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导学案(教师版)
蒹葭教师版导学案

年级:九周次:课时:第二课时北屯初级中学课堂导学案上1、给下列词语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2、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美读全诗,重在鉴赏】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关雎》和《蒹葭》都可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达标测试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荇菜()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用、、的艺术手(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是“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关雎》和《蒹葭》两首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同。
《蒹葭导学案》

《蒹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蒹葭》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时代;2. 理解《蒹葭》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蒹葭》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掌握《蒹葭》的诗意表达和情感内涵。
二、课前准备1. 阅读《蒹葭》全文,了解诗歌内容;2. 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格律等;3. 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三、导学内容1. 作者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佚名的诗作,出自《诗经》中的《国风》部分。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朝早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2. 主题和意境:《蒹葭》以蒹葭(一种竹子)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蒹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爱情的消逝,衬着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3. 结构和修辞手法:《蒹葭》是一首四言诗,每句四个字,共有四句。
整首诗以平仄和韵律相间,表现了古代诗歌的漂亮和工整。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诗意表达和情感内涵:《蒹葭》通过对蒹葭的描绘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伤感和依恋。
诗中的情感真挚感人,引起读者共鸣,体现了古代诗歌的深邃和内涵。
四、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对《蒹葭》的理解和感受;2. 同砚们可以分享自己对逝去时光和逝去爱情的看法;3. 一起分析《蒹葭》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的表现力和意蕴。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蒹葭》的理解和感受;2.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3. 背诵《蒹葭》,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六、延伸阅读1. 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魅力;2. 深入钻研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提升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七、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蒹葭》这首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文学,感受其中的魅力和内涵。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的意义2、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3、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诗歌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可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指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2、《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3、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者为物,瞬息消亡。
霜者,露所凝也。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睎“”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也!【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习流程】一、与诗人邂逅——大声的朗读、听过朗读录音,大家仔细练读并为我划分节奏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导学案2、这首诗的韵律、节奏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根据下列老师的提示想一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睎;道阻且跻;白露未已;在水之涘《蒹葭》导学案j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萋萋白露未睎;k道阻且跻;白露未已;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苍苍、萋萋、采采多次出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道阻……”还有“宛在水中……”同学们你发现老师找出的这四类句子每一类都有什么共同点了吗?二、与诗人研讨——用心的赏读请同学们再读《蒹葭》,同时在脑海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并结合诗歌谈一谈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三、类文赏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第一课蒹葭导学案

第一课《蒹葭》教学案学习目标:1、熟背《蒹葭》,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重难点:3、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4、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读1、读出诗的感情,写出韵脚字2、抄写生字并注音3、把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汇总,写在下面。
4、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5、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写出理由。
6、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分别有什么变化写景有什么作用7、伊人位置有何变化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当时心情如何8、诗歌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每部分开头用什么写法二、课上导学交流1、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4、“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5、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三、背诵竞技四、课堂检测见练习册五、拓展、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不是生和死而是——————而是————————————————————————六、学习反思。
《蒹葭》导学案

《蒹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诗经》的基本常识,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
预习内容:(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
1、回忆并默写《诗经》的常识。
2、朗读诗歌,完成下列的字音、字形题。
Jiān jiā ( ) sù huí ( ) qī qī( ) 未xī( ) 在水之
méi( ) 道阻且jī( ) 水中chí( ) 在水之sì( ) 水中zhǐ( )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学习过程:(以课堂为平台,提升自己吧。
)
任务一:巩固基础、诵读课文。
1、小组内一分钟相互订正、巩固“预习的1、2小题”。
2、默写文学常识,组内交换批阅、纠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篇,当时称为,也称,到了汉代被尊为家经典,才定为《诗经。
》它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和屈原里的并称为“风骚”。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3、以小组为单位听写字词,交换批改。
4、以小组为单位抽查背诵,主动展示着者在原有基础上额外加1分。
任务二:感知内容。
1、本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3、试体会本诗中重章叠韵的句子。
4、诗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但求之不得的苦闷?
任务三:准备3分钟,重点识记字形,默写这首诗。
作业:做完本课的专练。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学习内容分析:在学习了《关雎》,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蒹葭。
相比于直接学习《蒹葭》要容易一些,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复习掌握《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背诵本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4.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普遍较差,有几个极差(看着拼音也读不出字音)。
教学策略设计
多媒体展示画面、问题、答案,播放音乐;朗读;讨论;点拨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多媒体教学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这篇文章共1191字。
《蒹葭》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蒹葭》教学设计最新10篇《蒹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
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主人公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音韵美、主题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可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音乐)
教师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记录。
这节课我们走进《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指导学习《诗经》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参照课后思考第二题,没有的内容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篇,又称“诗”或“诗三百”。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其中“国风”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三)自由朗读全诗,感受音韵美
(此环节先调动学生发现本诗的形式特点,然后教师就此略加点拨、总结)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2.音韵美体现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整齐,节奏感强;
(2)作品押“ing”“i”“i”韵:;
(3)重章叠句,叠句如:苍苍、萋萋、采采;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1.小组讨论问题
①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生活?又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个时间呢?写出判断的依据。
秋季(深秋)。
清晨。
依据: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②你认为诗中描写的这个季节通常应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按下边的示例写出。
示例:芦苇——丛生茂密。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氛围、境界)?
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意境。
(氛围、境界)2.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请同学们借助上述几种景物,把在你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4~5个句子描绘出来。
(要求:只写景,不写人。
)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
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可请学生读出自己写的语句,大家交流。
)
(五)、研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思考:上述境遇中,主人公在做什么呢?表达出怎样的心情呢?(小组讨论)主人公在寻找“伊人”追求“伊人”——依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心情(提示:可通过文中词语推断,并概括):
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②“宛”,“好像”“仿佛”之意表达主人公寻找不到时的失望、怅惘、痛苦。
2.思考:主人公的形象如何?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表明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六)品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思考:本诗作者究竟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小组讨论,可引导参照课后思考第一题,教师就本诗主旨略加点拨。
)
教师总结: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应有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执着追求的精神。
拓展思考: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是值得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再举几个例子,扩充一下“伊人”的内涵吗?
参考: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七)朗读课文,感受诗意美。
(八)拓展作业:阅读《诗经君子于役》,完成后面的练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1.第一节中勾画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的诗句是___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__。
2.第二节中反衬主人公不平静心情的诗句___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______。
3.点明全篇主旨的诗句是____君子于役,不知其期____。
4.这首诗的主题是___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百姓家庭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思妇孤寂、焦虑和深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