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旅游六要素图
第六章 旅游者的人格

【扩展阅读6-1】成熟人格六要素
1、自我意识的扩大; 2、和他人的密切联系; 3、情绪的安定; 4、具有对现实的知觉、技能; 5、自视客观——洞察和幽默; 6、统一的人生哲学。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涵义 二、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涵义 人格(Personality) :也称个性,是指构成 个体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反映了个 体差异性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外在的人格品质 ; (2)内在的人格特征 。
关键词
• 人格 气质 性格
导读
为什么不同的旅游者对不同的旅游活动会 有不同的态度和倾向?针对形形色色的旅游者, 如何提供优质服务让服务对象满意呢?其关键 在于“读懂”旅游者。只有充分把握了旅游者 的人格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提供产品 与服务,提供令旅游者满意和舒心的服务,从 而赢得旅游者的认可。
(二)本我、自我、超我与旅游行为 根据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阐述, 使人们认识到在旅游行为中潜意识动机的重要 性。旅游者在决策及随后的旅游活动中,可能 会掩饰他们真实的旅游需要与动机,或者他们 自己也没有充分意识到选择某种旅游产品与服 务的真实的需要与动机。同时,弗洛伊德的观 点也暗示了自我可能会依赖于旅游产品与服务 的象征意义,以求在本我的需要与超我的禁止 之间达成妥协,从而作出旅游决策。 旅游产品与服务代表了旅游者某种真实的 目标,但是,如果这个目标是不能被超我或外 界接受,那么旅游者为了实现目标,就会不得 不接受一个替代的结果,即产品与服务的象征 意义。
父母自我形态、成人自我形态和儿童自我形态的表现
0
父母 自我 形态
语言表现
语调
非语言表现
皱眉头,指手 画脚,摇头, 惊愕的样子, 跺脚,两手叉 腰,搓手舍舍, 叹气,拍拍别 人的头,死板, 端坐军校考官 的样子 续表
第六章 深度旅游产品

(2)后大众旅游方式 大众旅游产品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旅游者 乘坐飞机前往世界各地,旅游地进行大规模现代 化建设。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如,环 境污染、对旅游地文化的破坏,地方风俗变成失 真的表演。大众旅游的负面效应加速了旅游产品 的老化。 相对于大众旅游,后大众旅游尝试规避旅游对社 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旅游地和旅 游者进行类别细分,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旅游 者和当地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利益交换。旅游者在 获得深层体验的同时,还肩负起保护旅游地文化和 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使命。
所谓深度旅游,就是后现代旅游者为了获 得身心舒畅愉悦,实现自我放松、自我完 善的旅游行为方式。 深度旅游的终极目标是让旅游者享受到轻 松愉快的个性化的游历体验,旅行组合的 每个要素都是体验价值链的一部分,是标 准化服务质量和个性化体验的结合。
二、深度旅游产品 大众旅游产品重在满足现代人开拓视野, 追求新异,增长见识的旅游动机,是一种 观赏性、片段式、浅层次的观光型旅游消 费品。产品的开发者和提供者以打造旅游 景观来取悦旅游者,产品的供给方未有足 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体验经济中,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 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 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 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 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转瞬即逝,它的 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唯一”。
(1)深度、真实、反璞的体验 大众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观光的需求。滨海 游大众旅游产品以3S产品[阳光(sun)、沙滩 (sand)、海水(sea) 为典型.此类观光型的大 众旅游产品以标准化的旅行团为典型,旅游 者的旅游体验是浅层式的一张张照片式的影 像。 相对于观光游浮光掠影的记忆,深度旅游者 有充裕的时间浸润在开放的旅游世界里,捕 捉忘我、专注、幸福,又富有生命意义的 “畅”体验。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衡量闲暇的指标:闲暇率、闲暇工作时间比、闲暇公平度指标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觉到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休闲三种类型:严肃休闲、业余休闲、依托项目的休闲游憩:人们于休闲时间或自由时间为满足个人需要和欲望,依据自由意愿所选择从事的活动或追求的体验。
旅游: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迁徙:个人出自生活或生存的目的而移居异地的经历。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度过的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旅行:是个人出自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所度过的经历。
旅游体系(或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包括:结构关系、功能关系、层次关系、协同关系旅游体系模型: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混沌模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旅游结构功能分析:Gunn提出旅游功能系统模型:Mill和Morrison的旅游系统模型: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分析:评价:供求关系是旅游系统最基本的结构,而吸引物、服务、交通等构成旅游系统的子系统——旅游产业体系。
但面对仅仅是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供求关系。
由非线性关系主导的复杂系统:规模经济不可忽视,但没有很好地分析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
揭示空间结构的本质含义,为旅游地理学提供一个基本研究框架,考虑空间距离的摩擦作用。
旅游系统的研究:①旅游者(需求)、旅游地(供给)、旅游中介(联系);②旅游者、旅游地、旅游中介、支持系统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国内旅游:是指国家内的居民离开长住地到国内另一地方去进行的旅游。
旅游经济学(最新版)精品课件第六章 旅游消费

一、旅游消费方式的概念
(四)旅游消费习惯
旅游消费习惯,是指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常出
现的一种旅游消费行为,
它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一、旅游消费方式的概念
• (五)旅游消费水平
•
旅游消费水平主要是指旅游活动中旅游者
• 在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它从质量
• 上反映旅游产品满足旅游
• 消费的程度。
• 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 行等方面的消费,是满足游客在
• 旅游过程中基本生理需要的消费,
• 而在观赏、娱乐、学习等方面所
• 消费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满足游客精神享 • 受,智力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消费的分类
(三)按旅游消费资料的形态可划分为实 物消费和劳务消费 实物消费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耗的 物质产品,如客房用品、食品、饮料等实物资 料;劳务消费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耗的 活劳动。如交通运输服务、导游服务、饭店服 务、餐饮服务等。
二、影响旅游消费方式的因素
(一)客源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直 接关系到本国国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高低。国家的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国民支出的结 构就越有利于人们成为旅游者,同时某旅游消费中用 于劳务性消费和用于发展与享乐方面的消费也会越高, 即其旅游消费层次与水平越高。
• 品种、数量和质量需求方面具有较大的变动性。
• 于旅游者的职业、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兴趣爱好、 • 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对旅游产品消费的品 • 种、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另一方面,许多因素都会
• 影响旅游消费的数量和质量。
三、旅游消费的特点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ppt课件

ppt课件
9
5. 我国对来华入境旅游者的界定
国家旅游局将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 境人员统称为游客(Oversea visitors ),(海 外游客)。
包括两种人:外国人、港澳台同胞; 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主要目的不是获
取报酬;
分为入境游客和入境一日游游客; 入境游客必须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 对不属于游客的情况作了详细规定。
24
从旅行模式的区别来看,观光者更强调位置移动而较少强 调停留,度假者则恰相反。即观光者更接近狭义的“旅行 者”成分,而对于度假者,“访问者”成分占主导地位。
从两者所看重的吸引物来看,观光者希望造访一国或一地 与其他地方相异的独有特色,而度假者更容易被设施和宜 人的条件(舒适的住宿、可口的餐饮、海滩阳光、山地的 新鲜空气、运动和娱乐机会)吸引。
可随意支配收入
耐用品消费
储蓄
娱乐
汽车
音响
储蓄
张家界七日游 打球
ppt课件
16
两个相关概念:
恩格尔系数:用于日常必需品的开支占全部家庭总开 支的比例。
临界点:经验表明,家庭收入达到一个特定数值后, 其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会大幅度提高,且超过这一值后, 每增加一定比例的收入,旅游消费会以更大比例增加。 该值即为临界点。
基于日常性事务而经常前往的地方,即使该地距离其 居住的地方比较远,通常都可认为是其惯常环境的组 成部分。 ②第二个维度是距离。也就是说,凡是距离一个人的居 住点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并非经常去这一地点, 通常都可认为处于其惯常环境的范围之内。
WTO提出将160公里用作界定“惯常环境”的临界标准。
ppt课件
还是国内旅游者?
ppt课件
旅行社计调操作实务作业旅游六要素之住(武汉为主)PPT课件

武汉瑞安阳光酒店 武昌火车站地区洪山区
武汉王朝商务宾馆 汉口江滩
武汉港都宾馆 武汉汉阳区鹦鹉大道498号
单 标准 三人 套间 商务 标准 豪华 商务 标准 大床间 标间
间间 间
宾客 大床 大床 套间 双床
房间间
间
大标间
房间面 2 25 32 36 25 11 12 25 积m2 5
床的尺 寸(宽 m)
成都四 川国际 酒店
房间面 积 床的大 小
是否加 床
房内设 施
价格
26
32 34 27-31 25
双床1.2
加238元 可加床 加242元
双床 1.22*2.0大 床1.8*2.0
免费上网 免费上网 免费上网 免费上 免费上网 网
466 798 1254 720 450
36
双床1.3
加180 元
无烟处 理
• 四星酒店:设备豪华,综合服务设施完善,服务 项目多,服务质量优良,室内环境艺术,提供优质 服务。客人不仅能够得到高级的物质享受,也能得 到很好的精神享受。
2
• 三星酒店:设备齐全,不仅提供食宿,还 有会议室、游艺厅、酒吧间、咖啡厅、美 容室等综合服务设施。这种属于中等水平 的酒店因设施及服务良好而价相对较便宜 在国际上最受欢迎,数量较多
上网 收费
双床1.2
免费宽带,
1.35 1.1
热水器,空 调,电视
288 98 (不 含早)
188(双 209(不 早免费) 含早)
8
二星级标准间价格总结
• 武汉88-223元 • 北京98-265元 • 桂林60-300元 • 昆明108-300元 • 成都78-368元
9
三星级酒店的比较
高中地理:旅游地理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旅游地理思维导图
1.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旅游业是一个生机盎然、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繁荣、区域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资源的评价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是一项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要多角度对旅游资源本身及外部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判,其评价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和客源市场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几
个方面重点考虑:
(1)开发条件评价
①游览价值: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资源的集群规模越大,地域组合类型越丰富,则其游览价值越大。
②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与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此距离越小,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越便捷,资源开发条件越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制约着游客规模。
⑤旅游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规模要与其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2)市场评价的指标
3.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2.旅游活动设计
(1)了解景观的主要特点
①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
②了解旅游景观的主要特点。
③收集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以及风土民情方面的资料。
(2)明确景观的文化定位
(3)旅游线路的选择
(4)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路线原则
2.旅游安全
(1)旅游不安全因素
(2)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①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当地治安安全。
②外出旅游购买保险。
③加强自我医疗保护和防范意识。
高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框架图

高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框架图在高三的学习生涯中,旅游地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还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为了更好地掌握旅游地理知识,我们可以结合框架图的方式进行学习。
1. 旅游地理的概念和意义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
旅游地理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旅游地理的分类旅游地理可以分为自然景观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两个方面。
自然景观旅游包括山水风光、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自然风光名胜区;人文景观旅游则包括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等。
3. 旅游地理资源的分布旅游地理资源的分布是根据地球的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来划分的。
物理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人文地理因素包括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经济状况等。
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旅游资源,各地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4. 旅游地理的发展与规划旅游地理的发展与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旅游地理资源,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旅游地理规划要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 旅游地理的影响与挑战旅游地理不仅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旅游开发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过度开发也会导致旅游资源的衰竭。
此外,旅游地理还面临着安全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6. 旅游地理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旅游地理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旅游地理的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某个旅游景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了解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潜力,以及相关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策略。
通过以上的框架图,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旅游地理知识点的内容和结构。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有选择性地深入研究其中的某些方面。
旅游地理是一个广阔且有趣的学科,通过学习和了解旅游地理知识,我们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还可以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