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说明文阅读(第02期)-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析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析版)考点分析一、考点分析: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此考点在议论文考题中常有出现,一般分值为3分(判断出那种论证方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作用2分)。
解此类题需要熟记有哪些论证方法并能理解其作用才能准确答题。
常考形式一、考题中常出现的形式:常考形式的模板:文章第几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例:1.第三段画线句子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并说说有什么作用?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第六段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二、根据以上常考形式,可以看出此类考题的常考形式的提问方式一般很直接,直接点明了考点,不易发生审题错误的情况。
那么我们需要掌握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其它们各自有何作用。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对比论证。
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三、解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确认答题区间第二步:根据文本辨识是何种论证方法第三步:根据有关论证方法作用的知识储备解答此论证方法作用的问题第四步:根据答题模板整合答案四种论证方法具有不同答题模板:1.举例论证:答: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1)答: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2)答: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积累1.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
(4分)文学的航船已停(bó)(1)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2)采众长的能力。
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3),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4)生机。
2.分门别类辑诗文。
下面是某同学以“古人的雅趣”为专题整理的古诗文材料。
请在画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并在[甲]处写上恰当的评点。
(11分)雅趣出处古诗文名句评点饮酒XXX《山中与幽人对酌》(1)我醉欲眠卿且去,___你我皆随意。
_。
XXX《醉翁亭记》(2)山水之乐,____。
酒中有真趣。
郊游XXX《钱塘湖春行》(3)____,____。
禽鸟赶春光。
XXX《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4)____,误入藕花深处。
[甲]鼓乐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5)杏花疏影里,____。
难忘那些通旧游》宵!XXX《竹里馆》(6)____,____。
自个儿乐。
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回顾了已学内容,也感受到了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整理古诗文的快乐,正如《论语》中所说“(7)____,____”。
3.寻找“最美”春联。
依照内容,给上面三个地方选出响应的春联。
(3分)(1)永嘉上塘殿戏台()(2)文成刘基庙()(3)江心屿文天祥阁()A.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
B.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计宜,渡江策士无双。
C.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XXX真亦假;天长日久,却看后代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
二、阅读(57分)一)名著阅读(9分)4.《西游记》中,XXX对XXX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
下列小说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一组是()(2分)A.XXX和XXX(《水浒传》)B.XXX和XXX(《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XXXXXX(《平凡的世界》)D.XXX(《简·爱》)5.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7 说明性阅读(含解析)

专题17 说明性阅读一、【2018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一,其数量惊人,由于电脑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造一个按键,因此,需要替汉字编码,通过敲击多个按键来输入一个汉字。
最早的汉字输入法,一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拼音输入法.但是,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效率低下。
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划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盲打”。
尽管五笔字型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
反倒是拼音输入法,因为操作最为简单,始终没有被抛弃。
21世纪初期,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代拼音输入法异军突起。
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
随着各种个性化皮肤的涌现,其屏幕展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提出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推出智能回复功能。
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
搜狗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功能,目前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说,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远落在后面。
马拉尼指出,在电脑键盘上打英文,“是使用键盘的最基本方式”,在键盘上按下“a”键,“a”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不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内存”;但是,在连接到一台中文电脑的键盘上键入“a”,计算机将会“智慧”地推测你可能会打出的汉字,键入一个汉字,本质上是键入一组指令来检索一个特定的汉字。
最后,马拉尼赞扬道:“使用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专题07 文学文化常识(第01期)-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07:文学文化常识1.【2019年中考绥化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
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C.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样子》《茶馆》等。
【答案】B【解析】B项,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故选B。
2.【2019年中考烟台卷】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类似的还有“阁下”“兄台”等,而称自己时般用谦称,如“鄙人”“在下”等。
C.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因》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D.今日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不再是一条平静的内河,而是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洋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链。
——这句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密切关系。
【答案】C【解析】C项,句子中的书名号应该改为引号。
主题应该使用引号。
故答案为C。
3.【2019年中考娄底卷】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报道的将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B.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诚牛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格、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D.英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中,真实记叙了莎利文老师耐心教育“我”并使“我”成长进步的感人事迹。
新高考英语真题分项汇编专题:语法填空(解析版)

专题15语法填空1.(2023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1个适当的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Xiao long bao(soup dumplings),those amazing constructions of delicate dumpling wrappers,encasing hot, ____36____(taste)soup and sweet,fresh meat,are far and away my favorite Chinese street food.The dumplings arrive steaming and dangerously hot.To eat one,you have to decide whether____37____(bite)a small hole in it first,releasing the stream and risking a spill(溢出),____38____to put the whole dumpling in your mouth,letting the hot soup explode on your tongue.Shanghai may be the____39____(recognize)home of the soup dumplings but food historians will actually point you to the neighboring canal town of Nanxiang as Xiao long hao’s birthplace. There you will find them prepared differently-more dumpling and less soup,and the wrappers are pressed ____40____hand rather than rolled.Nanxiang aside,the best Xiao long bao have a fine skin,allowing them ____41____(lift)out of the steamer basket without allowing them tearing or spilling any of____42____(they) contents.The meat should be fresh with____43____touch of sweetness and the soup hot,clear and delicious.No matter where I buy them,one steamer is____44____(rare)enough,yet two seems greedy,so I am always left_____45_____(want)more next time.【答案】36.tasty37.to bite38.or39.recognized40.by41.to be lifted42.their43.a44.rarely45.wanting【解析】【导语】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积累与运用专题及参考答案:说明文阅读

专题说明文阅读类型1 传统文化主题(一)(2019·淮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题跋:绵廷千年的点赞艺术马菁菁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
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
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
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宮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
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
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愉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
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
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
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
这样一來,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
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
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 "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
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
专题15说明文选择题(三)以偏概全-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15 说明文选择题(三)以偏概全(解析版)考点穿透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
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
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中考说明文选择题,选项内容的表述方式灵活多样,但均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语言表达灵活,设错方式多样,比较客观地考查了学生真实的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此类题,既要对文意整体把握,又要从细节处对照原文核对文意对比分析;既要掌握一些常见埋设错误的方式,又要根据变化灵活处理。
总之,作答的关键是“比较辨别,去伪存真”,而提高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是根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阅读典范的说明类文章,除要求学生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外,还强调对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会。
很多省市的一些新题型,在题干表述和选项内容表述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很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中考语文特别注重对说明文的考查,体现了命题者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能力的意图,而说明文选择题以其科学、精准、灵活的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所以这种试题形式会长期存在,但在内容上会稳中求变,试题难度也会有所增加。
只要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掌握说明文选择题命制的规律,师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典例在线【一、2020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健康“双刃剑”——抗生素①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杀菌或者抑菌活性的代谢产物。
其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
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偶然发现的。
从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陆续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真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四季交.替B. 阡陌交.通C. 交.口称赞D. 君子之交.12. 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
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雅趣的人。
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 有闲暇的人。
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 被闲置的人。
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 被贬谪的人。
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13. 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乘兴踏月,西入酒家。
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_______”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________”的感觉。
【答案】11.B12.D13. ①物我两忘②留恋徘徊,似在仙境【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是“交错”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5:说明文阅读一、【2019年中考广安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
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拍摄成像。
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
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
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
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
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⑥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
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
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
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
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
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
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
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
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
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
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 眼镜,就能观赏。
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
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1.文章开篇从电影《星球大战》与《钢铁侠》谈起,有什么好处?2.第⑦段中加点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3.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在电影院戴3D眼镜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技术投影仪放映的。
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答案】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不能删去。
“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
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全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4.C【解析】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做答。
从内容上看,《钢铁侠》及《星球大战》这两个电影,贴近生活,有吸引读者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作者是想通过这两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高科技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目前”表示当前,对时间进行了限制,如果将“目前”删去,那就表示全息摄影术在过去也已经广泛应用,这与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不符,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从“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
”可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该事例写出了“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也说明观点,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中第②段“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可知A项错误。
由原文第⑨段“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可知B项错误;C项正确,从文中“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这句话得出。
原文第③段“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分析,D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二、【2019年中考株洲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哪一种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明显地高于火。
除了人类,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说掌握制造火的技能。
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
何况火对人类的改变,很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
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
不容置疑的是,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
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
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
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
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饱”的影响更复杂。
它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
它帮助人类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
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
人工取火是难度极高的门槛。
跨过这一门槛前的漫长岁月里,保存火种,以及丢失了火种后如何从拥有火种的人群那里重新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持久地、日复一日地维持火种,所需燃料是巨量的。
灌木、草不能带来持久燃烧的火。
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刀斧,不能砍伐乔木,只能捡拾干枯的落木。
而随着消耗,捡拾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负担越来越大。
因此,维持火种的单位只能是部落。
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
于是有人认为,洞穴居住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
学者雄辩地反驳了这种认识。
原因其实很简单:洞穴是物质环境中极具随机性的地貌。
食物源和新鲜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却未必在洞穴附近。
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牺牲第一要素去迁就洞穴的习惯性选择。
地下动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
北极熊在冰雪上为自己挖洞过冬。
其他熊的洞穴选择也是随机的,利用树洞、山洞等等。
何况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觅食的温暖季节。
原始人要跟着食物源跋涉、迁徙,不会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
那为什么山洞中屡屡发现火的遗迹?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是他们保存火种的专门场所。
在不避风雨的露天场所保存火种太过冒险,且更消耗木材。
这是人类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认识。
于是,当保存火种的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近时,山洞尚可兼作部落聚会的场所,当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远时,山洞就只能充当火种保存地。
而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导致火种熄灭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败经验的吸取,都会导致专职保存火种者的产生。
很可能是这桩当时最紧要的事情,造就了人类社会中的第一次专业分工。
火的恩泽无边。
享受过又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
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
在跨过人工取火的门槛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如何获得火种呢?一开始,人们唯一的手段就是抢夺。
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万年的曲目。
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
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人类可以利用火,掌握制造火的技能。
B.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
学者们不可能确定。
C.跨过人工取火这一门槛前的岁月非常漫长。
D.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是食物源和新鲜水源。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虽然火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但通过烧烤可以使食物摆脱迅速腐败,便于储存。
C.考古发掘中,原始人用火的遗迹都在洞穴中,因为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
D.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失去火种的部落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其他部落找火。
3.文章结尾说:“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
”根据原文推断,假如你是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答案】1.B2.C3.我会试验各种可能的方法人工取火。
因为抢夺火种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无数的流血牺牲。
这样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还不如另想办法,也许有所收获。
【解析】1.B说法不正确。
原文是“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
而不是说“不可能确定”。
2.C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A原句是“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
B原文谈火的作用:“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
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
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
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
”所以选项“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错。
D原句是“在跨过人工取火的门槛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而不是选项所谓的“唯一的选择”。
3.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推理或扩展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原文的内容,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推断。
原文是说“到其他部落找火”的方式是“抢夺”,进而“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所以作为“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肯定会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