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微生物 医学细菌

细菌S型和R型
(二)细胞膜
细胞膜又称质膜,紧贴细胞壁肽 聚糖的内侧,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功 能 ①选择性渗透和转运作用 ②细胞呼吸作用 ③生物合成作用 ④分泌水解酶和致病性蛋白 ⑤形成中介体(mesosome)
中介体(中体/中间体):
又称为拟线粒体。细菌细胞膜折皱内陷而形成
极体
白喉棒状杆菌经亚甲蓝染色后的形态
(四)核质(nuclear material)
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区)或拟核,无核 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1~2个 化学组成:DNA、RNA、蛋白质 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 结构: 裸露双股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 成松散网状结构。
核质也称细菌染色体
菌毛
鞭毛
基本结构
1.细胞壁 (cell wall)
主要功能:
(1)维持细菌外形; (2)抵抗低渗外环 境;(3)协助鞭毛运动;(4)参与物质交换; (5)决定菌体的免疫原性;(6)与细菌革兰氏染色反 应相关。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G+
G-
革兰阳性菌(G+):肽聚糖(黏肽)、磷壁酸、特殊蛋白质 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外膜层
第二节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
细菌要进行增殖,产生子代细胞,需要哪些营 养物质呢?
提供代谢介质 直接参与代谢 降低胞内温度 维持大分子构象
水
营养物质
氮源
碳源
生长 因子
合成细胞结构, 提供能量
生长必需 自身不能合成
合成含氮物质 提供能量
无机盐
如维生素、某些氨基酸、 嘌呤、嘧啶等 流感嗜血杆菌 : X因子 (高铁血红素)、 V因子(辅酶Ⅰ或Ⅱ)
内容
第二章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导学案 -

第二章细菌概述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导学案2016.2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2了解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学习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细菌细胞的结构
【自主探究】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包括
2.,一般为
3.,一般为
4.,主要是和
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的不同将细菌分为四类:
1 ,2
3 ,4
(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有等现象。
(三)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概念:
意义:
2.概念:
意义
3.意义:
4.概念:
意义
5.意义
6.意义
♥小讨论联系实际判断细菌对氧气需求的不同类型。
【课堂练习】P20
【学习小结及反思】回顾本节学习目标,看你是否完成?还有哪些有待课下加强?
【教学反思】。
2、 细菌的营养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病原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侵袭力的大小 、毒素的性质和数量,决定着病原菌毒力的强弱。
(一)侵袭力:是指病原性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卫屏障, 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的能力。
荚膜 黏附素
菌体表面结构
包括
侵袭性物质
1.荚膜和微荚膜----抗吞噬和定居 有抗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病原菌能 留在宿主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 所以有荚膜的细菌的毒力比该种细菌失去荚膜时的 毒力明显增强。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结构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二)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 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 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 两类毒素。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革兰阳 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 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endotoxin)是 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 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 大营养类型——自养菌和异养菌。
•自养菌(autotroph):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
成分。
•异养菌(heterotroph):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
成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 (parasite)。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细菌与外界环境
一、细菌的分布 1、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在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 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不同种类与数量的 细菌
正常菌群作用: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癌:双歧杆菌激活吞噬细胞 抗衰老:双歧杆菌产生双歧因子,乳酸菌减 少氧化物在人体含量
细菌概述讲述课件

毒力变异 2.
(biànyì)(遗传性变异)
➢ 毒力增强:细菌战;细菌炸弹等。
➢ 毒力减弱(jiǎnruò):有毒菌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传 代培养,可使细菌的毒力减弱(jiǎnruò)或消失。
➢ 卡介苗(BCG)是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 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连续传230代,获得的一 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
--细菌概述讲述
第三十页,共五十九页。
(三) 细菌的人工 培养 (réngōng)
1.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fāngfǎ)培配置而成的,专 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按其物理状态(zhuàngtài)分类: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第一节 细菌(xìjūn)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一、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xíngtài) 二、 细菌的结构
--细菌概述讲述
第二页,共五十九页。
学习 目标 (xuéxí)
掌握细菌特殊(tèshū)结构的种类、功能及医学 意义
熟悉细菌细胞壁结构及功能、细菌大小与形 态
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yīdìng)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 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现型变异。易受到环 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 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 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细菌概述讲述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九页。
1. 形态(xíngtài)结构的变异(非遗传性变异)
--细菌概述讲述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九页。
固体(gùtǐ)培养基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推荐文档

②化学渗透趋势转运系统;③基团转移。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简答)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而结核杆菌最适pH值为6.5--6.8,霍乱弧菌最适pH值为8.4--9.2。
3、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4、气体:O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③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CO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个别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O2。
5、渗透压:五、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繁殖速度----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代时)约20-30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繁殖规律----生长曲线迟缓期: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
活菌数保持稳定。
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退期: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2

10-6~10-9
若干细菌某一性状的突变率
菌名
突变性状
突变率
Escherichia coil (大肠杆菌)
抗T1噬菌体
3×10-8
E.coil
抗T3噬菌体
1×10-7
E.coil
不发酵乳糖
1×10-10
E.coil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 萄球菌)
S.aureus
抗紫外线 抗青霉素 抗链霉素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引起这类变异的诱变剂都是一些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 啶(5-BU)、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嘌呤 (8-NG)、2-氨基嘌呤(2-AP)和6-氯嘌呤(6-CP) 等。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 分子中后而引起的,故是间接的。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或phase-shift mutation)
(四) 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一种观点:突变是“定向变异”,是“驯化”,是由环 境因子诱发出来的;
另一种观点;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且与环境因素是不对 应的,后者只不过是选择因素;
1、 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 又称波动试验或彷徨试 验。
2、涂布试验(Newcombe experiment) 3、平板影印培养试验(replica plating) 1952年,J.Lederberg夫妇
2、定向培育优良品种:指用某一特定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 物的群体,同时不断的对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积 累并选择相应的自发突变株的目的。由于自发突变 的 频 率较低,变异程度较轻微,所以培育新种的过程十分缓 慢。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 工程技术相比,定向 培育法带有“守株待兔”的性质,除某些抗性突变外, 一般要相当长的时间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 -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子代与亲代生物学的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基因型(genotype):细菌的遗传物质。
●表型(phenotype):基因表现出的各种性状。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基因型变异。
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
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两条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复制——半保留复制特点——复制中易发生错误—基因突变蛋白合成——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基因与基因的转录结构基因——编码结构蛋白质基因结构非结构基因——编码功能蛋白质基因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染色体(chromosome)①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按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②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裹;③约含有5000个基因;二、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1、质粒的特征:①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②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③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④质粒的转移性。
⑤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2、质粒的分类(1)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①接合性质粒②非接合性质粒(2)根据质粒在细菌内拷贝数多少①严紧型质粒②松弛型质粒(3)根据相容性①相容性——几种质粒同时共存于同一菌体内②不相容性——不能同时共存*可借此对质粒进行分组、分群。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及规律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及规律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
细菌繁殖以二分裂法进行,其繁殖速度相当快,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20~30 分钟。
但个别细菌繁殖速度很慢,如结核分枝杆菌繁殖一代需18 小时。
二、细菌生产繁殖的规律:
细菌生长繁殖具有规律性,可分为4 期:
1、迟缓期:是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最初的一段时问,也是细菌对新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此期约数小时,细菌并不分裂繁殖。
2、对数期: 又称指数期,是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活菌数直接上升。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药敏试验以此时期细菌最好。
3、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积聚,此期细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故活菌数保持稳定。
此期细菌的某些性状可以出现变异。
4、衰退期: 由于营养物质的耗尽,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活菌数急剧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此期细菌的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条件适宜时,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旺盛,改变条件,可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发生变异或死亡。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一般细菌所需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有些细菌还需要生长因子。
生长因于是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B族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
2.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的最适酸碱度为PH 7.2~7.6,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PH8.4~9.2的碱性条件下生长最好,结核分枝杆菌则为PH 6.5~6.8。
3.温度大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0C,与人体正常体温相同。
4.气体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四类:①专性需氧菌:必须在有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②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状态下生长,如破伤风芽孢梭菌;③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在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都属于此类,如葡萄球菌;④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状态下生长最好,若氧压大于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一般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即可满足需要,某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在初次分离培养时,必须供给5~10%的二氧化碳才能生长。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在适宜条件下,细菌繁殖的速度很快。
大多数细菌约20~30分钟繁殖一代,少数细菌繁殖速度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需18~20小时繁殖一代。
若按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10小时后,1个细菌可分裂达10亿个以上。
但实际上,由于营养物质逐渐消耗,毒性代谢产物逐渐积累,细菌繁殖速度会递减,死亡细菌数量逐渐增加,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
一般细菌培养8~18小时生长最旺盛,大小、形态、生理特性等都比较典型。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于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按理化性状可分液体、半固体、固体培养基;按用途可分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等。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一般经370C培养18~24小时后,即可观察生长现象。
不同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不同:(1)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后呈均匀混浊状态;少数链状细菌则呈沉淀生长;枯草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需氧菌在液体表面常形成菌膜,呈膜状生长。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注意观察注射用制剂的性状变化,严禁将细菌污染的制剂注人机体。
(2)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菌落。
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称为菌落。
一个菌落一般是由一个细菌繁殖形成,故可将含有多种杂菌的标本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的表面,以分离纯种。
不同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湿润度及在血平板上的溶血情况等都有所不同,故菌落的特征可作为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
当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融合在一起,称为菌苔。
(3)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将细菌穿刺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可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只沿穿刺线生长。
可借此来检查细菌有无鞭毛和动力。
3.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临床培养细菌的目的主要是对患者做出病原学诊断,通过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另外,细菌培养还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研究开发生产生物制品以及用于传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的生长繁殖实际上是进行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的新陈代谢过程。
两种代谢过程中均可生成多种产物,其中有些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真意义1.热原质又称致热原。
是多种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所合成的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是其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不能被高压蒸汽灭菌(121.30C,20分钟)破坏,玻璃器皿需经2500C 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特殊石棉滤板过滤除去,蒸馏法效果更好。
在护理实践中,制备和使用生物制品、注射液、抗生素等的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以保证无热原质存在。
2.毒素和侵袭性酶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对机体有毒性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侵袭性酶是某些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侵袭和扩散的致病性物质。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等。
3.维生素某些细菌能合成一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如人体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能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等,可供人体吸收利用。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
抗生素多数由放线菌或真菌产生,少数由细菌产生,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目前抗生素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和肿瘤。
5.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仅对近缘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由于细菌素的抗菌作用范围窄己具有型特异性,故多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6.色素有些细菌代谢过程中能合成色素,不同细菌可产生不同色素,对细菌鉴别有一定意义。
色素分两类: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而不扩散至含水的培养基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金黄色色素;②水溶性色素能扩散至培养基或周围环境中,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绿色色素,使培养基、脓汁呈绿色。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发现手术切口、烧伤组织创面等出现绿色的渗出物,应考虑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可能。
(二)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不同细菌所含酶类不同,放分解糖和蛋白质的能力也不同,如大肠埃希菌具有乳糖分解酶,分解乳糖产酸产气,而伤寒沙门菌不能分解乳糖;大肠埃希菌含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吲哚),当加入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后可形成玫瑰靛基质呈红色,为靛基质试验阳性,而产气肠杆菌无色氨酸酶,靛基质试验为阴性。
因此,可利用细菌这些特性来鉴别细菌。
三、细菌的遗传和变异---由玉米退化得到的启示20世纪初,科学家们为了征服可恶的结核病,伤透了脑筋,法国的细菌学家卡尔美和介林就是其中两位。
他们为研制征服结核病的疫苗,经历了一次次失败。
一天,卡尔美和介林路过一个农场,看到地里五米穗小叶黄,便问场主:“玉米是缺肥吗?”“不,先生们,这种玉米引种到这里已经十几代了,有些退化了。
哎,一代不如一代啦。
”场主苦笑着回答。
退化!一代不如一代?卡尔美和介林立即从玉米种子的退化想到:如果把毒性很强的结核病菌一代接一代定向培育下去,它们的毒性是否也会退化?若将毒性退化了的结核病菌制成疫苗,接种到人体不就可以预防结核病了吗?想到这里,俩人兴奋不已。
匆匆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开始了结核病菌的定向培育实验,这实验一做就是漫长的13年!经过230次的传代,终于获得了减毒的结核病菌并制成疫苗。
肆虐人类的结核病终于被驯服了!为了纪念这两位科学家,人们把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叫做“卡介苗”。
遗传与变异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生命特征。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保持相对稳定,巳代代相传,称为遗传。
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为变异。
遗传使细菌的种属性状保持稳定;而变异可使细菌产生变种和新种,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1.形态结构的变异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受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形态与结构可发生改变。
如鼠疫耶尔森菌在含3~6%氯化钠的培养基中,其形态可由球杆状变为球状、哑铃状、棒状等多种形态;肺炎链球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反复传代可失去荚膜。
2.毒力变异细菌的毒力变异包括毒力的增强和减弱。
如卡介二氏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230次传代,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然保留免疫原性的减毒株,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3.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称为耐药性变异。
如青霉素40年代问世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效果显著,耐药菌株很少,但目前已发现8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1.诊断方面由于细菌变异而出现不典型特征,给实验室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需注意鉴别,以免造成错误诊断。
2.治疗方面细菌耐药性变异是临床细菌性感染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将有利于指导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并防止耐药菌株的扩散。
3.预防方面细菌遗传变异的研究对传染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人工诱导方法使细菌毒力减弱或消失,制备出保留免疫原性的减毒活疫苗,用于某些传染病的预防,如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
4.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根据细菌基因可转移重组并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的变异机制,将某种需要表达的基因引人到合适的细菌(工程菌)体内,随细菌的繁殖可获得大量人们需要的基因产物。
目前通过基因工程已能使工程菌大量生产重组的胰岛素、干扰素等。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l.营养物质2.酸碱度3.温度4.气体①专性需氧菌:②专性厌氧菌:③兼性厌氧菌:④微需氧菌:(二)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1.培养基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2)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三)细菌的人工培养二、细菌的代谢产物(一)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真意义1.热原质2.毒素和侵袭性酶3.维生素4.抗生素5. 细菌素6.色素①脂溶性色素②水溶性色素(二)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三、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1.形态结构的变异2.毒力变异3.耐药性变异(二)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3.预防方面4.基因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