因素。
比如,交际场合谈话双方礼貌的空间距离,双方的穿着和肢体语言的得体性;客人做客,主人与客人落座的礼貌空间位置;召开会议时,主席与人员礼貌的相对空间位置;四合院中,长辈和晚辈礼貌的相对位置等,这些礼貌的非语言现象未曾受到关注。
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建立在普遍认知基础上的。
本文试图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释中国文化下的一些非言语的礼貌现象。
2.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这种映射方式在概念层次,而且是系统的,两个域的结构之间存在固定的配对。
lakoff&turner(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
词典中收录的“上”和“下”的词的隐喻意义显示,上和下主要被用于构建四个目标域:数量,社会等级,时间,和状态。
(1)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2)地位较重要为上,地位较次要为下(3)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4)状态较理想为上,状态较不理想为下(蓝纯2005:139-159)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就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知周围的空间环境,因而,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概念。
以自身为中心,便有了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方位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空间图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隐喻认知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理论这一认知手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隐喻就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联想,这种联想是随着认知能力发展而来的。
因此,具有想象机制的隐喻成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它不仅能拓宽人们的思维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把隐喻认知功能渗透给学生,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隐喻还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使文化交流更为有效。
关键词:隐喻;认知;外语教学;日语
一、隐喻与认知
西方关于隐喻历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日语中的“メタファー”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
隐喻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但是1980年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随着隐喻认知的深入发展进一步证实了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现象。
Lakoff & Johnson 认为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源范畴向目标范畴的语义延伸,即通过已知熟悉的概念去表达未知陌生的概念。
二、隐喻的分类及说明
隐喻利用已知概念表达未知概念需要人们通过认知构建一种客观事物的关联,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下面将举例分析这三类的区别及使用情况。
(一)结构隐喻是人们利用熟知概念的结构来构造陌生的概念,用熟知框架的词语来套用陌生领域的词语所产生的一词多用现象。
(1)恋愛は旅である。
/恋爱是一场旅行。
旅人→恋人
旅の目的地→恋愛の目的
旅の道のり→恋愛の進展過程
旅の障害物→恋愛の進展の妨げ、トラブル
在这个结构隐喻中人们将“旅行”的特征映射到“恋爱”中,爱人在爱情的路上要经历酸甜苦辣,而旅行者在旅途中会经历困难挫折。
在上例中“旅行”是原范畴,“恋爱”是目标范畴,人们利用已经事物构建对陌生事物的认知,旅行者对应爱人,旅行的进展对应恋爱的发展,旅行的目的地对应恋爱的目的,恋爱发展中遇到的误会及摩擦对应旅行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時は金なり。
/时间就是金钱。
结构性隐喻使人们很快就能明白它所要解释的另一事物的特征。
金钱是具体的,在我们生活中它数量有限又很珍贵;时间是概念的、抽象的,用具体的金钱来描述抽象的时间,人们用金钱的重要性来构建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
而这一概念成立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们对金钱重要性认知的基础上。
(二)方位隐喻是通过人自身的身体体验来描述空间方向或方位,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就是以自身为参照点的。
他们通过这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来表达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是隐喻映射范围最广的一对方位词。
下面将对隐喻中的“上/下”源域进行探讨,深入剖析日汉语中“上/下”方位隐喻差异的文化根源。
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对上下这个概念隐喻有着相似的理解即:「嬉しいことは上、悲しいことは下。
」表示“上”的事物是积极的,“下”的事物是消极的。
这类隐喻往往有着一定的物理基础,当人们高兴的时候一般脸部朝上或是双手高举、跳起来;而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身体常常呈弯曲状,低头耷拉着肩膀或是坐在地上,这是因为人们有着相似的生理特征和社会实践,所以也决定了人们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相似性。
关于上下的常见隐喻有:数量多是上,数量少是下[給料が上がった、物価が下がった];健康和生命是向上,疾病和死亡是向下[体調が上がり調子、調子が落ち気味];地位高是向上,地位低是向下 [上司、部下],其中源范畴是上下域,人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是目标域。
作为源范畴的“上下”和表示抽象概念的目标域构成了上-下图式结构,说明了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自然性和必然性。
(三)实体隐喻: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将对物质世界的体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体隐喻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
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将目标域中的思想、感情、活动等无形的东西实体化,便于人们的理解、识别、量化等。
例如: [門を叩く] “登门求教”是把门作为实体容器,有打开门进而产生登门求教这样的隐喻概念。
試験の門をくぐる。
/钻考试的空子。
彼女は憂鬱状に陥りました。
/她陷入了忧郁。
彼らはとうとうトラブルから脱した。
/他们最终脱离了麻烦。
三、隐喻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是学习的桥梁,隐喻认知在日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手段,在课堂中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通过隐喻培养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能更好的加强对外国语言的学习和记忆。
蕴含在词汇中的隐喻含义能够使人们了解各国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日语中的隐喻现象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一) 隐喻认知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和正确运用。
词汇最初是人们身体直接体验的结果,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由隐喻认知获得的语言词汇占了绝大多数。
词汇教学是日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学好日语的重要保障。
隐喻的认知功能使很多词汇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通过学习隐喻可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单词的基本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认识到词汇多层意义的隐喻联系。
例如:[壷]
一词,它原本表示口小,腰身肥大的容器。
通过这种壶自身的形状特点人们通过联想把它引申为坑洼、洼陷处;事情的要害、重点以及针灸的穴位、灸点等。
这几种意义并不是毫无联系的,是人们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手段赋予了新词特定的涵义,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很多词汇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
教师利用隐喻这一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对隐喻的理性认识和敏感性,同时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隐喻能力的培养,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隐喻能力的最直接的习得途径。
(二)隐喻认知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中日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传承和保留。
隐喻是文化的象征,一些隐喻概念能够表达相似的文化内涵。
不同语言隐喻之间的比较,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承载。
由于受日汉民族各自文化的深远影响,隐喻的形成不是任意的,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体验相关,于是就出现了众多学者对国俗语义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
例如:日语单词「ふくろう」和汉语的“猫头鹰”同指一种鸟,但是他们的隐喻义却不同。
“猫头鹰”在中国有不祥的负面意义,出现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俗语。
然而日本人却把「ふくろう」作为福鸟,是吉利和幸福的代表,不仅在奥运会上选择猫头鹰作为吉祥物,而且在装饰、服装、乔迁之礼上都会选择带有猫头鹰图像的饰品表示吉祥幸运。
这些认知特点对跨文化交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中的隐喻作用。
总结: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隐喻作为教学切入点,培养和增强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从隐喻的认知性来学习日语,快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改善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隐喻认知这一手段学会推导词语意义之间的联系,就会避免学习中的不求甚解和死记硬背现象,学生学习也会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索。
教师在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应多鼓励学生应用隐喻手法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多读作品加强文学修养,在阅读中多收集有关隐喻说法的语句,这对提高自己的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著.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译者:王萍.《日汉双解学习词典》[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王寅著. 《认知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胡壮麟著.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侯奕松著. 《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章宜华著. 《语义认知释义》[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张继文.《日语隐喻表现及其认知理解》[J]. 扬州大学学报,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