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一、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一章:洛阳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欣赏洛阳诗歌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洛阳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难点:1. 洛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洛阳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教学准备:1.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洛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洛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文学作品欣赏:选取一些洛阳诗歌,让学生朗读和欣赏,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洛阳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诗歌的影响。
二、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二章:洛阳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培养学生对洛阳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洛阳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和分析。
2. 洛阳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教学准备:1. 相关的洛阳诗歌资料和作品。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洛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3. 诗歌分析:选取一些洛阳诗歌,让学生朗读和分析,注意其韵律和节奏的运用。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洛阳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洛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洛阳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重要性。
三、教案名称:洛阳诗韵优秀教案第三章:洛阳诗歌的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诗歌的情感表达。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洛阳诗韵》是唐代诗歌史上的一部文献,记录了唐代洛阳地区的诗歌风格和文化背景。
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历史,以及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教案主要介绍通过学习《洛阳诗韵》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意义。
2.认识唐代洛阳地区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
3.学习批评鉴赏唐代诗歌的方法。
4.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
2.引导和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学过程:活动一:诗篇名句欣赏请孩子们先阅读几首唐诗,欣赏、体验唐诗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意境。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活动二:阅读《洛阳诗韵》的简介请老师阅读《洛阳诗韵》的简介,并与孩子们分享。
请带领孩子们一起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唐代洛阳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可以通过课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展开。
了解一部文献的背后,也许会对孩子们对文学的认知产生新的启迪。
活动四:赏析唐代洛阳地区的诗歌请孩子们阅读若干首唐代洛阳地区的著名诗人的诗歌,感受其中的文学韵味。
请老师讲解唐代洛阳地区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
唐代洛阳地区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这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人才。
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学产生和发展。
请孩子们阅读唐代的著名诗歌,了解诗歌中的意境,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格律。
活动七:课堂演讲请每个孩子从唐代诗歌的角度,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演讲。
演讲内容可以包括作者、诗歌的产生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
活动八:诗歌创作请孩子们自主创作一首唐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可以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唐诗的修辞手法和格律。
活动九:讲座分享请老师或其他文学爱好者来班级里举行一次文学讲座。
讲座内容可以包括文学史、诗歌赏析、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等。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教案标题:洛阳诗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洛阳诗韵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 学习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3. 提升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洛阳诗韵的相关资料和典籍,如《洛阳诗韵》等;2. 准备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如《白日依山尽》;3. 准备相关学习材料,如文字解析、音频、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概念和背景,并引发学生的兴趣;2. 展示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让学生感受洛阳诗韵的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简要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和特点;2. 分析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并与其他诗韵进行比较。
三、学习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洛阳诗韵作品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研读洛阳诗韵的原文,分析其格律和韵脚;3. 学生尝试模仿洛阳诗韵的风格,创作符合洛阳诗韵格律要求的诗歌。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洛阳诗韵的学习要点和关键知识;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评价学生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收集学生创作的洛阳诗韵作品进行评估。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文学艺术的展览或表演;2. 组织学生进行洛阳诗韵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3.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洛阳诗韵的演变和影响。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2. 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表达自己的机会;3. 关注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方案。
洛阳诗韵教案

一、教案简介课程名称:洛阳诗韵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洛阳诗人的作品,感受诗歌中的洛阳风情。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理解和感悟。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3.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洛阳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二、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欣赏(15分钟)1. 展示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如白居易、杜甫等。
2. 引导学生朗读、欣赏诗句,体会诗歌中的洛阳风情。
三、诗句解析与感悟(15分钟)1. 对选取的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句中的意境。
四、诗歌创作技巧讲解与实践(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尝试创作洛阳主题的诗歌。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洛阳诗歌文化,拓展知识面。
二、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学会欣赏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并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感悟其中的意境。
学生能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案简介课程名称:洛阳诗韵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洛阳诗人的作品,感受诗歌中的洛阳风情。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洛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理解和感悟。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
2. 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
3. 投影仪或白板。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洛阳诗韵优秀教案引言:《洛阳诗韵优秀教案》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洛阳诗韵时的教学需求而设计的一份教案。
洛阳诗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并掌握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韵脚和常用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洛阳诗韵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
4.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能够自主地运用洛阳诗韵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3. 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4. 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欣赏。
5. 洛阳诗韵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向学生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知识通过图表和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20分钟)教师讲解洛阳诗韵的基本格律和韵脚。
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不同格律和韵脚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常用的表达方式。
通过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和独特之处。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展示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感悟。
4. 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欣赏(20分钟)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洛阳诗韵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境、语言表达等方面,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洛阳诗韵写作。
《洛阳诗韵》第一课时教案(2023)

《洛阳诗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河南,中原文化的底蕴所在。
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了四个: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和安阳,还有郑州。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是以河南为中心的,河南博物馆里写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叶文玲,女,当代作家,生于1942年11月4日,浙江台州玉环楚门镇人。
1962年迁居河南郑州,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代表作品《叶文玲文集》,长篇小说《无梦谷》《秋瑾》,短篇小说《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2.解题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得名,曾历经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
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洛阳这样一座魅力四射的历史古城,历来受到众多文坛大咖们的青睐。
有关洛阳的名句很多,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先”——欧阳修。
3.字词积累璀璨笑靥馈赠邙山笃诚才俊辈出名不虚传贬谪姹紫嫣红谙熟氤氲衣袂龛摄人心魂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5)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绝、奇。
2.这两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是写作者的感受,后者是揭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行文的思路是先果后因。
3.作者对洛阳偏爱的原因是什么?字面上,机遇和亲缘——抄录古句,慰勉兄长深层原因,特殊况味——悠久灿烂文化遗产4.洛阳诗韵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洛阳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创作,学生能够了解洛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数量的洛阳诗人的作品,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欣赏诗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洛阳文化和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洛阳历史文化简介教学重点:介绍洛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为学生学习洛阳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洛阳历史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2. 第二节:洛阳诗人及其作品教学重点:介绍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分析其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洛阳诗人的作品。
3. 第三节:洛阳诗歌的审美特点教学重点:分析洛阳诗歌的审美特点,如意境、情感、语言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洛阳诗歌的审美魅力。
4. 第四节: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教学重点:介绍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洛阳诗歌的创作技巧。
5. 第五节:洛阳诗歌的传承与弘扬教学重点:探讨洛阳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洛阳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洛阳历史、诗歌创作技巧等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洛阳诗人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4. 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创作洛阳诗歌,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诗歌创作展示: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洛阳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涉及洛阳诗歌的教材和辅助材料。
《16、洛阳诗韵》教案

1、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原名雒邑,公元前12世纪,西周时周成王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4、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
报身佛:卢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庄严美丽的大佛卢舍那,是龙门石窟的象征。)
“情思悠悠”,强调思念之长。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生动形象第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2、找出第一部分中的两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含义。
明确:“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第一句是暗喻。点明了洛阳的地理位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它是黄河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代表。
作为洛阳市花的牡丹是群芳之冠、花中魁首,不仅美丽娇艳,更因动人的传说而显高贵;
有着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釉色苍晦素净、姿态生动逼真,不仅国人喜爱,也深得外国朋友的青睐,出土的隋代唐三彩更堪称举世罕见的瑰宝,;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无比雄伟,不仅石窟、造像数量众多,而且雕工精细传神,“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显现出诗意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是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无限热爱的主题。
从谋篇布局上看,文章思路别具匠心。作者先抒发对这个九朝古都的偏爱,写它特殊的况味,然后分别从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方面抒发情思。全文思路是由总到分,先写总体的感受,后进行具体的描写。
文章描述的几件事物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兼有议论。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三层:(9)写洛阳美。
第四层:(10)写洛阳绝。
第五层:(11-15)写洛阳奇。
3、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典型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
明确:古—天下第一寺:白马寺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牡丹花会
绝—唐三彩;是中外朋友的馈赠佳品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开凿技艺
第二部分(6-15)记叙,写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古美奇绝)。
五、课文解析
(一)第一部分
1、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感情?
明确:
“最忆是洛阳”,一个“最”字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情思悠悠”,强调思念之长。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生动形象第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2、让作者魂牵梦绕的洛阳,处在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第一句是暗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它是黄河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如何理解“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二、解题
1、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永平八年,公元65年距今1945年),是“中国佛教之源”,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作为洛阳市花的牡丹是群芳之冠、花中魁首,不仅美丽娇艳,更因动人的传说而显高贵;有着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釉色苍晦素净、姿态生动逼真,堪称举世罕见的瑰宝,不仅国人喜爱,也深得外国朋友的青睐;开凿于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无比雄伟,不仅石窟、造像数量众多,而且雕工精细传神,“凝结这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这些材料都最能体现洛阳这一古代名城的“况味”。
报身佛: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义曰:光明遍照,又作“净满”。)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庄严美丽的大佛卢舍那,是龙门石窟的象征。)
2、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3、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三、通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掌握加横线词语的意义:
璀璨笑靥馈赠况味邙山笃诚天竺
粗拙贬谪明媚娇妍姹紫嫣红赭铅釉
谙熟夹峙伊阙岚气氤氲浊黄澄碧
龛摄人心魂棹
效果与反思
一、导入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无数辉煌与成就,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一般的韵律,这座古城令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魂牵梦绕,于是思如泉涌,为我们写下了一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2、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四、总体把握文章结构
1、提问:作者为什么写洛阳?
明确:偏爱、笃诚崇拜。
2、思考: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是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的感情?哪些段落是具体描写洛阳?
归纳、明确:课文1-5自然段重点写作者对洛阳的感情;6-15自然段具体描写洛阳。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抒情,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4、九朝古都洛阳它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世人皆知的,而作者为什么对它“十分偏爱”呢?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明确:课文第4、5自然段写了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表面看来,作者与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
抄录古句,慰勉兄长,可以看做是“机遇和亲缘”的解释,而作者更多的笔墨是描写洛阳这座城市它“特殊的况味”。作者“笃诚的崇拜”,无疑是源自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下文说洛阳的名字“充满文情和诗意”,说洛阳历代才俊辈出,显然指的是文化。因此,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自然是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
第四单元
第16课
授课时间
第8周
课题
洛阳诗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从整体上认识洛阳。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理解作者对洛阳、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认识洛阳。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洛阳、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奴国派遣使节来洛阳奉献,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赠“汉倭奴国印”一枚(原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岗市出土)。这是日本第一次来朝。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遣郎中蔡倍、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音等到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二僧,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年),用白马驮回洛阳。后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始。
明确:洛阳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一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的动人,接着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还原了洛阳的本来面目。“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从洛阳发据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明确:黄河沿岸。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交代出了洛阳的地理位置。“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3、作者为什么会将洛阳比作“璀璨的明珠”呢?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究竟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呢?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是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式。
板书设计
相关知识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刘秀曾亲临太学视察。太学规模宏大,“诸生横巷,海内所集”。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亲自讲学,“诸儒并听,四方欣欣”。汉顺帝时,又扩建太学240房,1850室。此后,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经常达到三万余人。东汉以后,曹魏、西晋、北魏直至隋唐相继延设洛阳太学。洛阳太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明确: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文化遗产。
4、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明确:洛阳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下面的语句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1)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指的是:牡丹花会
(2)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隋代三彩骆驼
(3)“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4)这些材料都足以说明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二、总结写作特色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中心: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之情,赞美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5、小结:九朝古都、文化名城洛阳,因为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而具有“特殊的况味”,使人迷恋。
(二)第二部分
1、请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洛阳文化遗产的哪几个特点?
明确:古、美、奇、绝。
2、按照作者描写的内容,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6)总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
第二层:(7-8)写洛阳古。
六、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效果与反思
一、内容串讲。
1、“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为什么用“最忆”?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