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17.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散文阅读之鉴赏汪曾祺的文章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就是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考点解读】一.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丰富的写景内容则要靠线索来串联。

找准散文的线索,就要理清它的内容和结构,并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理清文章内部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

许多写景散文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社会的折射。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阅读鉴赏这类散文的关键。

三.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

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整合画面,并体会其诗化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写景散文常采用寄情于物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我们不能光靠理性的思索来赏析景物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

五.辨识技巧,品味精妙语言。

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从写作角度看,常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利用多种观察角度描写事物。

这样写,能够使文章的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分析表达技巧。

【技法点拨】1.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2.注意筛选文中信息,尽量使用原文语句回答。

3.了解写景的内容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词典的故事阿来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昆明的雨》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昆明的雨》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昆明的雨》教材解读《昆明的雨》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点字词:(1)积累重要字词:卦(guà)缅甸(diàn)碟(dié)釉(yòu)避邪(xié)鲜腴(yú)篱笆(lí ba)吆唤(yāo huàn)密匝匝(zā)语文学科属于工具学科,有基础性和工具性。

语文基础知识需要积累,字词的音形属于语文最基础的积累内容。

正确识记汉字读音,虽然只是考查记忆能力,但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问题。

正确识记汉字读音,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A.避免形声字受声旁影响错读。

如畸(jī)形,读成qí,戏谑(xuè)读成nuè 。

B.避免形近字误读。

如本文中生字甸(diàn)与旬(xún),如今后要学习的诌(zhōu)、谄(chǎn)、馅(xiàn)、陷(xiàn) 。

C.避免多音字误读。

一些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耙bà,是个弄碎土地的农具,用这种农具碎平土地叫'耙地',如读成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的耙子。

D.避免书面语和口语混淆,注意读准标准音。

如崖读yá,不能读yái,瑰读guī,不读guì。

E.注意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区别,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忆。

如四川话中的“h、f”要分清,平翘舌要留心(平舌音较少,如本文的密匝匝zā),鼻音边音要记清(鼻音较少),注意轻声(如本文中的篱笆lí ba),记住后鼻韵的生字。

(2)词义:鲜腴:新鲜肥美。

避邪:即避凶,指躲避邪恶。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密密麻麻。

词义的理解积累与掌握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词语释义的方法有:A.拆字组词组合法:如本文的“鲜腴”,鲜:新鲜;腴:肥美。

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部编版)

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部编版)

17 昆明的雨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台痕..一寸深。

浊.(zhuò)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B.密匝.(zhā)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C.雨季则有青头菌.(jùn)、牛肝菌,味极鲜腴..。

D.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yé)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答案】C【解析】A.台——苔;B.“匝”应读“zā”;D.“邪”应读“xé”;故选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②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可见。

③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了。

A.的确到处温柔B.确实到处柔和C.确实随处柔和D.的确随处温柔【答案】C【解析】区分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

“的确”是“完全确实;实在”的意思。

“确实”是“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的意思。

“到处”是“各处,处处”的意思。

“随处”是“不拘什么地方;到处”的意思。

“温柔”是“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的意思。

“柔和”是“温和而不强烈;柔软,软和”的意思。

3.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句子中“更加柔和”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昆明的杨梅很大”一句中“很”是副词。

C.“这个名字起得真好”一句中补语为“真好”。

D.“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中“在我心中”作谓语。

【答案】D【解析】D. “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中“在我心中”作状语。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的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使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B. 托尔斯泰有一双灰色的眼睛,他用锐利的眼睛投向别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内容简介《昆明的雨》是一篇描写雨季里昆明的雨景的散文,作者从多个角度,包括雨后的湿润、野外的美感、城市的喧嚣、人们的生活等方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色。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昆明雨季的景色和人文环境,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雨季的独特感受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美景;2.感受散文的文学魅力;3.掌握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审美情趣,欣赏雨季的美景;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增强对自然、生活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2.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训练。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想;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准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昆明雨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文的主题;2.以“雨季,你会想起什么?”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分享彼此的答案。

2. 阅读理解1.分段阅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并解析课文的主旨、结构、情感和修辞等方面;2.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提问、讨论和思考,逐步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组讨论、分享感受和体会,并结合具体课文举例,让学生探究文章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2.针对文章的语言特点和特色,进行语言分析和语法学习。

4. 写作训练1.要求学生以昆明雨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文章内涵的感受和理解;2.带领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完成作品互评和修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知识点、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影片/文章阅读+写作:在家中观看一部雨季的电影或者读一篇有关雨季的文章,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对雨季的感受和情感。

六、拓展阅读1.《雨巷》——雨季的另一种特色景色;2.《雨中的散步》——探究雨季与人文生活的关系;3.《雨季的味道》——探究雨季与美食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知识点及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知识点及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知识点及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遇到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施松卿。

昆明给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汪曾祺亦对昆明有着极深的感情,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一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辟bì邪:避免或驱除邪祟。

一般用作迷信语,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不侵扰人的意思。

鲜腴yú:新鲜肥美。

篱笆lí ba:房屋、场地等的围栏设施。

吆喝yāo he: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苔tái痕:苔藓滋生之迹。

密匝匝zā:非常浓密的样子。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写了昆明雨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充分体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也描写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话题。

第二部分(3~5):写昆明的雨和雨季,并总写雨季中景物的特点。

第三部分(6~8):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

第五部分(11):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四、鉴赏品读1.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②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

部编版八上《昆明的雨》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昆明的雨》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昆明的雨》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遇到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施松卿。

昆明给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汪曾祺亦对昆明有着极深的感情,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一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辟bì邪:避免或驱除邪祟。

一般用作迷信语,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不侵扰人的意思。

鲜腴yú:新鲜肥美。

篱笆lí ba:房屋、场地等的围栏设施。

吆喝yāo he: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苔tái痕:苔藓滋生之迹。

密匝匝zā:非常浓密的样子。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写了昆明雨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充分体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也描写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话题。

第二部分(3~5):写昆明的雨和雨季,并总写雨季中景物的特点。

第三部分(6~8):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

第五部分(11):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四、鉴赏品读1.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②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描绘的昆明雨景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提高审美情趣。
4.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昆明雨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作者描绘昆明雨的细腻笔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和演示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成果展示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
-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如“淅沥”、“清新”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地方文化,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爱护。
-能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个人观点。

八上语文昆明的雨笔记

八上语文昆明的雨笔记

八上语文昆明的雨笔记一、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汉族,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剧团编剧。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汪曾祺在1984年创作的散文。

当时他久居昆明,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重点却不是写雨。

作者在文中状物记事,表达了对昆明之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向我们介绍了昆明多雨的特点,使作品既富有意境美,又蕴含作者深沉的感情。

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但文章主题不仅仅是雨,更是对昆明的一种独特的感受和喜爱。

四、文章结构: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概述昆明雨季的特点。

第二部分(3-6),具体描写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美丽景象。

第三部分(7-10),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五、重点句子解读:1.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赏析】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季,表达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运用了形容词来形容雨季,表现出昆明雨季的特点。

同时,“浓绿”的色彩描绘也突出了昆明雨季的独特之处。

2. 昆明的果品也是极丰富“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颜色是红得发黑。

这个名字起得很恰当,因为这种梅子的外表完全像一个炭球。

“这个名字起得很恰当”,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这个名字的欣赏之情。

同时,“红得发黑”这个形容词也突出了这种梅子的颜色特点。

3. 昆明的花也像春雨给这南方的城市带来了几分典雅。

【赏析】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昆明比作南方的城市,将花比作春雨,强调了昆明花多的特点。

“典雅”这个形容词则突出了昆明的美丽和优雅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
【原文】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字音】
鲜腴(yú)
鸡枞(zōng)
釉(yòu)
密匝匝(zā)
【注释】
宁坤:即巫宁坤,1920年生,翻译家。

他是作者在西南联大时的同学。

青头菌和牛肝菌:都是有名的食用菌。

鲜腴:新鲜肥美。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前句出自杜甫《春望》,后句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鸡枞:食用菌的一种,菌盖呈圆锥形,成熟时呈微黄色。

方比:比较,比得上。

呈贡:地名,即今昆明市呈贡区。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型,鞋头尖小而上翘。

德熙:即朱德熙(1920——1992),语言学家。

当时与作者同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

釉:以石英、硼砂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涂在瓷器、陶器半成品的表面,经烧制能使成品带有玻璃光泽,
并能增加其强度和绝缘性能。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作家、作品简介】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 [13] ,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创作背景】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内容更丰富,更完整。

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首尾呼应,且短小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思维导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