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导学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情怀,复杂的感情。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重点:学会欣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

1.查阅有关资料,完成下面知识卡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吴县人。

主张政治改革,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卒谥“文正”。

他的文章诗词都有名篇传诵于世,风格豪放,语言简练。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人。

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作品风格多样,或豪放清丽,或平易自然,纵横挥洒,无不如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朓.(tiǎo) 酣.(hān) 扁.舟(piān) 饯.别(jiàn) 校.书(jiào)逸兴.(xīng) 塞.下(sài) 燕.然(yān) 羌.管(qiāng)3.根据你的积累,写出描写边塞风光、思乡主题的诗句各两句。

描写边塞风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思乡主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4.自读三首诗词曲,完成下图。

问题一:初读诗歌,体会诗情。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2.《渔家傲》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初读诗歌,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3.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两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两首》教案

《诵读欣赏:诗词曲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词中重点词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3、领略诗词之美,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2、领略诗词之美,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导入新课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

诸如珍爱粮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寻求新机遇、新境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人顽强执着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身处逆境仍乐观打拼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化需要传承,古诗词亦然。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

不仅刷新了收视率新高,也在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

更多的人在领略到诗词之美、诗词之趣的同时,纷纷感到自己诗词知识的匮乏,惊呼“好想再学一遍古诗词”。

今天,我也节选了一些《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题目,来考察一下同学们的古诗词素养,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题。

二.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1、题解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

3、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4、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5、品味语言,理清情感线索。

6、再读古诗,升华主题。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教案分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教案分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教案分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核心单元,它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文阅读。

这个单元涵盖了大量的知识点,并且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为教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需要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既然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泛,那么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古诗文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文化的兴趣,掌握相关的分析技能和诗词的基本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2、现代文阅读:让学生掌握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写作: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分析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第二单元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古诗文和现代文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阅读,先学习古诗文再学习现代文。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再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结构。

2、互动式教学:如在课文分析时,采用学生主持辩论式教学法引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教学:通过让学生学习古诗文和现代文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仿古诗文写作,并在写作中注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语文游戏:组织语文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诗词接龙”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记忆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1)(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1)(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目的要求: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课文(1)朗读诗歌导入。

(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补充李白的诗歌《秋登某某谢朓北楼》。

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六、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渔家傲》教案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一、回顾有关X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某某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X仲淹:字希文,某某吴县人[某某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X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X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某某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_教案教学设计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_教案教学设计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朓(tiǎo)酣(hān)扁(piān)舟饯(jiàn)别校(jiào)书蓬莱(pénglái)二词语解释: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

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

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

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谪仙人(指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

性格豪放浪漫。

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

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

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

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

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

叔云:李白族叔李云(华)。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 三首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 三首教案与反思

24 唐诗三首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交流探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2.背景资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本辅助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扩大阅读面,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

本册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鉴赏诗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不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容,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以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选入的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个主题的?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巩固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
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I(tiǎo)酣(hān)扁(piān)舟饯
(jiàn)别校(jiào)书蓬莱(péng lái)二词语解释:高楼:即题“谢I楼”,南齐诗人谢I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

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
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
戴冠簪子。

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

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谪仙人(指
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

性格豪放浪漫。

传说“铁杵磨
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

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

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
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I 楼,乃作此诗。

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
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I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I高斋地。

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I,是
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

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

叔云:李白族叔李云
(华)。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

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

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二)结构分析:开头说:以往的岁月已经弃我而去,无法挽留;如今的岁月却只能使人心烦意乱,忧心忡忡。

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写秋高气爽、寥廓明净的天空,如此壮阔明朗的景色,使诗人不觉烦忧顿释,精神为之一振,“酣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又从胸中情转到眼前景。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下句以谢I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I一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七、八两句就“酣
高楼”进一步渲染,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可以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
丈的情感转折,正是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然。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坚持自己理想,保持人格清白,誓不与昏乱现实妥协的决心。

(三)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