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合集下载

第23章地理分布

第23章地理分布
动物扩展的因素:扩展能力;限制阻力。 动物扩展的途径:走廊;滤道;机会通过


第二节 三、陆地的动物分布

动物的分布
陆地自然条件(景观)呈现地带性分布(纬度带;垂直带)。 生态地理动物群内的优势种和常见种: 苔原:地处北极附近,木本植物和地衣丰富。北极冻土带分 布极耐寒的动物如驯鹿、北极狐等 草地:地域广阔,降雨量少,多生长草本植物。世界上最 广阔的草地在北美洲。羚羊、松鼠类数量较多 荒漠:极为干燥的地区,年降雨量少于25 cm,包括沙漠, 生长着各 种仙人掌和灌木以及小型啮齿类、爬行类 针叶林或泰加林:植被为长绿的裸子植物如松树、云杉等。 鹿、野兔、山雀、蛇和两栖类是常见的动物 温带落叶林:植被为冬季落叶的阔叶林。动物为较大型哺 乳类如鹿、熊以及各种鸣禽、一些毒蛇和两栖类。 热带雨林:赤道附近,温度、湿度较高,植被和动物种类 极为丰富。
2、古北界 范围:包括欧洲、北回归 线以北的非洲与阿拉伯半 岛的大部分、喜马拉雅山 脉一秦岭山脉以北的亚洲 大陆以及本界内的各岛屿。 本界是6个动物区系中最 大的一个。古北界地域广 阔,没有热带的森林和稀 树草原,而不适于动物生 活的荒漠、高原、苔原等 景观却占有广大面积。 特点:古北界与新北界在最大冰期中曾因白令海峡的连通而混杂, 动物区系有许多共同特征,故有人把古北界和新北界合称全北界。 鼹鼠科,鼠兔科,河狸科,潜鸟科是全北界共有。哺乳类的睡鼠科,鼹形 鼠科等为本界特有。本界有不少特有属,如鼹鼠,金丝猴,熊猫,狼,狐, 刺犯,罐,野猪,牦牛,骆驼,羚羊,旅鼠,山鸦,鸨,沙鸡,百灵,地鸦,岩鹦,沙 雀,沙蜥,花背蟾蜍等
二、填空题:
B.热带界
、 和
C.东洋界
D.新北界
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和 界和 。 界。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
• 任何一种动物的生活,都要受到栖息地内各种要素 的制约。
• 生活于不同栖息地的动物类群,在躯体结构、生活 方式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 不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能力有广、窄之分。
二、分布区
• 1、定义:种(或属、科)的分布区是指某 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这种动物能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 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东洋界
长臂猿
印度象
马来貘
5、古北界:
• 范围:包括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与 阿拉伯,以及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亚洲,是最大 的一界。
• 特点:不具有固有的科,但有一些特有属 • 本界与新北界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有十几个科
为两科共有种因此有人将两界合称为全北界
6、新北界
• 范围:包括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 • 特点:动物总数不多,但有一些特产科,另外
• 特点:海拔在1600-4000米之间,地形起伏 很大,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自然条件的垂 直差异显著。动物种类十分丰富。该区素有 画眉和鸡的乐园之称。
• 本区被认为是物种保存与形成的中心。
6、华中区
• 范围:包括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
• 特点:西半部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主 要是平原和丘陵,属亚热带,动物极为丰富。 爬行类中扬子鳄为我国特产。
划分为七个区: • 东北,华北,蒙新,青藏----古北界 • 西南,华中,华南-------东洋界
东北区 华北区 蒙新区 青藏区 西南区 华中区 华南区
1、东北区:
• 范围: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森林地 带与草原,松、辽平原和新疆的阿尔泰山。
• 特点: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狼獾、驼鹿 为本区特产。
2、华北区:
• 范围:包括北临蒙新,南抵秦岭、淮河, 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海、渤海,包括甘肃 南部、山西、陕西的黄土高原和黄淮平原。

动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和生物地理区系

动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和生物地理区系

按照动物种类划分: 哺乳动物、鸟类、爬 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按照地理区域划分: 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大洋洲等
按照生物进化历程划 分: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等
生物地理区系的特点和分布
生物地理区系是 指地球上不同地 区***组合。
生物地理区系的 特点包括:物种 丰富度、物种特 有性、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等。
适应性进化:物 种通过适应环境 变化,形成新的 形态、生理和行 为特征
分布范围:物种 的分布范围受到 进化过程的影响, 如气候、地形、 食物等
物种迁移:物种 通过迁移和扩散, 形成新的分布区 域和种群
动物迁徙对动物分布的影响
迁徙行为:动物为了寻找 食物、躲避恶劣环境或繁 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的
移动
影响因素:气候、食物、 天敌、繁殖地等
分布变化:迁徙行为会 导致动物分布的变化, 例如鸟类的迁徙会导致
鸟类的分布范围扩大
生态影响:迁徙行为对生 态系统有重要影响,例如 候鸟的迁徙对生态系统的
平衡和稳定有重要作用
Part Three
生物地理区系的定 义和分类
生物地理区系的定义
生物地理区系是根据生物种类、 分布和演化的特点,将地球表 面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土壤条件、生物因素等
中国生物地理区系的保护和利用
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利用生 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修复:修复受损生态系 统,提高生态效益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 多样性,防止过度开发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促进生物地理区系
的保护和利用
Part Six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意义和应用价值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机制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第一节 生物圈
❖ 概念:即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面的一个薄层。
❖ 范围:海面下10km、地下300m; 地上垂直高度15km的大气层 。
❖ 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组成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
一、水圈
占地球表面71.8%。 ❖ 水的作用: ❖ 1. 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水生生物占70%-80%,水母
❖ 氧: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细胞代谢 中作为氢的最终受体而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 氮: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 CO2: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原料;构成大气外层紫外
线辐射和臭氧的屏蔽,碳酸起化学缓冲作用。
三、土壤岩圈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仅地壳表层与生命有关。
❖ 地壳:地球表面的薄层,由表层土壤和底层岩石 构成,厚度5~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 作用:
拿马与苏伊士地峡;南水北调后的长江、黄河。 ②滤道 仅允许有特殊适应能力的动物通过; ③机会通过 仅少数种靠机会通过,如遥远海岛动物种类少。
三、陆地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 优势的代表性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
苔 原 地 带 地处极区附近; 温带草原地带 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 地带性分布 荒 漠 地 带 远离海洋; 针叶林地带 苔原地带以南阔叶林间; 阔叶林地带 亚热带温湿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地带 赤道附近。 垂 直 分 布:山地条件下,自然条件呈纬度带似的 垂直更替。
栖息地:满足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 ——为生态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分布区 > 栖息地
分布区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扩展依赖于: (1)动物的扩展能力; (2)动物分布的阻限:非生物、生物阻限。 动物扩展的主要途径: ①走廊 是一种大陆桥,动物双向自由移动。如修筑运河前的巴

动物地理分布

动物地理分布

根据动物分布区的地理位置, 根据动物分布区的地理位置,我国 许多陆栖脊椎动物可以划分为南方型和 北方型两大类。 北方型两大类。 在鸟类方面, 在鸟类方面,这种分布类型的划分 主要以其繁殖区为标准。例如, 主要以其繁殖区为标准。例如,松鸡科 个科为我国鸟类的北方代表科, 等9个科为我国鸟类的北方代表科,而 和平鸟科等25个科我国鸟类南方代表科。 25个科我国鸟类南方代表科 和平鸟科等25个科我国鸟类南方代表科。
根据动物分布区的局限性和起源情况, 根据动物分布区的局限性和起源情况, 还可以把动物划分为: 还可以把动物划分为: 固 有 种 (indigenous species, 也 称 为 土 著 种 native
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 在山地条件下, 在山地条件下,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 化,植被类型和动 物类群也呈现与纬 度梯度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相类似的变 化,称之为垂直分 布。
整个地球表面先分为大陆动物区系和海 洋动物区系,然后再按区划依据划分为若干 洋动物区系, 动物地理区域。 动物地理区域。 大陆动物区系一般分为古北界、新北界、 大陆动物区系一般分为古北界、新北界、 旧热带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澳洲界, 旧热带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澳洲界,各 界又可再细分为若干区和亚区等。 界又可再细分为若干区和亚区等。海洋动物 区系一般分为沿海带和远海带,各带又可分 区系一般分为沿海带和远海带, 为若干区。 为若干区。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生态动物地理群
我国的动物地理区划, 我国的动物地理区划 , 除了以动物区系及其起源 为根据以外,在进行动物地理区划时, 为根据以外 , 在进行动物地理区划时 , 还应当综合考 虑古环境的演变、我国的自然区划、 虑古环境的演变 、 我国的自然区划 、 生态动物地理群 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动物地理区划与自然条件的区域分化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 的关系,区划的分界线与相应的自然分界线相当或大 体相当。 体相当。 根据环境温度、湿度、 根据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植被等条件的 不同,中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季风区、 不同,中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季风区、蒙新高原区 青藏高原区。 在季风区内,又可分为五大温度带: 和青藏高原区。 在季风区内,又可分为五大温度带: 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 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

《动物的地理分布》课件

《动物的地理分布》课件
《动物的地理分布》PPT 课件
动物的地理分布 PPT课件大纲
引言
动物地理分布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地理学基础
基本方法和原则
探索生物地理学的科学方法和原则
生态因素对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
了解生态因素如何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
动物地理分布的分类
全球分布
• 哺乳动物的全球分布 • 鸟类的全球分布 • 爬行动物的全球分布
区域分布
• 古北界和新北界 • 古南界和新南界
动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
1 大陆漂移和分离
探索大陆漂移和分离 对动物地理分布的影 响
2 气候变化和环境
因素
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 因素如何塑造动物地 理分布
3 生物间的竞争和
适应
研究生物间竞争和适 应对动物地理分布的 重要性
动物地理分布的保护与管理
国和管理的现状
我国保护和管理现状
了解中国动物地理分布 保护和管理的现状
保护和管理的策略 和方法
讨论动物地理分布保护 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结语
1 动物地理分布的未来与展望
展望动物地理分布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 人类应该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呼吁人类为动物地理分布保护和管理贡献力量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布有影响
竞争关系:不同动物之间 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它们的
分布和数量
帮助理解动物的分布和迁徙规律 为保护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策略
动物的分布规律
热带地区: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
温带地区:物种相对较少,但特有物种 较多
寒带地区:物种稀少,但特有物种较多
促进科学研究:动物的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促进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地理分布的影 响因素
温度:影响动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降水:影响动物的饮水和 食物来源
湿度:影响动物的生活环 境和生理活动
风速:影响动物的迁徙和 分布范围
山脉:影响动物的迁徙和分布
河流:影响动物的饮水和觅食
干旱沙漠 区:位于 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动植物种 类特殊
高山冰雪 区:位于 高山地区, 气候寒冷, 动植物种 类特殊
海洋区: 位于海洋 中,气候 湿润,动 植物种类 丰富
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气 候条件对动物的分布有重
要影响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动 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有
影响
食物资源:食物资源的丰 富程度和分布对动物的分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汇报人:XX
目录
动物地理区的划分
动物的分布规律

动物地理分布的影 响因素
动物地理分布的演 替
动物地理分布的保 护与利用
动物地理区的划分
热带雨林 区:位于 赤道附近, 气候湿热, 动植物种 类丰富
温带森林 区:位于 温带地区, 气候温和, 动植物种 类多样
寒带苔原 区:位于 北极地区, 气候寒冷, 动植物种 类较少
逆行演替:生态系统向简单、原始 方向发展的过程

第23章—动物地理分布

第23章—动物地理分布
处都有动物的踪迹。动物只能生活在可以满足其生存所必
需的基本条件的地域,这些地域就是动物的栖息地。 所以,分布区是地理概念、指必需占有地球上一定地 区,而栖息地是生态学概念。 分布区与栖息地的划分:在地图上标出某种动物的分 布点,然后用线将地图上的边界点连接起来,就能清
晰的勾划出某种动物的分布区及其边界。
(2)同源器官 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 官有时在外形上不同,功用也不同,但其胚 胎发育的来源相同,基本结构相同。
如鸟翼和蝙蝠的翼,鲸鱼的鳍状肢和人的手臂属同源器官。
(3)同功器官
608页
指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胚 胎发育的来源不同,结构不同的器官。
如鸟动物本身的进化历史是怎样的;生态 因素,指当地的生态条件及其衍变;生产实践,区划工作要符 合人类生产实践的现在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
动物地理分级区划的考虑因素
大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而 以历史因素为主。 历史因素:根据各大陆动物区系的历史共同点, 构成这些动物区系、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 生态因素:现代的生态条件。
各大区再作更细的划分时,在考虑历史 因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现代生态因素 和人类生产实践因素。
,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划分为六个界:澳洲界、热带
界、新热带界、东洋界、古北界、新北界。
跨在 两世 个界 界陆 :地 东动 洋物 界区 、划 古中 北, 界中 。国
古北界(Palearctic realm)
动物进化的形式
以系统树(phylogenetic tree)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表示
现时生存的和过去存在过的生物之间的祖裔关系(亲缘关系),可以形象地 表示为一株树:从树根到树顶代表时间向度,下部的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枝 条代表互相关联的线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海洋生物群落
海洋由沿岸带、浅海带、远洋带3个大的带组成 (图23-5)。
①沿岸带 是海洋中的浅海区,为潮水涨落的高潮 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潮间带)。
沿岸带理化条件极不稳定,动物种类较少,高潮线 区域种类少而密度大,接近低潮线区域种类增多。
红树林适合某些动物的栖息地。 珊瑚礁广泛分布在南、北纬28°范围内的热带浅海 沿岸区,具有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
一、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
大陆漂移学说 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 L. Wegener)于1912年提出。
①在古生代石炭纪(距今3.45亿年)以前,全世界的 大陆曾是一个统一整体泛大陆,其周围是辽阔海洋。
②到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早期(距今2.3亿年),泛 大陆在天体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破裂成 分离的大陆块并开始漂移。
第三节 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动物区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 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在现今生态条件下所生存的 动物群。动物区系有许多分类位置明确并在地理分布 上重叠的动物种所组成。
海洋动物区系:门类齐全 按动物地理学观点分
大陆动物区系:种类多
栖息地: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分布区 > 栖息地。
2. 分布区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3. 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扩展依赖于两个重要因素: ①动物的扩展能力; ②动物分布的阻限——非生物阻 限和生物阻限。
4. 动物扩展的主要途径有:①走廊——大陆桥;②滤 道,仅允许有特殊适应的动物通过;③机会通过,仅有 少数种类能靠机会通过。
③经历上亿年的几度离、合,逐步形成今日各大洲 和大洋的分布格局(图23-6)。
④地球上的动物亦随泛大陆的漂移,在各大洲分别 组成不同的动物区系。
生态地理动物群与依据区系组成而划分的动物区系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者的配合反映了现代生态 因素和历史因素共同对于当地动物的影响,以及各地
动物区系的发展动态和形成过程。
四、水域的动物分布
(一)淡水生物群落 流水水体:是指沿一定方向不断流动的水流,包括 河流、山溪及泉水等。 河流的流速和底质是形成及决定其动物区系组成、 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 静水水域:指不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如湖泊、 池塘和沼泽等。 湖泊一般可分为沿岸带、亚沿岸带和深水带3个水 区,沿岸带是湖泊内生物量最大的地带(图23-4)。
生物与地壳表层——土壤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和互 相依存的关系。
生物圈是地球物质经过长期演化的产物。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水面以下各100 m 的范围内。
活跃生物圈、泛生物圈、副生物圈
生物圈内全部生命凭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维持。
第二节 动物的分布
一、动物的栖息地(生境 habitat)
动物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地形、气 候、水分、土壤、植物等要素互相依存和相互制约地 融合成一个整体,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动物 栖息地是能维持其生存所需要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 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
三、土壤岩圈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仅地壳表层 与生命有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 km,主要由 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 心部位,距离约为3473 km。
生物体的矿物质代谢都是在地壳之间进行。
地壳是生物体栖息的场所,其形态特点和运动必然 对气候及有机体存活产生巨大影响。
②浅海带 是沿岸带以下至200m左右深的海洋,很 多地区的海底倾斜平缓,构成广阔的大陆架。
浅海带是海洋生物生长最繁盛的区域。
③远洋带 为浅海带以外的全部开阔大洋。 上层200m处动物群落与大陆架内相仿; 下层物理条件几乎恒定,终年黑暗,水温低,盐度 高,压力大,植物和食源匮乏,动物种类及数量少。 海洋生物量: 沿岸带超过1000g/m2; 200m深处为50g/m2; 1000m深处为1g/m2; 深海为0.1g/m2 。 可见海洋沿岸浅海区对动植物的生存极为重要,是 人类保护和开发海洋资
1. 生物圈由


的生物共同组成。
及生活在其中
2.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可以划分成哪6界?各界动物 区系有什么特点?
3. 我国的动物区系分属于哪两大区系?共分为几 个区?
4. 概念:生物圈、分布区与栖息地、垂直分布、 动物区系。
第一节 生物圈
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 总称。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 物共同组成(图23-1)。
三、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陆地自然条件(或称景观)自北向南的地带性分布: ①极地附近的苔原地带 ②远离海洋的温带草原地带 ③温带和亚热带的荒漠地带 ④介于苔原地带以南及阔叶林之间的针叶林地带 ⑤属亚热带温湿海洋性气候的阔叶林地带 ⑥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带 垂直分布:在山地条件下,自然条件呈现类似纬度带 的垂直更替(图23-3)。 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优势的代 表性的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
任何一种动物的生活,都要受到栖息地内各种要素 的制约。
生活于不同栖息地的动物类群,在躯体结构、生活 方式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不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能力有广、窄之分。
二、分布区
1. 定义:种(或属、科)的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 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充分地进行 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一、水圈 包括地球表面约71.8%的水域,也是构成大气圈及土 壤岩石圈的一部分。水是生命起源和存在的基本前提, 也是生命代谢活动的氢和有机体体内氧的来源之一,还 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 水的物理性质对于有机体存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圈
气圈内的大气中,氧约占 21%,氮占 78%,二氧化 碳占0.03%,还有含量不等的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 氧的存在及溶解于水的性质,是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 的先决条件。氮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基本成分和主要原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