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的组织与训练计划的制定

合集下载

体育生训练计划

体育生训练计划

体育生训练计划体育生训练计划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体育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效果和成长。

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能够帮助体育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培养专项技能,为未来的比赛和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体育生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首先,制定体育生训练计划需要根据体育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专项项目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只有全面了解体育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训练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训练的重点和内容,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确保训练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其次,体育生训练计划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

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计划的要求,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同时,要注重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的强度和量度,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体育生的心理和情绪的引导和调控,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和训练的热情,确保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体育生训练计划的评估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对训练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完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同时,要根据体育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调整训练计划的内容和安排,确保训练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体育生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体育生的身体健康和专项技能的提高。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才能够帮助体育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实现体育梦想。

希望全体体育教练和体育生能够共同努力,为制定和实施好体育生训练计划而不懈努力!。

运动训练学——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运动训练学——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发展一般 运动能力
3-5
2. 多项基本技术 3. 一般心理品质
4. 基本运动素质
提高专项 竞技能力
4-6
体能为主的项目 1. 专项运动素质
技能为主的项目 1. 专项技、战术
2. 专项技、战术 2. 专项运动素质
创造专项 优异成绩
4-8
3. 专项心理品质 4. 训练理论知识
3. 专项心理品质 4. 训练理论知识
战术的 具体的 多变的
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 0.5-6 个月或 中短期集训 2-25 周
周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7 天或 3-20 次课
课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0.5-4 小时
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准备部分
确定训练任务及指标

划分训练阶段、

确定各阶段训练任务



指导部分
确定基本对策
定 的
安排比赛序列
高水平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 预备性训练阶段
俄 罗 斯
马特维也夫 (MaTBЧeB)
• 初期专项训练阶段 最高竞技水平训练阶段
• 顶峰前训练阶段
• 最高成就训练阶段
运动长寿阶段
预备性训练阶段
பைடு நூலகம்
俄 佩特罗夫斯基 基础训练阶段
罗 (пeTpoBckuǔ ) 运动提高阶段

保持竞技青春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葛欧瑟
建设训练阶段
德 (Grosser) 竞技训练阶段

高水平竞技训练阶段
著作/年
训练学 1969 年
运动 训练原理 1977 年
运动训练 的组织 1978
运动 素质训练

运动训练如何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如何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如何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运动训练计划是运动员或爱好者实现运动目标的重要工具。

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减少运动伤害风险,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目标设定、周期规划、训练内容、合理安排以及监控评估等方面探讨如何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

1. 目标设定运动训练计划的第一步是明确具体的训练目标。

目标应该是具体、可量化的,例如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耐力水平或减少体脂肪百分比等。

设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确定后续的训练计划,并提供明确的判断标准。

2. 周期规划根据目标设定,制定合理的周期规划非常重要。

周期通常分为预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

预备期主要用于增强基础运动能力,竞赛期注重训练的高强度和特定性,而恢复期则为身体提供充分的休息与恢复。

根据运动员个人情况与目标要求,合理安排周期的长度和比例。

3. 训练内容根据周期规划,明确各阶段的训练内容十分关键。

不同阶段的训练内容应有所差异,包括训练强度、训练频率和训练方式。

在预备期,可以着重进行基础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等。

竞赛期则应注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技术要求。

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合理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

4. 合理安排制定运动训练计划需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和可行性。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次数,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疲劳。

此外,根据个人需求,可以加入交叉训练和休息日等元素,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

5. 监控评估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需要不断监控与评估。

通过定期的体测、心率监测、训练日志等方式,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和训练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和个性化。

总结起来,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需要考虑目标设定、周期规划、训练内容、合理安排以及监控评估等方面。

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能够帮助运动员实现自身的运动目标,提高运动表现,并确保身体健康。

通过制定适宜的训练计划,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

强化学生体能素质的班级运动训练计划三篇

强化学生体能素质的班级运动训练计划三篇

强化学生体能素质的班级运动训练计划三篇《篇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我计划实施一项班级运动训练计划,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1.制定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能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运动训练计划,包括运动项目、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内容。

2.组织训练活动:安排专门的训练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运动形式的训练。

3.监测学生进步: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监测他们的进步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培养运动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

5.增强团队合作:通过班级运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

6.在第一学期,重点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如跑步、跳绳等,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7.在第二学期,重点进行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等,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

8.在每个学期末,组织一次班级运动会,展示学生的运动成果,增强班级凝聚力。

工作的设想:1.通过班级运动训练,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身体素质更好,抵抗力更强。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每周至少进行三次运动训练,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3.学生在运动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强。

4.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

5.每周安排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比赛或团队合作游戏。

6.每月进行一次体能测试,监测学生的进步情况。

7.每学期组织一次班级运动会,展示学生的运动成果。

8.确保学生的安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9.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年龄特点,调整训练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锻炼。

10.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训练计划的制定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训练计划的制定

2)内容与负荷特点 1、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
2)双周期 (357页)
423页
4、恢复周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3)负荷特点 414页
1)任务 428页 2)内容与负荷特点 428页
四、课时训练计划的制定 (一)类型
1、身体(体能)训练课 2、技战术训练课 3、综合训练课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二)具体安排
1、基本训练周
1)任务 406页
2)内容与结构特点 406页 1)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单周期 (356页)
3)负荷特点 414页 3)竞技保持阶段的其间训练计划
7、选择训练方法手段
2、赛前训练周 1)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消失
恢复时期
1)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三、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一)运动训练周期的类型
1、多年训练周期 2、年度训练大周期 3、中周期 4、小周期 5、日周期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1、多年训练计划 2、年度训练计划 3、阶段训练计划 4、周训练计划 5、课时训练计划
四、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步骤
(一)准备性部分 1、状态诊断 2、训练目标建立 (二)指导性部分 3、划分训练阶段 4、确定各阶段的任务 5、比赛序列的安排 6、规划负荷的变化趋势 (三)实施性部分 7、选择训练方法手段 8、确定各手段的负荷量度 9、恢复措施 (四)控制性部分 10、规划检查评定的时间、内容、标准。
2、赛前训练周 1、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三、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保第持二节运动训使练计运划的比动制赛定时员期 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与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 集中到专项竞技中。 1、身体(体能)训练课

体育教学团队合作运动训练项目计划制定方案

体育教学团队合作运动训练项目计划制定方案

体育教学团队合作运动训练项目计划制定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团队合作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掌握团队运动的基本策略和技巧。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运动训练项目计划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目标设定、训练内容、时间安排等。

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团队运动项目的规则和裁判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或合作制定一份具体、可操作的团队合作运动训练项目计划。

2. 学生能在团队运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协作能力和战术执行能力,提高个人及团队的运动技能。

3. 学生能通过参与运动训练,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运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 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尊重他人、沟通协作、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品质。

3. 培养学生具备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将运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团队合作运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运动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和快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在体育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还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团队合作在体育运动中的价值与意义。

- 运动训练项目计划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目标设定、训练内容、时间安排等。

- 团队运动项目的规则和裁判方法。

2. 实践技能:- 团队运动基本技巧和策略训练,如传球、接球、跑位等。

- 不同团队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等。

- 团队合作运动训练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阶段:团队合作理论知识学习,运动项目介绍及规则讲解。

- 第二阶段:基本技巧和策略训练,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 第三阶段:针对不同团队运动项目进行专项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运动训练学学习总结提高运动技能的训练要点

运动训练学学习总结提高运动技能的训练要点

运动训练学学习总结提高运动技能的训练要点在日常生活中,运动训练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无论是作为一种爱好还是职业,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总结提高运动技能的训练要点,帮助广大运动爱好者更好地进行训练。

一、目标设定与计划制定要想提高运动技能,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提高某项具体的技能还是提高整体的运动水平,都需要明确目标。

例如,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篮球投篮能力,你可以将目标设定为每天提高命中率10%。

在设定了目标之后,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

计划可以细化为每周、每日的具体训练内容与时间安排,以确保训练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基础训练的重要性无论从事何种运动项目,基础训练都是提高技能的关键。

基础训练包括力量训练、灵敏度训练、柔韧性训练等,这些训练旨在增强身体的功能能力,为更高层次的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力量训练可以提高球员的爆发力和稳定性,而柔韧性训练则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动作。

三、细致入微的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提高运动技能的核心环节。

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技术要求各有不同。

要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训练。

在技术训练中,可以利用反复练习、观摩优秀选手的比赛录像、与教练及伙伴的交流等方式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技术动作。

这种细致入微的技术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技术层面上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运动的整体表现力。

四、反馈与调整在训练过程中,及时的反馈与调整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评估自己的训练表现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运动技能。

例如,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向教练请教,并根据教练的指导调整自己的动作或训练方法。

此外,还可以借助录像回放等方式来自我评估,发现不足并改进。

五、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提高运动技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

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毅力。

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训练计划知识:正确制定训练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训练计划知识:正确制定训练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训练计划知识:正确制定训练计划的步骤和方法训练计划是指根据训练目标和个体特征制定的有关训练的综合安排,它包括训练的内容、时间、安排与方法等,是训练的总体规划和组织。

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训练计划是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训练取得成功的关键。

以下将从制定训练计划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制定训练计划的步骤1、确定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确定是制定训练计划的首要步骤。

训练目标需要明确具体,例如提高耐力、增加肌肉力量、提高速度等。

同时,训练目标还需要符合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比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以及竞技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2、评估个体特征在制定训练计划之前,需要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体能水平、体格特征、运动技能、疾病史等方面的评估。

这样可以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避免过度训练或不足训练的情况发生。

3、设计训练内容根据训练目标和个体特征,设计合适的训练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不同训练内容对训练目标有着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安排。

4、制定训练周期训练周期是指训练的时间跨度,包括每周训练时间分配,以及训练的整体时间长度。

在制定训练周期时,需要考虑包括训练目标的复杂程度、个体的适应能力、训练后的恢复周期等多方面因素。

5、确定训练强度和频率训练强度和频率对于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根据训练目标和个体特征确定合适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避免过度训练或不足训练的情况,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6、选择训练方法根据训练目标和个体特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比如有氧训练、间歇训练、距离训练、速度训练等。

训练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训练目标、个体特征、训练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7、编制训练计划表最后,根据以上步骤确定的训练目标、个体特征、训练内容、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训练频率和训练方法等,编制出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表,作为训练的具体安排和执行指南。

二、制定训练计划的方法1、根据训练目标和个体特征确定训练重点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确定训练的重点内容,比如是有氧耐力、肌肉力量、速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
一、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一)类型:
1、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 2、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2)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多年训练计划 3)竞技保持阶段的其间训练计划 (二)结构 1、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的结构
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专项提高阶段 最佳竞技阶段 竞技保持阶段
1、基本训练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
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 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2、赛前训练周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与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
集中到专项竞技中。
3、比赛周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
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4、恢复周
1)任务 428页 2)内容与负荷特点 428页
四、课时训练计划的制定 (一)类型
1、身体(体能)训练课 2、技战术训练课 3、综合训练课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二)要求 1、身体训练课
1)任务:发展各种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体能。 2)内容:431页 3)负荷特点 431页
2、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1)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367) 2)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372) 3)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375) 具体内容参见368页表11-6
历时半年的训练大周期中各时期阶段的训练 学特征
3、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396---403页
三、周计划的制定
(一)类型与任务
4、恢复周 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
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二)具体安排
1、基本训练周
1)任务 406页 2)内容与结构特点 406页 3)负荷特点 414页
2、赛前训练周
1)任务 418页 2)内容与负荷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20页
3、比赛周
1)任务 421页 2)内容与负荷特点 423页
2、技、战术训练课
1)任务 432页 2)方法与手段 432页
3、综合训练课
1)任务 432页 2)内容安排 432页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1)任务 432页 (三)结构
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第十章 运动队伍的管理
(自学)
1、运动队管理的内容 2、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3、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三、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一)运动训练周期的类型
1、多年训练周期 2、年度训练大周期 3、中周期 4、小周期 5、日周期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1、多年训练计划 2、年度训练计划 3、阶段训练计划 4、周训练计划 5、课时训练计划
四、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步骤
(一)准备性部分 1、状态诊断 2、训练目标建立 (二)指导性部分 3、划分训练阶段 4、确定各阶段的任务 5、比赛序列的安排 6、规划负荷的变化趋势 (三)实施性部分 7、选择训练方法手段 8、确定各手段的负荷量度 9、恢复措施 (四)控制性部分 10、规划检查评定的时间、内容、标准。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
1、现状诊断 2、建立训练目标 3、制定训练计划 4、 实施训练计划 5、 检查评定 6、 实现训练目标
现状诊断 建立训练目标 制定训练计划 实施训练计划 检查评定
实现训练目标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含义
对未来的运动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 设计,是在状态诊断的基础上,为实现 目标状态而选择的状态转移通路。
2、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332页 3、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
计划 339页 4、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351页
二、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
(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1、生物学依据
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周期安排
竞技状态发展过程
训练时期
形成
准备时期
保持
消失
比赛时期 恢复时期
训练任务
1)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2)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好成绩 3)积极恢复,消除生理、心理疲劳
2、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1)单周期 (356页) 2)双周期 (357页) 3)多周期 (363页)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1、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1)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依竞赛日程) 2)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3)确定比赛时期 4)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见366页图11-5)
主要任务 发展一般竞技能力 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努力保持专项经济水平
训练年限 3---5年 3---6年 4---8年 2---5年
举例说明
1)曹会英多年训练经历(323页) 2)杨文意、庄泳多年训练规划(324页) 3)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训练年限(328页) 4)中国女子体操世界冠军训练年限(329页) 负荷特点 (323页 表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