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专题:张爱玲散文研究

合集下载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天才梦、心愿、秋雨、说胡萝卜、谈跳舞、谈女人、谈画、论写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事……。

她仿佛一个隐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静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小块风景。

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

她用的虽然是一些人生的边角料子,却在边角料的内面衬上昂贵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

《有女同车》讲的是自己在电车上见闻几个女人议论各自的恋人或儿子。

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边角料子;最后一句是里子:“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为雅。

把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笔意味深长的点染。

摹写生活易,将生活陌生化也不难,难的是最后的一笔点染。

这正是张爱玲的功力。

还有一类张爱玲的散文篇章,简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樱语录》。

其记载的是张爱玲的好友炎樱的一些妙语。

“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炎樱描写一个女人的头发,‘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

’”。

显示了女性的才华和机智,是赞许的意思。

这类散文虽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这种截取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眼光。

张爱玲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有一些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它们散见于文字行间,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

“她的脸型扁凹,脸上是一种风干了的红笑——一个小姑娘羞涩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晒干了的。

”(《华丽缘》)这是写一个老妇人的笑。

在《爱》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张爱玲是如何阐释“爱”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寻不着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缠绵,只独独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令人感动,耐人寻味。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张爱玲散⽂《爱》赏析张爱玲散⽂《爱》赏析 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康之家的⼥孩⼦,⽣得美,有许多⼈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在后门⼝,⼿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件⽉⽩的衫⼦。

对门住的年轻⼈,同她见过⾯,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声:“噢,你也在这⾥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会,各⾃⾛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数的惊险的风波,⽼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的桃树下,那年青⼈。

于千万⼈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涯的荒野⾥,没有早⼀步,也没有晚⼀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声:“噢,你也在这⾥吗?” 赏: 张爱玲在这篇⼩散⽂中写了⼀个⼩故事,尽管只有⼀个梗,但也有了它的凄美之感。

⼀开头,张爱玲就写道:“这是真的。

”确实是真的,据胡兰成《今⽣今世》所⾔,故事的主⼈公为胡兰成发妻⽟凤的庶母,她的经历与《爱》中的⼥孩⼏乎⼀样,想来张爱玲是从胡兰成⼝中听来的这个故事。

⼜是胡兰成。

胡兰成写到张爱玲时有许多谎⾔,但说这⼩故事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热恋的时候。

张爱玲⼀直拒绝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是她⼀⽣中短暂的罗漫谛克时期,⼏乎是惟⼀的⼀次。

所以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爱》这篇⼩散⽂显出了别样的风采,如此明亮的诗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乎是惟⼀的,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在热恋时,对爱的理解总与其他时期不同。

春天的夜晚,⽉⽩的衫⼦,熟悉⽽陌⽣的邻家男孩,⼈⾯桃花,擦肩⽽过,“就这样就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

古诗“⼈⾯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化为散⽂的意境,古典的诗意与浪漫。

尽管张爱玲在⼩说与散⽂中有表达的分野,⼩说更多地表达她的悲剧⼈⽣意识,散⽂更多地表达世俗⼈⽣,但彼此⼜是互为表⾥的,散⽂中的世俗⼈⽣是以悲剧意识作为背景的。

张爱玲海外散文研究

张爱玲海外散文研究

张爱玲海外散文研究作者:刘九文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2期摘要:主要介绍张爱玲海外散文的创作、分类和内容,以期让国人对张爱玲海外散文有所了解,重新审视张爱玲海外散文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学术价值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丰润。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

张爱玲是80年代至90年代大陆文学界的热点。

但人们一直把张爱玲分割为二,一是40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一是50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

大陆谈论较多的是前一个张爱玲,而对后一个张爱玲则注意得很不够。

现从后一个张爱玲入手,对其海外散文加以研究,以期让国人对张爱玲海外散文有所了解,重新审视张爱玲海外散文的价值。

张爱玲海外散文《对照记》,收入了21篇海外散文的全部。

从体例和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1)纯粹叙事、忆人散文,如《忆胡适之》《忆西风》等;(2)序跋,如《〈张看〉自序》等;(3)关于文学、语言、文字等的小论文,如《关于〈笑声泪痕〉》《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等;三类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一类。

其中的《忆胡适之》一文,是整个张爱玲海外散文的翘楚。

现就这篇散文与大家探讨一下。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先生逃往美国。

整个20世纪50年代前期,他寓居纽约,客观上成了海外文坛的领袖人物,自然也是张爱玲的精神领袖。

张爱玲的《秧歌》出版后,张爱玲曾寄赠胡适,请他指正。

胡适读后,大加赞赏,回信鼓励。

此信也就成了以后《秧歌》各版的“代序言”。

1955年张爱玲抵达纽约后,专程往访胡适,受到了胡适及夫人江冬秀的热情欢迎。

后胡适还到张爱玲寄住的青年会(贫民窟)回访,并电邀她赴宴(因张病未去)。

所有这些,都让张爱玲十分感动。

虽然此后他们未再联系,但这种感动一直深藏在张爱玲心底。

《忆胡适之》正是这种感情的喷涌。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感情真挚,对胡适的怀念、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请看她第一次拜访胡适的印象:和适之先生面谈,我确是如对神明。

张爱玲经典散文(精选11篇)

张爱玲经典散文(精选11篇)

张爱玲经典散文张爱玲经典散文(精选11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

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张爱玲经典散文篇1《被窝》连夜抄写了一万多字,这在我是难得的事,因为太疲倦,上床反而睡不着。

外面下着雨,已经下了许多天,点点滴滴,歪歪斜斜,像我的抄不完的草稿,写在时速消息油印的反面,黄色油印字迹透过纸背,不论我写的是什么,快乐的,悲哀的,背后永远有那黄阴阴的一行一行;蓝墨水盖这不住棗阴凄凄的新闻。

"××秘书长答记者问:户口米不致停止配给,外间所传不确……"黄黯单调的一行一行……滴沥滴沥,搭啦搭啦,雨还在下,一阵密,一阵疏,一场空白。

霖雨的晚上,黏唧唧地,更觉得被窝的存在。

翻个身,是更冷的被窝。

外国式的被窝,把毯子底下托了被单,紧紧塞到褥子底下,是非常坚牢的布置,睡相再不好的人也蹬它不开。

可是空荡荡地,面积太大,不容易暖和;热燥起来,又没法子把脚伸出去。

中国式的被窝,铺在褥子上面,折成了筒子,恰恰套在身上,一会就热了,轻便随和,然而不大牢靠,一下子就踢开了。

由此可以看出国民性的不同。

日本被窝,不能说是"窝"。

方方的一块覆在身上,也不叠一叠,再厚些底下也是风飕飕,被面上印着大来大去的鲜丽活泼的图案,根本是一张画,不过下面托了层棉胎。

在这样的空气流通的棉被底下做的梦,梦里也不会耽於逸乐,或许梦见隆冬郊外的军事训练。

中国人怕把娇艳的丝质被面弄脏了,四周用被单包过来,草草地缝几针,被面不能下水,而被单随时可以拆下来洗濯,是非常合科实际的打算。

外国人的被单不订在毯子上,每天铺起床来比较麻烦,但他们洗被单的意思似乎比我们更为坚决明晰,而他们也的确比我们洗得勤些。

被单不论中外,都是白色的居多,然而白布是最不罗曼谛克的东西,至多只能做到一个干净,也还不过是病院的干净,有一点惨戚。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评 茶会
,
”。

,

,
,
,

落痛快 的文章是 天 造地设的一 般 … …譬喻的巧 妙 形象的 入 画 固是 作者风 格的特 色 但 在完成整个 作 ” 品上 从 没象在这篇 里那 样地尽 快妙用 论 文 对《金 锁记 》 价极 高 毫 无 疑 问 《金 锁 评 是张 记 》 女士 截 止 目前 为 止 的最完满 之 作 颇有《猎

,
,

,
,
,
,
的研 究几乎在张刚 成名 就开 始 了 而且 有 着较 高 的 起点 有着 良好的开端
,

,
,

,
,,,来自又 张是 格外注 目的 寸


,

年代

海外

还 值得注意的是 一 篇题 为《评张爱 玲 》 的文 章

,
它 的 作者是 与 小 说 家共 同 生活过 一 段 时 间 的 胡 兰 此 成 ④ 文对其作品 的分 析 很 空泛 但却是第一个 将
,

鲁迅 之 后有 她 她 是 个 伟大的寻 求者 和 鲁迅
,
,


不同的地方是 鲁迅 经过 几 十年来 的几次革 命 和 反 动 他的寻 求是战场上 的受伤的斗士 的凄厉 的呼唤
张爱玲 则 是一 株新生的 苗
,

时代的女 作家与这 两 位 年 代的女 红人 作了这 样 “ 的 比较 我 们读了以 前 的冯沉 君 谢 冰莹 黄 白微 诸 家的 作品 再 来读这 两 位的 便 生出 了后 来 何 以 不 能 居上 的疑 问 因 为前 者 都是向着全 面 的压 抑作反 杭 后 者仅仅是 为 了 争 取属 于 人 性 的 一 部分 情欲 的 自由 前者是 社会大众的呼声 后者只 喊 出 了 就 在 个人 也仅是 偏方 面 的苦闷 谭先 生认为张爱玲 是重 视人 情甚 于 世 情 的 作家 他重 世情 因而 有后 来 不能 居上的看 法 与 傅先 生看重 其对 人 性情 欲 的 挖 掘刚好相左 或许谭先生 指 出 了张 氏部分 作品 内容 的某 种局限 但评 论者 自己 对 作品 内容的理解 未 必 是 没 有局限的 不 错 爱情婚姻两 性 关系是 张爱玲 观 照 人 生的 基本角度 但 在她 描写 的 媒约 婚姻 金钱 婚 姻 高 等 调情 通 奸 拼 居 及其 它 种 种畸型 变态的两 性 纠结 中 包含 着十分 丰 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 冲 突 正 是在这 一点 上 张爱玲超越 了一般的海派小说 家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

学思想的基本倾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非政治性 张爱玲的小说,就题材而言,几乎清一色是恋 爱、婚姻等爱情故事,且大多数是不如意或不幸的 婚恋故事。“‘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 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张爱玲在《自己的 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中如是说。因此,张爱 玲永远与时代保持着距离。“十里洋场”的悲欢离 合是难以让人体会到鲜明的时代气息的。即使像 《十八春》这部蕴涵时代投影较多的作品,也最终 被改成了作者的故调。 这样的创作倾向,无疑是其生存环境与人生观 念共同影响之下的结果。出身阀阅门第,从小熟读 古典小说的张爱玲所喜欢编织的,是《红楼梦》一 样的故事。父母并不阻止她去阅读那些描写婚恋题 材的旧小说以及充满市井情趣的通俗小报。她见过
说里指的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终身能有所依 托。比如《留情》里的敦凤就是一位求安稳的女性。 她年纪轻轻,却愿意嫁给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头──米 先生,只是为了钱,为了找到依靠,敦凤就像一条 青藤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一样,她蹂躏了自己 的感情。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生在这世上,没 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 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张爱玲从表面“相爱着” 而实则没有感情的矛盾中,展示了她对隐藏在女性 内心深处的依附心理的深刻剖析。 张爱玲写作的年代虽然有一部分人经过女权运 动后,已取得独立的人格及人身自由了,但无可否 认的是,这种依附观念仍存在于一部分女性身上, 尤其是中上层女性身上。张爱玲以其女性的切身的 体验和站在男性的角度的观察,在小说中借女主人 公的感情矛盾,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游戏式的恋
堆的麻烦里。他看不惯父亲的猥琐,受不了母亲爱 子的方式,更讨厌父母和姊姊将已长大的他与还是 小孩子的弟妹一起看待。这“使他痛心疾首”。年 轻人总是要恋爱的,他单恋上了一个白俄姑娘沁西 亚。但是恋情还没展开,就夭折了。沁西亚嫁给了 一个低级的白俄军官。婚后的沁西亚在潘汝良眼中 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从此他不在书上画小人了。 再如《心经》中的许小寒一家也生活在麻烦之 中。父女二人不合常理的“爱”,将小寒的母亲冷 落一旁。承受不了伦理的谴责,许峰仪选择了小寒 的女朋友绫卿,留下了小寒母女两人。直到最后小 寒才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小说中这许多“麻烦”,张爱玲说:“是 个 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 就是麻烦。”(《自己的文章》)俗世的生活,令张爱 玲更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她也将这种观察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更衣记》在鉴赏之前,我想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更衣记》的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那么张爱玲也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这就应了中国古人的那句老话:出一个人才起码要三代书香门第。

不过最好的是这个“三代书香门第”还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让这个未来的“人才”阅尽人间炎凉,结合了贵族与平民的气质——幸或不幸的是,张爱玲的家世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在她祖父张佩纶的晚年,夕阳已经深深笼罩了张家的深宅大院,到了她的父亲,更是家道中落,壮志全无,只知吸食鸦*烟了。

她的母亲,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难以忍受她父亲的堕落,出洋留学,最终与她父亲离异。

不过,他们还都来得及给自己的女儿传授中西文化的影响:父亲,这位熟悉中国古典诗文和外国文学的封建遗少,对她在中文学习上有过严厉的催促;而母亲,这位新型的女性,从张爱玲的童年起,便以西洋的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给以深深的熏陶。

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培养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改造他们的贴身环境—那就是衣服。

由此张爱玲的《更衣记》诞生了。

张爱玲是出了名的爱用衣服来炫耀自己的人,她曾说过,爱逛街,尤其爱在巨大的橱窗前驻足而流连忘返。

我也曾在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见识过,其中写到葛薇龙在姑妈家里试衣服,用音乐把各种衣服的质感写得活灵活现:“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逗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点篇目为《烬余录》、《童言无忌》、 《私语》、《我看苏青》 • 主要参考文献:1、余斌:《张爱玲传》; 2、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论文) • 主要讨论题:1、张爱玲虚无否? 2、“日 常生活”对于张爱玲的意义;3、张爱玲的 人性观
• • •

张爱玲散文分类:(余斌)。 (一)私语:《烬余录》、《童言无忌》 等。 (二)“张看”:《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的日夜》等。 有许多是融合的:《我看苏青》。
《烬余录》5
• 张爱玲着重写的是“我们”、“我”这些 平常人在死亡胁迫面前的心理无力。她着 重于在战争、死亡这一极至生存境遇面前 的人性探索,并不着重于道德探讨。她确 认的是人的平凡性、软弱性。
《烬余录》6
• 这既以平凡、不高尚的人性认可抵御了宏大历史叙事,但 也充溢着苍凉。 • “张爱玲与五四的关系是:选择了它的个性解放这一最高 目标,将这一最高目标放置在自己的肩头,负荷它蹒跚前 行。张爱玲与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精神倾向更加一致些, 以其对个体的特别重视,对心灵体验的特别维护为特色。 从确认五四文学的那种宏大的集体叙事倾向转向发掘五四 文学的那种微小的个人叙事倾向,成为张爱玲与五四相联 接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途径。张爱玲的长处是建立在对五四 文学的选择与再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刘锋杰《论张爱 玲的现代性及其生成方式》)
《烬余录》 1
• 一、为什么港战的时候大家都忙于结婚、忙于吃东西? • “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 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 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 ‘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 牵无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 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烬余录》 •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பைடு நூலகம்实现需要。 • 战争把人的生命压到最低层面,人们只能在食色、家庭基 本层面上寻求心理满足。
《烬余录》 2
• 二、如何评价以下两段话: • “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我恨这个人,因 为他在那里受磨难,终于一房间的病人都醒过来了。他们 看不过去,齐声大叫:‘姑娘。’我不得不走出来,阴沉 地站在他床前,问道:‘要什么?’他想了一想,呻吟道: ‘要水。’他只要人家绘他点东西,不拘什么都行。我告 诉他厨房里没有开水,又走开了。” 《烬余录》 • “这人死的那天我们大家都欢欣鼓舞。是天快亮的时候, 我们将他的后事交给有经验的职业看护,自己缩到厨房里 去。我的同伴用椰子油烘了一炉小面包,味道颇像中国酒 酿饼。鸡在叫,又是一个冻白的早晨。我们这些自私的人 若无其事地活下去了。” 《烬余录》
《我看苏青》
• 物质对于张爱玲而言,是拯救生命虚无的 救命稻草。 • “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称心, 真是难,就像‘双手劈开生死路’那样的 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 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 与爱悦,也是应当的。而对于我,苏青就 象征了物质生活。”
《烬余录》4
• “时代的车轰轰的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 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 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 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寻找我们 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 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 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 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烬余录》
《烬余录》9
• 四、“她的文体深受英国散文的影 响,……”(余斌《论〈流言〉》)
《私语》

• •
一、张爱玲的人生荒凉感,与战争密切 相关,与童年经验密切相关。 二、父的缺失。 三、母的缺失。
《童言无忌》
• “她的秘诀实在于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 日常生活的情境,以此,她可以毫不勉强 地将寻常的声色味的感官快感转化为精神 上的愉悦。” (余斌《论〈流言〉》)
《烬余录》3
• “……但就在这看似平淡的文字下,分明让人感觉到一颗 战兢兢的、瑟缩发抖的心。在她的眼里,那个病人身上笼 罩着‘死’的影子,……他的存在却使她看到自己依旧还 处在一个永远含有威胁的空间,他的苟活就是他内心恐惧 感的源泉。”(宋明炜,《浮世的悲哀· 张爱玲传》, 第109 页) • “从隐喻的意义上来看这里‘生’和‘死’的精神之战, ‘生’对‘死’无论采取何种冷漠的态度,都是可以理解 的。而‘生’在‘死’的面前的炫耀、贪婪、自私,正是 ‘生’用以抵抗‘死’的威胁的惟一方法,不如此,‘生’ 就无法在‘死’的包围中获得生存的希望与力量。同时, ‘生’对‘死’的逃避,也反映了‘生’的脆弱——它与 ‘死’的任何接近与联系,都可能导致‘生’在一瞬间的 崩溃与毁灭,这与张爱玲所抱有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一致 的。”(刘锋杰《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 第388页)
《烬余录》7
• • • • 三、《烬余录》中的人性批判和战争批判 苏雷珈与服装的关系; 艾芜林吃得特别多; 佛朗士被枪杀。
《烬余录》8
• “……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群中的同 时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中的冷静的 自醒。小市民与自己有形的外部活动直接 同一,张爱玲却于执著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同时保有另一座小市民难以进入的精神 上的象牙之塔。”(余斌《论〈流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