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证研究
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传统产业集群模式转型升级的道路选择摘要:本文是基于对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来探讨我国产业集群模式转型升级的道路。
本文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层面来分析产业集群模式转型升级的动力,重点突出文化创意(知识创新)是产业集群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坚持知识、技术的自主创新,也是产业集群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产业集群、现状、转型升级、对策、文化创意一、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近年来,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成风,是因为产业集群可以帮助企业强化专业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实现信息资源和基础服务设施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同时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公共资源和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
我国以集群模式发展下的产业园区,目前的现状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上中国本身快速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长夜接群模式的发展,不论是产业集群本身的规模、实力,还是产业集群的数量和覆盖行业都在不断地增长和扩大。
比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原有产业集群不断成熟的同时,由于分工的细化衍生出许多新的产业集群,如广东东莞以IT产品为主,逐渐分化形成五金、塑胶、模具等多个产业集群。
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并形成一个综合IT产业集群。
而在空间上,除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城市外,在中西部广大地区,产业集群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如近几年形成了山西户具包装箱集群、湖北仙桃纺布集群、江西文港制笔产业集群等。
2、仍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导。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企业主要从事纺织、服装、鞋具箱包、电子、五金等加工服务行业。
如果从商品研发到上市销售整个环节来看,加工制造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最耗成本,却盈利最薄的环节。
新兴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与升级路径研究

新兴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与升级路径研究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第2章新兴科技概述 (4)2.1 新兴科技发展现状 (4)2.2 新兴科技与传统行业的结合 (5)第3章新兴科技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5)3.1 产业结构变革 (5)3.2 商业模式创新 (6)3.3 生产方式与效率提升 (6)第四章新兴科技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案例 (7)4.1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 (7)4.1.1 智能制造 (7)4.1.2 工业互联网 (7)4.1.3 个性化定制 (7)4.2 互联网在零售业的变革 (7)4.2.1 电子商务 (7)4.2.2 新零售 (7)4.2.3 智能物流 (7)4.3 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价值 (7)4.3.1 风险管理 (7)4.3.2 客户画像 (8)4.3.3 量化投资 (8)4.3.4 金融科技 (8)第5章新兴科技驱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8)5.1 技术创新路径 (8)5.1.1 技术研发与应用 (8)5.1.2 技术改造与升级 (8)5.1.3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8)5.2 产业融合路径 (8)5.2.1 产业跨界融合 (8)5.2.2 产业内部融合 (8)5.2.3 产业间协同发展 (9)5.3 产业链优化路径 (9)5.3.1 产业链重构 (9)5.3.2 产业链延伸 (9)5.3.3 产业链协同创新 (9)5.3.4 产业链绿色化 (9)第6章政策与产业环境分析 (9)6.1.1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9)6.1.2 地方政策跟进 (9)6.2 产业环境分析 (10)6.2.1 产业链条逐渐完善 (10)6.2.2 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10)6.2.3 产业竞争加剧 (10)6.3 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10)6.3.1 引导与支持 (10)6.3.2 产学研协同创新 (10)6.3.3 产业联盟与共性技术平台 (10)6.3.4 人才培养与交流 (10)第7章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11)7.1 技术因素 (11)7.1.1 技术创新与应用 (11)7.1.2 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 (11)7.2 市场因素 (11)7.2.1 市场需求变化 (11)7.2.2 竞争态势与市场机遇 (11)7.3 人才与资本因素 (11)7.3.1 人才驱动 (11)7.3.2 资本支持 (11)7.3.3 产学研合作 (12)第8章新兴科技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挑战与对策 (12)8.1 技术挑战与对策 (12)8.1.1 技术挑战 (12)8.1.2 技术对策 (12)8.2 管理挑战与对策 (12)8.2.1 管理挑战 (12)8.2.2 管理对策 (12)8.3 法律与伦理挑战与对策 (13)8.3.1 法律与伦理挑战 (13)8.3.2 法律与伦理对策 (13)第9章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实践策略 (13)9.1 企业层面策略 (13)9.1.1 产品与服务创新 (13)9.1.2 产业协同发展 (13)9.1.3 人才培养与引进 (13)9.1.4 营销模式创新 (13)9.2 产业层面策略 (13)9.2.1 产业链整合 (13)9.2.2 产业技术创新 (14)9.2.3 产业政策引导 (14)9.2.4 产业国际合作 (14)9.3.1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14)9.3.2 建设产业园区 (14)9.3.3 创新金融服务 (14)9.3.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4)9.3.5 深化区域合作 (14)第10章展望与建议 (14)10.1 新兴科技发展趋势 (14)10.2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前景 (15)10.3 政策与产业建议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并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
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内研究综述内容摘要: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的升级。
国内学者对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广泛研究是从2006年开始的,而且大多集中于产业转型升级,部分学者研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高新技术引言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对传统产业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
王稼琼等认为,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
台冰把产业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认为使用传统技术规范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的产业称为传统产业。
刘世锦等认为,传统产业是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是指工业化过程中起支柱与基础作用的产业。
一般而言,传统产业是指发展时间较长,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经过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降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渐下降,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
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
今天,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产业活动,它只有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水平。
这个过程既是传统经济里资源整合、优化的过程,也是新经济规模化的过程。
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双重任务,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在时空上具有一定的逻择结构。
熊勇清、李世才构建了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关联度和持续发展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对环保和橡胶制造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对两类产业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具体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作用机制,并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7年,我国GDP 达82.71万亿元。
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内在结构失衡等,主要表现为单位GDP 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创新能力弱等。
针对此问题,国家从“十二五”规划就强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本文对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进行研究,为我国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就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研究,国内外普遍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分析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模型构建,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加以量化,着重体现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主张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诸多外国学者都接受“资源诅咒”的说法,并将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资源转移到技术创新上。
Adam Smith 在1766年提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古典学派代表David Ricardo 认为,在要素投入增加,其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要素[1]。
此后,Cobb and Douglas 提出了C-D 生产函数,为测算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2]。
Robert Mer⁃ton Solow 在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发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技术进步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将技术进步从C-D 函数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3]。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将技术进步仅仅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
David Romer 在研究经济增长动力时,引入研发(R&D )作为其变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尹敬东卞元之【摘要】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推动力,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影响。
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实践研究

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实践研究集群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一批相关性较强的企业组成的一种竞争合作关系。
集群企业具有硬件设施环境、人才人文环境、市场营销环境等整体优势,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其实践研究。
一、加强合作与创新,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对于集群企业而言,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不断加强合作与创新。
在合作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优质的产业链。
比如,通过物流的实现,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在创新方面,企业应该不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合作与创新,有助于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二、加强人才培养,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对于集群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同时,企业也应该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在产业链中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
在实践中,加强人才培养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集群企业中,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品牌建设,共同打造优秀的品牌形象。
同时,企业应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实践中,加强品牌建设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加强服务营销,提升客户满意度在集群企业中,企业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优质的服务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并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企业的交流平台,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实践中,加强服务营销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
在集群企业中,企业应该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创新升级

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创新升级改造与创新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面对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传统产业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拥抱数字化,成为制胜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创新升级。
一、转型传统产业需要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最重要的是转型。
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工艺创新、产业设计、品牌创新等方式进行转型。
这些都需要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研发团队,与市场进行对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技术研发方向,提高工艺水平,不断创新改造产品的特性、品牌价值和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家具产业为例,中国家具产业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跨越,但仍面临品牌意识淡薄、利润不升、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
随着新兴技术和设计理念在家具制造行业的普及,家具企业需要通过自己的技术、品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升级,最终实现制胜。
二、多元化传统产业需要在自身范围内寻找多元化的方式。
多元化是指企业在自有技术能力和资源状况下,开发新的产业、产品和市场。
这种多元化,可以使生产企业去除单一生产领域的风险,转向多品种、多业务的发展方向。
例如,中国纺织品产业与时代发展同步,在进行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积极向高级材料领域、新型纤维生产等市场拓展多元化方向。
三、智能化智能化是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必然趋势。
企业在实现设备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方面进行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市场份额。
作为中国传统轴承行业的领导者,浪漫集团开启了电子商务、高新技术领域建设,引导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率方向发展,并主动聚焦“中国制造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浪漫集团在缩短产业链中耗时,助力提升产业效益、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都实现了智能化。
四、差异化差异化是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
企业需要广泛探索适合自身的差异化路径,不断拓宽市场,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
中国的制造业,无论是大众化的餐具产业,还是深耕的餐厅切菜、清洗的厨房洗浴设备,都已开始注重差异化产品的制造。
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作者:祝烨烨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09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大趋势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和产业组织形式,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同时,在越发深化的全球化竞争中,创新一再被证明是特定产业、区域或国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加快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浙江省余姚市的传统产业集群为研究范本,通过微观数据分析,揭示了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并说明了二者之间互动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创新互动关系余姚市家电产业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众多的集群经济现象。
以浙江为例,截止2005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拥有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其中宁波电气机械、宁波金属制品、宁波塑料制品等14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
集群经济包含的企业总数达30.8万家,从业人员约800万人,工业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4%。
作为中国百强县,余姚市在宁波乃至浙江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5年,余姚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40亿元,占宁波的比重为10.5%;工业总产值达到29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66亿元。
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3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77家。
余姚的规模工业涉及国民经济行业中的32大行业,其中制造业28个,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十大传统行业,2015年共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近7成。
余姚已初步形成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等四大传统产业集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灯具、水暖器材、消防器材等十大块状经济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明显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链条优势的企业集合体。
在国内外多个地区,产业集群都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展开研究,探讨其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
一、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意义(1)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群在空间距离上的近距离联系,使得成员企业在资源共享、市场营销、物流运输等方面具备优势,从而能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
如广东东莞的玩具产业集群,其在零件制造、设计、模具制造、注塑成型等环节实现了生产制造链的完整,使得企业可以通过部分分工的方式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提升产品品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协同互助,使得每家企业都有机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从而提升产品品质。
如中国苏州工业园区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引入了各类国际一线企业和研发团队,实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提升了苏州的整体创新能力。
(3)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地理位置、产业链条和人才集聚等优势,有助于为当地注入新动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如江苏镇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通过引进大量优秀企业和研发团队,使得当地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
二、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1)单一的产业群体许多产业集群一开始由于单一的产业群体而形成,这样一来,它们在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时候就面临风险。
如山东烟台的玻璃产业集群,主要以镜片、玻璃制品等为主,难以应对多元化市场需求。
(2)缺乏技术创新一些产业集群只是单纯地进行原材料加工和装配,缺乏技术创新和升级,从而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加剧。
如重庆的汽车产业集群,虽然已拥有完整供应链,但许多企业仍处于中低档产品竞争中。
(3)缺乏行业协会许多集群缺乏组织和行业协会领导,导致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
如广东中山的家具产业集群,由于缺乏行业协会领导,导致当地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和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群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证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摘要:集群创新是创新主体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过程创新、产品创新、职能创新及跨价值链创新。
文章基于佛山市南海区产业集群创新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其它地区有所帮助。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本文从简单的抽象理论开始,对产业集群创新进行理论回顾分析,并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南海产业集群创新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南海开展集群创新的思考、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这不仅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我国其他地区通过构建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治理过度竞争与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实力提供新的思路。
一、有关集群创新文献综述库克和逊斯托克(cooke,schienstock2000)认为集群创新系统由具有明确地理界限和行政安排的创新网络与机构组成,这些创新网络和机构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内部企业的创新产出。
该创新系统内部的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商会或行业协会、银行、投资者、政府部门、个体企业以及企业网络和企业集群等。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从事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他地方机构,在特定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的总和(王缉慈,2001;魏江,2003)。
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从现有文献看,以下观点已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一是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扩散[baptista、swann,1998(3);二是企业网络的重要性,企业网络不仅使集群在技术、市场多变的情况下得以生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企业之间的集体学习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camagni,1991(9)];三是制度网络的重要性,产业集群的出现并不是政府有意识的产业政策的结果,但地方机构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日益重要。
非企业的机构和组织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比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结网更为重要[amin&thrift,1994(5)]。
二、南海产业集群创新实证分析我国的产业集群应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制度、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前人的理论和研究对分析、理解我国产业集群的创新虽然具有参考价值,但是难以很好地解释现实。
原因如下:首先,已有的分析模型虽然指出了影响集群技术创新的客观要素,但是对技术创新的主体关注不足;其次,现有的分析模型基本上是静态的,忽略了技术创新的动态演进过程。
“静态要素模型”对制度环境稳定、不同主体之间行动边界清晰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我国正处于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之中,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必然对不同主体的动机、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过程;制度的变迁促使集群技术创新产生动态演进。
因此,本文以南海产业集群创新为例,从主体及过程的角度入手阐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海经济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经济布局,大部分集中在南海几个镇(街)。
其中最为集中的纺织服装、玩具、五金制造业等,基本上集中于1个-2个镇(街)。
铝型材、建筑陶瓷、家用电器、皮革制品等行业主要分布在4个-5个镇(街)。
这几个行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100多亿,实践证明,南海的主导产业集中在几个行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
虽然南海专业镇经济在行业上各不相同,但却表现出若干共性:一是经济成份上以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优势薄弱的民营为主;二是产业组织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三是产业价值链分工以加工制造,赚取工业利润为主;四是企业技术研发以引进吸收为主,产品开发以模仿为主。
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专业镇经济的这些不足,成为了南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二是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要建立企业自身的研发体系可能性不大;三是众多的同行企业中,产业上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产业的聚合效应未能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进而使地方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后劲?依靠产业集群创新,通过技术、市场、管理的全面创新,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二)集群创新的途径产业升级是指企业从增加值较低的活动向增加值较高活动的转移过程。
Humphrey 和Schmitz(2000)将产业升级分为四类: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职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
LNDI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上述四种产业升级形式称之为过程创新、产品创新、职能创新及跨价值链创新,它们构成了集群创新的主要途径。
各种升级途径的具体特征如表1所示:表1 产业升级与集群创新途径及其特征分类 特征工艺流程升级(过程创新) 通过引进新工艺或重组生产网络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升级(产品创新) 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线宽度,增加产品功能,提高单位产品价值职能升级(职能创新) 获取价值链上新的价值功能,从低附加值环节攀升到高附加值环节,如从制造环节到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跨产业升级(跨价值链创新) 将应用于一个产业部门的专门性知识转向另一个有关联的新产业部门,实现跨产业部门的升级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创造、获取、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按照创新系统理论,企业并非孤立地进行创新,创新是一种互动学习过程。
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用户、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对于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产业集群为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创造了条件,但产业集群并非会自动产生更高的创新绩效,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将产业集群进化成为区域创新系统。
南海的集群创新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地方产业集群的实际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思考、探索和实践。
(三)南海集群创新的具体做法南海产业集群创新工作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依托传统支柱行业建立起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集群的创新与服务平台;二是以建设专业产品区为目标,通过行业协会、产业基地、技术、信息、市场、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的全面升级和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998年起,南海先后在纺织、五金、有色金属等八大行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
南海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行业产业资源和南海信息化建设优势,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为目标;由区政府牵头,区科技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区技监、经贸等部门通力合作,从资金、人才、用地各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业务指导;以高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
南海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根据集群创新的理论和南海的实际,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我们将它总结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五个一工程”,此后又把行业协会纳入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设,如图1所示:图1从2003年开始,南海的集群创新进入第二阶段,总体思路是以专业产品区统筹集群经济全面发展,具体采取了几个方面的办法和措施:一是突破专业镇行政区划制约,以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配套需要确定集群发展范围;二是建设产业基地,为集群和集群企业提供升级发展空间;三是以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依托,建设共享的产业创新平台;四是培育市场、会展、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教育培训、人才、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五是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突破瓶颈环节,促进集群产业资源整合;六是加强行业的地方品牌建设。
(四)南海集群创新取得的成效南海集群创新通过两个阶段的发展,在提高集群竞争能力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提高集群竞争能力的层面上,首先,通过创建行业技术高地,有效地增强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开发能力,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其次,通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创建市场高地,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信息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市场创新,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辐射范围;再次,通过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上,首先,集群创新强化了集群的产业链及其配套优势,促进了集群规模的扩大和集群共生机制的完善;其次,提高了当地产业集群的行业地位,增强了集群对行业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专业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再次,集群的地方品牌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
2004年2月南海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批准为“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5月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准为国内第一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10月南海金沙镇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批准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
另外,集群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2008年,南海全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231亿元,同比增长22.2%。
三、结论及建议内源外向、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优势薄弱等特征,不单是南海企业集群所具有,在土地、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如何保持集群优势创新及避免被其他地方模仿出现集群转移,在我国特定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过程中,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环境必然对集群内部不同主体的动机、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企业集群创新过程,促使集群创新产生动态演进,因而促进集群创新必须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把握,将企业网络、地方政府、创新中心、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cooke,schienstock.“structuralcompetitivenessandlearningregion”[J].enterpriseandinnovationmanagementstudies,2000(3).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baptista,swanng.m.p.“dofirmsinclustersinnovatemore?”[J].researchpolicy,1998(27).4、camagnir(eds).innovationnetworks:spatialperspectives[M].london:beelhaven-pinter,1991.5、amin,a.&thrift,n.globalization、institutionsandregionaldevelopmentineurope[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6、丘海雄,徐建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J].世界管理,2004(10).(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