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地理分布
动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

动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地理分布规律是研究动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通过对动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动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动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陆性分布规律大陆性分布规律是指动植物在大陆上的分布情况。
大陆是地球上陆地面积较大的区域,具有较为稳定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为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在大陆上,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分带性特征。
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条件逐渐变冷,植被类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在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热带雨林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而在温带地区,气候较为温和,落叶阔叶林和草原则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而在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苔原和冰川则是主要的植被类型。
动物的分布也受到纬度的影响。
例如,北极熊和企鹅等动物主要分布在寒带地区,而热带雨林中的猴子和鳄鱼则是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
这种纬度分带性的分布规律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食物资源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动植物的分布。
二、海洋性分布规律海洋性分布规律是指动植物在海洋上的分布情况。
海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广阔的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海洋上,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深度分层性特征。
随着水深的增加,光线逐渐减弱,温度和压力也逐渐降低,这导致了海洋生物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分布的差异。
例如,浅海区域的珊瑚礁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而深海区域则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如深海鱼类和深海珊瑚。
海洋性动植物的分布还受到洋流和海洋环流的影响。
洋流是海洋中水流的运动,它们能够将热量和营养物质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分布。
例如,秘鲁海域的海洋冷流是世界上最富有营养的海洋区域之一,支持了大量的渔业资源。
三、岛屿性分布规律岛屿性分布规律是指动植物在岛屿上的分布情况。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第一节 生物圈
❖ 概念:即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面的一个薄层。
❖ 范围:海面下10km、地下300m; 地上垂直高度15km的大气层 。
❖ 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组成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
一、水圈
占地球表面71.8%。 ❖ 水的作用: ❖ 1. 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水生生物占70%-80%,水母
❖ 氧: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细胞代谢 中作为氢的最终受体而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 氮: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 CO2: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原料;构成大气外层紫外
线辐射和臭氧的屏蔽,碳酸起化学缓冲作用。
三、土壤岩圈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仅地壳表层与生命有关。
❖ 地壳:地球表面的薄层,由表层土壤和底层岩石 构成,厚度5~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 作用:
拿马与苏伊士地峡;南水北调后的长江、黄河。 ②滤道 仅允许有特殊适应能力的动物通过; ③机会通过 仅少数种靠机会通过,如遥远海岛动物种类少。
三、陆地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 优势的代表性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
苔 原 地 带 地处极区附近; 温带草原地带 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 地带性分布 荒 漠 地 带 远离海洋; 针叶林地带 苔原地带以南阔叶林间; 阔叶林地带 亚热带温湿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地带 赤道附近。 垂 直 分 布:山地条件下,自然条件呈纬度带似的 垂直更替。
栖息地:满足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 ——为生态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分布区 > 栖息地
分布区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扩展依赖于: (1)动物的扩展能力; (2)动物分布的阻限:非生物、生物阻限。 动物扩展的主要途径: ①走廊 是一种大陆桥,动物双向自由移动。如修筑运河前的巴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与区域变迁

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 律
保护野生动植物
责任和义务
减少栖息地破坏
与动物和谐 共生
减少非法猎捕
研究与教育
加强动物生物地理分布研究和教育,增加公众对 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人类与动物共同存 在于地球上,保护动物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未 来。
总结
生物地理学研究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与区 域变迁是生物地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 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
全人类的责任
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维 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 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感谢观看
THANKS
03 热带动物
善于伪装,节约能量
● 03
第3章 动物的区域变迁
气候变化与动物 迁徙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 分动物迁徙至更高纬 度地区,寻找更适宜 的生存环境。动物区 域变迁对生态平衡和 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对动物区域的影响
城市化
改变了动物的生 存环境
污染
影响动物的生存 环境
森林砍伐
导致动物迁徙和 适应策略的改变
总结
动物的区域变迁是生态系统内动态平衡的体现, 受气候、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了解动物的区域变迁机制及其意义,有助于科学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 04
第四章 动物的生物地理保护
保护区设立与管 理
为保护动物的生存环 境和栖息地,需要设 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 动物园。保护区的管 理应注重生态平衡和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 濒危物种,维护动植 物的生态平衡。
生物地理分区
北极区
寒冷气候,少植 被
热带区
常年高温,植被 茂盛
地中海区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是指动物在地球上分布的范围和方式。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对于我们了解动物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展开论述。
一、陆地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陆地上的动物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隔离因素的制约。
大洲的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如,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是两个特殊的大洲,它们的地理隔离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动物有着独特的进化轨迹和物种组成。
另外,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也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动物群落的特征。
例如,高山和平原地区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海洋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海洋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受到海流、温度、盐度和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沿着寒冷的南极洲海岸,有大量的企鹅、海豹和鲸类等。
热带地区的海洋则是珊瑚礁和热带鱼类的天堂。
此外,洋流的运动也影响了海洋动物的迁徙和繁殖。
三、淡水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淡水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受到水域连接性、氧气含量和水质等因素的影响。
河流、湖泊和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淡水生态系统都有着独特的物种组成。
例如,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系统之一,它是众多淡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而一些高山湖泊中生活着一些特殊的淡水鱼类,它们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四、生物地理分布的原因分析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态环境是影响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物种的地理隔离和分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动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例如北极地区的动物具有很强的耐寒能力。
生态环境则提供了动物的食物、栖息地和资源,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合不同类型的动物生存。
总结: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的进化、适应和分化过程。
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态环境是影响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幼儿园自然科学:认识动物分布地理幼儿园地理科学

幼儿园自然科学:认识动物分布地理在幼儿园地理科学课程中,认识动物分布地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这个主题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增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介绍幼儿园地理科学课程中关于动物分布地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什么是动物分布地理1. 动物分布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研究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对动物生存繁衍的影响。
2. 地球上的不同地理环境,如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会对动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在热带雨林中常见的动物可能在沙漠地区就很少见。
二、幼儿园地理科学课程中的动物分布地理内容1. 通过图画、图片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
2. 通过亲身实践和活动,让孩子们亲自观察和体验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
三、幼儿园地理科学课程中的动物分布地理教学方法1. 采用故事、歌曲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利用教学小道具,如玩具动物、地图等,帮助孩子们感知和认知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
3. 通过户外实践,带领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和感受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
四、动物分布地理教学的意义和效果1. 动物分布地理教学可以增加孩子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了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 通过观察和实践,孩子们可以加深对地理环境和动物的印象,促进认知和情感发展。
总结:动物分布地理是幼儿园地理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分布情况,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故事、歌曲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结合户外实践和教学小道具,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和感受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达到教学效果。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为孩子们打下地理科学的坚实基础,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扩展内容:在幼儿园地理科学课程中,认识动物分布地理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了解,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地理常识。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竞争关系:不同动物之间 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它们的
分布和数量
帮助理解动物的分布和迁徙规律 为保护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策略
动物的分布规律
热带地区: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
温带地区:物种相对较少,但特有物种 较多
寒带地区:物种稀少,但特有物种较多
促进科学研究:动物的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促进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地理分布的影 响因素
温度:影响动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降水:影响动物的饮水和 食物来源
湿度:影响动物的生活环 境和生理活动
风速:影响动物的迁徙和 分布范围
山脉:影响动物的迁徙和分布
河流:影响动物的饮水和觅食
干旱沙漠 区:位于 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动植物种 类特殊
高山冰雪 区:位于 高山地区, 气候寒冷, 动植物种 类特殊
海洋区: 位于海洋 中,气候 湿润,动 植物种类 丰富
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气 候条件对动物的分布有重
要影响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动 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有
影响
食物资源:食物资源的丰 富程度和分布对动物的分
动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汇报人:XX
目录
动物地理区的划分
动物的分布规律
动物地理分布的影 响因素
动物地理分布的演 替
动物地理分布的保 护与利用
动物地理区的划分
热带雨林 区:位于 赤道附近, 气候湿热, 动植物种 类丰富
温带森林 区:位于 温带地区, 气候温和, 动植物种 类多样
寒带苔原 区:位于 北极地区, 气候寒冷, 动植物种 类较少
逆行演替:生态系统向简单、原始 方向发展的过程
动物地理分布

第二章:动物的地理分布第一节: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范围大致处于自海面下10km、地表下300m以及地表上的大气层(垂直高度约15km)之间。
生物圈内已有记载的生物约250万种,这些生物类群通过食物链紧密联系,并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组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水圈:包括地球表面约71.8%的水域,也是构成大气圈及土壤岩石圈的一部分。
水是生命起源和存在的基本前提,水生生物体内的水分占70%~80%以上,水母和有些软体动物甚至可以高达80%~95%,陆栖动物体内的水分也占50%以上。
它不仅是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也是作为生命代谢活动的氢和有机体体内氧的来源之一。
水还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因而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
地表的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在高空大气层中遇冷凝结成雨水而复降至地面,构成往复不息的循环。
据测算,每年从海洋表层蒸发的水量约有1m的深度;在陆地则主要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将水释回到大气层。
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入水分,在完成代谢作用的生命活动之后又把水排出,这样,也构成一种循环。
水本身的物理特性同样对于有机体的存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球表面的水体巨大、导热较慢,因而贮存着大量的热能,水的辐射热能为陆栖动物提供有利的生存条件。
水在4℃时具有最大的密度而使冰块漂浮于水面,从而保证了水栖生物得以安全地度过越冬期。
海洋中暖水和冷水垂直对流所导致的海流,对于气候条件以及水生生物的分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气圈:气圈内的大气中,氧约占21%,氮占78%,二氧化碳占0.03%,此外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
氧的存在及溶解于水的性质,是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
氮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课件

根据海洋生物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和温度 属性,可以将海洋生物分为三类:
按温度属性划分的 海洋生物类型 1. 冷水种
寒带种 亚寒带种 2. 温水种 冷温种 暖温种 3. 暖水种 亚热带种 热带种
适合水温
低于4℃ 0℃左右 0~4℃左右 4~20℃左右 4~12℃ 12~20℃ 高于20℃ 20~25℃ 高于25℃
• 自然区划、生态动物地理群
• 动物地理区划与自然条件的区域分化存在 着密切的关系,区划的分界线与相应的自 然分界线相当或大体相当。
• 根据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植被等 条件的不同,中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季 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
• 在季风区内,又可分为五大温度带:寒温 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
世界海洋动物地理分区
• 海洋分为沿海带和远海带等生态带 (ecological zone)。
• 生态带的划分根据主要是海洋深度及其相 应变化的生态条件。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 压力逐渐增大,光线逐渐减弱,温度逐渐 降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应发生变化。
沿海带(coastal zone)是指自海岸 至水深200m的海区。分为潮间带 (intertidal zone)和浅海带(littoral 或 neritic zone)。 潮间带是指大潮高潮线和 大潮低潮线之间的沿岸海滨地带。 浅海带
• 自然区划
• 生态动物地理群
• 根据动物对大区域气候条件适应的共同性, 可以将我国的动物分为七种基本的生态动 物地理群,它们与动物地理区划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
表5-3.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
界 亚界 区
亚区
自然区 生态地理动物群
东 北 亚 古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新热带界
❖ 范围:整个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及 西印度群岛。
❖ 特点:种类极为繁多而特殊 ❖ 特有种类:贫齿目、阔鼻猴、新袋鼠科、魑
蝠科、吸血蝠科、豚鼠科;美洲鸵鸟、负子 蟾、美洲肺鱼等 ❖ 第三纪与其他大陆分离
新热带界
3.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
❖ 范围:阿拉伯半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 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
美洲盘羊
美洲麝牛
第四节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
❖ 我国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 ❖ 两者的分界线是: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
川北岷山与陕西的秦岭,向东达于淮河一线。 ❖ 湖北属于------界
中国第四纪动物区系演变示意图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
(一)东北区
1、范围及气候特点 2、植被: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3、动物群: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
(二)华北区
1、范围及气候特点
2、植被:草地和灌丛 3、动物群:温带森林-森林草原、
农田动物群
特有种:褐马鸡、复齿鼯鼠
(三)蒙新区
1、范围及气候特点 2、植被:东部草原、
西部荒漠 3、动物群:
东部:温带草原动物群 西部: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
(四)青藏区
1、范围及气候特点 2、植被: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寒荒漠 3、动物群: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
❖ 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优势的 代表性的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
四、水域的动物分布
❖ 1、淡水生物群落
❖ 流水水体:河流的流速和底质是形成及决定其动物区系组成、 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
❖ 静水水域:
❖ 2、海洋生物群落
❖ 分沿岸带、浅海带、远洋带
第三节 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 栖息地: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分布区〉栖息地 ❖ 2、分布区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 ❖ 3、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扩展依赖于: ❖ (1)动物的扩展能力 ❖ (2)动物分布的阻限;非生物阻限和生物阻限。 ❖ 4、动物扩展的主要途径: ❖ (1)走廊 ❖ (2)滤道 ❖ (3)机会通过
三、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 长臂猿科、眼镜猴科、树鼩科等特有科
4. 东 洋 界
长臂猿
印度象
马来貘
5.古北界
❖ 范围: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 及阿拉伯半岛、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亚洲。
❖ 特有种多:熊猫、金丝猴、獾、骆驼、 羚羊等
6.新北界
❖ 范围: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 ❖ 特点:有一些特有种:美洲麝牛、美洲
驼鹿、美洲河狸、白头海雕。
第23章 动物地理分布
主讲: 顾 勇 湖北师范学院生物系
第一节 生物圈
❖ 概念: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 组成
第二节 动物的分布
❖ 一、动物的栖息地(生境 habitat)
❖ 动物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地形、气 候、水分、土壤、植物等要素互相依存和相互制约 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动物栖息地是能维持其生存所需要的全部条件的具 体地区,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
❖ 动物区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 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 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在现今生态条件 下所生存的动物群。动物区系有许多分类位置明 确并在地理分布上重叠的动物种所组成。
❖ 大陆漂移学说
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分区
1.澳洲界
❖ 范围: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附近太平洋 的岛屿。
❖ 现今所有动物区系中最古老的,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的特征 ❖ 区系特点: ❖ (1)缺乏胎盘类哺乳动物,保存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 ❖ (2)鸸鹋、食火鸡、无翼鸟、营冢鸟、琴鸟、极乐鸟、园
丁鸟为本界特有鸟类。 ❖ (3)有原始的爬行动物——楔齿蜥 ❖ (4)鱼类有澳洲肺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生代末期与大陆分离
澳 洲 界
❖ 特点:区系组成的多样性和拥有丰富的特 有类群。
❖ 蹄兔、长颈鹿、河马等特有科
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
4.东洋界
❖ 范围:喜马拉雅山以南,我国南部、印度半 岛、斯里兰卡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 律宾群岛、苏门达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 岛等大小岛屿。
❖ 特点:具大陆区系特点,气候温暖,植被丰 富,动物种类多。
❖ 任何一种动物的生活,都要受到栖息地内各种要素 的制约
❖ 生活于不同栖息地的动物类群,在躯体结构、生活 方式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 不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能力有广、窄之分。
二、分布区
❖ 1、定义:种(或属、科)的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 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充分地进 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五)西南区
1、范围及气候特点 2、植被: 3、动物群:
高山带: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 中、低山带: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六)华中区
1、范围及气候特点 2、植被:森林、灌丛、农田 3、动物群: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