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最新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特训9(第二轮).

最新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特训9(第二轮).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点7 法的制定一、立法机关及其权限我国的立法体制是一个一元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等法律的规定,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及其立法权限如下: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3.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4.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知识点7 法的制定二、立法程序一般来讲,立法活动包括立法准备阶段、法的形成和确立阶段、法律的完善阶段。

在法的形成和确立阶段,立法程序主要包括提案、审议、表决和公布。

提出审议表决和通过公布知识点7 法的制定1.法案的提出法案的提出是指享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依法定程序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立法的提议和建议的专门活动。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议案。

知识点7 法的制定2.法案的审议法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进行正式的审查和讨论的专门活动。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一审是听取提案人对法律草案的说明,进行初步审议;二审是在经过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委员们对法律草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后,围绕法律草案的重点、难点和分歧意见进行深入审议;三审是专门委员会根据委员们的审议意见,在对法律草案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再作审议,如果意见不大,则交付表决。

知识点7 法的制定3.法案的表决和通过法案的表决是指有权的机关和人员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法案作出的最终裁决。

法学基理论

法学基理论



111111111111 000
役幝骬柛槌麛棪妋塥喩鐢拵餷 穅摇麬勄涙忹鮧乞旭硜

规 的 发 55 45 5 45 范 呆 55 55 化 的 55 55 的 55 55 叮 55 55 叮 55 55 当 55 55 当 55 55 的





Hhuyuyyuyttytytytyy uuuuuu

三、我国的立法程序


(一)立法议案的提出
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 2.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立法议案。 3.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委可以向全国人 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议案

(二)法律草案的审议 (三)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 (四)法律的公布
半痆謫枋谍爏伶泩恣朻镙蒇产 挡洏椉袿搊嬊辺地霷圚蝣潰攷 殣鰀闪煴璍幮蓬裉闩烰降荏聧 鑠鞦靊扶囹鳌秧喋竍亄繆茡鳫 褓赨椶猆顇礙溩稷偽捈
111111111 看看
踯熈洠竺鰐崟编覰姟蕞嶃仸澜 辚旐碽蕁鐍醧勿铖堘貦

1 2 3 4 5 6男女男男女 7古古怪怪古古怪怪个 8vvvvvvv 9

翘咍啼畱鴡袑旁辗眞閭貪謦躖 雤槛炄鈵遙蓬漒廾鹾礴
古古怪怪广告和叫姐 姐 和呵呵呵呵呵呵斤斤 计较斤斤计较 化工古古怪怪古古怪 怪个 Ccggffghfhhhf Ghhhhhhhhhh 1111111111

2222222222 555555555555 8887933 Hhjjkkk 浏览量力浏览量了
四、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自治区条例和单行条例

《思修》高频主观题

《思修》高频主观题

绪论【简答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47(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第一章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简答题】人生目的的含义:P62人生目的是指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简答题】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P62(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论述】为什么确定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P63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各式各样的人生目的中,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高尚的人生目的,才值得新时代的大学生终生尊奉、矢志践行。

(1)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2)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3)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简答题、论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P65(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目的的达到。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论】如何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P66(1)顺境和逆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并不是均等的。

现实生活中,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对此要正确认识和对待。

(2)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

(3)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顺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转折点。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第七章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第七章

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法学基本知识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学问。

法学基本知识包括什么是法,法律本质是什么,法律规范的构成是怎样的以及法律如何运行等基本问题。

学习法学基本知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法律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丰富和完善的。

在现代,法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法的概念与作用自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便产生了国家,相应的产生了法。

什么是法?为什么需要法?这是我们学习法学基础理论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

法的概念集中反映法的本质和特征,而法的作用又同法的本质和特征紧密相关。

(一)法的概念一般来说,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不同,法律规范具有自己的特征。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规范体系。

可以将法的本质和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法不是个人意志的反映,也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意志的反映,法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国家意志表现出来。

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法的国家意志性,是法的核心特征。

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制定’包括两层含义: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社会规范,即成文法,国家通过授权法院或法官以判决的方式创造的规则,即判例法,‘认可’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习惯上升为法律,即习惯法。

除了‘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国家意志外,法体现国家意志还表现在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统一性即在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得法律体系,且该法律体系内各部分之间是统一的;权威性即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之处在于它的特殊的强制性,即国家强制性。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当然,国家运用强制力保障法的实施,必须依法进行。

即在什么情况下,那些机关按照何种程序,如何制裁违法行为等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ppt课件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ppt课件
案例:这个农民是被迫成为专家的 “一个小小的手术后,左腿骨折的妻子面临截肢,但 两次医疗事故鉴定均称‘不构成医疗事故’。今年9 月7日,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终于下达了对此案的判 决书:‘忠县中医院在对王朝珍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 医疗过失……由中医院赔偿王朝珍69,845.99元’, 看着这张等了8年的判决书,周泽桂和妻子王朝珍禁 不住抱头痛哭。” 这是《重庆晚报》刊登的一条消息。这条消息说,为 了这场官司,周泽桂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够格的“专 家”。
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体系。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法的本质和特征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a、制定: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社会规范, 即成文法;国家授权法院或法官以判决的 方式创造的规则,即判例法。 b、认可:国家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习惯上升 为法律,即习惯法。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 规范。
法的内容,即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不是凭 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集中 反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法的本质、内容 和发展方向。
(一)法律规范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法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分为规范、原则、概念和技 术,而法律规范是法构成要素的主要部分。
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不同——法律规范是本体,法 律条文是外在表现形式;法律规范是基本构成要素, 法律条文是文字表达。
法律规范与规范性文件不同——规范性文件除包括 法律规范外,还包括法律原则、概念、技术性规定 等非规范性法律条文。

大专-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试题及答案

大专-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试题及答案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作业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法学基本知识1.[单选]法的基本构成要素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法律规范。

2.[单选]非规范性文件是法律规范适用于社会关系所产生的。

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单行条例不属于非规范性文件。

3.[单选]我国《反垄断法》第11条规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该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中的义务性规范。

4.[单选]合同法中规定了具有同时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发现对方不能履行合同的,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这体现了法的预测作用。

5.[单选]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其中,根本法又称宪法。

7.[多选]关于法律的国家强制性的表述:(1)国家强制性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2)国家强制性表现为对合法行为的保护。

(3)国家强制力的运用必须依法进行。

8.[多选]按照法律规范确定的不同行为模式可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9.[多选]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下列属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物、行为、智力成果。

10.[多选]法律权利特点是;(1)来自于法律规范的规定。

(2)权利的行使受一定的限制。

(3)是保障权利人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

(4)与义务相关联,义务不能孤立存在。

11。

[简答]简述法的本质和特征。

(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3)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12.[简答]简述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法律关系体现意志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国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1.[单选]在一个国家里,由全部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法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学考试完整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学考试完整笔记

目录绪论: 2(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人的责任和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及其特点、类型......................................(二)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四)正确把握确立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 (三)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三)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四)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道德及其发展............................................(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 (一)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遵守社会公德...........................................(三)遵守职业道德............................................(四)遵守家庭美德............................................(五)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依法治国的内容及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二)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法律思维方式的内容........................................(四)国家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一)法的概念和作用..........................................(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三)法律运行.............................................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一)宪法的特征、原则、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三)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体系、诉讼程序、管辖...............................结束语29绪论:(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P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领会: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彳1体系的重要意义P3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3.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4.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5.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6.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人的责任和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识记:人的责任和使命P4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个人,要对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应做的事,承担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领会: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5,6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贡献^应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P5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们幸福的爱国理想.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刻苦努力学习,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新世纪中国的脊梁;应该继承前辈的事业,在未来工作和奉献的日子里,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一)理想信念及其特点、类型识记:1.理想的含义,信念的含义P12,13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2.理想信念的特点P14,15①思想性与实践性②时代性和阶级性③多样性与共同性3.理想信念的类型P15,16,17①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②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③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④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领会:1,理想与信念是紧密联系的P14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的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2.理想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P14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人们的理想信念既是多样化的,又可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P15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理想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应用:在确立自己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P13,14,15理想在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其次,理想作为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设想,与无法实现的臆想和空想有根本的区别.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本身包含着现实的要素,尤其是反映着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领会(二)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识记: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P18,19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领会:理想信念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 P18,19,201.理想信念能够向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向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它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在复杂的人生境遇中透过迷雾看到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2.理想信念能够给人生一种推进的力量,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念,就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意志坚强,热情高涨,精力旺盛.3.在现实人生中,当人们遇到特殊苦难或重大打击,有时甚至陷入绝望境地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人就会垮下来.理想信念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和时候起着精神支柱的彳^用,支撑人们的精神和意志,不为巨大的困难所压倒,而且使人在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战胜艰难险阻.应用:结合某些典型人物,分析理想信念在他们人生事业中的作用. P19(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P22,23,24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 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P271.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是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2.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仍有其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主义理想指明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事业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运动^应用:把个人理想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之中P27我们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应该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正确把握确立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识记: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P34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2.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32,331.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2.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的误区.领会:1.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P32,331.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2.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更加漫长.3.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2.如何走出理想信念追求中的两个误区P34,351.一方面,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2.另一方面,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3.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应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领会1,2)P32,33,34,35.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识记:1.爱国主义的含义P36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P37,38①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②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③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④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领会: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40,41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③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3.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P42,43①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②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③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应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领会1,2)P40,41.P42,43(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识记: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P44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P50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领会: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P47①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 . 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P48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共产党的领导.4.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51原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民族精神.方法: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积极成果,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使其内化成个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应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50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观点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对外开放的初衷,很容易变成卖国主义.对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三)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领会: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P52,53培育爱国情感,是报效祖国的基础.需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拥有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时刻牢记以国家利益为重.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P53,54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标志,也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必备条件.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保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P55,56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②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居、团结和统一.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应用: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领会1,2,3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识记:1.人的本质P59,60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人生观的含义P60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3.人生目的的含义P61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领会: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P60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4.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P61①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5.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P63,64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③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应用:用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领会3. P63,64(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识记:1.人生态度的含义P65人生态度属于人身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无外乎分为2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2.人生境遇的含义P67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领会:1.培养和树立积极进取白^人生态度P66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2.人生的顺境和逆境P67,68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有两重性,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①对于顺境,不能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②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等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闪光点.应用: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领会1,2 P66,67,68,69(三)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识记:1人生价值的含义P69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2.人生价值观的含义P69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3.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P70,71人生的社会价值: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领会: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白基本内容P2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2.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区别与联系P71,72①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②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社会需要(包括维持其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个人尊严的需要等)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体的奋③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P75,76①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③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白^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应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P63,66,74,75,76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白^人生态度,为社会做贡献,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②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统一的.贡献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质,也是衡量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最根本的标志.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③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重要的人生实践活动,所以要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见领会3,P75,76) a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b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c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白^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四)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识记:1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P77使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4.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P80①平等原则②诚信原则③宽容原则④互助原则5.身心健康的标准P78“身心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领会:1.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P76,77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即生产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纽带)就是生产劳动6.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P81,82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②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③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7.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P79,80①树立正确白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④注重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用: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P82,83① 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只有科学地把握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加稳妥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②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③ 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④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道德及其发展识记:1.道德的含义,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的本质P85,88,89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科学起源: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的本质:①道德作为社会经¥^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2.道德的主要功能P91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还有教育、评价、导向、激励、辩护、沟通功能等^3.道德的社会作用P91,92,93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⑤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4.道德的发展规律P94①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②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领会:1.有关道德起源的观点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P86,87,88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观点:①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③旧唯物主义者的观点④庸俗进化论的观点科学的道德起源观点: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P88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3.道德的历史发展P93,94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完善而进步发展的^①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②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道德和奴隶道德③封建社会中封建主道德和农民道德.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⑤社会主义道德。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法学基本知识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
本质和体系
第三节
法律运行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法学基本知识是法律制度的基础;
掌握法的概念、作用、法律规范的 概念、法律关系的构成;准确把握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自觉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案例:这个农民是被迫成为专家的 “一个小小的手术后,左腿骨折的妻子面临截肢,但 两次医疗事故鉴定均称‘不构成医疗事故’。今年9 月7日,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终于下达了对此案的判 决书:‘忠县中医院在对王朝珍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 医疗过失……由中医院赔偿王朝珍69,845.99元’, 看着这张等了8年的判决书,周泽桂和妻子王朝珍禁 不住抱头痛哭。” 这是《重庆晚报》刊登的一条消息。这条消息说,为 了这场官司,周泽桂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够格的“专 家”。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根据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授权性规 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指主体有权做出或不做出某 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形式。(当事人意识自治) 义务性规范是法律、法规规定主体应当为 或必须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形式。 禁止性规范是指主体不得为一定的行为的 法律规范形式。(定性并产生法律后果,因此要求
具体表现形式)

(二)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 制定法是我国法的基本渊源。(判例不是) 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单独一类) 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很小。
(三)我国法的渊源

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各种制 定法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和认可的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4.(2013.4、2013.10)通过法律实施,法律对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或一般人发
生了积极影响,这说明法具有( )
A.评价作用
B.教育作用
C.预测作用
D.制裁作用
5.(2013.10)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等几个方面,其中教育作
用是指( )
A.法有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的功能
B.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
C.法的实施可以对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或一般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D.法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可以使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
二、简答题
1. (2015.10)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是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实事
法律事件。
法律行为。
0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应用)
(一)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二)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的创制方 式和表现形式,也称法的效力渊源。
2.(2017.10、2017.4)对于法的概念与特征,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律 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国家制定是法律产生的唯一方式 D.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法里不可能得到体现
3.(2015.10)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的为人们提供既定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 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是法的( )
二、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 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领会)
三要素说:假定、处理、制裁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授权性规范 义务性规范 复合性规范
三、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识记)
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 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 的社会关系。
三、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识记)
特征: 第一,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第二,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三,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第四,市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构成(领会)
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组织、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法律义务。
第一,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第二,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第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二)法的作用[单]
1)法的规范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包括以Fra bibliotek几个方面[单]
①指引作用。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 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的行为
②评价作用。法是一种带有价值 判断的行为规范,是评判、衡量他 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01
法学基本知识
一、法的概念和作用
1.法的概念:
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 律指法律的整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 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单]
(一)法的概念和特征
2)法的基本特征 [简]
三、论述题
1. (2017.10)论述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有利于并适合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和执行社会 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①法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国家制定法律的最重 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来实现国家的统治职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②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满足 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益。当前 用于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法、通讯法、科学技术法、医疗卫生法等。
②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 重要方面。一方面满足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 面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利益。当前用于环境保护法、 道路交通法、通讯法、科学技术法、医疗卫生法等。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10)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法是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B.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律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简单相加 D.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一)立法机关及其权限(领会)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 2.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3.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4.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二)立法程序 (领会)
是指立法机关在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 件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法的形成和确立阶段立法程序: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 议、法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③预测作用。法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可以使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 行预先分析和预测。
④教育作用。通过法律实施对准备采取同类 行为的人或一般人所发生积极影响
2)法的社会作用
①法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 国家制定法律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来实现国家的统 治职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领会)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 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0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的制定
法的制定,又称立法,是法的运行的起始性和 关键性换届,是解决有法可依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指法定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 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三)法律文件的完善(领会)
1.法的修改、废止 2.法律解释 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 4.法律汇编
二、法的实施
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途径,也是法的 生命所在。 法的实施三种基本形式:法的遵守、法的执行、 法的适用
三、法律监督
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 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 督。 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
(二)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领会)
1.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 2.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 3.习惯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我国法的渊源。
(三)党代中国法的渊源(识记)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自治法规、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国际 条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识记) 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 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