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我看》教学设计
《我看》教案

《我看》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理解《我看》的主题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和准确。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春天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我看》这首诗的情境中。
二、作者简介
介绍穆旦,他是现代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分析诗歌
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鼓励提出问题和建议。
3.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课堂互动
1.让学生模仿《我看》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见过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
1.让学生再次朗读《我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我看-穆旦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看-穆旦》导学案一、导言《我看/穆旦》是一部由闻名作家穆旦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摩登社会中的生活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水平。
二、导学目标1.理解小说《我看/穆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议题;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审美情趣。
三、导学内容1.小说《我看/穆旦》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主人公李小刀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生活琐碎平淡,但心里却充满了对生活的不满和追求;- 李小刀的妻子小芳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为了家庭和孩子默默付出,却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李小刀的同事王二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经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给李小刀制造麻烦,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
2.小说《我看/穆旦》中的主题和议题-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遭遇,探讨了摩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干系、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的文本,学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注重细节的把握和情节的推演,深入开掘作品的内涵和含义;- 善于比较和比照不同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审美情趣。
四、导学方法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小说《我看/穆旦》,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室讲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议题;3.课后作业:安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导学评判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我看/穆旦》的主题和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水平,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提升自我,成为具有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
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教案(2篇)

初中上册九年级语文《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
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二、文学常识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____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这首诗作于____年,当时作者年仅____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穆旦《我看》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
这就是人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诗人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到:“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将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穆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和翻译家。
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
1949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
主要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
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
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红晕(yùn)凝望(níng)忧戚(qī)枉然(wǎng)飘逸(yì)摇曳(yè)2.理解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丰润:指丰茂滋润。
环节二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一、朗读诗歌,感悟诗境。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我所思:人生的意义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意象: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
5我看(优秀教学设计)

5我看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涵,初步掌握意象和意境。
反复诵读,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前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一、新课导入:春天来临,阳光明媚,虫鸟唧啾,树木抽芽,百花绽放……一切令人赏心悦目。
春天,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被许多文人墨客不吝笔墨的季节。
在这样的季节里,就有一位诗人描绘了看中的景,表达出了心中的情。
在诗人的笔下,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诗歌《我看》,一起去领会春天带给我们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
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天津。
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三、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
2.朗读指导。
朗读提示:(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2)把握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
(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
可用“·”标出。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朗读。
5.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课文精读:要读懂一首诗歌,就得领会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歌的意境必须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解意象,品意境是解读诗的关键。
1.诗歌前两节中,以“我看”领起的几句中,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写的顺序是怎样的?春天的傍晚,一阵春风“揉过”草地,“荡起”远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展翅的“飞鸟”,被夕阳染红的“流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诗人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动静结合,意境深远。
《我看》最新版教案

5、《我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2、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和意境,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文题解读:《我看》,“我”即诗人,“看”意思是观察。
即诗人以“我”的视角,观察大自然中充满生机的万物。
二、介绍作者: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九叶诗派”诗人之一、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留学美国,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
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查良铮——查——木旦——穆旦;查良镛——镛——金庸三、背景资料1935年,穆旦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穆旦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大学。
本诗写于1938年,20岁的诗人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一起踏上了几千公里的学校西迁之路,抵达了昆明。
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现状,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渴望,“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
本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作的。
四、学习字词:丰润rùn 沉醉zuì忧戚qī 勃发bó飘逸yì漫游màn 流盼pàn 摇曳yè红晕yùn 枉然wǎng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看》这⾸诗是穆旦在昆明西南联⼤的⼤学时代所写。
其中充沛的激情、博⼤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彩。
20岁,是⼈⽣的春天。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五课《我看》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凝练、准确的特点。
2、学习诗⼈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法。
过程与⽅法 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对⼤⾃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语⾔凝练、准确的特点。
2、学习诗⼈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法。
学习难点 体会诗⼈对⼤⾃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命的真谛。
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导⼊:爱,是⼤⾃然的赐予;最终,爱⼜将回归于⼤⾃然之中。
这就是⼈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命“巨树永青”的⼈⽣之爱的归宿。
诗⼈穆旦在《我看》⼀诗中写到:“让我的呼吸与⾃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像季节燃起花朵⼜把它吹熄。
”将⼈的喜怒哀乐与⾃然万物融为⼀体,这是对⽣命的⼀种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近诗⼈穆旦,去读⼀读这⾸诗吧! ⼆、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和翻译家。
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
1949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学攻读⽂学,回国后在南开⼤学任教。
主要译著有《普希⾦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
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
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
红晕(yùn)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yì)摇曳(yè) 2.理解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丰润:指丰茂滋润。
枉然:⽩⽩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光观看。
第6课《我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6 我看【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歌的重音、停连、节奏。
2.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理解诗人对和谐生命的渴望与讴歌,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这是多么美好的诗句啊!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生机,诗人穆旦用他敏感的心灵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春天来临后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穆旦的《我看》。
(板书课题)导入二:人的爱,是大自然的恩赐;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大自然。
这就是人的爱真正的归宿。
这也是穆旦对自然、对爱的理解和赞美。
穆旦的诗歌从来都是以浓烈的抒情性、创造性的意象、陌生化的语言和深度的内心挖掘见长,他就像是运动场上的全能运动员,在诗歌领域无所不能。
那么我们今天就走近这位无所不能的诗人,感受他柔韧的内心和丰富的情感。
二预习检测1.老师点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依据收集来的资料,简介作者穆旦,了解穆旦的人生经历。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明确】诗歌共五小节,前两节写诗人所看,后三节写诗人所思。
诗人在春天傍晚看到大自然的美景,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最后与大自然拥抱在一起。
他认为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开了又谢一样。
2.分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明确】诗人面对大自然是激情澎湃的,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的赞美之情。
3.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并感受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明确】①“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的力量和温柔。
②“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一词,仿佛将“平展着翅翼”的“飞鸟”与天空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丰润(rùn)红晕(yùn)揉过(róu)翅翼(yì)忧戚(qì)枉然(w ǎng)勃发(bó)谐奏(xié)飘逸(yì)挽(wǎn)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
第二部分(第二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答案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
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
“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