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详解

合集下载

精神分裂症的规范化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规范化治疗
不能改善 阴性症状、认知
引发TD、EPS 较多
依从性差
控制阴性症状
较少TD、 EPS
依从性好
利培酮(Risperidone)
适应症: 精神分裂症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治疗剂量: 推荐剂量为2~6mg/d,每日最高不超过10mg 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低于第一代药物,并且与剂量相关,可以通过缓慢加量或合并使用安坦减少或缓解。
*
*
*
*
*
*
*
药物选择的说明
兴奋躁动:氯丙嗪、氟哌啶醇、奥氮平 伴有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氟哌啶醇 阴性症状突出:激活作用较强的如舒必利 难治性:首选氯氮平 依从性差:长效注射制剂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常用药物剂量
药物名称
给药途径
起始剂量(mg/日)
常用治疗剂量范围(mg/日)
12mg帕利哌酮每日1次连续服用6天的稳态浓度特征(以帕利哌酮浓度表示) ,与利培酮速释制剂第一天2mg,第2-6天4mg/天的稳态浓度(以帕利哌酮+利培酮表示)比较
善思达-棕榈酸帕利哌酮
*
中国唯一每月一针的非典型抗精分长效针剂 兼具快速起效和持久疗效,有效预防复发
善思达 英文名:Sustenna 产地:比利时 SFDA于2012年12月批准上市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和维持期治疗 规格:75mg/支,100mg/支,150mg/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控释剂型
皮莫齐特
维思通® (利培酮)
善思达
2009
2012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作用于脑内D2受体,为D2受体阻断剂。 临床上治疗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兴奋、激越、紧张症候群具有明显疗效。对阴性症状及伴发抑郁症状疗效不确切。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4. 齐拉西酮:这个药的突出优点是不引起嗜睡,不引起肥胖,副作用小是其优点,缺点是要监测心电图,有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如果出现QT间期延长就要停药。

常用剂量80-120mg/日,价格进口的40mg每粒16元多,国产的40mg大概是6元吧。

服用这个药有一点注意:要与餐同服,这样吸收的好,不这样的话,吸收的药量要减少三分之一。

开始吃的时候小剂量下可能会引起患者激活,患者表现的可能会兴奋一些,继续加量就会好了,厂家宣传该药对抑郁有治疗作用。

4. 五氟利多:唯一口服长效药物,每片20mg,每周服用2-3次,每次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片,别按说明书吃,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

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但是维持治疗不错,服用简单,也可以给不配合吃药的患者暗服药,方便。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系:性格特点,不良事件,压力,意外因素,遗传因素等等,真正的病因不明。

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是大脑的疾病,作为最复杂的器官:大脑,内部结构极其复杂,以亿为单位的大脑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联系。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衡,尤其是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最大。

那么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治疗精神疾病的原因就在于:作用于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使大脑神经递质趋向平衡和正常。

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1、按照药物发明的先后,分为老药: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等,还有新药:奥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喹硫平,氨磺必利,利培酮等。

2、按照药理的不同又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以及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

3、按照药品的剂量,分为高效价药物:氟哌啶醇,奋乃静,利培酮等,还有低效价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喹硫平等。

区分的方法是看每一片的单位:如果一片的剂量是1mg,2mg的就是高效价药物。

剂量是25mg,50mg的,就是低效价药物。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影响着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是“阳性”和“阴性”症状,此外还有认知功能缺陷等其他辅助性症状。

1. 阳性症状阳性症状是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出现的正常人群中不常见的心理现象。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幻觉和妄想。

幻觉是一种虚构的感觉体验,例如听到无声音、看到不存在事物等;妄想则是误解或扭曲现实的信念系统,例如被迫害妄想、自大妄想等。

2. 阴性症状阴性症状指患者在情感表达、思维能力以及动机活力等方面呈现明显减退或缺乏的状态。

常见的阴性症状包括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失以及社交退缩等。

这些症状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沉默寡言、无法享受到正常的社交活动或体验到正常的情感起伏。

3. 辅助性症状除了阳性和阴性症状之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能经历一系列辅助性症状。

认知功能缺陷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类。

患者可能在学习、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出现困难,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维护治疗的心理障碍,药物治疗被广泛用于控制其严重度和减轻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 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即抗精神分裂药,是当前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和神经递质等化学物质的水平来减轻症状。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氟哌啶醇、奥氮平、利培酮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阳性症状,并对一些阴性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 促进血清素功能的药物除了抗精神病药物,还有一类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是促进血清素功能的药物。

这类药物能够改善患者情感表达和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

常见的代表性药物包括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等。

3. 心理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帮助患者重新评估他们关于自己、世界和未来的想法,提高应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能力和适应性。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一、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为幻觉、妄想和认知功能障碍。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以及目前用于治疗该疾病的药物。

二、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量科学证据表明,基因突变与患者患上该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尤其是复杂多基因遗传模式对于该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神经化学失调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被认为是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多巴胺理论被广泛接受,即多巴胺系统过活跃与该疾病有关。

此外,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血清素等其他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其中。

3. 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常见于患者。

例如,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灰质体积较小。

此外,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诸如内侧前额叶皮层、颞叶双侧等多个脑区异常活动的存在。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也起着重要作用。

早期感染、妊娠期维生素缺乏、孕期并发症、城市化和移民等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三、药物治疗1.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减少幻觉妄想和认知功能障碍。

这些药物包括氟哌啶醇、奋乃静等。

尽管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正性症状,但它们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这类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仅能够缓解正性症状,还能改善消极和认知功能障碍,并具有较少的运动副作用。

3. 治疗策略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通常是综合性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以及康复训练等。

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在监测下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新进展与未来方向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正在开发过程中,以满足对精神分裂症更有效和副作用更小的需求。

例如,胆碱能激动剂VU319正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

此外,一些抑制谷氨酰胺转氨酶活性或增强GABA功能的药物也受到关注。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与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与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进展与展望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一、传统药物治疗传统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减少精神症状的发作。

然而,传统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明显、疗效不稳定等问题。

例如,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运动障碍、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

因此,寻找更好的药物治疗策略势在必行。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等。

相较于传统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疗效。

研究发现,利培酮可以显著减少幻觉妄想症状,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奥氮平则被证实对消极症状和认知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代谢紊乱、心血管风险增加等,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三、个体化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同患者之间症状表现和药物反应存在差异。

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新方向。

个体化治疗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环境因素等个体特征,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具有良好的反应,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对同一药物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可以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从而实现精准治疗。

四、新药研发与展望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都在致力于开发新的精神分裂症药物。

其中,一些新药主要针对特定的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消极症状等。

例如,一种名为PDE10A抑制剂的新药被证实可以改善认知功能,有望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新选择。

此外,一些新药也在研究中,试图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系统的其他通路,如谷氨酸系统、GABA系统等,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1. 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严重症状。

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进行探讨。

2. 早期识别与评估2.1 早期识别标准早期发现精神分裂症对于后续的治疗非常关键。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以下指导标准提高对潜在患者的警惕性:有三个以上典型精神病性症状超过一个月,或两个典型精神病性症状并无其他可解释原因(如药物滥用等)。

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表现的躁郁发作、药物滥用、器质性脑损害等。

2.2 评估工具和技术早期评估是确诊精神分裂症的关键,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社会与职业功能评估量表(SOFA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等。

此外,利用脑成像技术(如MRI、fMRI等)可以观察患者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有助于医生判断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发展。

3. 药物治疗策略3.1 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常常会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例如震颤、肌张力障碍等),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滥用和耐受性。

因此,在选择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时需权衡其副作用和临床效果。

3.2 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相较于一代药物有更为广泛的治疗作用。

除了对阳性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外,二代药物还能改善阴性症状、情绪不稳定等其他精神症状,并减少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发生。

然而,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也并非没有副作用,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

3.3 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这涉及到选择合适的药物、确定剂量和监测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

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交支持,提供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措施。

4. 药物治疗中的注意事项4.1 定期复查和监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监测,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效果,并及时调整或更换其他药物以减轻不良反应。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比较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比较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比较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脑部疾病,常伴有幻觉、妄想和思维和行为紊乱等严重症状。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而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药物分别是氨磺必利和利培酮。

这篇文章将从药物疗效、安全性、耐受性等多个方面比较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

一、药物疗效比较氨磺必利和利培酮都属于抗精神病药物,二者的药效机制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首先,氨磺必利主要靶向的是多巴胺D2受体,通过降低多巴胺的活性来缓解幻觉、妄想等症状。

而利培酮则主要靶向多巴胺、5 -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有着更广泛的药效作用。

研究表明,两种药物在改善患者症状的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病情改善率为例,在Ⅲ期临床试验中,氨磺必利组的病情改善率为65.3%,而利培酮组则达到了77.5%。

这表明利培酮能够更好地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尤其对于严重症状如幻觉和妄想的改善更为明显。

二、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比较当然,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疗效,还需要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关于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这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安全性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副作用,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是锥体外系症状。

这种症状会引起肌肉僵硬、震颤、不自主动作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如姿势性震颤等疾病。

在这方面,利培酮的锥体外系副作用比氨磺必利要轻。

同时,利培酮还能够缓解氨磺必利可能带来的锥体内系副作用,包括注意力障碍、情感淡化等。

2、耐受性既然药物治疗是需要长期维持的,药物的耐受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此方面,利培酮略微占优势。

在疗程持续时间为12周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利培酮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都优于氨磺必利。

其中,利培酮组的药物依从性最高,且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较少。

三、综合比较总之,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药物副作用等因素选择最恰当的药物。

在对精神分裂症进行药物治疗时,注意力障碍和其他副作用的产生是常见的问题。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是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针对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以便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说明1. 氨磺必利氨磺必利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多巴胺D2和5-羟色胺2A受体拮抗剂。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多巴胺D2受体和增加多巴胺D3受体的亲和力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氨磺必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较好,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胰岛素抵抗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2. 利培酮二、疗效观察1. 短期疗效研究显示,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短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两者均可有效减轻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氨磺必利或利培酮进行治疗。

在长期治疗方面,氨磺必利和利培酮的疗效差异开始显现。

研究表明,氨磺必利在长期治疗中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症状,且对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较好。

而利培酮虽然在减轻患者的阳性症状方面疗效较好,但在负性症状的改善上表现不佳,长期使用易出现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

三、安全性观察1. 不良反应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临床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氨磺必利可能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体重增加和脂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而利培酮易引起锥体外系症状、代谢紊乱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等。

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安全性在安全性方面,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临床应用中均被证实为相对安全的药物。

但在使用过程中,医生仍需注意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四、结论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氨磺必利在长期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症状,且安全性较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阴性症状疗效差

奋乃静 10-60mg/日 作用缓和,阴性症状疗效欠佳
氟哌啶醇 6-20mg/日 对阳性症状同氯丙嗪, 对兴奋 及慢性病人疗效好
舒必利 200-1500mg/ 治疗分裂症需要较高剂量;对

幻觉、妄想作用不如酚噻嗪类
及丁酰苯类,对紧张型及慢性
退缩、淡漠的病人效果较好。
氯氮平 100-400mg/ 对阳性、阴性症状均有良好疗
D2 受体阻断:
- 抗精神病作用
副反应: ▪EPS
▪催H乳a素lo水pe平ri升d高ol
α1 受体阻断:
- 低血压 - 眩晕 - 嗜睡
-感改症善状阴性D症1状/情
D2 抗精神病药
Clozapine α1
Quetiapine
M1
D2
MUSC 5-HT2
a1
a2
H1受体阻断:
- 体重增加 - 嗜睡
M1 受体阻断:
丙嗪)
升高
第二代
(如利培酮、齐哌 西酮)
EPS (TD?)与 剂量有关
升高
第三代 (如氯氮平、再普 EPS/TD较少 不升高
乐、奎硫平)
Maguire 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2. 63 (Suppl 4): 56-62.
疗效
仅对阳性症状有效
对阳性和阴性症状均 有效
– 难治性病例 – 共病状态(如抑郁、焦虑) – 副反应严重
用药原则:充足剂量
充足剂量:等价于氯丙嗪300~1000 mg/日 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缺乏对照研究提示治疗
的有效阈值,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常常小于治 疗量。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范围
药物 治疗范围 疗效
弱点
氯丙嗪 200-800mg/ 镇静作用强,对幻觉妄想疗效 副作用大, 对慢性疗效
A 从组1(如果组1中 的药没有被首选)、 2、3或4中选择一种 不同的药
阳性症状 的反应不好
返回到A
反应良好 副作用小
继续
不可耐受的副作用
返回到B
阳性症状 的反应不好
返回到A; 考虑ECT; 考虑对治疗有抵抗 病人的有关建议。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差异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差异
与氟哌啶醇比较效应值大小*

效,难治型病人疗效好
副作用较轻,作用缓 和 锥体外系副反应明显
本药可影响睡眠,不 宜晚服,主要副作用 为引起内分泌变化, 如体重增加、泌乳、 闭经、性功能减退。 粒细胞减少,肥胖,过度 镇静,可能加重或引起 糖尿病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
用药原则:足够疗程
药量
8-10周
8个月
加量
1-5年甚至终生
疗效广谱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标准
EPS 催乳素增高 阴性症状 认知症状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


±

±
多巴胺通路与抗精神病药物作用
抗精A神nt病ips药yc物ho:tic作s B用in机din制g Affinities
阻断 5HT2A 受体:
-调节多巴胺的释
放, 减轻EPS
- 便秘
H1
- 口干
Risperidone
Olanzapine - 视物模糊 7
美国初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规范
第1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第2步:第二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第3步:氯氮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处方模式
美国
95%
德国、法国 70%
中国、日本、 50%
香港、新加坡
中国 氯氮平 香港 奥氮平
0.70 0.60 0.50 0.40 0.30 0.20 0.10 0.00 -0.10 -0.20 -0.30
p=2x10-8
*效应值=(新型药物-传统药物进步分数)/总体标准差
p=3x10-7 p=2x10-12 p=3x10-9 p=0.03
p=NS p=NS
p=NS
p=NS
p=0.08
新型 药物
组1:经典抗精神病药 组3:氯氮平
组2:利培酮 组4:新的抗精神病药—思瑞康,奥兰扎平
反应良好 副作用小
从组1、2或4中选择一种药物
不可耐受的副作用
阳性症状 的反应不好
继续
从组1、2或4中选择一种不同
的药;如果EPS,TD或催乳素
增高已成为问题,考虑组4
反应良好 副作用小
继续
B 从组2、3或4中选择 一种不同的药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展
30s 40s 50s 60s
70s 80s 90s 00
ECT 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
氟哌啶醇 氟奋乃静 硫利达嗪 洛沙平 奋乃静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思瑞康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齐拉西酮
阿立哌唑
抗精神病药的新分类
抗精神病药
EPS/TD 催乳素
第一代 (如氟哌啶醇、氯 EPS/TD严重
新型抗精神病药 (喹硫平,氯氮平除外)
用药原则:足够疗程
急性期 Acute Phase
– 2周内达有效剂量,直到症状控制,通常为8-10周
巩固期 Stabilization Phase
– 巩固治疗期至少应在6个月以上 – 剂量保持急性期的治疗剂量
维持期 Stable Phase
– 首次发作者药物维持1-2年 – 多次发作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 甚至终生 – 有自杀倾向和有暴力攻击行为的患者维持终生 –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300~600 CPZ equiv mg/day – 新型药物:维持期剂量应尽量保持有效治疗剂量
传统 药物
Davis JM, et al. 《美国精神病学档案》. 2003; 60:553-564
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原则
单一用药 充足剂量 足够疗程 个体化
用药原则:单一用药
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约50%左右患者疗效不理想 无证据表明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急性期和首发患者应单一用药 联合用药需慎重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型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指南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原则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许崇涛
精神分裂症治疗史
宗教治疗:驱魔治疗 18-19世纪:鸦片镇静 1933年:胰岛素昏迷疗法 1938年:电休克治疗(ECT) 1952年:氯丙嗪应用 1959年:金标准药氟哌啶醇问世 1971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问世 1990s:多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继问世
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与换药
选药原则:根据疾病的表现形式、病程、躯体状况、既往用药史,及对药 物长短期疗效, 安全性的评估
首发患者:激越、躁动、攻击和失眠等兴奋症状,可在2~3周内控制;幻 觉、妄想和思维障碍多在3~4周左右见效。在药物疗效未发挥前不应随意 换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