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现代文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幡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1)十多年前,作者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感到失落悲痛:如今,作者见到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又是怎样的心情?(2)将文中加下划线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传递池莉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他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就在这时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生活费呀!”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放学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拿出车内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一点一横长》,回答下列小题。
一点一横长①那年春天,因为顽皮无人管束得了,爷爷将我转校到他代课的外村小中读书。
他两眼时刻盯着我,不准我到野外乱跑,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每天放学后逼我写毛笔字,写不好不准吃饭。
②“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
”“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
”③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
④“写错了,重来!”⑤而我的眼神飘向了窗外,农田上空的电线上落满了春燕,它们怎不被电死呢?“叭”的一声,爷爷的巴掌落到了桌面,墨汁溅飞到我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成了黑脸,笔下的字,却慢慢变得规整起来。
⑥但是,伙伴们在水田捉泥鳅的欢叫声不断入耳,我心痒不安,一个横笔还未写完,爷爷的巴掌扫到了我的头上,声音闷闷的,我不敢抬头,眼光投到了白纸上,一点一横,渐渐凝重。
⑦不远处,一个老师慢慢走过来,笑着说,爷孙俩坐得这么规矩,是在下棋吗?走近了,他才看到我在练毛笔字,又对爷爷说,你也守得住啊!爷爷应道,一点一横都写不端正,以后还能有三撇四捺?⑧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
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
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
我想着那个老师说的爷孙俩下棋的话,就走到对面往屋里看。
小屋里一床一桌,长桌一端靠着窗台,两人各坐一边,真有点像在对弈,静悄悄的。
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
⑨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但那副笔墨再未开启过。
⑩后来闲来无事,我又想起写写毛笔字。
可是爷爷不在了,无人督促,自由自在,却写不出更多觉得舒服的笔迹,便无心事去深入练习了。
⑪走上职场,我以写作为业,空闲又去玩碑帖,手摹不多,常是目临。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魏得强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 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
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
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
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
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
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
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
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
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
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生了根的空床那天,小艾跟妻子商量说,他想把次卧的那张空床撤了,然后买一张书柜放进去,改做书房。
这样不好吧?妻子不无担忧地说,以后来客人了咋办?客人?咱们家两三年也没来一个客人!小艾看了妻子一眼,不屑地撇了撇嘴。
那爸妈来了呢?妻子想了想,又问。
爸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
小艾的父母不爱走动,很少来小艾这儿,就是来了,也是当天来当天赶回去,很少在小艾这儿过夜。
妻子想想觉得小艾在理,便同意了。
书房弄好后没多久,国庆节就到了。
小艾想他和妻子已经有些日子没去看父母了,何不趁这个机会回老家看看父母?于是小艾和妻子开着车赶到了那个小县城。
老家的大门上着锁,父母没在,可能是到菜市场买菜去了。
小艾自己用钥匙开了门,进屋后,当他的目光落在窗台边的那张空床上时,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那张空床是小艾上大学前睡的,挨着东边,是屋里采光最好的一个位置。
上大学后,小艾跟父母建议,把他的床撤了,给屋里腾点空间。
父母住的是那种老式房子,空间很小,一张床就占了四分之一。
父母不同意,父亲瞪着眼睛说,那怎么行呢?放假了你住在哪儿?我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我一年也只住两个假期。
父母还是不同意,逼急了,父母就敷衍着说,等你大学毕业了再说吧。
大学毕业后,小艾在省城安了家。
小艾想这下父母该把空床撤了吧?可是没有,小艾每次从省城回来,那张空床还在窗台边安着,生了根似的。
小艾急眼了,威胁父母说,再不把空床撤了,我就不回来了。
父母看小艾急眼了,便答应着说,好!好!但父母总是动口不动手。
小艾没招了,每次回来都故意不睡在那张床上,打地铺或者睡沙发。
父母也不管,你爱睡哪里就睡哪里,反正就不撤床。
半年前,小艾给父母进了些新家具,这下空间更小了,当时小艾就要把床撤走。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撤就撤吧,不过得再放几天,那张床已经在窗台边放了二十多年,一下子没了还不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可是从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中,你觉得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4)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现代文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幡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1)十多年前,作者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感到失落悲痛:如今,作者见到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又是怎样的心情?(2)将文中加下划线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邹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汪曾祺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以为这写得很美。
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
”这写得非常真实。
“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
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
《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
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
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
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
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
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
“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下来也可以。
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
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
“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
“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
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A. 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B. 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经过努力,我们队终于获得胜利,我感慨万千。
C. 闲来无事,我翻看小学毕业合影和留言簿,忽然想起往事,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
D. 和爸妈在外地旅游时,我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饱尝了当地美食,非常满足。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举例太多,最后一个《高老夫子》语言的例子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4)文中作者举了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2)C(3)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
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4)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内容做仔细分析。
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说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
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说明平常的字眼也包含深层内涵。
“我”的一些创作则说明“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等。
(2)“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意思是,事物虽然没有了,但影响或精神或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还留存着。
时光已经过去,但回忆仍在。
因此选择C。
其它几项分析不正确。
(3)本题首先要读懂《高老夫子》语言例子的大意,然后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完善答案。
如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从独创语言需要细致观察或带点散文诗的意味的角度分析,这个例子更不能去掉。
(4)本题要联系主旨和上下文具体内容答题。
首先要读懂引用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什么例子,然后结合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谈这些例子的必要性。
如这些例子从内容上讲,说明运用这样的方法的明显效果,增强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中心观点。
故答案为:⑴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⑵C⑶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
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⑷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能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并且进行准确的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知晓句子的含义,对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找出贴切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所举事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印证自己的观点。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结构上要注意所在文章的位置。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徐德新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
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
”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
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孩子。
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⑩“什么,爹?”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