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阿Q正传》苏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一

《阿Q正传》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高三语文第三单元——《阿Q正传》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三单元——《阿Q正传》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三单元——《阿Q正传》【本讲主要内容】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它博大精深,分量重,篇幅长,过去的语文课本,也曾选编《阿Q正传》,但一般都是节选,只是将小说的七、八两章选入教材,学习的时候总感到难以窥其全貌,因此留下很多遗憾。

这次教材将小说全文选入并单独作为一个单元,而且把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这足以表明教材编者对于名家名篇的重视,也表明对培养大家研读文学经典能力的重视。

因此,我感到,大家能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比较完整地学习这部作品,应该是非常幸运非常难得的。

希望同学们倍加珍惜这个机会。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学习与鉴赏这部作品,应抓好这么几个方面:1、了解作者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彷徨》以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三个集子。

《呐喊》收集了从1918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

《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

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关于鲁迅先生,单元后面有一篇全面介绍其生平与创作情况的文章,是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汕头大学教授王富仁先生专门为同学们写的,介绍得比较详细,非常好,我就不多讲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仔细地读几遍,并梳理出主要信息。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阿Q正传》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杰作之一,由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必修书籍。

本文将介绍《阿Q正传》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一、教学目标1、知道《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和碰撞过程;3、认识阿Q这一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启示,能够对自身个性和社会角色进行反思和思考;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阿Q正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感知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2、深入阅读小说,分析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3、思考阿Q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启示和警示,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阅读小说并做好相关的笔记和讨论准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事件描写等方面;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进行笔记和讨论准备,对于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和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为课堂讨论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阶段,需要对《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的作者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明确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发挥个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鲁迅经典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名著知识点梳理作品赏析课件PPT模板课件

鲁迅经典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名著知识点梳理作品赏析课件PPT模板课件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 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 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 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用鲁迅的话解释 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 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
鲁迅通过阿Q性格的塑造,突出地解决了三 个重大问题:1、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2、指出了阿Q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3、与此相联的是深刻地评价了辛亥革命。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 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 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 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 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 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 衰败的根源。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 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通过阿Q这个典型, 鲁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和人民伟大的爱。
名著知识点梳理
《阿Q正传》
汇报人: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 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 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 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 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 都也十分 节省笔墨,他更多是把写景与叙事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够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富有抒 情色彩。如《祝福》的结尾对鲁镇的描写, 不仅写出了鲁镇过年的热闹气氛,而且有力 地衬托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彷徨》中的象征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① 设置具有象征性的人物;②构思具有象征内涵 的事件情节;③渲染充满象征意味的背景与氛 围。比如《长明灯》中的“疯子”是敢于破坏旧势 力的民主战士的象征符号。这些人物的原始意 义已经消失,成为某种理念的代替物。

《阿Q正传节选》讲解

《阿Q正传节选》讲解
阿Q与赵太爷:对立关系,赵太爷是阿Q的压迫者 阿Q与小D:竞争关系,两人争夺地盘和女人 阿Q与王胡:互相瞧不起,经常打架 阿Q与吴妈:阿Q单相思,但吴妈瞧不起他
情阿 第 三
Q





阿Q的故事背景
时代背景:清朝 末年,社会动荡 不安
人物背景:阿Q 是一个贫苦农民, 身世不明
故事背景:阿Q在 未庄的生活,与赵 太爷等人的冲突和 斗争
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阿Q的性格特点: 自大、无知、欺软 怕硬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 种种弊端:贫富悬 殊、道德沦丧、人 心险恶
对人性的多面性进 行了深入剖析:阿 Q的欺软怕硬、自 轻自贱
引发读者对人性的 反思与思考:如何 看待阿Q的性格和 行为
手阿 第 六
Q





讽刺与幽默的表现手法
夸张手法:通过对人 物行为的夸大或缩小, 揭示其荒谬和不合理 之处,引发读者对现 实的讽刺和批判。
思阿 第 五
Q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阿Q的性格特点:自轻自贱、自欺 欺人、自尊自大、胆小怕事
小说中对阿Q的批判:揭示了当时 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批判了这种不 健康的人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阿Q的行为表现:盲目排外、愚昧 无知、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小说中对阿Q的同情:通过阿Q的 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阿Q的行为表现
自尊自大:阿Q常 常自称“老子”, 瞧不起别人
善于健忘:阿Q常 常忘记自己的失败 和屈辱,自我安慰
愚昧无知:阿Q缺 乏文化知识和生活 经验,容易被人利 用

《阿Q正传》精品课件

《阿Q正传》精品课件

3.从《序》的表述你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 哪些特点?
语言极尽幽默、讽刺。 运用“春秋笔法”,只管“絮絮叨叨”说事, 说缘由,看似不加议论,实则把观点态度饱含在 叙述中。
基础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舂.米 揪.住 犯讳. 伶.仃. 敌忾. 譬.如
读音 chōnɡ jiū huì línɡ dīnɡ kài pì
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1918~1922) 《彷徨》 (1924~1925)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呐喊》简介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 《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 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 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 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2.小说的人物为何叫阿Q?标题为何要叫《阿Q正传》呢?
因为他无名无姓,只有“阿”确实属于他,又因为别人都 叫他阿Quei,只有音,不知道是哪个字,所以取了第一个字母Q。 对于叫“阿Q”这个名字,周作人也曾这样解释,上面的这个O: 代表头。 底下的一捺代表清朝人脑后的辫子。
“传”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为了突出所写人物 的低贱,所以用“正传”。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 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体。另外,封建社 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 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 甚了了。所以在第一章作者便说“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 的”,不合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故而便从小说家所谓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里取了“正传”二字。

阿q正传知识点

阿q正传知识点

阿q正传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二、故事背景
三、人物形象
1. 阿 Q
自尊自大:阿 Q 常常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来自我安慰。

自轻自贱:当别人打他时,他会说“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自欺欺人:阿 Q 被打之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麻木不仁:对革命一无所知,却幻想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 赵太爷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有权有势,蛮横霸道。

3. 假洋鬼子
投机革命的资产阶级分子。

四、主题思想
1. 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如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对民众的毒害。

2. 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社会状况。

五、艺术特色
1. 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通过阿 Q 的种种可笑行为,揭示其悲惨命运。

2. 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和场景。

3. 语言幽默、讽刺,富有表现力。

六、重要情节
1. 阿 Q 与王胡比捉虱子。

2. 阿 Q 调戏小尼姑。

3. 阿 Q 被赵太爷打耳光。

4. 阿 Q 幻想参加革命。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四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阿Q正传》教学设计之四

《阿Q正传》教案4教学要点1.总结全文简要情节提纲。

2.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3.简介阿Q的精神胜利法。

4.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总结课文情节简纲。

提问:请各用三个词概括未庄、阿Q、假洋鬼子之流在革命中的表现,我们都称之为三部曲。

学生议论、发言。

教师板书:未庄革命三部曲不安——骚动——太平阿Q革命三部曲神往——失意——破灭假洋鬼子等反革命三部曲惊恐——投机——夺权二、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环境描写。

提问: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未庄是一个十分偏僻的乡村,只有一条河流跟城里相通,“革命要进城”的消息就是通过水路传到乡下的。

消息给未庄带来“大不安”,人心摇动,尤其是赵太爷、假洋鬼子更是惊恐不安,只有阿Q感到“快意”,决心“投降革命党”。

可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却抢先一步去静修庵革了命,又跟城里的革命党取得了联系,挂起了银桃子,夺取了革命成果。

阿Q的革命愿望被扼杀了。

未庄经过一阵不发、骚动后,又恢复了太平,不过“土谷祠里更漆黑”。

课文对未庄的环境描写,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革命丝毫未触动地主阶级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广大农村的统治基础,广大农民始终受着他们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精神上更长期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辱。

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的人都习以为常,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了,甚至有的还相互欺侮争斗,在屈辱中求生。

即使像阿Q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雇农,出于本能的生存愿望,幻想改变一下受损害受侮辱的境况,也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自身觉悟的落后,投靠革命而无门,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

作者正是通过未庄的这种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典型的概括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社会的特点,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所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全貌。

2.阿Q形象。

提问:简单回顾阿Q的革命三部曲,分析阿Q的形象,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阿Q正传》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阿Q正传》《阿Q正传》鲁迅学习目标:1. 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2. 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重要性。

3. 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4. 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 背景介绍:《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

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二. 国民性问题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那么,鲁迅是如何思考国民性的问题的呢?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

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

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

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的国民。

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

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

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

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

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 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利、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

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了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鲁迅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猾、投机钻营、色情狂……《阿Q正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三. 写作动机:“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

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

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四. 结构梳理:小说共九章:第一部分:简介阿Q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①取名阿Q的用意:A. 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B. “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②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的地位和处境。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

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第二部分:简介阿Q精神胜利法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详写阿Q人生遭遇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四部分:阿Q革命经历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①未庄风传革命②阿Q宣布革命③阿Q梦想革命④地主投机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五部分:阿Q被杀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

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五. 人物形象分析:1. 关于阿Q的形象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理由是:A、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生活在同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尖锐矛盾之中,是一个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与精神毒害的破产农民。

他有思想、有性格,也有自己的追求,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具有这个阶级共同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物。

B、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去代替事实上的反抗,实际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正是他走向真正反抗道路的绊脚石。

C、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的觉醒是极有限的,他的革命要求也是十分朦胧的。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

辛亥革命之风吹醒的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直至使他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

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

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处于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

2. 其他人物的形象分析:赵老太爷: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假洋鬼子: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血儿,他善于投机钻营,伪装自吹,与钱秀才互相勾结,投机革命,不准阿Q革命,是钻到革命内部的蛀虫,是杀害阿Q的元凶。

从他身上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王胡、小D、吴妈等:应该说他们和阿Q一样,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同是奴才,被剥削者,但是他们对于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满意。

不仅不同情自己的同类,相反还自觉不自觉的充当赵太爷的帮闲。

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出由于长期身受封建专制的奴役而形成的那种愚昧麻木、逆来顺受、缺乏同情心的典型性格。

这也就是鲁迅经过长期研究所得出的国民的劣根性所在。

六. 《阿Q正传》思想意义《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反而对要求革命的群众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的态度。

所以革命遭到失败。

1912年四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

辛亥革命流产了。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

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华盖集·通讯》)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之中,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路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一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的一个阿Q。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鲁迅看到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

七. 艺术特色:1.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即用一个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的故事,是含笑的悲叹。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