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3篇)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篇1一、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篇21.首先要清楚说明文的文本,基本都是表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内容的,但中考考查的立足点并不在文本所介绍的知识本身,而是怎样运用一定的说明技巧,达到所要说明的效果的。
也就是说,说明文考查的立足点在于说明文文体本身,在于语文阅读能力本身。
明确了这点,就不会害怕说明文介绍的知识深奥、我们初中学生读不懂这样的问题了。
2.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来复习。
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等说明文的概念、特点要熟知,阅读说明文的时候,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知识特点去解决问题。
要在平时训练中,加大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的训练,不断培养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对重点词句,要细细品味,仔细剖析,结合语言环境具体分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上钩下联,分析说明结构;对说明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实际具体分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总结一、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1)看内容,辨顺序。
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2)找重点词句辨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举例子。
就是举出实例说明事物,为了说明某一事理,举出相应的例子使读者加以理解。
作用:有利于读者对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打比方。
即我们常用的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说明文中不叫比喻,而叫作“打比方”。
作用:同”比喻“修辞手法作用一样,它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类别。
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形状、体积等特征把事物和事理分成若干类来进行说明。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模板说明文在中考中是非常常见的题型,但是由于说明文语言通常较为简单明了,考生可能会被其简单的表述所误导,从而掉入陷阱。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说明文题型以及应对技巧和套路模板。
一、定义类题型定义类题型通常会给出一个名词,要求考生给出它的定义和特点。
应对技巧: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出的名词,询问自己“这个名词指的是什么?”然后根据所给的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注意不要遗漏重要的特点。
套路模板:本题中的“xxx”指的是一种(或指代)xxx(给出定义),它的特点包括xxx(列出特点)。
二、分类归纳题型分类归纳题型通常会给出一堆杂乱无章的事物,要求考生将其进行分类归纳。
应对技巧:首先要明确各种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特点,然后根据这些共同点和特点进行分类。
分类的方法可以是按照用途、功能、形状、颜色等等来进行分类。
套路模板:本题中的一堆杂乱事物可以分为xxx、xxx和xxx三类,它们分别具有xxx、xxx和xxx的特点。
三、步骤流程题型步骤流程题型通常会给出一件事情的具体步骤,要求考生按照顺序将这些步骤排列。
应对技巧: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出的步骤,明确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进行排序。
套路模板:本题中,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xxx、xxx、xxx、xxx和xxx。
四、优缺点比较题型优缺点比较题型通常会给出两个或多个事物,要求考生分别列出它们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
应对技巧: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要比较的是哪两个或多个事物,然后分别列出它们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
在比较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
套路模板:本题中的两个/多个事物分别具有xxx和xxx的优点,但是它们也存在xxx和xxx的缺点。
综合比较来看,xxx更适合/优于xxx。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套路模板仅供参考,实际答题时要根据题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做到恰当简练,不要生搬硬套。
同时,在做题时要注意理解所给出的材料,合理推断和补充,以此提高答题质量。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内容

03 把握说明内容【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二、答题方法。
1.根据题目要求,从题目或关键词句中,捕捉、筛选和概括有效信息。
(1)直接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句子。
(2)综合概括法:有的段落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总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
2.答题格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一般形式为: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征、事理)。
三、答题举例。
1.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的第5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就是本段的总起句,它概括(总说)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石拱桥》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说明(介绍)了我国的石拱桥(对象)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内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1分)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a3370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9.png)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中考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

中考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是中考阅读理解题中的常见类型,其作用是解释或说明某个事物、现象或规律。
对于考生来说,能够正确理解说明文并准确回答问题,是提高中考成绩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几种经典的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的详细解析:一、关注文章开头一个好的说明文开头应该比较简单明了。
如果考生在阅读第一段时已经感到迷惑或困惑,那么很可能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答题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答题前,考生应该特别关注文章开头,全面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如果在第一段中发现了疑点或不明确的内容,应该尝试猜测作者的意图,这样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主旨之后,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整篇文章,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和关键词上,尤其是与答案相关的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文章中的数字、单位、比较等信息,因为它们往往是提供考点的线索。
三、注意关键词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文章中的几个关键词,并了解它们的含义。
这样有助于帮助考生在记忆和回答问题方面更加准确。
例如,说明文中出现的“特点”、“原理”、“方法”、“步骤”等关键词,常常与答案相关,应特别注意。
四、精确明确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应该注重准确度和明确性,避免造成答题中的偏差。
同时,也要注意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一致性,否则将影响文章的连贯性。
五、注意文章的结论很多说明文都有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文章中心思想之一。
因此,考生在阅读时应该特别关注这个结论,以免遗漏关键信息导致答案不准确。
中考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总结:说明文类型题从考生的应试体验来看较为常见。
考生在规划答题方案时,应该先弄清文章的核心内容,关注关键信息,精准把握文章的难点,充分理解全文的基本意思,以准确迅速地回答问题为目标。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重视详解的提示,抓住关键信息的细节,理解通顺简洁的表述方式。
这需要考生进行充分的阅读练习和解析实践,树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提高中考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准确把握说明文的对象及其特征。
2、辨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3、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4、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5、拓展延伸等开放性探究。
二、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能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事物(一般不必答事物的特点)。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说明文对象的特征,就是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性质、成因、功用……
抓说明对象的特征有以下几类:
⑴自然现象及科技类:分类、形态、成因(过程)、性质及发展变化、利弊。
⑵建筑类:地理位置、特点、建造结构、形状、规模及过程。
⑶、制品类: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功能用途、使用方法。
⑷、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培育及利弊。
3、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4、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能够颠倒。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但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实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个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能够。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水准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