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3篇)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篇1一、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方法精选篇21.首先要清楚说明文的文本,基本都是表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内容的,但中考考查的立足点并不在文本所介绍的知识本身,而是怎样运用一定的说明技巧,达到所要说明的效果的。

也就是说,说明文考查的立足点在于说明文文体本身,在于语文阅读能力本身。

明确了这点,就不会害怕说明文介绍的知识深奥、我们初中学生读不懂这样的问题了。

2.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来复习。

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等说明文的概念、特点要熟知,阅读说明文的时候,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知识特点去解决问题。

要在平时训练中,加大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的训练,不断培养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对重点词句,要细细品味,仔细剖析,结合语言环境具体分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上钩下联,分析说明结构;对说明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实际具体分析。

【9A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9A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七大题型及答题技巧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一看文题,二看首尾。

三看内容。

2、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直接摘取中心句;B联结并列文段首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C从各段落中归纳出说明内容。

3、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等等。

A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B文章的开头部分。

C各段的开头句。

D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结构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

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

说明文结构总分式:这种结构大体有三种形式:1总分式2总分总式3分总式。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三、辨别说明方法,分析说明作用及效果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A“列数字”:具体、准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B“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C“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D“举例子”具体、形象、准确地说明了事物……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E“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F“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G“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难点06 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说明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都不及散文和小说。

从选材看,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生态环境、自然现象、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趣味性,特别是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从考查的内容看,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分析与归纳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包括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功能、成因等方面的理解;涉及到纯知识性的内容一方面是逐步弱化,另一方面考查的角度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联系实际、推断预测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题目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要求考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从题型看,逐渐减少选择题的形式,而更多地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如填空和简答等,以增加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2-4题,分数在8分上下波动。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设题形式】1.这篇文章(或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

【答题要点】1.分清说明对象。

(1)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文章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均找不出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结尾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内容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内容

03 把握说明内容【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二、答题方法。

1.根据题目要求,从题目或关键词句中,捕捉、筛选和概括有效信息。

(1)直接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句子。

(2)综合概括法:有的段落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总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

2.答题格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一般形式为: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征、事理)。

三、答题举例。

1.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的第5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就是本段的总起句,它概括(总说)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石拱桥》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说明(介绍)了我国的石拱桥(对象)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内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1分)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

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说明文阅读中考考点及答题技巧归纳考点要求:1、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2、说明方法的判断。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一下几种: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

3、说明顺序的辨析。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题指导:(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二)、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引用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数据、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九年级说明文答题技巧

九年级说明文答题技巧

九年级说明文答题技巧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类(共4题)题1:解析:-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 主要特征:形式优美(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历史悠久(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且历史上建造时间早并延续至今)。

题2:解析:-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 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具体表现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

题3:解析:- 说明对象: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

- 特征体现:物候现象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如“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同的物候现象预示着不同的季节、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植物的荣枯、候鸟的来去等。

题4:解析:-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 突出特征:规模宏大(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建筑精美(有众多宫殿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等)、布局统一(中轴线对称布局等)。

二、说明顺序类(共4题)题5:解析:- 采用了逻辑顺序。

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等,这是从总体上说明石拱桥的共性;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最后又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也是按照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

题6:解析:- 逻辑顺序。

文章先提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几个方面分别说明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最后还补充说明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和色彩美等,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题7:解析:- 逻辑顺序。

文章从物候现象说起,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一、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分门别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XX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XX/科学事理XX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XX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列(画)图表: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概括说明。

下定义有两种固定格式:“XX 是……”和“……叫XX”。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引资料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

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1)加点字词的原意。

(2)加点字词在这里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XX事物“XX”的特征/事理。

(3)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往往”是常常、经常、总是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5)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不删去”)。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答:不能删去。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带有限制性词语(如:“比较”“几乎”“主要”“绝大多数”“相当”“大约”“可能”“左右”等)的句子。

●题型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五)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六)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XX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格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参考答案3种: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

(七)说明语段的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A、开头: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C、结尾:总结上(全)文。

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开头语段:①开头通过写……事例,引出说明对象XX。

(或引出XX事理)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XX。

(或引出XX事理)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XX的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或XX事理),使说明……。

(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标题很新颖别致时容易考)。

答题格式:这个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九)说明文语段的中心句题型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对策:中心句出现的位置段落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

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的中心句也如此。

)题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十)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对策: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