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资料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说明:本专题精选了时下最新说明文6篇,统一编排题号,给定分值,满分120分;可作为平时考试或练习使用,也可作为教师备课使用。

【一】(21分)清凉世界出手中●郭艺①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扇子。

从古至今,扇子一直备受国人喜爱,除了作为扇风引凉的器具,更与其雅致精巧、具备抒情寓意的艺术风韵分不开——于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江南地区的扇文化历史悠久。

明清以来,杭扇和苏扇因其种类多样、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杭州的黑纸扇与苏州的白纸扇更是被并誉为“杭黑苏白”,成为折扇中的名品。

清末民初,杭州制扇业已形成产业体系——以“林芳儿”“张子元”“舒莲记”等最为著名,它们周边汇集众多扇业加工作坊,依附这些著名商号做代工,形成庞大的产业链。

1893年前后,杭州“王星斋”(后称“王星记”)扇庄逐渐发展成为杭州扇业的翘楚。

1937年,为迎合市场需要,杭扇中出现了具有城市时尚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

扇面描绘花卉和风景,色彩以淡柔为主,并有着极其雅致的名号“西泠”“玉带”“双峰”,把西子的温婉带入了扇的品性。

除此以外,杭扇中还出现了书画扇、曲艺扇和舞蹈扇等一批创新产品。

③20世纪40年代末,社会局势动荡,此时杭州的扇业进入低迷状态,一些著名扇庄如“舒莲记”“马学记”等纷纷倒闭,“王星记”成了杭扇硕果仅存的代表与传人。

1956年,“王星记”被收归国有。

1958年,由于政府对手工艺产业重视,杭州制扇工艺得到大发展。

1959年9月,“王星记”扇厂恢复停产多年的全棕40茄、50茄黑纸扇、真金象牙扇、男式檀香扇、湘妃骨边扇等工艺扇品种,扇业再次踏上蓬勃发展之路。

如今,杭州“王星记”扇厂的制扇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④【甲】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

【乙】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美,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专题一.(09上海市)(22分)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2019-2020(1)13市2019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62

2019-2020(1)13市2019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62

说明文阅读滨州药品环境污染①过去三十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正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

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

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

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

④另外,不仅仅是_______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

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鹰数量急剧下降,减少95%以上,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是秃鹰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氯芬酸。

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鹰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

【备战2020中考】全国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备战2020中考】全国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备战2020届中考】全国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说不尽的萤火虫①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经》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

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②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③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

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

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

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来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

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

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

在日本,上世纪___8___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⑦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

然而城市的亮光千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湖南省10市2019-2020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9-20203

湖南省10市2019-2020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2019022019-20203

说明文阅读长沙民以“食”为天俞水生(1)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喜悦,讲究色、香、味、行俱佳。

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2)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3)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

南方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多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4)与风俗的主食相对,故称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

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

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练习。

譬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

这样,北方大多数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5)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讲不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

这种美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玉熙坊“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说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

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6)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适于食”的观念。

从古至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

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即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气氛。

2019年各地中考试题精选78套——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2019年各地中考试题精选78套——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各地中考试题精选78套——说明文阅读安徽省【一】(19分)冰雪精灵——雾凇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

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

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

【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

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近4年中考真题展示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近4年中考真题展示

2019-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近4年中考真题展示一、(2017重庆A卷18~22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岁时的寄托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

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

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

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

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

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

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

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

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

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2019-2020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2019-2020年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语段阅读说说低碳生活①近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落下帷幕,大会向世界发出了值得关注的“中国碳信号”。

其实,在此之前,低碳生活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如今,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②所谓“低碳”,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③那么,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呢?④要过上“低碳生活”首先要摆脱自己的“电动依赖症”。

因为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交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此外,室内设计应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

⑤其次,在交通方面要尽量节省能耗。

如果出行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可以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开车出门的朋友,在购物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轨道交通工具。

如果迫不得已开车前往,一定要在购物前列好清单,尽可能一次购足。

⑥对于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开车族来说,要牢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粘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另外,在购车时,要尽量选择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⑦再次,要低耗办公。

要尽量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通讯工具,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

在午休和下班后要关闭电脑,离开办公桌时,要把电脑调至“睡眠”状态。

笔记本电脑在不使用时要把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

⑧办公室内要多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

它们可吸收办公室内的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出的苯,并能够咽下尼古丁。

办公中的废纸可以集中重复利用或回收循环再用。

⑨最后,“低碳”还跟饮食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资料一、(2006年浙江省宁波市)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

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

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

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

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

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

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

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

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

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

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

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

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

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

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7.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

(3分)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

本文列举了、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

(3分)9.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参考答案】(一)7.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互助合作,求得生存的一种形态(或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为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提供它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的生存形态)。

(3分)8.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高等植物与真菌(3分。

每格1分)9.“或许”表述十分恰当,符合科学性。

(2分。

只答“使语言准确”之类得1分)10.D(3分)11.例如:①共生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只有服从这一规律,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②人类的生存如同生物进化一样,不会只是单一的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求合作共生。

③“合则双赢,争则俱败”,我们应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分。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四川攀枝花2006年)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9—23小题。

(15分)“能吞能吐”的森林(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

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

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

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

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

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

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

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9.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3分)20.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

(2分)21.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强调了。

(2分)22.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4分)(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

(2分)(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

(2分)23.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攀枝花市的“双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

(提出的建议不少于四条。

)(4分)【参考答案】19.列数据引材料(引用说明)打比方(比喻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共3分)20.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

(意思一致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21.承上启下(过渡)森林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大(森林破坏严重)。

(答对一空给1分,共2分)22.(1)原因: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

(答对一个原因给1分,共2分)(2)影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答对一方面给1分,共2分)23.(1)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

(4)严格实施垃圾分装和回收制度,变废为宝。

(只要建议合理,与“双创”活动相关即可给分。

答对一条建议给1分,共4分)三、(2006年湖北省随州市)阅读《请重视“弹性水库”》一文,回答21~25题。

(15分)请重视“弹性水库”陈良瑞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

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

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

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

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

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

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

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

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

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

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

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

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21.结合文意,仿照注释①解释下面词语。

(3分)①“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②“降雨机”,。

③“弹性水库”,。

2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主要说明它在和方面的功用。

(3分)23.“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

”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24.根据本文末段介绍的内容,完成下面比喻。

(3分)树林还是。

25.如果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你打算写些什么?(不超过50字)(3分)【参考答案】21.②比喻树(林)具有(在天旱时)放出水分的特征。

③比喻树林具有雨季蓄水,旱季吐水(完全根据外界形势变化而变化)的特征。

22.树林蓄水抗旱(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23.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说明树在干旱时放出水分的客观事实,因为能放出99%水分的只是特例,是极限值。

24.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25.略(只要符合文意即可)四、(2006年江苏省泰州市B卷)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

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

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

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