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课程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结构,意在连通课内外阅读,整合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深入融会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构建阅读教学内在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带星号的自读课文,同时它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

所以教授此文必然要在课堂上体现出“自读”而非“教读”的独立课型,凸显它自读的活动,使学生在自读后能获得更多的阅读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学习者,并且又要兼顾散文的“本体”教学特征,不仅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要通过品味它们进而去触摸写作者,触摸作者的情怀,体察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与感悟。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自读学习的过程。

【学习目标】1.通过略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真切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1.通过略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与昆明雨季有关的景、物、事。

2. 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教师引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昆明的雨》。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堂课的自读学习任务单。

【屏显】“走进汪曾祺”自读学习任务单【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学习任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标题,捕捉感觉,说说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明确:依据学生对标题的初步感知,谈出感觉即可。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水平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不过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不过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绘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绘。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本文仅仅仅仅忘不了了昆明的雨吗?作者还忘不了什么,来具体地表现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持续,下起来没完”;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度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因为“仙人掌不但多,且极肥大,能够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重点问题的解决措施:
1.平板抢答:不同地方的雨诗篇激趣,学生平板抢答,进入昆明的雨,产生学习欲望。
2.采用默读、圈点勾画、自主思考的方式,让学生沉心进入文本,感知昆明的雨的特点。
3.配乐朗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白昆明的雨的特点,配乐朗读,深入体会。
对于难点问题我的分析如下:
通过前面在智学网上的预习反应,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文章淡而有味、淡言浓情的语言品读很浅,甚至不会,更不理解作者还能通过平淡语言传递出的各种美。同时对散文的根本特点理解比拟抽象。这也就决定了这堂课我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再者从单元目标上看,品味语言和了解散文特点是重要目标,这就更坚决了我要这这个方面的知识作为难点。
那是一场淡而有味的雨
本文语言平淡质朴,却又充满美感和诗意。请分组品读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去感受平淡语言传递的滋味美、人情美、气氛美。
这里作者通过______〔方法〕,表现了______Hale Waihona Puke __.从而感受到了_______美。
我们刚刚欣赏到那么多的美,好似和雨没什么关系呢。作者写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为什么还写了菌子的滋味美,人的情态美,小酌的气氛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资源使用
及分析
一、诗句导入
二、预习反应
三、整体感知
四、研读美文
五、拓展阅读
六、深情悟读
七:当堂检测
江南雨的诗句
西湖雨的诗句
成都雨的诗句
昆明的雨的描写
这些雨分别来自哪个地方?
预习提交的数据分析,清晰重难点。
根底知识检测〔选择题〕
那是一场与众不同的雨
快速默读,你觉得昆明的雨总体特点是怎样的?分别表达在哪些地方?请在书上用做好圈点勾画。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昆明独特的雨季景象展开,通过描绘昆明的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雨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昆明雨季特点:连绵不断、滋润万物、清新宜人3. 作者情感:眷恋、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以“我眼中的昆明雨”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课文内容以及朗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并解决问题。
-阅读理解的深度:学生可能对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理解不够,教师应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
-口语与书面语表达的准确性:学生在表达时可能出现语病或表达不准确的情况,教师需通过具体指导、反复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举例说明: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课堂互动,如让学生现场演示修辞手法的运用,或者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喜欢语文,热爱文学,善于表达。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雨天的景象?”(如雨滴滑落、植物在雨中的变化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中昆明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昆明的雨》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17昆明的雨1.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作家,他爱吃爱玩,在文艺界独树一帜;他还特别重感情,有一个地方让他心心念念了40多年。

这个地方就是昆明,这个作家就是汪曾祺。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感受雨中的景、物、人、事的美好,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小说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曾祺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7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感情。

本文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最有特色也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写成的,表达了作者40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2.目标任务二:初读,感知内容之“散乱”。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注意文章关键部分,如标题、首末段以及每段关键词句等),时间为3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的语句。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雨季长,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事?找出相关词句,填写下面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仙人掌②个大、黑红、味甜③戴小花帽、穿绣花鞋、声音娇娇的④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又用大量笔墨写以上这些内容?这些内容都与雨有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一文,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意识的启发。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文中隐含的意义,如何使学生掌握文学表达的技巧,如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展示分析思路,教师评价与点拨。

四、教学内容1. 教学准备•导入环节:先简单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昆明雨”话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

•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文中精彩的句子,解读意义,并且描述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教学过程2.1 阅读理解和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一文;2.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和理解,分享经验;3.整合每组的精彩内容,展示分析。

2.2 课堂探究1.有同学说“我来自京津冀一带,很少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雨声,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十分自豪,中国的地域之美在南北方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感受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美景;2.有同学说“我们一定要珍爱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我们今天的欢乐和生命都受惠于这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碧水蓝天之间的关系;3.有同学说“通过深入阅读《昆明的雨》,我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体会到了细腻的感觉,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而美丽。

”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探究文学艺术的奥妙,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2.3 教学反思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划重点、做题等;2.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弱。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描绘的昆明雨景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提高审美情趣。
4.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昆明雨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作者描绘昆明雨的细腻笔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和演示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成果展示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
-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如“淅沥”、“清新”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地方文化,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爱护。
-能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个人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芦
一、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积累鲜腴、方比、密匝匝等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 圈点批注文中表现昆明雨季美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昆明雨季的美。

3.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重难点:
1. 圈点批注文中表现昆明雨季美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昆明雨季的美。

(重点)
2.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雨季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它的雨季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它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这个地方是(昆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请生上去标注拼音,请生批注,请生强调字形,教师补充)
2.作家作品(请生填空,并结合注释补充)
(三)自读课文——走近文本
1.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3.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昆明雨季怎样的美?请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做好批注。

读书方法指导:圈点批注
自读课文后,生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1.文章开篇为何要描绘给宁坤的画?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教师引导
老师将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雨季写进了一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在这首小诗中体会汪曾祺那份深沉的情感!
(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男)我想念
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
(男)我想念
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各种菌子
(女)我想念
那空气中娇娇的吆喝声
(女)我想念
带着雨珠、暖暖的缅桂花
(齐)我想念雨中与友小酌的闲适、恬静……
(五)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生写后,展示交流)
课堂小结:
汪曾祺把对昆明的想念,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带出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形散神聚,书写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它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六)作业布置
完成名校课堂课内精读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课型为自读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有如下做得好与不好地方。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对学生读书方法(圈点批注)的指导,并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自读课文,个性化解读文章。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昆明的雨》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昆明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每个孩子对于文章美的关注点不一样,对课文所展现的昆明的美的也解读不一样。

所以,我在自读感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昆明雨季怎样的美?”,让孩子们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

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2.教学环节清晰,课堂结构清晰。

整堂课由导入,课前预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检测,自读课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构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3.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

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

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让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最后,让学生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忘不了的情味”,引发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
1.板书设计未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我课前设计的板书是: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明亮——丰满——动情
情:喜爱——————怀念
但是非常遗憾,在的教学过程中,忘记了后半部分的板书。

2.引导学生对散文语文的体会不够。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

对于曾琪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3.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好,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

由于前面花太多时间进行个性化解读,导致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们心中“忘不了的情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