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洋务运动课件

高中历史洋务运动课件
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中伴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 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纵使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最终 推翻了清朝统治;
即使此豆非彼豆,但大豆小豆都是豆。近代 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带来的积极的连锁效应是不容 抹杀的,正是如此地发展,点燃了使腐朽黑暗的 晚清王朝灰飞烟灭的火药引线。
洋务运动为何失败?
材料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 其体也。轮船、火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课后延伸作业: 结合所学,上网查找资料,选择一个 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完成一篇小作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百余年来,我们从中国借造到中国制造再到今天 的中国创造,无不渗透出创新的力量,无不彰显出祖 国的伟大。
然有国才有家,国泰而后民安。国是皮,家是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 定的抵制作用。
3
结合明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和目的,
谈谈洋务运动中新式教育有哪些新变
化,有什么作用?
洋务运动前
洋务运动后
内容
四书五经
近代科学
目的
做官
实用技术人才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人 才,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是中 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创办人 特点
性质
李鸿章 张之洞
规模最大 的民用企
业之一
最早采用 机器采煤
的企业
第一个近 代化钢铁
企业
产品远销 国外
官督商办
【新式教育】(第三小组)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了翻译和军事人才; B.设立翻译官,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C.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2_洋务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2_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1.前期(19世纪60年代) 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旗号:自强 直接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
著名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内军械所”,生 产子弹、火药、炸炮等。1864年迁到南京,1865年改建为 金陵机械制造局。为第一家)。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崇厚——天津机器制造 局(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这些军事工业 (所谓“三局一所”)的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便于就近 镇压);汉人多,满人少(汉人官僚实力上升)。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3.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5.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6.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是中国工业化、近 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
【典型试题】
1.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
其二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直接目的:抵抗外来侵略(美日侵台)
其三创办新式学校和组织留学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如京 师同文馆,赴美留学) 目标: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人才 课程:增加理、工、外语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答案】 B
洋务运动
【典型试题】
3.甲午战争之前20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
企业)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约为七百三十万元。甲午战
争后6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共为七十
九个,其资本总额为一)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PPT课件

•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 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 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 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 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 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 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 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 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 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 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 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 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 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 “工农武装 割据”道路。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 ,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 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 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 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 技术 (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 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 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 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 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 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 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 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 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 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3 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汇系列:考点.3 洋务运动

三精考点系列之名卷考点汇系列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讲考点汇总表【原题再现】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

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

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

"材料说明A. 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B. 近代教育的内容已放弃传统儒家思想C。

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D。

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答案】D洋务运动★★★★○○○○○关于洋务运动的若干认识1.兴起: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成就性质时间代表地位或意义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1862年安庆内军械所生产出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民用工业1881年创办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矿达到分洋利的目的;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3.评价(1)存在许多问题,未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但刺激刺激民族工业的产生;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史学观点结论革命史观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现代化史观迈出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社会史观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近几年关于洋务运动的考查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洋务运动的局限等方面命题.一般以史料的形式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翻译并正确理解其主旨,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 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 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 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D. 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答案】C【精确解读】由甲的“近代化”可知其是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由“人民的鲜血”、“大卖国贼"可知乙从革命的角度评价;由“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世界各国的一员”可知以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丁从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关注社会进步,符合社会史观,故正确答案为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9史料解读:洋务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9史料解读: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兴起〔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②,可以勤远略③。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材料二〕自定约④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⑤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

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⑥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⑦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⑧: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折》。

曾国藩和恭亲王奕分别是近代洋务派在地方和中央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各自的奏折中都发表了一些议论,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批开明官僚、士绅,使他们认识到和约虽签,但根本无法“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中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因此必须“筹思长久之策”。

洋务运动兴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正是奕所说的“欲图自强”。

2.“自强”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自强的活动。

3.洋务派还提出了诸如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字、考察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引进西方新式武备、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4.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他们视购买新式武器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也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自行生产制造的想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洋务运动

探究 :依据 图文中的信 息,你认为 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新思 想提出的原 因是什么? 因是什么?
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
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 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中英交战两年了,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 知道英国在何方。 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 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 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 “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 ”“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 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 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探究 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 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 19世纪50年代 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清政府会怎么办? 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清政府会怎么办?
世纪60——90年代) 年代)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世纪 年代
鸦片战争,英军炮轰中国战舰 鸦片战争,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1.背景
A、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不能解决民族危机。 、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不能解决民族危机。 C、鸦片战争的打击。 、鸦片战争的打击。
1、背景: 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背景: 2、含义: 、含义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 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指西方文化,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 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目的) 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目的)来挽救江 河日下的清王朝。 河日下的清王朝。 付诸实践,创办了一 3、实践: 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 付诸实践 创办了一 、实践 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 些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 些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了新式 海军,创办一些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实习生出国深造。 创办一些新式学堂、 海军 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习生出国深造。 4、评价 、评价:

第4课洋务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4课洋务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4课洋务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I. 教学目标1.知道洋务运动背景和意义;2.了解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掌握洋务运动的成果及其局限性。

II.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一片落后贫弱的境地;2.各国强逼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3.崇尚洋务,振兴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

2.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推进1.第一次发起:魏源等人上书皇帝;2.第二次发起:西方列强强迫康熙来电,洋务派得到机会,由刘铭传主持。

3. 洋务运动成果1.成功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政府的建立创造了历史先河;2.缺点和局限性:–比较盲目地模仿西方;–热衷于购买外国新兵器,而且价格高昂;–处理办法不妥当,产生反感情绪;–洋务派内部分歧。

4. 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1.赵之珩: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魏源:主张学习维新思想,提高民族自尊心;3.吴趼人: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4.刘铭传:福建总督,主持第二次洋务运动;5.李鸿章:曾任北洋海军大臣。

III. 教学方法1.讲解法;2.问答法;3.探究法。

IV.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先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使用科技产品的经历,比如手机、电视、电脑等等,那么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是中国人发明的吗?”2. 呈现知识点教师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并让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洋务运动?它有什么意义?3. 讲解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教师通过PPT呈现洋务运动发展史,并介绍洋务运动的两次发起。

4. 展示洋务派的成果和局限性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解析,向学生展示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局限性。

5. 介绍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知道洋务运动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吗?对他们了解多少?6. 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问题:1.洋务派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有何贡献?2.在洋务运动中,有哪些人物是你心目中的英雄?7. 课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为下一节课预习做铺垫。

人教统编版《洋务运动》课文课件

人教统编版《洋务运动》课文课件

人教统编版《洋务运动》课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10课《洋务运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三单元第10课,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掌握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借鉴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视频资料、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洋务运动的背景: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4)洋务运动的影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并未改变清朝的腐朽统治,最终失败。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员,讨论如何推进洋务运动。

4. 例题讲解: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要内容: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未能改变清朝腐朽统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 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
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 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 “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 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 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鸦片战争,英军炮轰中国战舰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4、评价:
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他们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材料三……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 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变法通议》
议一议: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能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他为什么要“跪着造 反”?借助孔子
依靠皇帝 宣传反封建专制的维新变法思想
1、封建势力的强大: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维新派没有实权: 4、康有为本人的原因:
3、维新思想的意义
(1)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2)促成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 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思想的发展: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特点
第八课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境导入:
四 幅 图 片 反 映 了 什 么?
中国
西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向世界学习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技术)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济政治)
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探究
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 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清政府会怎么办?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2、含义: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探究 :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 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不完全同意: 继承:
他们同属于地主阶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发展:
(1)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更广; (2)洋务派学西方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 封建统治,林则徐、魏源学西方目的的重心在于抵御外侮; (3)洋务派学习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实践。
——李鸿章
材裱裱你料糊认糊中匠为匠的指“们破的何用屋是尝什子哪能么指 些实“的 人在材是 ?放料什手”么办东?理贴”西的补原?因是什么?
李西鸿方章的曾生国产藩技左术宗等棠张之洞等 清王遇朝到的顽腐固朽派统的治阻挠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 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 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等在 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 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 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A、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不能解决民族危机。 C、鸦片战争的打击。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 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 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 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 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 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 支“器良、技熟、胆壮、 心齐”的新式海军。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李鸿章、翁同龢 、荣 禄等人,奉光绪帝的命令接见康有为,询问有关变法 事项。顽固派重臣荣禄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 “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总会遇到众多阻力?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想解放潮流。
小结: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
器物阶段
制度阶段
研究性学习:
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船炮,以 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 “无理!可恶!”“一派胡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 人心不在技艺。
代 表 作:《各国律例》《四洲志》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 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 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其基本内容:悉夷、师夷、制夷三位 一体,即前提、手段、目的的有机结 合。新思想实质是强国御侮,维护清 政府统治地位。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1861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 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 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 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 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 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 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 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目的)来挽救江 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 洋务派将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 些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了新式 海军,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习生出国深造。
《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境遇如何?对日本有何影 响?
在日本受到推崇。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 (1)积极影响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开眼看世界的思 想发展为一股思潮;
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 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技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新学伪经考》 实行君主立宪
《孔子改制考》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 治思想与中国传统 儒家思想相结合
《变法通议》 《天演论》
伸民权、设议 院、变法图存
用民权否定君权
总结西方变法 的经验教训指 导变法
以西方进化论 作为变法维新 的理论武器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根据材料回答《海国图志》在中国境遇如何?为什么 中国的守旧官吏会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在中国遭到冷遇。因为《海国图志》介绍了有关世界
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 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因而遭到仇视。
材料 佐久间象山(日本思想家)在读到《海国 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 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 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 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 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 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60——90年代末)
探究:
1、维新思想的早期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 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 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 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材料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
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 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 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 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 册左右。
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革命道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第八课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探究 :依据 图文中的信 息,你认为 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新思 想提出的原 因是什么?
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