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意象全解..

合集下载

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

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

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咱们今天聊聊《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意象,嘿,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咱们都知道,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意象呢,就像诗里的那些小精灵,藏着诗人的心思和情感。

咱们不妨把这些意象比作是唐诗里的“彩蛋”,每次读到,都像是找到了藏在书页里的宝贝。

比如说,咱们先聊聊月亮。

月亮在唐诗里,那可是个常客。

它有时候是孤独的,像李白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月亮就像个远方的老朋友,静静地陪着你,让你想起家里的温暖。

有时候呢,月亮又是浪漫的,像杜甫写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月亮就成了诗人心里最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回家的路。

再来说说花。

唐诗里的花,那可不是一般的花,它们都是带着情感的。

比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花就像是战火纷飞中的一抹温柔,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多么残酷,生活总会有希望。

还有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花就像是我们的青春,美丽而短暂,让人忍不住去珍惜。

还有啊,唐诗里的酒,那也是不能少的。

酒在唐诗里,就像是诗人的知己,陪着他们欢笑,也陪着他们哭泣。

就像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那酒就像是诗人的朋友,陪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

还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酒又成了战士们的勇气,让他们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也能豪迈地一饮而尽。

唐诗里还有山、有水、有云、有风,每一个意象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藏着诗人的悲欢离合。

比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山那水,就像是诗人心中的天地,宽广而深远。

还有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云就像是诗人的梦想,飘渺而神秘,让人忍不住去探索。

唐诗里的意象,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它们或许不起眼,但却能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每当我们读到那些诗句,就像是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和诗人们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就是唐诗的魅力,也是我们热爱它的原因。

《古诗十九首》的意象与诗意解读

《古诗十九首》的意象与诗意解读

古诗十九首的意象与诗意解读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诗意。

本文将对《古诗十九首》的意象与诗意进行详细解读,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

1. 初唐四杰(“春晓”、“春夜喜雨”、“登鹳雀楼”)“春晓”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清晨田野的景象,以及人们从沉睡中苏醒,唤醒大自然的方式来表达出对春天、生命力和希望的美好愿景。

“春夜喜雨”作者通过描写暴雨过后大地焕然一新、万物萌发重新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出对自然界更新换代、生命轮回不息的讴歌之情。

“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高驾楼阁俯瞰江河、群山和远方的壮丽景色,以及对历史名楼的赞美,表达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以及欣赏壮丽自然风光的情感。

2. 唐诗三百首(“静夜思”、“咏鹅”、“登幽州台”)“静夜思”这首简短精致的诗歌通过描绘一个人在寂静夜晚时思念远方親友的寥寥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思念之情。

“咏鹅”通过描写一只鹅在冬日里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一种温暖感觉,作者借此表达对乡愁与家园情怀的回忆。

“登幽州台”通过描绘高山险峻之势和迎接北方蛮族入侵的决心、信心和英勇精神,作者赞颂了幽州士兵坚守阵地、保卫国土的豪情与英勇态度。

3. 宋词佚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清平乐·岁月催人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描绘夜晚中明亮的月光和人们对于月亮的情感表达,表达出对于爱情、离别与思念的深沉诗意。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通过描绘悲伤离别与思念之苦的琴声,作者以音乐被打断的方式暗示了主人公失去挚爱的情节,并通过真实又虚幻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清平乐·岁月催人老”作者通过描述江南美景、童稚时光和成长路上种种变迁,表达了对年华如此匆促流逝以及感慨人生短暂的思考和领悟。

以上只是《古诗十九首》中一部分诗篇的意象与诗意解读。

唐诗中的文化意象

唐诗中的文化意象

唐诗中的文化意象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凝聚了丰富的文化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更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追求。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文化意象,它们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和理念,成为后人品味和领悟的宝贵财富。

首先,唐诗中的山水意象是无处不在的。

唐代山水诗金章玉句,脱胎于先秦时代的山水意境,注重表达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以雪景勾勒出大自然的辽阔之美,他借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活动繁忙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并对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向往。

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则将山水意境与人的心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描写,展现了秋夜幽静的氛围,同时透露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岁月易逝的感慨。

其次,唐诗中的花鸟意象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花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寓意象征,唐代诗人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将其融入诗歌创作。

杜甫的《秋夕》中,他通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将花鸟意境与人的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把诗题设于秋夕之夜,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同时也凸显了人们的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草场送别的形式刻画了壮丽辽阔的自然景观,通过描绘“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画面,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深深思念之情。

此外,唐诗中的季节意象也是别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提及的秋夜,正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意境,寓意了离别和思念。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唤起了人们对唐朝繁华景象和盛世美颜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荏苒,年华易逝的强烈感慨。

这些季节意象在唐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对四时交替的描绘,诗人们传递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更凸显了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总的来说,唐诗中的文化意象丰富多样,既有物理存在的山水、花鸟等形象,也有抽象的季节、情感等意象,它们构成了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意象赏析

古诗词意象赏析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谁会凭栏意 ——(柳永)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
——一上高楼万里愁
2.登高,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 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 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 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 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 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 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最有代表 性的当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3、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 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 相思之情。
4、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 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 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 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表面写相逢的惊喜,实 则感慨万千。
日暮的意象 (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2.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 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 一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 的深层内涵。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
二、月的时间意象。
三、月的愁绪意象 。
四、月的情爱意象。
五、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意象。
一、月的边塞意象
月是物质的,月是空间 的,月还是文化的。边塞 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 月”与“关”的塑造。

古诗词赏析唐诗中的自然意象

古诗词赏析唐诗中的自然意象

古诗词赏析唐诗中的自然意象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也是诗词创作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

唐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自然意象是唐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抒发,诗人们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精选唐诗的赏析,探讨唐诗中的自然意象。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以简洁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静夜思》中的自然意象主要体现在对月亮和故乡的描绘上。

明月光照亮了夜晚的床前景色,给人以明亮的感觉,而地上的霜则为夜晚增添了一丝寒冷和清新。

诗人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想起了遥远的故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对山、河、楼等自然元素的刻画,将壮美的自然风景与人生的追求相结合。

白日西沉,山峦延绵至尽,黄河奔流入海,给人以视听上的宏大感。

诗人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表达了对事业追求的豪情壮志,也寄寓着对于人生不断进取的深刻思考。

三、《静夜思》——杜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杜甫在《静夜思》中也运用了自然意象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描述了夜晚的自然景色:月亮西沉,乌鸦啼叫,天空布满了寒霜。

与此同时,他对江边枫树上的炊烟和河上的渔火进行描绘,将自然景物与人类的生活相结合。

最后,诗人又提到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暗示了自己的归宿,并用深情的夜半钟声来加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以山居景色为背景,通过对雨后的山野、明亮的月亮、流淌的清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他在自然中的宁静与自在。

诗中的竹喧和莲动则描绘了山林中清新的氛围,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最后两句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自由自在的心态。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

唐诗中的意境描写原文与解析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的意境描写更是让人为之陶醉。

本文将通过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分析其中的意境描写,并对其进行解析。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静夜和月光为背景,通过写景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人把床前明月光与地上的霜联系在一起,将月光的明亮和霜的凉意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了夜晚的清寂和冷凉。

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了诗中的忧思之意。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河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进取的精神。

诗中的白日、山、黄河和海流等意象,将人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则寓意着人们永不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要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3. 《寻隐者不遇》 -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以仙山隐者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寻找隐者的经历,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诡谲的氛围。

诗中的“松下”、“此山中”以及“云深不知处”等表达了诗人苦苦追寻但却无法找到的隐者,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4. 《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牛渚西江夜,开轩拂云端。

宝奁沉冷处,凝絮暗飞乱。

寂历江村住,春生野水寒。

每对星辰坠,由来有不完。

这首诗以夜晚泊船牛渚为背景,通过描写江水、云雾和宝奁等形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诗中的“宝奁沉冷”、“凝絮暗飞乱”等意象,给人一种寂寞和凄凉的感觉。

最后两句传达了无尽的星辰与诗人生命的短暂之感,使人欲加寄托于自然,感慨生命的无常。

以上几首唐诗通过精妙的意境描写,展现了诗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意境描写不仅独具美感,更是让读者感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

它们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创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得身心愉悦。

总结起来,唐诗中的意境描写通过丰富多样的笔墨,创造出丰富、深邃又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解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解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解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简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诗歌选集,收录了唐代(618-907年)众多优秀的诗作。

这些诗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本文将针对《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蕴含的美。

意象解读四时景物《唐诗三百首》中经常出现四时景物,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万物变幻莫测的特点,抒发自己对生命之美和短暂性的思考。

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最后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绘了日落时天空映照出来的壮丽景色,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短暂、追求永恒之思考。

花鸟昆虫花鸟昆虫在唐诗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对花卉、鸟类和昆虫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与脆弱的理解。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草”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宫廷生活《唐诗三百首》中也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壮丽和兴衰。

通过对皇帝、皇后、宫女等角色的描写,展现了权力与情感之间的冲突。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以婕妤(宠爱妃子)之身代表了宫廷中漠视人情冷酷无情的一面。

情感表达哀怨忧愁唐诗中常常流露出哀怨忧愁之情,反映出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困境所带来的痛苦与悲伤。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透露出壮志未酬、自我放逐之感;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表达了对短暂幸福的留恋和无尽的哀伤。

温情浪漫《唐诗三百首》中也有许多温情浪漫之作,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以细腻婉约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好夜晚,亲切而温暖。

壮志豪情部分唐诗还表达了壮志豪情与对理想追求的激情。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通过对滕王宴上英雄豪杰的称赞,展示了满怀报国之志和文化自信。

结论《唐诗三百首》中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文人思想与审美追求。

通过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意义,我们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千年经典,并从中汲取启发与灵感。

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与意义

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与意义

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象与意义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之作,其中的意象与意义在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些诗歌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和深刻的意义,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本文将从几个层面探讨唐诗三百首中意象与意义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自然意象之美唐诗以自然意象为主题的作品居多。

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季节等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人言落幕后,空有一泓露。

”这里的秋夜和露水都是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寂静凄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些自然意象以生动的形象和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义。

二、情感意象之真实唐诗中的情感意象真实而深刻,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诗人通过对爱情、离别、孤独等情感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苦乐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古原草象征着离别和孤独,展示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和生生不息。

这些情感意象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使读者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通的感受和理解。

三、社会意象之探讨唐诗三百首中也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探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诗人通过对宫廷政治、民生疾苦、战争和贫富悬殊等问题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例如,杜甫的《战城南》中写道:“喧喧贾客传金舆,侯王路从此遥。

”这里的贾客和侯王象征着权贵和富贵,与普通人的生活背离。

这些社会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平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思考。

四、人物意象之塑造唐诗以塑造人物意象为一大特色。

通过对历史人物、传奇人物和民间英雄等的塑造,诗人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情感,丰富了诗歌的意义与内涵。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里的李白形象既是历史人物,也是诗人自身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 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 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 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 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 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 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 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 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 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 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 与虚心。 ②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 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 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 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 识了。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 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 的诗作中。 ①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 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②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 处,禅房花木深。”
孤灯 — 孤苦
归燕 — 温情
秋虫 — 凄凉
枯藤 — 萧瑟
故园 — 乡愁
古琴 — 知音
详细咀嚼
(一)草木类
1.梅花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 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 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 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示例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 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例诗: ①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陆游 ②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杨万里 ③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 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 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 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 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 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 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例诗: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天公支与穷 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杨万里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 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 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 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 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 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 养。王丹桂的《秦楼月· 咏竹》将这种比拟关系很形 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 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 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求淡泊——君子隐士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 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 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 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 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 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 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 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 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 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 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 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 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 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 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 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 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 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 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 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 多少倍。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 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 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 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 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 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唐诗中的意象见识一下 一来自常见意象的寓意菊花 — 高雅 莲花 — 高洁 杨柳 — 惜别
月光 — 思念
浮云 — 飘零
落叶 — 失意
落日 — 惆怅
春风 — 得意
冬雪 — 冷峻
秋雨 — 忧愁
落花 — 感伤 美酒 — 壮行
鸿雁 — 思远
大漠 — 苍凉 红豆 — 相思
流水 — 叹惋
旷野 — 凄清 竹林 — 闲趣
5.草——随时序而流转

碧草连天——触动忧思 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 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 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 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 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 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