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中国 课外阅读理解提高(含答案)
浙江省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分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浙江省专升本大学语文(阅读分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6.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里中女[唐]于?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1.简析“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中“遂”字的作用。
正确答案:遂:于是,就;在此处“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
2.全诗点睛之笔是哪两句?请结合本诗主旨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处。
作者假托赵飞燕尚豪奢的史实写出统治者娇奢的生活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揭露了晚唐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作者对当权者的不满。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前朝”指哪个朝代?正确答案:三国时期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正确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晚望[金]周昂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
[注]周昂:字德卿,河北西路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人),二十四岁擢第中进士,任南和主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因诗坐谤讪罪,谪贬东海十余年。
5.诗的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正确答案:诗的一、二句写了轻烟淡抹的树林,河水初退的沙滩,碧绿苍翠的山峦,夕阳斜照的小屋;诗人将这些意象进行连缀,组成了一幅沉寂、冷清的夕照图。
6.诗的三、四句“诗人意”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无人解”而只有“云边鸦”却能解?正确答案:联系诗人的平生际遇,“诗人意”是指诗人遭贬谪的孤寂情怀和远离家乡的惆怅。
这种情怀“无人解”而只有“云边鸦”却能解,这看似无理,实则高妙。
把不便明言的情感通过非理性、非逻辑的表达方式含蓄地传达出来了,同时更衬托出无人解“诗人意”的惆怅与无奈。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能力快速提升20题(精讲精练含答案)(6)

中考语文课外诗歌鉴赏能力快速提高20 题(精讲精练含答案)1.阅读下边古诗,达成 8~9 题。
晓望杜甫白帝更声尽,露台曙色分。
顶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朝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1)诗歌描绘的风景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能够看出来?(2)联合诗句,请简要剖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阅读两则古诗,达成以下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输赢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同属于 ______诗。
(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定性的推想--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获成功。
在《题乌江亭》中,作者也对已有战局的战争做了假定性推想--假如 ______,也有可能 ______。
3.阅读下边这首清诗,回答以下问题。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郑燮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縫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窘迫。
②塾师:指郑燮。
(1)剖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感情?4.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光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从诗题看出,这是一首____________诗。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 诗。
请赏析诗歌第一句中的“满”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诗歌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暮春 [宋 ]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唯有落花知。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4《唐诗三首》(课后解析)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4《唐诗三首》(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节: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
第三节:写大雨中诗人长夜沾湿的苦痛,彻夜难眠。
第四节: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解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参考答案:《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卖炭老人艰难谋生的故事。
通过写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统治者对人民的强行掠夺,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
(备战2020高考)2020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普通高中适用) 含答案解析

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普通高中适用作业)“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①“京”指长安。
“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
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
②咸阳:都城长安。
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
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
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了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BD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
(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唐诗里的中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含答案

唐诗里的中国1.唐诗里的中国文 / 吴克欣①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②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③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
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
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
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
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④ A 。
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
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⑤ B 。
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
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
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⑥ C 。
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
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
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
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
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⑦ D 。
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
一路狂舞,一路豪饮。
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
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24.唐诗三首(含答案解析)

24.唐诗三首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 B.大庇(pì)天下寒士俱欢颜C.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 D.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2.下列诗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唇焦口躁呼不得B.布衾多年冷似铁C.心忧炭贱愿天寒D.半匹红纱一丈绫3.下面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B.突兀(高耸的样子) 何由彻(到天亮)C.何所营(谋求) 翩翩两骑(形容衣服飘舞的样子)D.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 两鬓苍苍(灰白)4.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袒露了诗人“忘我为人”的阔达胸襟和恤民情怀。
(2)近年来,国家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百姓“安居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种美好的愿望。
(3)《卖炭翁》中刻画老人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全练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2.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都是韵脚。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出他对大风破屋的焦急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境况。
3.品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三年模拟全练1.(2018山东济宁八中期末模拟,7-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提升训练含解析5

第10课谈中国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自世纪之交以来的近二十年间,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引起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而《朗读者》坚定不移进行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走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
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________。
但是很多电视人却习惯用一种机械进化论的思维去面对创新,经常会有电视人慨叹每隔三五年就是一代,一些年长的电视人甚至宣称自己已经不会做电视了,理由是他们熟悉的某种电视节目模式已经做到头了,而他们也已经是“________"了.近年来,(),特别是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________。
在这样令人困惑的氛围中,《朗读者》不信邪、不懈怠,坚持进行新探索,将已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________的前景.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使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B.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C.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导致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D.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造成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解析:A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C项,滥用介词;D项,滥用介词,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 A.革故鼎新束手无策甚嚣尘上峰回路转B.推陈出新束手无策满城风雨柳暗花明C.革故鼎新走投无路满城风雨峰回路转D.推陈出新走投无路甚嚣尘上柳暗花明解析: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精 《唐诗二首》课外阅读1(含答案)

课外阅读第一则①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指士人)不识好恶。
(许觊《彦周诗话》)②彦周(许觊的字)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
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
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第二则①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
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
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杨慎《升庵诗话》卷八)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杜牧《江南春诗》也。
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折戟.沉沙()(2)社稷.存亡()(3)彦周诮.杜牧()(4)升庵.()2.解释加点的词语。
(1)生灵涂炭..存亡()..()(2)社稷(3)彦周未免错会...()..()(4)莺啼绿映红3.对“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B.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C.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D.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里的中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唐诗里的中国文 / 吴克欣
①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
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②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③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
精光
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
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
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
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
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④ A 。
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
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
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⑤ B 。
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
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
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
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⑥ C 。
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
木兰轻舟,已理棹催
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
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
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
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⑦ D 。
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
一路狂舞,一路豪饮。
舞出一颗盛
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
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
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
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⑧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
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
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选自《时文选粹》)
请你将下面三个句子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
(填序号)
①唐朝的酒烈。
②唐朝的月明。
③唐朝的诗人清高。
④唐朝的离别苦。
请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括号里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请你结合第④段内容仿照前面的划线句在省略号处再续写一个句子。
唐诗陶冶了无数的中国诗人,读醉了无数个思妇游子。
你觉得唐诗有怎样的美呢?
请用原文回答。
文章第⑥段中说“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
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你能体会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那种离别愁绪吗?请你写出送别之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链接:这篇文章多处化用古诗,如“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化用的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请你写出这首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句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
②①④③
【小题2】
无论……都……
【小题3】
示例: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小题4】
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
【小题5】
要求:用第一人称,写出送别时的那种不舍及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小题6】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语句的分析判断能力。
本题不难,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
根据“第一个望见了月亮”“千金换酒”“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等语句可知,应依次填:唐朝的月明、唐朝的酒烈、唐朝的离别苦、唐朝的诗人清高。
故依次选②①④③。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判断关联词语的能力。
本题不难,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
细读第②段可知,前后句属于条件关系,应填:无论……都……。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仿写的能力。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本题只要句式相同,是化用有关
“月”的诗句,内容解读正确即可。
结合原文分析,如: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一段一段地找,万万不能粗枝大叶。
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从本文第②段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答案。
另外,做这类题还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
唐诗美在: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
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本题用第一人称,写出送别时的那种不舍及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此题中需注意“烛”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