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地理群
动物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地理学绪论:一、全球陆地动物可分为八个动物群(1)热带森林动物地理群(2)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3)亚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4)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5)温带森林地带动物群(6)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7)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8)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二、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各自然带及景观中动物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2)动物群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3)动物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4)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其评价;(5)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6)濒危动物种的保护;(7)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范围与分布图的编制;(8)动物种的分布型、动物区系分析及分类;(9)动物种和类群分布的自然历史;(10)地理环境变迁与动物区系分化以及动物地理区划等。
三、动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1)区系历史方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分布区和动物区系及其区域分异从历史的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源性,研究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动物区系的划分;(2)生态地理方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生态地理群,从生态学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功性,研究动物分布的内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地理变化,进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区分(3)景观动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上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的动物群。
研究不同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动物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阐明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动物种;研究他们彼此间以及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第一节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一、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基本特征①动物组成复杂,优势现象不明显。
②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
③完全地栖的种类很少。
④季相变化不明显。
二、南美洲热带森林动物群分布特征(1)有袋类残留于南美洲热带森林。
(2)几乎没有食虫类。
(3)翼手目种类十分丰富(4)灵长目动物全部属于阔鼻亚目,在森林上层活动。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

• 生活于不同栖息地的动物类群,在躯体结构、生活 方式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 不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能力有广、窄之分。
二、分布区
• 1、定义:种(或属、科)的分布区是指某 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这种动物能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 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东洋界
长臂猿
印度象
马来貘
5、古北界:
• 范围:包括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与 阿拉伯,以及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亚洲,是最大 的一界。
• 特点:不具有固有的科,但有一些特有属 • 本界与新北界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有十几个科
为两科共有种因此有人将两界合称为全北界
6、新北界
• 范围:包括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 • 特点:动物总数不多,但有一些特产科,另外
• 特点:海拔在1600-4000米之间,地形起伏 很大,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自然条件的垂 直差异显著。动物种类十分丰富。该区素有 画眉和鸡的乐园之称。
• 本区被认为是物种保存与形成的中心。
6、华中区
• 范围:包括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
• 特点:西半部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主 要是平原和丘陵,属亚热带,动物极为丰富。 爬行类中扬子鳄为我国特产。
划分为七个区: • 东北,华北,蒙新,青藏----古北界 • 西南,华中,华南-------东洋界
东北区 华北区 蒙新区 青藏区 西南区 华中区 华南区
1、东北区:
• 范围: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森林地 带与草原,松、辽平原和新疆的阿尔泰山。
• 特点: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狼獾、驼鹿 为本区特产。
2、华北区:
• 范围:包括北临蒙新,南抵秦岭、淮河, 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海、渤海,包括甘肃 南部、山西、陕西的黄土高原和黄淮平原。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及主要区域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及主要区域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国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及主要区域动物地理区系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地理分布规律和特征的动物群落的区域性分类。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 底栖生物(benthonic organism)是指生 活于水域(包括淡水、海洋等)底面、底 上和底下的动植物。
• 远海带(pelagic zone)是指沿海带范围 以外的全部海洋水域。其水体自上而下根 据深度分为3个带:上层带(〈200m)、 半深海带(200~4000m)和深海带(〉 4000m) 。
高地森林草原—草甸、
Ⅳ 青 藏 ⅣA 羌塘高原亚区 9
寒漠动物群
区 ⅣB 青海藏南亚区 10
表5-3.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续)
界亚 界
东 中
洋印 亚
界界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
区
亚区
自然 区
生态地理动物群
Ⅴ 西 南 ⅤA西南山地亚区 11 区
高地森林草原—草甸、 寒漠动物群
ⅤB 喜马拉雅亚区 12
• 淡水动物的地理分区,主要以鱼类组成作为区划 依据。地球上的淡水鱼类种类和数量虽很多,但 其中绝大部分是鲤形目的种类,故通常以它们为 主索。 中国淡水水生动物分布区可以划分为5个 区:北方区(或称为北方山麓区)、华西区(或 中亚高山区)、宁蒙区(或宁蒙高原区)、华东 区(或江河平原区)、华南区(或岭南山麓区)。
• 自然区划
• 生态动物地理群
• 根据动物对大区域气候条件适应的共同性, 可以将我国的动物分为七种基本的生态动 物地理群,它们与动物地理区划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
表5-3.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
界 亚界 区
亚区
自然区 生态地理动物群
东பைடு நூலகம்北 亚 古界
北
界
Ⅰ 东 北 ⅠA 大兴安岭亚区 1
为自潮间带以下至200m水深的沿海海域。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第一节 生物圈
❖ 概念:即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面的一个薄层。
❖ 范围:海面下10km、地下300m; 地上垂直高度15km的大气层 。
❖ 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组成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
一、水圈
占地球表面71.8%。 ❖ 水的作用: ❖ 1. 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水生生物占70%-80%,水母
❖ 氧: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细胞代谢 中作为氢的最终受体而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 氮: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 CO2: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原料;构成大气外层紫外
线辐射和臭氧的屏蔽,碳酸起化学缓冲作用。
三、土壤岩圈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仅地壳表层与生命有关。
❖ 地壳:地球表面的薄层,由表层土壤和底层岩石 构成,厚度5~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 作用:
拿马与苏伊士地峡;南水北调后的长江、黄河。 ②滤道 仅允许有特殊适应能力的动物通过; ③机会通过 仅少数种靠机会通过,如遥远海岛动物种类少。
三、陆地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 优势的代表性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
苔 原 地 带 地处极区附近; 温带草原地带 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 地带性分布 荒 漠 地 带 远离海洋; 针叶林地带 苔原地带以南阔叶林间; 阔叶林地带 亚热带温湿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地带 赤道附近。 垂 直 分 布:山地条件下,自然条件呈纬度带似的 垂直更替。
栖息地:满足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 ——为生态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分布区 > 栖息地
分布区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扩展依赖于: (1)动物的扩展能力; (2)动物分布的阻限:非生物、生物阻限。 动物扩展的主要途径: ①走廊 是一种大陆桥,动物双向自由移动。如修筑运河前的巴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2)

西南区
• 范围:包括四川西部、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甘肃 南缘,南抵云南北部。 • 代表动物: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大熊猫即产在本区。著 名的金丝猴亦主要产于本区的北部。偶蹄类中的羚牛和 白唇鹿皆是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珍稀种类。食虫 类在本区特别繁盛,在种类和数量上占全国之首位,尤 其是鼩鼱、长尾鼩和鼩鼹等属种类繁多。
华中区
• 范围:包括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境内地形复杂。 西半部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地 带。 • 代表动物:北方种类伸延于此地的,如刺猬、狼等;和 华南区共有的南方种类,如猕猴、红脸猴等。本区长江 中下游有世界著名的水栖兽类——白鱀豚,是我国洞庭 湖的特产。
华南区
• 范围:包括云南与广东、广西的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 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境内地形复杂, 但以海拔在1000m以下的丘陵为主。 • 代表动物:哺乳动物中,以热带森林树栖食果种类最为 繁盛,其中最典型的有各种猿猴类、松鼠类及食果蝠类。 翼手目动物的繁盛是本区兽类的一个特点,特别是食果 的蝙蝠种类甚多。树栖的啮齿类更多,最常见的是几种 赤腹松鼠、长吻松鼠、花松鼠、鼯鼠等。本区食肉目的 种类相当多,尤以灵猫科为多。此外,在云南还有长鼻 目的亚洲象。
谢谢观赏
动保一班:廉雯清、王颖 动保二班:梁生培
பைடு நூலகம்
热带海动物区
• 范围:约位于北纬40°和南纬40°之间,占据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绝大部分地区,面积超过其他各区的 总和。 • 代表动物:哺乳动物中鲸类只有齿鲸亚目分布广泛,其 中抹香鲸为亚目中形体最大的种类。本区完全没有须鲸 亚目种类。海牛目为热带海洋所特有。鸟类有仯科、鲣 鸟科和军舰鸟科等都是擅长飞翔的海洋鸟类。鲣鸟数量 极多,排出的粪便在荒僻的岛上积成很厚的粪层,可供 作农业肥料。鱼类极其繁杂,软骨鱼类有鲨类、 鳐类等;硬骨鱼类有飞鱼、石斑鱼 、金枪鱼科、 鲷科等。在珊瑚礁、珊瑚岛处还盛产蝴蝶鱼、 石斑鱼及刺鲽鱼等。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具体分界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具体分界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是基于动物分布和生态因素的分类系统,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动物群落有着相似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特征。
目前,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动物地理分区是帕克(Alfred Russel Wallace)和韦伯(Philip Lutley Sclater)两位生物学家所创立的陆生动物6区和海洋动物5区系统。
陆生动物6区包括:新热带区、古热带区、新北区、古北区、新南区和古南区。
其中,新热带区位于赤道以南的南美洲、非洲、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有着高度多样性和特有性的物种;古热带区则包括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其物种组成与新热带区类似但分布范围更为狭窄;新北区则包括欧洲、亚洲的北部、北美洲的一部分以及北非,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古北区则包括欧洲、亚洲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有着相对较为简单的物种组成;新南区则包括南美洲、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南极洲,拥有众多特有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古南区则包括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物种组成与新南区类似但分布范围更狭窄。
海洋动物5区包括:大西洋区、印度洋区、太平洋区、南极洲区和北极洲区。
其中,大西洋区包括大西洋的北部和南部,有着丰富的物种组成;印度洋区则包括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物种组成与大西洋区相似但分布范围更为狭窄;太平洋区则包括太平洋和南海,有着丰富而多样的物种;南极洲区则包括南极洲和南极洲周围的海域,有着独特的动物群落;北极洲区则包括北极洲和北极洲周围的海域,物
种组成与南极洲区类似但分布范围更为狭窄。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竞争关系:不同动物之间 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它们的
分布和数量
帮助理解动物的分布和迁徙规律 为保护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策略
动物的分布规律
热带地区: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
温带地区:物种相对较少,但特有物种 较多
寒带地区:物种稀少,但特有物种较多
促进科学研究:动物的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促进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地理分布的影 响因素
温度:影响动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降水:影响动物的饮水和 食物来源
湿度:影响动物的生活环 境和生理活动
风速:影响动物的迁徙和 分布范围
山脉:影响动物的迁徙和分布
河流:影响动物的饮水和觅食
干旱沙漠 区:位于 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动植物种 类特殊
高山冰雪 区:位于 高山地区, 气候寒冷, 动植物种 类特殊
海洋区: 位于海洋 中,气候 湿润,动 植物种类 丰富
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气 候条件对动物的分布有重
要影响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动 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有
影响
食物资源:食物资源的丰 富程度和分布对动物的分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汇报人:XX
目录
动物地理区的划分
动物的分布规律
动物地理分布的影 响因素
动物地理分布的演 替
动物地理分布的保 护与利用
动物地理区的划分
热带雨林 区:位于 赤道附近, 气候湿热, 动植物种 类丰富
温带森林 区:位于 温带地区, 气候温和, 动植物种 类多样
寒带苔原 区:位于 北极地区, 气候寒冷, 动植物种 类较少
逆行演替:生态系统向简单、原始 方向发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关于动物地理学的概念,一般认为,它是研究现代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科学。
▪我们认为: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现代的或和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动物(包括科、属、种等不同分类等级单位)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科学。
2(一)研究对象▪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动物区系或动物生态地理群。
其中:▪ 1. 动物区系: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某类或所有类动物各级分类学单位的总和。
它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动物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
▪ 2. 动物生态地理群:又称“动物生态群落”(ecological communities of animals)或“生态地理动物群”,简称“动物群”(zoogroup)。
它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通过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联的动物集合体。
3从总体上看,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4动物地理学在其学科领域内,已形成了三个不同研究方向,即:区系历史方向、生态地理方向和景观地理方向。
5综观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或阶段):(一)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二)记载动物地理学时期(公元16世纪~18世纪末)科学的动物地理学直到在十八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形成,至十九世纪后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比较动物地理学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华莱斯(A·R·Wallace,1876)发表了名著《动物的地理分布》,被人们称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四)原因动物地理学时期(大约在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五)生态动物地理学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以来)第二章1动物分类就是根据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特征或特性上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并将其鉴别到种的过程。
动物分类的原则是指人们在对动物进行分门别类时所采用的基本准则。
动物分类的方法通常可分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
2.动物的命名❑目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动物种的命名法是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Linnaeus,1707-1778)首创的“双名法”。
国际上动物命名法规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科学名称——学名(Science name)。
▪“双名法”规定:动物种的学名均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了的词所组成。
其中前面一个词是该种动物的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面一个词是它的种加词(种名),第一字母不须大写。
例如狼的学名为学名为Canis lupus,意大利蜂的学名是Apismellfera。
❑此外,为了尊重物种命名人,在学名之后,通常还附加最初给出该名称的定名人的姓氏,且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规定须大写。
例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就是表示意大利蜂这个种是由林奈定名的。
因此,一个完整的动物种的学名可表述为:⏹种的学名= 属名+种加词(种名)+ 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至于亚种的命名,通常采用所谓的三名法。
即只须在原种名之后,加上该亚种的亚种加词(亚种名),此即构成亚种的学名。
3十个重要的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2. 中生动物门3.多孔动物门4.腔肠动物门5.扁形动物门6.线形动物门7.环节动物门8.软体动物门9.节肢动物门10.棘皮动物门11.半索动物门12.脊索动物门4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古老、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通常将原生动物视为动物界中的一门,门下分为4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5中生动物门是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中生动物结构简单,由原始的多细胞构成。
通常分为2纲:菱形虫纲和直泳虫纲。
6多孔动物又称海绵动物(Spongia)。
它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
依据骨骼特点,通常将其分为三个纲: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7腔肠动物是由原始多细胞动物演化出来的真正后生动物的开端。
它是一类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消化腔及原始神经系统的低等后生动物。
根据形态特点和世代交替现象,分为三个纲:水螅纲、钵(bó)水母纲、珊瑚纲。
8从扁形动物开始,动物获得两侧对称的体制。
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扁形动物属于原始低等的蠕虫类。
通常分为三个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9线形动物门是原体腔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
包括三个纲,即: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
许多线虫是动、植物体内寄生虫。
如:人蛔虫。
10环节动物是身体分节高等蠕虫类动物。
在系统演化上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分节现象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常分为三纲,即: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11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
因大多数种类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为“贝类”。
腹足纲常见的种类有: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钉螺、蜗牛等。
瓣腮纲常见的种类如:圆顶珠蚌、圆背角无齿蚌(通称河蚌)、扇贝、珍珠贝、牡蛎(LYY图9-35)等。
12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其种数约占整个动物界85%。
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种类可供食用或作其他资源,也有许多种类为害农业、林业和人的健康。
节肢动物分为3个亚门(有鳃亚门、有螫亚门、气管亚门)和7个纲(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
有翅亚纲直翅目:蝗虫;等翅目:营社会性生活的多态昆虫。
如:白蚁;膜翅目:蚂蚁;双翅目:①蚊类:家蚊、库蚊、疟(nue)蚊②蝇类:家蝇13棘皮动物是一类构造特殊而又完全生活于海洋中的动物。
被认为是进化地位较高的无脊椎动物——后口动物。
分属于五个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14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均为海洋动物。
15脊索动物门为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
(一)基本特征1.具有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类群脊索仅见于幼体阶段。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即由分节的脊柱所取代。
2.具有背神经管。
高等脊索动物的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3.具有咽鳃裂。
咽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则只见于某些幼体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代之以肺。
(二)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分属于3个亚门,即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幼时或终生具有带脊索的尾部。
头索动物亚门:1.体形似鱼,终生具有脊索、2.脊索几乎纵贯全身,一直达到最前端,因而被称为头索动物。
3.不善运动,海栖动物,但分布却很广泛,由此可知,它是一个古老的类群。
又称无头类。
著名代表为我国青岛、厦门等地所产的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
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
A.一般特征: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由于头部的出现,脊椎动物又被称为有头类动物。
▪ 2.体背侧具有脊索。
这种构造大都仅出现于胚体,以后即为脊柱所取代;有时毕生存在。
▪ 3.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
▪ 4. 除圆口类之外,都具备上、下颌▪ 5.完善的循环系统。
▪ 6.除圆口类之外,运动器官均为成对的附肢。
B.主要类群和代表动物▪脊椎动物通常分为无颌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六个纲。
Ⅱ.鱼纲主要特征1. 体形基本为纺锤形(梭形)。
鱼体一般分为头、躯干及尾三部分,没有颈部(图附-28)2. 终生用鳃呼吸。
软骨鱼类的鳃比较原始,鳃裂直接开口地他;硬骨鱼类的鳃裂在外侧另有鳃盖保护。
3. 鱼体有适应水生生活的重要感觉器官——侧线4. 多数有适应于水中运动的器官——鳍。
鱼鳍分奇鳍和偶鳍两类。
5. 大多数具有鳞片6. 大多数鱼类所特有的构造——鳔。
鳔的张与缩引起鱼体比重的改变,起到调节浮沉的作用。
此外,有些鱼类的鳔兼有呼吸作用。
Ⅴ.鸟纲鸟类是起源于爬行类、适应于空中飞翔生活的一群高等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1.体一般呈纺锤形,体表覆盖着羽毛2. 前肢特化为双翼。
双翼是鸟类飞翔的工具。
3. 骨骼系统显著特化主要体现在:①骨骼中空而充气,许多骨骼互愈合,因此,骨架轻而坚固。
②胸骨特别发达。
善飞的鸟类胸骨具龙骨突起,以增大胸肌的固着面;不善飞的鸟类胸骨扁平。
③具愈合的荐骨。
④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持扇形的尾羽。
4. 呼吸系统十分特化主要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的与肺气管相连通的气囊系统。
5.循环系统进一步完善,体温保持恒定。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进一步完善。
7.繁殖较爬行类完善得多。
8.其它特征①鸟类没有牙齿,是以角质喙来啄取食物;②鸟类膀胱退化,肠道很短,直肠短或无,不能存贮粪便;③雌鸟缺右边的卵巢和输卵管,卵相继形成,在体内停留时间很短。
鸟类的这些特征均有减轻体重、适应飞翔的意义。
第三章1当环境因子的作用超出动物所能忍耐的最小限度或高于动物所能忍耐的最大忍耐限度时,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
此即“耐力定律”。
亦称“谢尔福德定律”。
其中:动物对环境因子的作用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最低点)与最高限度(最高点)之间的幅度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称生态价。
它反映出动物对外界环境因素适应和忍受能力的大小。
2各种水生动物对pH值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
据此,可分为狭酸碱性动物和广酸碱性动物。
3根据陆栖动物它在24小时内活动方式的不同,分为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和全昼夜性等类型。
4不同的动物对光有不同的反应,据此可分为喜光性动物和避光性动物。
5 根据动物的热能代谢特征,最早人们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温血动物)和变温动物(冷血动物)两类。
1940年以后,人们又把所有动物分为三类: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和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亦称常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高而稳定,并具有各种体温调节机制,使体温不随环境温度而改变。
这类动物主要有鸟类和许多哺乳类变温动物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不定并无体温调节机制。
其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差别很小,并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
大多数动物类群属变温动物,例如所有的无脊椎动物,多数脊椎动物。
异温动物这类动物活动时体温升高而且比较稳定,不活动或休眠时体温下降。
属于这类动物的有单孔类、一部分有袋类及胎生哺乳类中的休眠性种类,6恒温动物与温度的关系具有以下几个地理学法则(1)体型法则(伯尔格曼定律)同一种恒温动物分布于较冷地区的比较暖地区的体型要大。
(2 )比例法则(阿伦定律)同一种恒温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尾、耳、鼻),分布在较暖地区的比寒冷地区的大而长。
(3)色素法则(古罗葛定律)同一种恒温动物的体色,分布在暖湿地区的比冷干地区的要浓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