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九十二、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昆曲的著名作品和昆曲的特点 九十三、愈趋愈卑,新奇叠出 “乱弹”诸腔兴起的原因和其特点 九十四、变则新、不变则腐 明清时期的戏曲论著作品 九十五、曲曲新声总断肠 明清时期的器乐独奏作品、特点和今后的
发展 九十六、今之乐,尤古之乐也 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艺术形式
八十七、取来歌里唱,胜向迪中吹 我国最早声乐论著《唱论》的内容和发展 八十八、刊布成秩,举世传诵 明清民歌和小曲的原因和发展 八十九、鼓声一通,群歌竞作 兄弟名族的歌舞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九十、一韵于良久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内容和特点 九十一、清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明清戏曲的“四大声腔”区别和特点
中篇 中古音乐
三十二、“秦声”与“楚歌” 这两种音乐的区别和特点 三十三、先秦钟琴文化的“断层”与“转
型” 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对当时社会的启示和对
之后中国音乐的影响 三十四、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 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十五、采歌谣,被声乐 汉代乐府的重要内容组成 三十六、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李延年对当时音乐做出的贡献 三十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歌曲的种类以及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
五十五、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唐玄宗对音乐所做出的贡献 五十六、断肠声里唱“阳关 《阳关三叠》的由来 五十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
作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和音乐评论家
五十八、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 难
琴曲《梅花三弄》和《离骚》的区别和特点 五十九、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
七十二、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的区别和特点 七十三、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内容特点 七十四、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 唐代琴曲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古代音乐史

7、多元理论说
也有的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无法 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而主张多元理论 来探求音乐的起源。
5、信号说: 修顿普佛(德国音乐心理学者)《音乐的 起源》: 原始时代人们为了与远方的人联络,相互 喊叫所发出的声音若保持一定的时间则变 成音乐。 男女老幼几个人同时叫喊则会发出八度音 程,在同一时间更多人叫喊即产生协和音 程与不协和音程,于是产生了识别音高的 观念
6、巫术起源说:
3)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
音乐的表现方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 制、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及其 思想等。 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广大
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 及音乐史方面的学术研究;
是一门人文学科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及目的
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
1)中国古代历史方面 (1)语言文字 (2)目录版本学 (3)考古学常识 (4)图像学常识 (5)民族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常识
2、中国传统音乐
(1)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常识和审美修养; (2)掌握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和分析方法。
音乐起源说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音乐史: 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性的 音乐史。 音乐史学: 音乐家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主观性的音乐 史——是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
1)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介绍; 2)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 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
1)技术性方法: (1)音乐史料的搜集; (2)音乐史料的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古代中国音乐又有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商、周时期。
在商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乐谱《商调歌》,其中收录了乐曲和舞蹈的记谱。
周朝时,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了“六合”乐器,其中包括磬、钟、簧管、筝、瑟和琴。
这些乐器在礼仪、军事和宗教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战国时期开始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乐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府诗,它是一种以歌曲形式传唱的诗歌,不仅在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音乐家杨凝式提出了“九宫六调”的音律体系,这一体系被后来的音乐家广泛应用。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张说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广泛传唱至今。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民间化、艺术化趋势更加突出。
宋代出现了民间流行的丝竹乐队,表现了音乐的广泛普及。
同时,宫廷音乐也得到了重视,皇家乐队成为官方音乐机构。
宋代音乐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音乐学家赵秉文创立了“十三色律”理论,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明代,乐府音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琴曲、曲艺等新的音乐形式。
清代则出现了著名的清乐,它是一种庄重、肃静的音乐形式,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明清时期的音乐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融入了许多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也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一、先秦:六代乐舞、八音、三分损益法、《诗经》、《乐记》1、六代乐舞:又称六代之乐,是黄帝时期流传下来并保留在周代宫廷中六部代表性乐舞,是当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包括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孔子称之为尽善尽美的乐舞)、夏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是分别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四望、山川、仙妣、仙祖,前三部属于原始社会后期作品,都是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为夏、商、周的创作性乐舞,均歌颂统治者的文功武德。
特点: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大多表现一种中庸平和的情绪,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六代乐舞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
2、三分损益法:我国战国时确立的以数学来计算一个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生律法,史称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制定音乐史所使用最早的生律法,最早记述的著作是《管子·地图》,分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即以黄钟标准音为宫,以宫音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得高五度商音,如此往复,出现宫、徵、商、羽、角五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12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由此得出的12律为不平均律,因而出现黄钟不能还原现象,暴露出12律不能回归本律和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该问题直到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才得以解决。
3、《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是周代统治者为体察民情而设的采风制度,于春秋末期形成300个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它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末年500年间的音乐作品,歌词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为“国风”,是北方15国的民歌,共有160篇,也是诗经中的精华之作,它直接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天才,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雅”主要是贵族创作乐段,分大雅、小雅,大雅都为朝会宴饮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颂”为宗庙祭祀的乐舞,共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当时三个文化中特有的传统乐舞,诗经是周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文学之经典,为后人研究先秦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音乐史

19
10
原始音乐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即祖先敲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的形象在
跳舞。石头最早是生产工具,后演化成石制 乐器。
舞蹈纹彩陶盆
原始乐器
打击乐 最主要的是石磐、鼓
吹管乐 骨笛,由鸟骨制成,上 有八个音孔,竖吹
石磐
骨笛
夏商音乐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音乐艺术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两种性质。 统治阶级利用音乐为其歌功颂德,如《大夏》
据说《大夏》演出时,舞者每八个人站成一行,称 为一“佾”(yì 音义)。舞者头上戴着毛皮帽子, 袒露上半身,下身穿着白色短裙。右手持羽毛,左 手持乐器“籥”(yuè音月),边唱边舞,颇为质 朴、粗旷。季札看后,深深地被它的内容和表演所 感动,说:“真美啊!像这样勤劳而又有道德的人, 除了禹,谁能比得上呢?”季札的话,虽然带有过 分赞誉的成分,但也说明《大夏》的内容确与大禹 治水有关。所以商周以来,它一直被奴隶主贵族用 来作为祭祀山川的乐舞。
10
4
• 术艺 点 俗 的 民 乐 清 括 纪理 及术 。 性 关 阶 文 。 辽 至期 其形 其 和 联 层 化 这 、 ( 中 音式 代 社 , 保 与 一 宋 世 约 国 乐是 表 会 呈 持 普 时 、 纪 公 音 。戏 性 性 现 着 通 期 金 ) 元 乐 曲音的出密的的、, 的 艺乐特世切平音明包世 整 、
清 “鼓 节相 商 鼓吹 者和 乐 角乐 歌乐 横/ ” 吹“ 吴 ”短 丝 萧 声 竹 饒 ” 更 歌 相 “ ” 合 西 \ , 曲 执 ”
——“
——“
建 鼓
古琴
古琴发展到汉代已经有了七弦十三幑形制。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纪实性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形式、音乐器乐、音乐家和音乐文化的相关信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是一个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我也认识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多样,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
我还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中使用的器乐非常丰富,有弦乐、管乐、打击乐、民族乐器等等。
每种器乐都有着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并且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记录了中国古代音乐中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许多传奇性的音乐家和他们的杰出作品,如唐代的李煜和他的《芦花》、《山居秋暝》,宋代的苏轼和他的《念奴娇》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提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中国古代音乐的宗教场所、节日仪式、祭祀活动等。
这些内容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古代音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联系,如与中国古代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联系。
这些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与其他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并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讲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悠久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是如何从一个时期传承到另一个时期的,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联系。
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形式都有着联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古-先秦(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1、骨笛:新石器时代/8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最古老的乐器:骨笛;闭口吹奏乐器:埙。
骨笛、骨哨是苏格兰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风笛2、音乐起源:劳动起源说/情感表达起源说/模仿/精神起源说3、原始乐舞:歌舞乐三位一体(歌唱/舞蹈/奏乐)4、葛天氏之乐=八阙:《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一个八阙。
”5、弹歌:《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ru。
”6、商:巫乐-民间音乐和淫乐-宫廷音乐7、周:礼乐制度-王(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天子8佾,诸侯6佾,卿大夫4佾,士2佾。
礼乐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春官包括大司乐、乐师、大师;大司乐的职能:音乐教育、行政管理、音乐表演。
礼崩乐坏-郑卫之音:民间音乐(新乐)雅乐(古乐)8、《诗经》=《诗三百》:第一部歌诗总集风:民间歌曲;雅:宫廷歌曲;颂:祭祀乐舞。
9、《楚辞》:第二部歌诗总集;楚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采菱等屈原《九歌》有11首,离骚、招魂等10、《成相篇》战国荀子荀况/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实行开明政治11、六代乐舞:《云门》皇帝;《大咸》尧;《箫韶》舜;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大夏》夏(大禹治水);(侈乐)《大濩》商(商汤伐桀);(巫乐和淫乐)《大武》周(武王伐纣)。
“尽美未尽善”12、歌手:秦青“声振林木之势”;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13、琴曲: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高山流水》。
师旷:《阳春白雪》。
14、“八音”:周/制作材料/金(钟)石(磬)土(缶埙)木(柷敔)丝(琴瑟)革(鼓)匏(笙簧竽)竹(箫)“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琴瑟友之,钟鼓乐之”15、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65件,3层16、音乐思想:儒家:倡乐/孔子、孟子、荀子/《乐记》-儒家礼乐思想大成;最早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所以又称《九韶》,《九歌》,《九辨》。
3孔子对《萧韶》做出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可见它在当时所表现出的极高的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成就是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与此同时,由他而引出的“尽善尽美”此后便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标准。
影响深远。
舞蹈纹彩陶盆——原始乐舞考古材料1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
2据鉴定距今5000年左右。
所绘图案是迄今发展的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3图案中,五人一组,动作整齐。
服饰,头饰统一。
4它的出土作为实物与古代文献相印证。
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传记了我国原始乐舞——形式的存在及其发展水平。
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乐舞提供了珍贵而罕见的形象资料。
原始社会目前出土的乐器(吹奏乐器)贾湖骨笛:1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属新石器早期的吹奏乐器。
2经碳14测定距今八千年以上,最早的一支达到了九千年,是由飞禽的肢骨制作而成。
3经过检验,能吹奏旋律为乐器。
4它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音乐文明的历史。
骨哨:1原始社会吹奏乐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属新石器中期。
2用鸟禽的肢骨制成。
吹其声似鸟叫声,这源于原始狩猎生活。
3体开2—3孔,能吹奏简单的旋律。
陶埙:1陶土制作的的闭口吹奏乐器,最早发现与新石器时期。
2新石器时期出土的陶埙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埙。
距今7000年左右;陕西的西安半坡陶埙,距今6000年左右。
3形制: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外形多样,但多为圆形或橄榄形。
4新石器时期陶埙按照时间在制作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无音孔埙”,“一音孔埙”,“二音孔埙”。
5是我国原始社会出土乐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吹奏乐器。
陶角:陶土制作的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原始社会兼用于传递信号的工具。
发声较为粗糙,(新石器时期)。
笛柄杯:新石器时期吹奏乐器,出土于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可演奏四个乐音,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陶制横吹乐器。
鼓:1敲击乐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最早出土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
2陶土制作而成,称“土鼓”或“陶鼓”也有少数是木制的。
(新石器阶段)陶寺鼓:出土于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以树干挖空为杆,鳄鱼皮蒙面,周壁绘以彩绘,高100。
4厘米,距今约4400多年。
陶钟:陶制敲击乐器,陕西长安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陶钟一件。
属新石器晚期,体长方形,中空,柄实。
它的出土为我国钟类乐器的渊源找到了线索。
磬:1石制打击乐器,实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
单个石磬称“特磬”亦称“石”“鸣球”。
将几个音高不同的石磬组合到一块就形成了旋律乐器编磬,叫做“离磬”。
2形制多样,多为上作弧形,下近似直线。
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磬:陶寺特磬,通长95厘米,高32厘米。
是同类乐器中年代最早的遗物;襄汾特磬,通长138厘米是全国出土同类乐器中最大的一个。
陶响器:新石器时期陶制敲击乐器,亦称“摇响器”“响球”等;中空,封闭,体内装小丸相互碰撞发声,兼做法器。
陶铃:新石器时期敲击乐器,陶制,为低端敞口的串封闭状,体内有舌,摇之作响。
是一种色彩性节奏乐器。
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0年)——夏——乐舞《大夏》:1夏代乐舞,六代之乐之一,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它是一部赞扬大禹治水的功绩的一部乐舞。
2乐舞以编管乐器“蘥”为伴奏乐器,亦称《下蘥》。
《下蘥》九成,则表明它是一部多段乐舞。
3表演者,头戴皮帽,下着白裙,光脊背,表现了浓郁的劳动气息。
4在这里《大夏》的目的在于为领袖歌功颂德,而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从这开始音乐便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而失去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阶级意识。
夏代出土乐器:陶埙:夏代出土的陶埙有:甘肃酒家骨干崖出土的陶埙(1件),玉门火烧沟陶埙(20余件)等,距今3500年左右,夏代的陶埙多为三音孔,可以发出四五个乐音,具备了旋律乐器的功能。
石磬:夏代出土的石磬,有西下冯特磬,出土于山西西下冯遗址。
长69厘米,高55厘米,表面未经磨平,上部有穿孔。
偃师二里头铜铃:1夏代铜制乐器,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高6—8厘米左右,有舌,声音清脆。
2铜铃似瓦合形,这种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许多金属乐器造型的基础。
3它的出土标志着历史上青铜乐器时代的滥觞。
——商——《大濩》:1商代著名乐舞,六代之乐之一。
2它是一部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目的同样在于歌颂统治者的功绩。
3是商代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出土乐器:陶埙:河南辉县琉璃阁陶埙(3件),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武丁时代陶埙得得。
1商代出土的陶埙为五音孔者居多。
2对其进行测音,能奏出十二音,安阳阴虚武丁陶埙,能在十一个音间构成半音关系,差一音能奏全十二律。
3商代五音孔埙的测音表明,在我国商代已经有了十二音的音乐实践,具备了发明十二律的音乐基础。
石磬:商代乐器中的精品——虎纹特磬1出土于河南舞阳县武官村大墓,为商代晚期遗物。
2为大理石制作,通体饰以虎纹制作精美。
3磬体上侧方有悬孔,并有明显磨痕,说明长久被使用。
4对其测音为小字一组升C,音色铜声,颇浑厚。
编磬:1商代旋律乐器,出土于商代殷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一组为三具,刻有铭文“永启”“永余”“天余”3测音,包含有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的音程关系。
其他出土乐器还有:骨哨——济南大章庄商代遗址出土一支,能走出三个音;铜鼓——饕餮纹铜鼓,出土于湖北崇阳;另有种类乐器:钟,镈,錞,镯,铙,铎,以及由音高不同的铙而组成的编铙,商代编铙多为三件一组,安阳小屯妇好编铙为五件一组,目前为仅见。
上海博物馆收有执铃一件,器形奇特。
甲古文中记载的乐器:龠:编管旋律乐器,排箫的前身。
言:见于商代的一种单管吹奏乐器。
龢:小笙。
我国历史上最早能吹奏和声的乐器。
巫:古代交通(用音乐)天地神人的神职人员。
“男曰觋,女曰巫”本身能歌善舞,在商代是一种高级官员,直接参加国家大事,主管乐舞。
巫乐:巫觋在进行巫术活动时所使用的乐舞。
商代音乐所表现出的一种音乐文化形态。
内容:表现将神,求雨驱傩等,同时也表现爱情。
形式:酣歌狂舞,规模宏大。
淫乐:意为过分,漫无节制的音乐,又专指商纣王为了享乐而创作的内容荒诞污秽的靡靡之乐。
——西周——雅乐:1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概念。
2含义有二:广义指在宫廷里一切符合礼乐制度的纯正,典雅之乐。
侠义指周代的六代之乐。
3雅乐后来成了与民间音乐相对应的音乐概念沿用至今。
礼乐制度:周代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有严格的行为规范。
“礼乐”以乐为载体来体现礼的这种规范,在音乐上表现在三个方面:(1)体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选”。
(2)体现乐舞的使用上“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3)在不同的场合,身份的不同耀眼走不同的音乐,“乃奏黄钟,歌夫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
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业乐师的出现,相传有黄帝时的伶伦。
瞽:商代对盲人乐师的称谓,郑祖襄的老师在对其的整理中认为“瞽,夏已有之”。
瞽宗:《礼记。
明堂位》:“瞽宗,殷学也”。
商,周乐师,瞽人的宗庙,享有很高的地位。
商代音乐学习的场所。
巫,觋:善于歌舞的专职人员,乐舞的直接创作和参与者。
(商)大乐司:1周代的喜乐机构,和机构中最高官职称谓。
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
2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教国子“乐语”“乐德”“乐舞”,对教学深程的进度有严格的安排和规定。
3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郭沫若)八音:1周代的一种以乐器制作材料为依据的乐器分类方法。
2将乐器分为了八个种类:金,石,土,革,丝,木,鈀,竹。
3后来八音就成了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代称。
4:“八音”在当时是一个比较科学的乐器分类方法,它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已进入了一种成熟阶段。
晋侯稣钟:1在山西曲沃县发现的西周时期的一套编钟。
2全套编钟16件,分两组(每组八件)每钟能发两音,是小三度。
3音域跨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
整套编钟的音准性较差,“五声缺商”。
4钟体上刻有355字铭文,记载了西周的历史事件。
5它的出土对历史,文化,音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春秋战国《诗经》:1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作。
2全书311篇,今存305篇,或称《诗三百》,全书分风,雅,颂3各部分。
风在其中的地位很重,篇目占到了总数过半的数目。
3院士是有配乐的,可奏,可歌,可舞。
今仅存诗词。
4“风”在曲式结构上有一个曲调的重复;曲调前加副歌,一个曲调后加副歌,两个曲调连接成一首歌曲等几种形式。
5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保存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早已存在的一种民间祭祀文化,后经屈原(前340—前280)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