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昆明的⾬》是汪曾祺先⽣的经典散⽂,是⼀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章通过“⾬”串联起昆明⾬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来表达对过往岁⽉的想念,对⼈世间平淡⽣活的珍爱,着爱⾃然、爱⽣活、爱平民百姓的⼈⽂内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宁坤要我给他画⼀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些时候,画了⼀幅,右上⾓画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掌,末端开出⼀朵⾦黄⾊的花。

左下画了⼏朵青头菌和⽜肝菌。

题了这样⼏⾏字: “昆明⼈家常于门头挂仙⼈掌⼀⽚以辟邪,仙⼈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掌⽣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季空⽓之湿润。

⾬季则有青头菌、⽜肝菌,味极鲜腴。

” 我想念昆明的⾬。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季。

“⾬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季有多长,从⼏⽉到⼏⽉,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且并不使⼈⽓闷。

我觉得昆明⾬季⽓压不低,⼈很舒服。

昆明的⾬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动情的。

城春草⽊深,孟夏草⽊长。

昆明的⾬季,是浓绿的。

草⽊的枝叶⾥的⽔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掌。

旧⽇昆明⼈家门头上⽤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些东西:⼀⾯⼩镜⼦,周围画着⼋卦,下⾯便是⼀⽚仙⼈掌,——在仙⼈掌上扎⼀个洞,⽤⿇线穿了,挂在钉⼦上。

昆明仙⼈掌多,且极肥⼤。

有些⼈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圈仙⼈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掌,猪⽺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掌有刺,猪和⽺怕扎。

昆明菌⼦极多。

⾬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

最多,也的是⽜肝菌。

⽜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肝菌,连西南联⼤⾷堂的桌⼦上都可以有⼀碗。

⽜肝菌⾊如⽜肝,滑,嫩,鲜,⾹,很好吃。

炒⽜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晕倒。

青头菌⽐⽜肝菌略贵。

这种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的,格调⽐⽜肝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本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学校要举办“旅游节”活动,现要招募若干小导游,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撰写导游词做好准备工作。

自从我们读了汪老先生的昆明的雨,我们的心就被这濛濛细雨淋湿了、浸透了,每天心心念念的都是昆明的雨,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这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的美,去体会汪老先生对昆明的浓浓深情。

二、新课学习人们常说学习犹如射箭,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坐正身体,准确、大声地齐读一遍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本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任务一:遥望雨幕感知雨为了能够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同学们需要通读课文,思考一下两个问题:问题一:汪老先生除了写雨,还写了昆明的哪些景、物、人、事?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问题二:这些景、物、人、事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示例:昆明的一切都是与雨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有了蒙蒙细雨的滋养下,才有了各种各样菌子的新鲜肥美;杨梅的又黑又红又甜;缅桂花的色白味香;木香的花叶浓密;卖杨梅苗族女孩子娇嫩的声音;房东母女的淳朴善良......教师小结:雨,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参与了事件,也渲染了氛围,更成为了抒情的载体。

这些事物都是昆明雨季里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可以侧面烘托出雨的明亮丰满和使人动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一文,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意识的启发。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文中隐含的意义,如何使学生掌握文学表达的技巧,如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展示分析思路,教师评价与点拨。

四、教学内容1. 教学准备•导入环节:先简单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昆明雨”话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

•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文中精彩的句子,解读意义,并且描述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教学过程2.1 阅读理解和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一文;2.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和理解,分享经验;3.整合每组的精彩内容,展示分析。

2.2 课堂探究1.有同学说“我来自京津冀一带,很少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雨声,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十分自豪,中国的地域之美在南北方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感受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美景;2.有同学说“我们一定要珍爱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我们今天的欢乐和生命都受惠于这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碧水蓝天之间的关系;3.有同学说“通过深入阅读《昆明的雨》,我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体会到了细腻的感觉,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而美丽。

”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探究文学艺术的奥妙,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2.3 教学反思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划重点、做题等;2.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弱。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案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初读课文,梳理文脉。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由汪曾祺的作品语段导入新课。

二、初识昆明的雨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找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三品读昆明的雨: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明确:明亮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丰满的”,枝叶浓绿,舒张饱满生长旺盛“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昆明木香花很多”记忆中的昆明雨季的景、物、人和事,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展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和风俗民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四、赏析昆明的雨感悟作者的情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喜爱赞美一点淡淡的乡愁2、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例如: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指导学生结合意象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例如:细节“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描绘的昆明雨景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提高审美情趣。
4.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昆明雨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作者描绘昆明雨的细腻笔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和演示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成果展示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
-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如“淅沥”、“清新”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地方文化,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爱护。
-能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个人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需要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避免让学生感到困惑。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不够熟悉,难以把握其作用和效果。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
-文本深层含义:文章中可能含有一些隐含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如昆明的地方特色、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学生可能难以挖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文本深层,探究其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昆明的雨》这节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关于学生的参与度,我注意到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文本阅读与赏析;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学习作者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昆明的雨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图片展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重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难点)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四、背景资料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汪曾祺散文
有一位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下来没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语言的美不在每一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他的字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觉得怎么好看,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也是这样的。

汪曾祺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主体,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后面有文化的积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更多。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兼具南北神韵,打通古今脉络,才气学识与高超的文字功夫将现代中国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现代汉语和文字的表达方法,自有一种超越古今的旷达和淡泊。

他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论乡情民俗,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和高峰。

五、检查预习
一读一读字音
鲜腴(yú)青头菌(jùn )黄焖(mèn )鸡草茎(jīng )松毛择(zhái )净炽(chì)红桂花绿釉(yòu)
二写一写字形
花gū(骨)朵
tái (苔)痕
三记一记词义
1.鲜腴:
新鲜,肥美。

2.方比:
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
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
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格调、风格”辨析
同:二者都有“风范”的意思。

异:“风格”比“格调”的范围大,也可以说风格包含格调。

风格是表现在外在的景象、态度、举止,也指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

格调是指表现出来的品质。

例:(1)文章要以义理意致为核心脊梁骨,气韵格调为筋骨,用典合宜为皮肤,华丽辞藻为冠冕。

(2)三班风格高,抽出了四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来帮助我们。

六、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赠画
导思1.文章从赠送的画入手,写昆明的雨,有何效果?
雨中植物
导思2.文中为何大量写雨季的植物?
昆明的雨
导思3.在作者笔下,昆明的雨有何特点?
情感
导思4.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 喜爱、赞美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
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
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
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课时
七、精读品味
第一部分(1—2段)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答案】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

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第二部分(3—9段)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阅读方法解密
赏析句子三步法。

赏析句子是中考阅读常见题型之一,通常分三步:第一步,判断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第三步,找出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答案】“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

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重点品析第三部分(10—11段)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答案】“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复、抒情。

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重难点小结
这些文字重点描写淡淡的乡愁,再次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思念。

作者笔触细腻,抓住生活中看似随意的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情感。

结尾段运用抒情、议论点明题旨,使文章浑然一体,无不显示出作者浓厚的文学底蕴。

八、研读探究
【情感探究】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答案】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时间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绵、丰满却颇具柔情。

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然生活的留恋。

九、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昆雨季长倒挂仙人掌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