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朗读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感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感一、通过正确阅读打好语文基本功小学生在充足的字量和普通话发音正确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课文。
这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可以用普通话连贯和通顺地朗读,重视情感运用和抑扬顿挫。
在现实中有的学生咬字不清晰,长期这样讲话也会不清楚。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二、教师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激励通过激励性语言,可以对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激发。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通过激励措施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朗读。
学生都喜欢被教师表扬。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朗读之后,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激励性和赞美性的点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心充足的情况下,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更高,以后朗读也会更加投入,朗读效果也会更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教师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示范小学生的特点是知识不丰富和知识面窄,但是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
因此,在学生朗读前,教师的示范和指导非常重要。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要重视语音的准确性、连贯性、停顿和重音等。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他们也不知道怎样通过声音读出文章的感情。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朗读示范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让整篇文章的感染力更强。
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也能通过带感情的朗读激起自己的情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更透彻。
四、学校重视家庭和学校的联合督促家校的联合督促,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训练阅读能力。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只依靠语文课的指导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
家长的督促是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家里度过,家庭和家长作用的发挥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在家里强化阅读训练。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必备的能力就是阅读。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增强朗读能力。
这个需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感情。
情感朗读重在得法——也谈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

维 ,而情感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 ,师生唯有 带着 情感走 进语文 课堂 才能真正 让语文 的工具 性和人 文性
得到很好 的统一 。 1 . 学 生全 面发展 离不 开情感 。人的大 脑功 能 ,左 右两
半 球是有 分工的 。左半球 是掌握 管理逻 辑 、理 性和 分析的 抽 象思维 。如果我 们在 教学 中只注重 智力 因素的开 发 ,忽 视 情感等 非智 力因素 的耕 耘 ,它所调 动的大脑 功能 ,只是 机 械 的 、逻 辑 的 、无 情 感 的相 联 系 的左 半 球那 部 分 ,长 此 以往 ,将影 响学生 的德 、智 、体 、美 、劳 全面发 展 。所 以 ,教学 活动应 该是 认识 、情感 、意 志三种 心里活 动的有 机 统一 ,它们之 间不能 截然 分开 ,而 应水乳 交融 ,相互渗 透。 2 . 学生学 习的激 情 离不 开情感 。情感对 人的 认识和 活 动有着 巨大 的推动作 用 ,它 可以影 响或调节 人 的兴趣 、爱 好 、毅 力 等非 智 力 因 素的 发 生和 发 展 。 因此 ,教 师 在 课 堂 中正 确把控 “ 情感 ”这个 开关 ,给学生 以学 习的积极 心 理 ,产生学 习的激情和主动性 。
I 教育教学研究
的总 效果 等于百分 之七 的文字 加上百分 之三 十八音调 ,再 加上 百分之 五十五 的表情 。可 见非语 言行 为有 多磨 重要 。 使 用此法 ,打铁还 需本 身硬 。教 师 自己做 不 到有感 情地 朗 读 ,往往 适得 其反 。 2 . 音乐情境 渲 染法 。音 乐语 言和 文学 语 言结合 在一 起 ,会产 生意想 不到 的效果 。根据学 生的年 龄特点 ,将音 乐 引入到 朗读教 学中 , 借 助音 乐的感 染力来 引发学 生的情 感 ,往往 会起到 事半功 倍的效 果 。如教 学 《 草原 》这课 , 可选 取几 首不 同的乐 曲 ,制作 一盘 朗读磁音 乐 ,课 文第一 段 写草原 “ 一碧 千里 ”的美 景 ,可 以配上 一首 草原 寂静 的 蒙古 曲子。初读 课文 播一次 ,重 朗读 轻音 乐 ,意在 让学 生 感知课 文内容 。讲读 后播放一 次 ,重 在调 动情感 。随着 优 美的旋律 ,舒缓 的节奏 ,学 生逐渐进 入 “ 蓝天 、 白云 、小 丘 、碧野 、羊群 ” 的意境 中 ,学生 朗读速度 、语调 ,因为 情感作 用表达得 恰如 其分 ,此时 的朗读 ,以成 为我 们 内心 的情 感抒发和 表 白。值得注 意的是 :选取 音乐 的时候要 与 教材 内容具有 一致性 和相 似性 ,音 乐表现 的意 境 、曲调 、 情节要与课文协调 ,这样才达到音乐调动情感 的 目的。 3 . 回 归生 活法。现在 的课 堂提 倡用 学生 的 已有 的生 活经验 去体验 探究新 知 。在 指导 朗读教学 时 ,如果我 们做 到投合 学生 的审美要 求 ,学生便会 产生喜 爱之 情 ,引导学 生 用他们的 生活知识 回忆 、联想 其记忆 中的有 关印象 、经 验 ,去 体 味 品读 课 文 内 容 ,在 头脑 中再现 课 文 描 绘 的情 景 ,使课文 中的形 象在头 脑 中鲜 明起来 ,活 动起来 ,感情 也会和作者共振和谐 。 4 .语言激励法。富有诗意 的描述语 言 ,不但可以不断 地 点燃学生 的激情 ,还可 以 引导 学生通 过再现 摹拟画 面加 深对 课文 的理解 ,更重要 的是在 不知 不觉 中指 导学 生们如 何 有感情 的地 朗读课文 。 《 可 爱的草 塘 》第二段写 草塘夏 季 美景 , 我 们可 以这样 描述 :夏季 的草塘美 极了 !绿得发 光 ,绿得 发亮 ,色彩 富有变化 ,鲜绿 、翠绿 、墨绿 。风吹 草 动 ,绿 浪翻滚 ,永不 停息 。这里有 声有色 ,有动 有静 , 简直 是一 副赏心 悦 目的风 景 画 !形象 的描述 ,把学 生对草 塘 的赞 美之情进 一步推 向高 潮 。使 用此法 ,关键 点在于设 计的语 言要能激 起情 绪 ,带 有启示 性 ,起 到丰富教 材补 充
小学语文朗读中情感的重要性与训练策略

小学语文朗读中情感的重要性与训练策略发表时间:2017-07-24T16:24:42.4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作者:陈妙娟[导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敬梓中心小学517400摘要:在小学语文朗读中,情感的投入至关重要。
本文从朗读、有感情朗读的内涵入手,通过小学语文朗读中情感的重要性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中情感的训练策略,希望其对提升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有感情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
有感情朗读是课文朗读中最终的目标和要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切实关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学生朗读课文的情感性。
由此可见,有感情朗读在小学语文朗读中的重要性。
下文将对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及其训练策略进行简单阐述:一、朗读和有感情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正式进入新课之前的基本授课内容,它是指将课本中的句子、语言表达以有声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再创作。
通过洪亮的声音和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有感情朗读是指将自身情感放置于课文朗读中,从而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意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情感,融入文中的情境,切身体会作者当时的环境、感受,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内容。
二、小学语文朗读中情感的重要性语文朗读教学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极具重要性,其原因在于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将情感融入课文的过程,通过情感的融入,不仅可进一步提升对课文的理解,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理解、表达等基本能力。
在朗读中关注情感、加强情感融入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对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章主旨以及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小学语文散文朗诵教学的情感表达

(小学语文散文朗诵教学的情感表达)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朗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而情感表达是散文朗诵的核心,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情感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使其融入到作品中。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语言的节奏和音调:在散文朗诵中,语言的节奏和音调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情感需要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
例如,在表达快乐、兴奋的情感时,语速可以相对快一些,音调可以上扬一些;而在表达悲伤、沉重的情感时,语速可以相对慢一些,音调可以低沉一些。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情感需要调整自己的语速和音调,使朗诵更加生动、感人。
三、情感的表达技巧:除了语言的节奏和音调外,情感的表达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表达思念、怀旧的情感时,可以通过声音的延长和停顿来表现;在表达愤怒、激动的情感时,可以通过声音的突然提高和变化来表现。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表现不同的情感,使朗诵更加生动、感人。
四、情感培养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朗诵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结语: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朗诵中。
在朗诵过程中,学生将能够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音调以及情感的表达技巧来表现不同的情感,使自己的朗诵更加生动、感人。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
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
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
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
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
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朗读

@ 贺仁青
语文教学 的任务之一是 培养 学生 的语言 表达 能力 。小 学生 的语言 表达能力 , 应该从 朗读训练抓起 , 尤其是小 学中高年级 的学生 , 朗读无 疑 是学 习语 文的金钥匙。 在情 感朗读的培养过程 中 , 渐渐 进入 诗文 所创造 的 意境 , 从 而受 到 了审美 的教育 , 陶冶了精神情操 , 发掘 了知识瑰宝 , 提高 了鉴赏 与成文 能 力, 事实证明 , 注重朗读教学 , 这个 为古人 沿用 千载 的传 统教法 , 不仅 不 范读 可以是教师读也可 以是学生 读。范读的 目的不是让学 生模仿 , 而是 听出 自己对 文章 的理解 , 以引起学生 的共鸣 。如《 地震 中的父与子 》 课, 在一 开始 , 我利用 配乐 范读 的方 式把 自已对 文章的理解读 出来 , 学
生在 自己读的时候 , 就不是简单 的模仿 , 而是 “ 情” 与“ 文” 结合 。 需 要正视 的是学生的朗读 水平 是参差不齐 的 , 让 朗读水平较 好的 同 学领读 , 就是让全 班学生听出“ 正确 、 流利 ” 的标准是什 么, 并 以此来 自觉 要求 自己。 分角色朗读 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 可少的朗读 手段 , 如《 落花 生》 文, 情节生动 , 对话丰富 , 是非常有利于分 角色读 的。可 以几 个 同学 为 组, 在反复练 习 的基 础上 演 出课 本剧 , 对 于 学生 来 说既 是 练 习又是
一 一
提高 。 在课堂 中我经常启发学生 : “ 你就是这篇文章 的作 者 , 文 中所写 的每 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 , 内心所感 。你要 通过诵读把 内心的感受传 染 给别人 , 这样你 的文章才有价值 。 ” 通过教学实践 , 我深刻体会到 , 让学生 在课 堂 中有感 情的 朗读课 文 , 在感情 的基础上提高 朗读 水平 , 不 仅有 助于培 养他们 的 口头 表达 能力 , 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 品的美好情 感和高 尚情操 的陶冶 , 同时对 他 们 的阅读理解 能力 和作文能力也有 帮助 。 总之 , 朗读训 练是一种 提高 学生综合 素质 的重要 手段 , 作为一 名小 学教 师 , 我们应该 加深对 朗读训 练 的认 识 , 由浅入深 、 由点及 面 , 带 动我
感悟诵读之趣 获取情感之乐——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一
认真 、负责 ;又通过几个 典型 的数量词
夜 、一 尺来 高”等 突出 了总理 的工
在学 生熟读课文 的基 础上 ,应重 点
物栩 栩如生 ,读后 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 讲求 读的质量 ,将诵读作 为教好语文和 习写景的文章 ,可充分指导学生诵 读 , 赏析好词佳句 ,感 悟美文 中景物 的美。 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来 调动学生 “ 读” 的积极性 ,使他们爱读 ,自觉地去读 , 引导学生从读 中感 知、感悟 ,并升华其
色读 结尾 的对话一段 ,在读 中体会渔夫
矛盾的心理以及穷人的善 良品质 。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 中, 不能认为 “ 诵 读”教学层次低 、费时多 、见效慢 ,就 忽略甚至抛弃 。应从思想 上高度重视 , 学好 语文 的重要一 环。在教学过程 中,
边” 的关联 词 ,突 出了周总理工作 的
娌 望
塞 臻
感悟诵读之趣 获取情感之 乐
— —
加 强小学语文教学 中的朗读指导
权 芳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 了读 的重要性 及读的各种方 法, 即品味词 句, 体会 读; 想 象移情 , 体验 读; 感悟妙 句, 赏析读; 理解 角色,
合作 读。在语 文新课 程教 学中 ,不能认 为 “ 诵读 ”教 学层 次低 ,费时 多,见效慢 ,就 忽略 甚至抛 弃。应从思想上 高度重视 ,讲
一
分 地读 ,在读懂 、流畅的基础上 ,指导 学生想象 ,移情 体验 :此时此刻 ,你仿
佛 听见 了什 么?你仿佛看见 了什么?你
年级语 文 《 荷 叶圆圆 》一文 ,充满童
享 受学习 、读书 的快 乐。
一
真童趣 , 有小水珠 、 小鱼儿等四种形象 ,
我“口”读我“心”——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探究

教 师一 方 面要 注 重 课 文 内容 的理 解 . 另一 方 面 也 要 注 重通 过
第三 , 增 强 语 文 兴 趣 。通 过 组织 各 种 形 式 的朗 读 , 例如 赛 读 、 趣 。特 别 是 在 朗读 过程 中 获 得 成 功 体 验 或 者 快 乐 的情 感 体 验 的 学生 . 更 容 易建 立 学 习语 文 的积 极 心 态
一
分 组 读 、表 演 读 等 各 种 朗 读 方 式 .能 够增 强 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 兴 象 与 理解 也 加 深 了
情 感体 验 在 朗读 教 学 中现 状 与 归 因 理 解 来 给 予具 体 的指 导 . 以达 到 朗读 技 巧 与 文 意理 解 的 结合 。例 随 着 新 课 改 的不 断 深 入 .“ 书声琅 琅” 已成为课 堂一 大“ 景 如 , 古 诗抒情诗 歌中 的思 乡、 怀古 、 言志等不 同情感应该 怎么朗 观” , 然 而 这 热 闹场 景 背 后 , 学生 以念代读 . 张 口假 读 等 缺 乏 情 感 读 ? 如 何 朗 读 能 达 到感 情 的 自然 、 饱满 , 而不 是 矫 情 做 作 ? 这 些 都 体 验 的无 “ 心” 朗 读 方 式 随 处 可 见 很 多 学 校 在 公 开 课 中 都 能 较 需要 老师 在 语 气 、 语调 、 重音 、 节拍、 速度 、 停 顿 等 方 面 进 行具 体 的 好 的保 证 学 生 朗读 时 间 . 而 在 日常 教 学 活 动 中 . 朗读 这 一 环 节 也 指 导 。
调 动 学 生 的 朗 读兴 趣 。 例 如 , 在 二 年级 《 瀑 布》 一 课 的学 习 中 , 笔
者 首 先 给 学 生 以 多 媒 体 听 读 .让 学 生 通 过 视 听 方 式 对 课 文 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朗读后郝村小学王瑞芝第一步:指名朗读,引发情感。
可请一学生读张指导员的第一句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张指导员的品质,从而对张指导员产生敬仰、热爱之情。
教师再将这句话用幻灯(或小黑板等)示出。
第二步:借助范读,传递情感。
即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
第三步:鉴赏词句,品味情感。
可抓住几个重点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之情。
句中的“刚”可见时间之紧迫,“轰卤可见爆炸之猛烈,“在我们身边”可见距离之接近。
危险如此临近,而张指导却高喊:“快卧倒”,更可见张指导员之忘我。
让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音轻重跟文章的情感变化合拍,可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
第四步:反复朗读,酝酿情感。
可让学生看符号,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
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评读、指名读、分组竞赛读等,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变化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同步变化发展;并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自然表现出来。
第五步:配乐朗读,抒发情感。
可放一曲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
激越的乐曲能将学生带到炮火轰鸣的战场上,带到指导员的身边。
使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让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
掌握读法和运用读法。
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步骤学习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先指名读句子,教师用幻灯(或小黑板)出示该句子;接着范读,让学生边看句子边听;再让学生自己寻找并理解中心词,在书上标出符号,指明标在幻灯(或小黑板)上并集体评议修正,接着让学生运用上述读法自学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及动作、神态的句子。
这样,就把朗读指导和朗读方法变成了可操作的部件,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自如操作,有如给课文谱曲、演唱似的。
这就避免了教师乏味的提问及重复的强调,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课文抑扬顿挫的旋律美。
此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朗读全文,必能产生感人效果,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但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
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笔者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①初读。
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
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
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
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
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有学生问:“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黄继光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
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黄继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
这种力量来自英雄黄继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
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特别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还可以再现文章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字字情、声声泪,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
全文的主调贯穿一个“悲”字,全文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
节奏应是缓慢的,要通过表情朗读的指导,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波涛。
当总理的灵车经过时,人们想到的是什么呢?通过范读、表情朗读第二段中的最后三句话,学生自然体会出人们这时的心情:同是这十里长街,同是总理和群众,昔日的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外宾,其矫健身躯,慈祥面庞,油然浮现于群众眼前,这是多么幸福和欢乐的情景!然而今天,看着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而且不再回来,人们怎能不悲痛欲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将溢于言表,使学生受至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
朗读训练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把握三条线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
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
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
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
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
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A、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B、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C、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
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
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
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二、抓住三个点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
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痛”字。
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痛”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
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
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
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
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
并以次为要旨,进而朗读《鼎湖山听泉》的第4节。
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之功夫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
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
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
一、会文切意话朗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